阿富汗被称作“帝国坟墓“ ( t he tomb of the empire ) ,二百年来 ,英国、苏联、美国等世界强国均在此折戟沉沙,损兵折 将后颗粒无收。就英国而言 ,阿富汗与英 国发生过三次战争, 1 8 39 年至 18 42 年阿富汗进行第一次抗英战争,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与英国进行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导火索的鸦片也正是来源于阿富 汗和印度。就抵抗国人口而言,1 8 50 年时阿富汗人口 3750000 人<D, 1 8 3 9 年时清朝人口 41 08 50 639 人气 清朝人口 是阿富汗的 110 倍。就侵略军人数而言,英军侵略阿富汗的 人数为 1.7 万人觅英军侵略大清帝国的人数最多时为 2 万人包然而两场战争的结局让人大跌眼镜。马克思曾这样记载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的结局: “18 4 2 年 1 月 13 日,贾 拉尔阿巴德(J a lala bad ) 城墙上的哨兵们眺望到一个穿英国军服的人,槛楼不
Q) 科林· 麦科伊韦迪 ,理查德·琼斯《: 世界人口历史图集》,陈海宏、刘文涛译,东方出版社 ,1992 年,第 178 页。因缺乏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时期阿富汗人口数据 ,故以 1850 年数据暂代。
@ 此数字不包括湖南、福建、台湾人口 ,据《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329,《清 实录》第37 册,中华书局 ,1 986 年,第 1188 页。
@ 彭树智、黄杨文:《中东国家通史·阿 富汗卷》,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138 页。
@ 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 :两次鸦片战争军 事与外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年,第 52 页。
• 121 •
堪,骑在一匹瘦马上,马和骑者都受 重伤;这人就是布莱敦(B rydon ) 医生,是 三个星期以前从喀布尔退出的
15000 人中的唯一幸存者。” (D与阿富汗的辉煌战绩相比,清军战绩 惨不忍睹,按照张莉的 计算,在鸦片战争的
12 次主要战役中清军死约 3100 人,伤约 4000 余人,英军死 71 人,伤 400 余人 气 其中第一次定海之战英军尤伤亡,除镇江之战外,每一次战役英军死伤人数都不超过百人,而清军除死伤外,还有大量溃散、失踪人员未统计在册。
大清帝国人口在阿富汗 110 倍的情况 下,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阿富汗在以部 落为主体的情 况下打得英军几乎全军覆没,个中缘由值得深思。到目前为止 ,中文世界鲜见研究阿富汗抗英战争 胜利之因的成果,更无任何学术文章对这两场战争作比较研究。笔者试从军事素养、国民性、交通条件三个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 行对比,探析其胜 败之因。
一、军事素养对比:虎狼之师与乌合之众
就战争能力而言,阿富汗山地兵久经战阵,在面对英军时,表现出非常高的战术素养,下面拟从军队阵 形、战术素养 、武器射程三个方面对阿富 汗、大清帝国、英国三支军队作对比。
其一,军队阵形。以 1841 年 11 月 20 日的战斗为例 ,阿 富汗指挥官米尔·马 斯吉迪在英军的临时军营上方高地集结,他们挖堑壕、筑胸墙,彻底切断英国人来自其他地方的粮袜补给,随后开始用火炮轰炸临时军 营气 史料记载:“眼见情况危急,英军旅长立即把步兵分成两个方队,让 骑兵挤在两个步兵方队之间,然后等待敌人发 起进攻。他相信,这个曾 经赢得滑铁卢战役的战术在这里也会奏效。但阿富汗人并没有发起冲锋,而是在与英军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用阿富汗长滑膛枪向编队密集的英军猛烈开火。身穿艳红色宽松外 衣的英军士兵成了活靶子,而他们 手中枪膛较短的滑膛枪却打不到敌人,这让他们无比懊恼 。通常情况下旅长会先将大炮对向阿富汗人,造成对方大量伤亡后再下令骑兵冲锋收拾残敌。然而正如凯伊评论的那样,似 乎'上帝的诅咒降临到这些不幸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唯一的那门野战炮还是因为炮膛太热而无法使用,否则 就有爆炸的风险。成批的英军士兵就这样不断倒在阿富汗人的枪口下 。这时在山下兵营里观战的英军惊愕地发现,一大队敌军正沿着山坡上的溪谷向山上毫无察觉的英国部队彻匐前进。到达山顶后他们发出令人 毛骨悚然的尖叫声 ,挥舞着长刀,出其不意地向英军猛扑过去,躲藏在岩石后面的同伙也不停向英军射击。英军再也无法承受 了,他们彻底崩溃。”@
面对阿富汗的火炮 轰击,英军 采取滑铁卢战役对付拿破仑的阵 形,即把步兵摆成空心方阵。这种阵法是前面一排士兵持剌刀和长矛蹲下,构筑成最外防线,又称刺猾空心阵。后面一排士兵站立射击,以交叉立姿 用滑膛枪稳住阵脚,再后面还有负责装填的战士和预备队,方阵中间则是空心,有时会把各种轴重或指挥系 统保护在其中。这种方阵在面对骑兵冲锋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敌军骑兵纵然攻破方阵一角,也会陷入重 围,从而很快被歼灭竺 英军以为阿富汗会发动骑兵冲锋 ,故而摆这样的方阵。然而阿富汗人在英 军射程外,他们以滑膛枪对英军进行齐射,英军却根本打不到阿富汗人。”方阵前列不得不三度才被拼集齐整,毫不夸张地说,前排队伍被全部射杀"气在与敌军骑兵作战时,英军惯用战术就是打防守反击,先用步兵方阵守 住阵脚 ,抵挡住 敌军骑兵前锋,然后用火炮 轰炸敌军 骑兵中坚,最后自己骑兵反冲锋 收拾残敌。不过,由于阿富汗于沟万壑的地形 ,英军重火炮根本无法长距离运输,剩下的轻型火炮 则无法对阿富汗人进行大规模杀伤,这使得英军战术完全破产。阿富汗人在与英军正面交战时,也派出部队侧面迂回,自“山坡上的溪谷”而上,用 长刀砍杀英军,最终英军惨败。
英军的阵形在面对阿富汗山地兵时,遭到惨败,而清军阵形在面对英军时,亦暴露出极大缺陷。清军作 战单位为百人 哨,每哨编 10 个小队,火枪手和持冷兵 器者各半 ,前排是 20 名抬枪手,中间是 30 名鸟枪手 ,后
0 马克思 :《印 度编年史稿 ( 664 —18 58) 》,张之毅译 ,人 民出版社 ,1 957 年,第 1 65 页。
@ 张莉 《: 第 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队 的伤亡及其影响》,东北 师 范 大学 2008 年硕士学位 论文,第 23 页。
@ 威廉·达尔林普尔:《王的归程:阿 富 汗战记 1839- 1842 》,何畅炸 、李陇译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 371 页。
@ 彼得 ·霍普柯克:《大博 弈 :英 俄帝 国 中 亚争霸战》,张望、岸青译,中 国 青年出版社,2015 年,第 275—276 页。
@ 唐 纳德·索默维尔 :《革命战争和法国战争》,范洁译 ,背岛 出 版社 ,2003 年,第 52 页。
@ 威廉·达尔林普尔:《王的归程:阿富 汗战记 1839—18 42》,何畅炸 、李隐译,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年 ,第 372 页。
• 122 •
面是 50 名手持藤牌 、长枪、刀、弓箭的冷兵器手。战斗时,前 排以卧姿,中间以跪姿,后排以立姿。齐射完毕后,前排左退到后排左,前排右退到后排右,重新装填火药和弹丸,准备二次发射叭临敌时,远距离者以火 炮攻击,稍近再放抬枪,再近的以 鸟枪打击,最后以冷兵器肉搏厮 杀。为协 同冷兵器和火器部队,清军整个队列只能以缓慢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鸦片战争时灵活 的英军队形往往能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 弱处实施攻击。清军的队形排列过于密集 ,一旦被英军火炮击中,就成片倒下,队形崩溃。而英军是空心方阵,被轰炸时只是外围的一角受损,相比之下队形基本不受影响。
其二,战术素养 。以 1841 年 10 月 12 日的战斗为例 ,英军通过库尔德喀布尔山口时,“阿富汗人极为精通遭遇战战术,若不是借着火绳枪发出的闪光,根本无从判断狙击手身处何方。岩石和石块看起来为他们提 供了绝好的掩护… …他们蹲踞着,只有轻型燧发枪 的长枪管和包头巾顶端高出绝壁危崖露了出来。他们精准瞄射、弹无虚发……他们 的杰撒伊步枪或长枪在长射程内穿杨射柳,我方火枪 在同等距离却不会对其造成任何伤害。阿富汗人能踪影全无地隐没在景致中,这本领也 让英国人震恐"@。阿 富汗人以岩石为掩体,枪法百步穿杨,这种遭遇战 打法,使得英军无还手之力。对阿富汗人而言 ,目 标靶是穿着红色军服的高大的英军身体,对英军而言,目标靶是火绳枪在岩石间隙的一点闪光,显然,英军难以射中阿富汗士兵。“道路从伽拉花园中部穿过,两旁围墙林立,到处都有葡萄园。阿富汗人沿此排开泼 弹如雨 ,密密稠稠枪枪致命”@ 。 阿富汗人枪枪致命,表现出极 高的射击技术与军事素养。
相较之下 ,英军在阿富汗完全未表现出专业军事素养 ,安营扎寨等方面都很 业余。以英军在喀布尔扎寨为例,英军营地”位于靠近库希斯坦的大道的一块洼地上,四周被堡垒和小山环绕与控制着,但这些堡垒既未 加以占领,也未加以拆毁。这个军营的低矮的胸墙,可以纵马一跃而过。除了这些缺点外,全部供应都贮藏 在离军营边沿相当远的一个小堡垒内。从军营到那个堡垒之间 有一些堡垒和有墙的园子,两者都不在英国人控制之下 吨)。英 军 扎营于洼地,四 面居高临下的制高点 居然既没有派兵把守,也 没有拆毁其军事设施。英军的军需居然放在了距离军营相当远的地方,一旦被敌人 切断补给,后果不堪设想。阿富汗人反攻 喀布尔时,果然利用了 英军的一切漏洞,英军的安营扎寨与马谡在街亭的安 营扎寨水准无二,最终自掘坟墓 。
与阿富汗"枪枪致命”的军事素养相比,清军连瞄准都不会,魏源曾记载:"击八十丈以外,炮口加高,量高 补坠。有量天尺插在 炮口,以定远近,加高度数,折为尺 寸以补坠数……皆中国营兵所不习。”© 命中率主要 是 5 个部件的问题:矩度、铣规、铣尺、准星、照门。矩度用以 精确测量目标 和火炮之间距离,统规用来测量火炮仰角 ,统尺用于确定 装药量,准星与表尺缺口相辅,构成瞄准基线,有的可以向各个方向移动,以便修正。照门的用法是让射手的视线透过它对准准星,准星再 对准目 标然后开火。清军的许多火炮没有准星、照门、铣规,5 个部件缺 3 个。有的虽装有准星、照门,但缺乏铣规等辅助器具 ,结 果只能大致确定射击方向,无论是确定高低夹角,还是火药装药量,都只能靠士兵的 经验来完成。显然,这样的战术素养在面对英军时不堪一击。
英国人这样论述清军的炮台:" 广州附近这些炮 台…… 不过是处于幼稚阶段的堡垒建筑的样本,没有壕沟,也没有棱堡、斜堤或任何反击的防御工事…… 河岸上的炮 台都是裸露的,没有一个能够抵挡得住一只大炮舰的火力 ,或可以抵御在岸上与炮舰配合的突击队 的袭击。突击队总是从他们的炮火所不及的侧面和后方找到最佳的据点来袭击他们。值得注意的是 炮台的门口常常开在旁 边。正面的进路 ,如果不是全不设防, 也只有一两门大炮控制着 ,没有壕 沟,没有吊桥 ,没有吊闸 或其他防御 物,除 了内外 门 那几寸厚的木板…… 据我们的判断 ,这些炮台的效能.....一. 般是可能想象出那是再坏没有的。” © 这样构筑防御工事充分体现了清
李湘蔡《: 筹备英夷议 二十条》《, 中国 近代史资料 丛刊·鸦片战争》第 3 册,神州国光社 ,19 54 年,第 286 页。
威廉 ·达尔林 普尔《: 王的归程:阿 富 汗战记 1839—18 42》,何畅炸 、李跄译,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第 318 页。
威廉·达尔林 普尔:《王的归程:阿 富汗战记 1839—1 8 42》,何杨炸 、李陇译,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年 ,第 370 页。
珀西·塞克斯 ,《阿富汗史》,第二卷 上册 ,张家麟译 ,商务印书馆 ,1 972 年 ,第 728 页。
魏源《: 海国图志》卷88《, 魏源全集》,第 7 册 ,岳麓书社,2004 年 ,第 2076 页。
广东省 文史研究 馆《: 鸦片战争史料选译 》,中华 书局 ,1 983 年,第 69- 70 页。
• 123 •
军在战术素养上的业余水准。卡文迪斯说:“要是说在三亿中国人中找不出一支好军队,也许是对人类的莫 大的侮辱 。” <D这句话虽然过分 ,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鸦片战争前 后清军战术素养之低下。
其三,武器射程。阿富汗抗英战争中,阿富汗人可以轻易地击中英军,英军却打不到阿富汗山地兵。英 军中的印度兵悉达·罗摩说:“我们日夜遭受大炮炮击搅扰。敌军人数看似以千计增加,他们手中长长的火 绳枪射程远过我们的火枪射程。虽然他们根本不可能抵挡正规冲锋,但只要能在墙后屋后等地找到隐蔽处, 他们的射击就令人苦不堪言。”© 汤因比也说:" 1 838 年不列颠的滑膛枪的射程不如阿富汗的滑膛枪射程远。”© 阿 富汗滑膛枪 也叫杰撒伊CJ ezail) 火枪(也有的称为吉 赛尔步枪),这是 一种由阿富汗本土设计的前装燧发式武器。据说该枪的射程要超过同时期的滑膛火枪 100 码( 91. 4m ) 的距离,甚至更 远。英国人对于阿富汗燧发长枪的评价极高,甚至直到 1870 年代,仍有一些 英国军官认为该枪甚至可与现代化的马蒂尼·亨 利步枪相娘美气
鸦片战争时中国 的枪炮射程与阿富汗的 情况截然相反。林则徐在 1842 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说:" 彼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己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 辗转移时,再 放一炮,是技不熟 也。咚)林则 徐所言清军火炮打不到英军,英军火炮却能击中清军 ,是客观事实,但是英军”大炮远及十里内外”则是林则徐的想当然。晚清文人对于军事、数学等内容多昏喷无 知,哪怕晚清最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依然对千火炮 射程没有基本的准确概念。其实此时英军射程最远的 42 磅弹岸炮也就是射程 3100 码( 2850 米)©,何来“十里” ( 5000 米)?
阿富汗的部分武器装备性能参数在英军之上,而清军武器在射程、射速方面则全面占下风。清军鸟枪铅 丸重 31. 5 克,装填火药 10. 5 克,射程 150 米,射速 0.3 - 0. 5 发/分钟;抬枪铅丸重 18. 9 克,装填火药 132 克,
射程 480 米,射速 1 发/分钟。英军伯克式前装线膛燧发枪铅弹重 35 克,射程 220 米,射速 2- 3 发/分钟; 布伦式威克前装滑膛击发枪弹丸重 53 克,射程 330 米,射速 3— 4 发/分钟气 总体而言,清军在 武器上占劣势 ,
清军抬枪虽然射程远,但装备数量很少。此外,清军鸟枪、抬枪的制造工艺粗糙,枪身太长,弹药装填、射击均 不便,且射速慢 ,因此清军武器在综合水准上远逊 千英军。
久不闻兵戈的清军在军事素养上依旧停留在中世纪的状态,而阿富汗人通过与英国人的接触,已经掌握 了许多现代武器和军事战术,如此,阿胜清败便 不足为奇了。
二、国民性对比:彪悍善战与武德废弛
乾隆二十四年(1 759) ,清朝平定 大小和卓木时,清军为捉拿大小 和卓木,曾 至阿富汗部落边境 ,阿富汗巴 达克山部落将小和卓的人头送来,清军退兵,这是清朝人与阿富汗第一次打交道。此后,中国士大夫不断留 下有关阿富汗的记载,在他们眼中,阿富汗人骁勇善战,勇武过人。乾隆四十年 (1 775 ) ,七十一 所著《西域闻见录》中有"敖罕"的记载,”敖罕”就是阿富汗,他说阿富汗人“多力而横恣,遇有战阵,辄为前锋,无火枪弓矢, 专用木矛,冲突于矢石之间,矫疾无伦……西域人皆畏之……侵凌相尚,劫掠成风,既大远千中国圣人之教, 又不解佛教慈 悲之说,嗜杀好 利,篡夺相循“巠 18 世纪阿富汗人好勇斗狠、能征善战巳经成为中国 人对其国民性的认知。1795 年至 1798 年,担任新疆镇迪道的福庆在《异域竹枝词 》中写道:“ 红头子国少人伦,束腕缠 头战斗身 。”他在自注中解 释“红头子国” 就是阿富汗,阿富汗人“多强力,好杀,其 名山大川之中有烟瘫“气在 1849 年成书的徐继含的《瀛寰志略》中,阿富汗仍旧是崇尚武力的形象:" 胜兵数万,军 器用鸟枪、长矛、腰
0 约·罗伯茨 《: 十九世纪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蒋重跃 、刘林海译《, 西 方的中国形象 》,中华书局 ,2006 年,第 109 页。
@ 威廉·达尔林普尔《: 王的归程:阿 富汗战记 1839- 1842》,何畅炸、李舱译,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18 年,第 365 页.
@ 阿诺德·汤因比《: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晏可佳、张龙华译《, 汤因比著作集 》,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16 年 ,第 172 页。
@ 方丽《: 英 国 马蒂尼·亨利后装步枪 VS 阿富汗前装燧发 长枪》《, 轻兵器》,2012 年第 5(下)期。
@ 《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海峡文艺 出版社,2002 年 ,第 306 页。
@ 张建雄 ,刘鸿亮 :《鸦 片战争中的中英船炮比较研究》,人 民出版社 ,2011 年 ,第 180 页。
@ 张建雄 ,刘鸿亮 :《鸦 片战争中的中英船炮比较研究 》,人 民出版社 ,2011 年 ,第 2、3 页。
@ 七十一《: 西域闻见录》,《中国 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第一部第一册,全国图 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 ,2003 年,第 157 页.
@ 福庆:《异 域 竹枝词 》,《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 ,1 985 年,第 33 页。
• 124 •
刀,不习弓矢……敖罕,西域之大国,亦西域之乱邦,诈力相尚,日日皆逐鹿之势,盖自古而然。”叨阿富汗群雄 逐鹿,兵赘频仍,已经是清廷士大夫的共同认知。
晚清士人最早 记载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的是魏源 1852 年扩充为 100 卷的《海国图志》,《海国图志》
对阿富汗国民性有比较客观的论述,阿富汗“民朴实,有仇必报,百年不忘。耻买卖,不肯家居,以持械争战为 要务。山峡甚多,有外人入之,即绝其归路,故敌国不敢侵,而屡伐他国获胜……道光二十一年冬,土民乘冬攻击英兵,英兵乏衣食,多毙者。次年英兵攻之,仍令前王摄权,地始安静“气在晚清士入笔下,阿富汗人彪悍善战,一言不合即兵戈相向。《阿富汗斯坦志》云:“阿富汗人最嗜败猎,而纵鹰搏兽,尤其所好,常逐鹿千平 原……彼辈索善骑射,而所用土制之枪,施放咸中准的,阿富汗人常团聚以行乐。其聚也,非以贸易哄斗,惟欢呼作乐而已。或较刺击,或竞射赛骑,或作各种无律之野乐以为乐。”©萧应椿《五洲述略》载阿富汗"户口甚稀,概崇回教,性扩悍,好战斗,一言不合,辄以千戈从事”@。精千骑射、弓马娴熟的阿富汗人骁勇善战,在 他们的枪下,许多殖民者最终会成为活靶子。
至清末新政时期,晚清士人对阿富汗国民性巳经有了比此前更多的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并不一定绝对客 观。《阿富汗斯坦志》云:“阿富汗人自幼时即使之习惯流血之事,故不以死为畏,而搏击极骁勇,然一遇败衅, 则心亦易灰。性好扰乱,不善守国法,及军律,当有求千人时,外貌似颇坦白,且善交接。若所求不遂,则亦粗 暴狠恶,绝无人理。善设伪誓,而奸诈虚骄,贪渎无厌,复仇必逾其分,且极残忍,务求快意。虽掷己之生命, 亦所不惜。定律极严,虽小过亦获严谴,犯法之易,他处无可比者。然犯者亦不常治,设或科罚,则罚极严厉。 在阿富汗斯坦诸民族中,以阿富汗人最好争斗,且诡诈无信,阴行离间。及与人斗殴,视若常事……至其天性之惨刻,殆如食乌之鹤……平 H 尝以世系与独立及其 战绩 ,自豪 千人 ,以彼阿富汗入,实为第一等国民,即不有所加上于人,然心目中常自以为阿富汗人也。”©说阿富汗人“一遇败衅,则心亦易灰“显然不妥,阿富汗人面对英国的三次侵略战争,皆不屈不挠,怎会心灰意冷?说阿富汗人“善设伪誓,而奸诈虚骄",其实也是晚清 士人参考英国等殖民者的记载,重述西方话语。
英国在与阿富汗打交道时,屡屡中计,自然会丑化阿富汗人。但深入了解阿富汗人以后,英国人对阿富
汗民族这样评价:“阿富汗人是极其吃苦耐劳、果敢无畏、独立自主的民族,百伶百俐善谐谑,随时乐千天南海 北妮妮而谈,这令他们成为非常讨人喜欢的同伴… 阿富汗绅士克己复礼,人人举止优雅。”可我国人利亚霍
夫斯基认为“阿富汗人素以尚武好斗著称,历代征战者都试图以剑与火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好在此地集结部 队,所以阿富汗人自青少年起就开始从军“气生千阿富汗的美国人塔米姆·安萨利写道:"这里的人民向来 悍勇不驯,还有着虔心宗教、仇视外族的名声。部落,是他们永恒的归宿。头巾、胡须、长袍、弯刀与马匹是部 落习气的象征。每一个部落都必须拥有这些东西,否则,他就不属于这里。咚)可见,凡是与阿富汗入打过交道的各民族都普遍认为阿富汗国民骁勇善战、民风强悍。
阿富汗国民性尚武,勇敢善战的民族在面对侵略者时敢于亮剑,自然会让侵略者撞得头破血流,而鸦片 战争时的晚清国人则军无斗志,毫无血性。军人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荣誉感。在晚清中国当军事顾问的德国 人汉纳根说:“西国之将领由武备院肆业生考充,兵弁以次第升,必其学成而后致用。中国以行伍出身为正 途,用意本相吻合,乃偏视兵之流品为最卑,遂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鄙谚。而凡阀阅之子弟,博雅 之生徒,尽以入伍为大耻。惟穷无聊赖、游手好闲之辈,始贪其月饷而趋之。”©“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最
徐继备:《瀛 寰志略》,《近代文献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年,第8 3 页。
魏源:《海国图志》卷19,《魏 源全集 》,第 5 册 ,岳麓 书社 ,2004 年,第 721 页。
学部编译图书局:《阿 富 汗斯坦志附新志》,《历代 地理外纪史籍丛 刊》,第 1 册,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 年,第149 页。
萧应椿:《五洲 述略》,《历代 地理外纪史籍丛刊》,第 63 册,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 年,第 338 页。
学部编译图书局:《阿富 汗斯坦志附新志》,《历代 地理外纪史籍丛 刊》,第 1 册 ,北京燕山 出版社 ,2018 年,第 144 至 146 页。
威廉·达尔林 普尔:《王的归程:阿富 汗战记 1839—1 842》,何畅烤、李隧译,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18 年,第 452 页。
利亚霍夫斯基 :《阿 富 汗战争 的悲剧》,刘宪平译,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第 4 页。
塔米姆·安 萨利:《无 规则 游 戏:阿 富 汗屡被中断的历 史》,钟鹰翔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第 3 页。
林乐知译 述:《德国 汉纳根军门语录》,《万国公 报》,第 80 卷 ,1 895 年 9 月,第 1 8 页。
• 125 •
早出自宋人《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平话》卷上,原文为:“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汉唐时期的中国人还充 满了尚武精神,对外作战屡战屡胜,自宋以来,尚武精神逐渐衰颓,到晚清,军队更是缺乏武德,自然在英军面 前不堪一击。
在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时,阿富 汗人以强宗大族为纽带 ,以 宗族对抗英军,不像晚清中国军人“胜不相
让,败不相救"。对此,《续瀛寰志略初编》记载阿富汗“先王之世,以分族为分国,故君子有收族之礼。自汉迄 唐,强宗大姓,率子弟以捍外侮者,屡见于史册。岂非宗法未废,族可得民,而先王治天下之迹,由分而之合, 亦由合而之分,可知者固如此哉"。。从国家角度言,阿富汗强宗大族的模式可能会削弱国家权利,但从社会 角度言,却能提高社会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民族国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欧美各国的标准模式,因为“民族国家”就是按照西欧的国家模式定义的。
大清帝国可以看作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天下朝贡体系,民族国家是多国并存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晚清前的大 清帝国在原则上不承认任何与自己对等的国家气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清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与这 两种模式不同 ,像阿 富汗这样的伊斯兰国 家则是亚于西方定义下的“民族国家“ ( nation-s tate ) 的政治实体, 阿富汗始终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态。作为一个国家需要具备的因素至少要有:领土、清晰的边界、普遍 遵守的法律、统一的货币。然而阿富汗除了有领土,国内人民有共同信仰-伊斯兰教外,在国家层面就再 也没有共同点了。因此,在阿富汗这样的国家,国王只能控制首都喀布尔,并接受几个大城市地方豪强的朝 贡,而在这几座城市之外,都是由地方宗族长老控制,英国即便从国家层面战胜阿富汗,并不代表就能战胜各地方强宗大族,只有战胜实际控制国家政治生活的地方强宗大族才算取得战争胜利。“全民皆兵"的阿富汗 使得英、苏、美等国军队防不胜防,最终有了“帝国的坟墓”这一称号。
《续瀛寰志略初编》云:阿富汗“分为二十四族,每族聚居一地,自理其事,其长之升降,亦听命于王,虽杂 用回教,然实不相通,军额有马队一万三千入,步卒二千五百人,国有大战事则人人能兵,其人勇猛朴诚”气“人人能兵”的阿富汗以强宗大族为纽带,从地方角度而言,国民性有其共同体利益,故能团结一致,给英国人 以极大打击。恩格斯说:“阿富 汗人是勇敢、刚毅和爱好自由 的人民. 战争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消遣和摆脱
单调的营生的休息。阿富汗人分为若干克兰,大大小小的首领对他们实行类似封建的统治。吨)阿富汗虽然 在国家层面不够强大,但地方上的强宗大族为了保护地方利益,在面对英国侵略军时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各地方部族长老都以抗英为己任。相反,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在面对侵略军时 仍旧一盘散沙,我行我素,毫无国家观念,这样的国民性焉能战胜侵略军?
法国探险家古伯察记载,道光皇帝死后,他曾在茶馆里大声议论皇位继承问题,想刺激中国人发表意见, 但无人作声 ,”这种冷淡的态度着实让 我们生气。这时其中一个良民站起身 ,以长辈的姿态,把他的两只手放在我们的肩膀上,带着相当讽剌意味的微笑作答:听我说,朋友!你们何必用这些无济千事的推测来劳神费 心?朝廷官员不得不管国事,他们吃俸禄就要管国事,那么就让他们赚钱得了。但是别让我们去烦这些与我 们不相干的事,我们徒劳无益地去过间政事才是 大傻瓜"气 国民性浑浑噩噩,对于国家大事视 同儿戏,国民缺乏对国家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这样的国家在与英国军队交战时岂能胜利?
鸦片战争期间,以扬威将军身份在浙东抵抗英军的奕经在奏折中说,清朝百姓在围观清军在浙东与英军 作战时,根本没有人支持清朝军队,“百姓男妇亳无畏惧,从旁指点嬉笑,竟不知是何肺腑?”©鸦片战争期间, 此类事情不胜枚举。从国民性角度讲,大清百姓对清政府没有认同感,对侵略战争的价值判断缺乏是非感, 把自己当成旁观者。梁启超斥责旁观者说:“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入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
0 世增译,顾 锡爵述:《续 湍寰 志略初编》,《历代地理外 纪史籍丛刊》,第 78 册,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 年,第 374 页。
@ 《中俄尼布楚 条约》承认俄国与自己 对等 ,是康熙基于现实的马基 雅维利 主义的考址。
@ 世增译,顾锡 爵 述《: 续瀛寰志略初编》《, 历代 地理外纪史籍丛刊》,第 78 册,北京燕山 出 版社,2018 年,第 3 76 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4 卷,人 民出版社 ,1 974 年,第 77 页。
@ 古伯察:《中华帝 国纪行 在大清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历险》,张子滑等译 ,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第 55 页。
@ 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 鸦 片战争档案史料》,第 5 册,天津古籍 出版社 ,1 992 年,第 85 页。
• 126 •
亡。今吾观中国四万万人皆旁观者也。 ”0 梁启超此言俨然是阿富汗与晚清国民性对比之不 刊之论。阿富汗人在面对英军侵略时,几乎没有旁观者,漫山遍野的游击队让英军闻风丧胆,而晚清国人大多数在面对英军 侵略时持旁观态度,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战争只能惨败。
三、交通对比:千沟万壑与平畴千里
就交通条件而言,阿富汗于沟万壑,平原多为沙漠。在这样一个地理状况复杂的国家,英军的运输和补 给都受到极大限制。英军何乌少校曾绘制有一张从喀布尔到白沙瓦的道路状况表格,阿富汗山地交通之艰 险于此可见一斑 :胡尔德·喀布尔河 ,海拔 7466 英尺,通过六里长的一个隘口 ,过这条河 23 次; 德辛隘口 ,海拔 8173 英尺,这条路要过 7 个山口,在河谷 宿营; 阿拉伦特(巨人墓),道路是在一个多 石的峡谷 之上 ,水不好;卢德- 依—库塔·宋,在岩石的道路上爬上爬下 ;苏菲德·宋 ,上坡下坡 ,进入冈达马克谷 ,最后 3 英里是坏路;苏丹普尔,路在一低平和多石的沙漠上;查尔底,头一段上坡,然后进入一宽广的山谷气
如果说这些描述还不够直观的话,英军的战地记录应该说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阿富汗的交通状况。文逊特·艾尔爵士这样记载胡尔德·喀布尔关隘:“这个可怕的狭道全长有五里光景,它被两侧高峻的山脉封闭 起来,在这个季节,太阳只能从隘道的险峻的峭壁中透入一线瞬时即逝的阳光。一股山涧急流冲向路中央
……水边上结着厚厚的冰凌,冰凌上又积着拧滑不堪的雪堆……我们得在这条小河上过来过去二十八次之 多……对方向先头部队猛烈开火。” CT! 18 42 年 1 月 1 2 日 ,英军向贾格达拉克关隘前进 ,”这个可怕的狭道约有两里长,窄极了,四面被险峻的高山所包围。这条路有一个相当大的上斜坡,在接近坡顶时,发现有完全遮盖着狭道的,由带剌的橡树的枝权构成的两座坚固的障碍物,又挡住了去路。在这里,伤亡又是十分惨重“气 仅一条小河就让英军来去 28 次,婉蜓曲折的河流 ,岩石峓呴的道路,使得英军根本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军事实力。"穿越山口难如登天。英格兰人早在两个月前就将两门大炮和用数于头驴驮载的火药送至山口,以便 扫清道路,他们还不得不用绳索将这些物品逐一拖拽上来。运送其他补给同样艰辛,代价是损失了大批骆 驼、马、健牛”©,战争补给相当艰难。阿富汗的山多是岩石山,寸草不生,英军根本不可能因粮于敌,拾取腐肉使得英军大量食物中毒,非战斗减员也为数不少。
与阿富汗抗英战争中英军遇到的艰难状况相比,英军在中国面临的自然环境俨如天堂,鸦片战争中英国 与中国主要的 12 次战斗,分别发生在浙江舟山定海、广东东莞沙角和大角、广广东州乌涌炮台、广州、厦门、浙江宁波镇海、浙江嘉兴乍浦、上海吴凇、江苏镇江等地。这些地方除镇江外,皆位于中国沿海,英军战舰来 去自如,如臂使指,战场全在膏腴之地,英军可随时补给,与阿富汗的地理环境有天壤之别。
相比之下,清军虽然本土作战 ,但交通远不如英军便利。被英国国会任命为全权代表的璞鼎查 1841 年6 月 5 日离开伦敦 ,坐船到地中海后 ,由陆路过苏伊士运河(当时运河尚未开通),而后在红海乘船 ,7 月 7 日抵达孟买 ,在孟买停留 10 天后 ,7 月 17 日再出发,8 月 10 日即抵达澳门 。从伦敦到澳门仅用 67 天,如果创
去在孟买停留的 10 天,则只用 57 天气 与璞鼎查相比 ,林则徐的进度就要慢得多了。林则徐 1839 年 1 月 8 日从北京出发,”午刻开用钦差大臣关防……由正阳门出彰义门 “ , 3 月 10 日抵达广州仇 用时 62 天。英国人从伦敦至澳门的时间比中国人从北京至广州的时间还要短,这就是中英之间的交通差距。如果说钦差大臣 仅带随从,速度还能快一些的话,身披甲胄、携带辐重的清军士兵的行进速度则更加缓慢。道光二十一年九 月十二日 (1 841 年 10 月 26 日)道光帝下令 ” 于四川建昌、松潘两镇属内,挑选精兵……共足二于名之数…...
0 汤志钧,汤仁泽 :《梁启超全集》,第二集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第 227 页。
@ 珀西·塞克斯 :《阿富 汗史》,第二卷上册 ,张家麟译 ,商务印书馆,1 972 年,第 724- 725 页。
@ 珀西·塞克斯:《阿富 汗史 》,第二 卷上册 ,张家麟译 ,商务 印书馆,1 972 年,第 724- 725 页。
@ 珀西·塞克斯 :《阿富 汗史》,第二卷上册 ,张家麟译,商务印书馆 ,1 972 年 ,第 742 页。
@ 威廉·达尔林 普尔:《王的归程:阿富 汗战记 1839—18 42》,何畅炸、李庖译,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第 183- 18 4 页。
@ 原 文 为 “T hey left London on the 5th of June, and on the 7th of July reached Bombay, which they left on the 17th, arriving in China in 67 days after they left England” 。《中国丛报》,第1 0 卷,18 41 年,第 476 页。
@ 《林则徐全集》,第 9 册《日记》,海峡文艺 出版社 ,2002 年,第 36 5、382 页。
• 127 •
前赴浙江军营,听候调遣"觅 十二月 二十日(1 8 4 2 年 1 月 30 日)这 2000 人中的第一批 380 人才到达@。 道
光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 1 8 4 2 年 2 月 21 日)“四川末起兵三百人 ,尚未报到“气 从四川到浙江,11 9 天下来 , 还有六分之一的人没到,比起英国人 62 天即可从伦敦到澳门的速度,清军 不疾不徐,如蜗行 牛步 ,这样的交通差距使得清军根本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只能被动挨打。
综上,从交通角度而言,在地形与交通工具的双重影响下,于沟万 壑的阿富汗成为大英帝国陆军的坟墓, 而平畴于里的中国沿海则成为英军的靶场。
结语
无论是战争能力、国民性 ,还是交 通条件 ,阿富汗人都 有巨大 优势 ,于是赢得了抗英战争的胜利。与阿富汗过硬的战争能力,生而为战士的国民性相比,大清帝国则如同一个中世纪的地理名词,与英国这样一个现 代化国家作战,其结局可想而知。战争胜败不只取决千综合国力,也取决于单场战争的投送能力。英国最长 千海战,海军无法在阿富汗内陆破碎的山地施展,阿富汗人因地制宜,本土作战,自然能取得胜利。清政府虽然总兵力有 8 0 万人,远大于英国远征军巅峰时的 2 万人,但是清军驻扎过于分散,其军 队 主要用于弹压各地可能出现的民变,而不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来抵御外侮,故而战斗能力远逊于英军。与此同时,英国在 鸦片战争中以海军攻击沿海各地,即便是打到镇江,也是军舰溯长江而上,故而基本不存在阿富汗那样的陆 路交通运输问题,这就是两场战争胜败判若霄 壤之由。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