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4
引言 12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 13
1.1文itt检索 13
1.1.1检索方法 13
1.1.2检索范围 13
1.1.3检索策略 13
1.2文献筛选 13
1.2.1文献选择标准 13
1.2.2文献排除标准 14
1.3数据库的建立 14
1.3.1数据库的规范 14
1.3.2数据库的录入 14
1.4数据库的处理 15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和分析 16
2.1针灸推拿治疗财的历代著作 16
2.1.1历代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著作 16
2.1.2历代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处方量 17
2.2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选穴规律 19
2.2.1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处方取穴数目的研究 19
2.2.2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穴位名称的分析 20
2.2.3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常用穴 21
2.2.4鼻軌不同症状的取穴出现频次 23
2.2.5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穴位所处经脉 27
2.2.6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穴位特定穴属性的研究 30
2.2.7穴位在全身分布情况的研究 32
2.3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常用穴操作方法整理 34
2.3.1针刺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 34
2.3.2艾灸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 38
2.3.3针刺艾灸合用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 42
2.3.4推拿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 42
2.3.5穴位贴敷 43
第三部分讨论 45
3.1鼻軌的出处 45
3.2鼻軌的定义 45
3.2.1与鼻軌古代定义有关的医古籍 46
3.2.2古代鼻軌相关病名 47
3.2.3古代鼻軌病名的沿革 47
3.3鼻軌的病因病机 49
3.3.1肺虚寒 49
3.3.2肺虚热 49
3.3.3肺实热 50
3.3.4肾虚气虚 50
3.4.5脑受风寒 50
3.4鼻軌的症状 51
3.4.1清涕与鼻軌 51
3.4.2鼻塞与鼻軌 51
3.4.3清涕带血与鼻軌 52
3.4.4鼻痒与鼻軌 52
3.5鼻軌的辨证分型 53
351肾阳虚型/肾阴虚型 53
3.5.2肺寒气虚型 53
3.5.3肺热脾虚型 53
3.5.4肺热气虚型 54
3.6鼻軌的鉴别诊断 54
3.6.1鼻渊 54
3.6.2鼻鈕
3.7鼻執的治疗原则 55
3.8鼻軌的处方分析 55
3.9 JlJft的穴位分析 56
3.9.1常用穴 56
3.9.2穴位归经分析 57
3.9.3穴位特定穴属性分析 58
3.9.4穴位全身分布情况分析 60
3.9.5不同穴位取穴分析 60
3.9.6针灸治疗鼻軌取穴研究总结 61
结论和展望 62
附录 64
参考文献 67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 2
Abstract ・4
Introduction 12
Part I The Research Metiiod 13
1.1Literature retrieval - 13
1.1.1Retrieval method 13
1.1.2Retrieval scope •-13
1.1.3Retrieval strategy 13
1.2Literature screening 13
1.2.1Literature selection criteria 13
1.2.2Literature exclxxsion criteria 14
1.3Specification of data and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14
1.3.1Normalization of data 14
1.3.2 Collation of data and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14
1.4Conclusion 15
Part H 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 16
2.1Works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6
over the years 16
2.1.1Statistics of the works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for the treatment o7
allergic rhinitis over the years 16
2.1.2Statistics of the prescription dosages of acupxincture and mass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over the years 17
2.2Regularity of acupoint selec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19
2.2.1Number of acupoints selected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lic rhinitis 19
2.2.2Analysis of the name of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0
2.2.3Statistics of Common Acupoint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21
2.2.4Frequency of acupoint selection for different symptoms of allergic rhinitis
23
2.2.5Statistics of meridians at acupoin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27
2.2.6Study on the properties of specific acupoints at acupoin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30
2.2.7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cupoints in the whole body ■■••■32
2.3Common Acupoint Method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and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34
2.3.1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34
2.3.2Moxibustion for allergic rhinitis 38
2.3.3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allergic rhinitis 42
2.3.4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with massage 42
2.3.5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y Acupoint Application 43
Part HI Discussion 45
3.1The Origin of allergic rhinitis •…45
3.2Definition of allergic rhinitis 45
3.2.1Ancient Medical Books Relating to Ancient Definitions of Allergic Rhinitis
47
3.2.2Name of diseases related to allergic rhinitis in ancient times 48
3.2.3Evolution of the name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ancient times 48
3.3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rhinitis 49
3.3.1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 49
3.3.2Lung cold and Qi deficiency 50
3.3.3Lung heat and spleen deficiency 50
3.3.4Deficiency of lung heat and Qig 51
3.3.5affection of exotenous wind-cold 51
3.4Allergic rhinitis symptoms 51
3.4.1Clear snot and allergic rhinitis 51
io
3.4.2Stufiy nose and allergic rhinitis 52
3.4.3Clear snot with blood and allergic rhinitis 52
344 Rhinitis and allergic rhinitis 52
3.5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lassification of allergic rhinitis 53
3.5.1Kidney Yang Deficiency/Kidney Yin Deficiency 53
3.5.2Lung cold-qi deficiency type 54
3.5.3Lung heat and spleen deficiency * 54
3.5.4Deficiency of lung heat and Qi * 54
3・6 Authentication of symptoms of allergic rhinitis 54
3.6.1Acute and chronic sinusitis 55
3.6.2Epistaxis - *55
3.7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allei^ic rhinitis 55
3.8Prescription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i^ic rhinitis 56
3.9Acupuncture point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56
3.9.1Common acupoints 56
3.9.2Analysi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57
3.9.3Attribute analysis of specific acupoints at acupoints 58
3.9.4Analysis of vdiole body distribution of acupoints 60
3.9.5Analysis of Acupoint Selection of Different Acupoints 61
3.9.6Summar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Allergic Rhinitis 61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63
Appendix 64
References 67
引言
鼻軌在现代作为中医鼻病的称呼使用,与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 AR)症状相似,AR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递质释放、并有多 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 鼻痒、眼痒、发作性喷嚏及流清水样鼻涕,严重者可导致头痛、耳鸣,多呈急性、 间歇性发作的慢性病程,AR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当前研究表面可能与遗传因 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及心理因素等相关。西医传统治疗主要是控 制活动性炎症及调节免疫紊乱,回避变应原,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组胺 药、抗白三烯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减充血剂、抗胆碱药等,无法彻底治愈。 而鼻軌在中医古代著作中有着详细的研究,中医鼻軌的病因是由于脏腑虚损、卫 表不固所致,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 部疾病,常因冷热刺激、季节变化以及环境引起。中医传统治疗主要是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推行气血及调理脏腑功能,常用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推 拿、耳针、穴位埋线、拔罐、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近年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的中医药及中医特色疗法在鼻軌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特别是中医推拿、 针灸有力的推动了现代临床研究鼻軌的中医治疗,并使鼻軌的治疗不断的完善。 而现今尚缺乏该理念的古代中医文献的系统性概况整理,本人在硕士研究生阶 段,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认真研读了鼻軌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著作,本课题将从 针灸、推拿角度出发,收集中医古籍文献中含有该理论的条文、通过对条文的梳 理归纳,从中寻找对于鼻軌治疗的理论依据,为中医针推治疗鼻軌提供更全面的 理论基础。而近年来亦不断的有临床报告证实针推对治疗鼻軌的可靠性。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
1.1文献检索
1.1.1检索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检索方式主要有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并将两种方式相结 合,对大量的古代医籍中的内容进行检索。
1.1.2检索范围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等推出的中医类电子丛书《中华医典》第五版中,收录的 针灸推拿类古代文献、相关的正规出版书籍以及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 库。
1.1.3检索策略
本课题主要以“鼻軌”、“軌”、“清涕”,“軌涕”,“勛鼻”,“鼻塞”, “軌嚏”,“鼻窒”,“涕”,“嚏”等作为关键词进行计算机全文检索,检索 有关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内容,并通过人工检索与正规出版书籍进行对比校正。
1.2文献筛选
1.2.1文献纳入标准
(1) 对鼻觌有明确定义的文献条文。如《黄帝内经•素问》叫“所谓客孙 脉则头痛……鼻軌、腹肿也。”;《杂病证治准绳》:“鼻軌谓鼻出清涕也。”
(2) 有明确记载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文献条文。如:《针灸甲乙经》CI: “颈痛项不得顾,鼻軌鲍……风池主之。”;《针灸大成》⑶:“二间(一名间
谷)……鼻孰1®血。”
(3) 与鼻軌的病因病机相关的文献条文。如:《本草纲目》:“鼻軌,流 清涕,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
(4) 与鼻軌相关的症状如軌嚏,軌涕等的文献条文。如:《礼记.月令》: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軌嚏。”
1.2.2文献排除标准
(1) 后代医家对前代进行解释的鼻軌文献条文。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軌,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
痛鼻軌,腹肿也。”
(2) 明确判断为鼻渊,鼻覷等非鼻軌的条文。如《医阶辨证》:“鼻渊, 鼻流浊涕不已……上蒸伤脑。”
(3) 与针灸,推拿无关的条文,如中药方剂等。如:《本草正》:“辛夷 百八十……若治鼻塞涕出,鼻渊鼻軌……”;《景岳全书》⑷:“白芷味辛…… 治鼻軌鼻渊,齿痛……”
1.3数据库的建立
1.3.1数据库的规范
将从历代医古籍检索到的相关条文按以下几部分内容记录;原文、文献来源、 朝代、作者、处方、刺灸法、穴位情况(包括脸穴名称、出现频次、所属经脉及 所在部位)。对各项指标予以规范(包括著作的名称,避免同书异名出现如《针 灸甲乙经》和《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规 范脸穴名称,以“十三五”规范教材《经络脸穴学》及《针灸大辞典》为标准; 规范文献出处,对同时代相同的文献选录年代较早的文献,整理和分析前,对条 文、穴位等按照上诉规范进行处理,以剔除意外因素对分析产生影响,以防对结 果造成误差。
1.3.2数据库的录入
应用Excel软件,将筛选岀的内容逐条进行录入,录入的内容只要包括:原 文、文献来源、朝代、作者、处方、刺灸法、穴位情况(包括腌穴名称、出现频 次、所属经脉及所在部位)。再利用Microsoft Excel对录入的内容进行分类和 整理分析。
1.4数据库的处理
针对古代文献中对鼻軌病理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疗以及取穴的条文进行 整理分析,整理出常用穴,分析讨论古代医家对鼻軌的病理病机、辨证分型、针 灸治疗取穴规律的认识、取穴思路以及对治疗鼻勛的常用穴进行分析,整理历代 著作治疗鼻軌的针灸推拿贴敷等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和分析
2.1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历代著作
鼻軌作为中医特有的病名,与现代的过敏性鼻炎症状相似,以反复发作的鼻 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的鼻部疾病。本课题透过系统整理针灸推 拿治疗鼻軌的历代著作,检索古代著作中与鼻軌相关的条文,考辩源流,对鼻軌 的发生发展进行较全面整理与分析,探究其发展的规律及成就。透过计算机检索 到有关“鼻軌”、“軌”、“清涕”、“鼻塞”、“鼻窒”、“鼻軌鈕”、“嚏”、 “軌鈕”这些检索词搜索相关历代著作,检索到与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相关的历代 著作共有57部,根据收录、排除掉中药治疗鼻軌相关著作以及与鼻鲍、鼻渊等 其他鼻病的条文,筛选整理后得到符合条件的有关针灸推拿治疗鼻勛的条文609 条。
2.1.1历代针灸推拿治疗鼻就的著作
通过计算机检索到的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相关的历代著作共有57部,春秋战 国时期的著作共4本,占7. 14%,其中《黄帝内经.素问》是由唐代王冰补注是 最早出现鼻軌的著作,《黄帝内经•灵枢》是由宋代史松补注;晋隋唐时期的著 作共7部,占12. 5%,其中晋代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本详细讲解针灸治 疗鼻軌如何取穴以及具体针灸方法的著作,其中多为单穴处方;宋金元时期的著 作共14本,占25%;明清时期的著作共31部,占55.36%。关于鼻軌的著作在春 秋战国时期最少,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著作超过一半,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 济稳定使得医疗发展得到了有力的环境支持,条文数目按照书名及年代整理如 下: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代著作:《伤寒论》(汉•张仲景);《黄帝内经•素 问》(战国•王冰补注);《难经》(战国•扁鹊);《黄帝内经•灵枢》(战 国•史赵补注);
(2) 晋隋唐时期的历代著作:《脉经》(晋•王叔和);《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甫谧);《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诸病源候论》(隋•巢 元方);《黄帝明堂灸经》(唐);《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外台 秘要方》(唐•王悉);
(3) 宋金元时期的历代著作:《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太平圣 惠方》(宋•王怀隐);《铜人腌穴针灸图经》(宋•王唯一);《圣济总录》
(宋);《幼幼新书》(宋•刘昉);《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医 学启源》(金•张元素);《儒门事亲》(金•张从正);《小儿按摩经》(元•陈 氏);《丹溪心法》(元•朱丹溪);《西方子明堂灸经》(元•西方子);《针 经节要》(元•杜思敬);《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针经指 南》(元•窦汉卿);
(4) 明清时期的历代著作:《普济方•针灸》(明•朱梓);《针灸聚英》
(明•高武);《针灸大全》(明•徐凤);《针灸大成》(明•杨继洲);《铜 人徐氏针灸合刻》(明•徐凤):《类经图翼》(明•张景岳):《神应经》(明•陈 会);《针方六集》(明•吴崑);《杨敬斋针灸全书》(明•陈言);《针灸 素难要旨》(明•高武);《经络全书》(明•沈子禄);《医学研悦》(明代•李 盛春);《医旨绪余》(明•孙一奎);《治法汇》(明代•张三锡);《本草 纲目》(明•李时珍);《杂病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景岳全书》(明•张 景岳);《赤水玄珠》(明•孙一奎);《小儿推拿秘诀》(明•周于蕃);《幼 科推拿秘书》(清代•骆如龙);《勉学堂针灸集成》(清•廖润鸿);《医 学原始》(清•王宏翰);《金针秘传》(清•方慎庵);《人身通考》(清•周 振武);《小儿推拿广意》(清代•熊应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清•孙 鼎宜);《针灸易学》(清•李守先);《针灸逢源》(清•李学川);《经脉 图考》(清•陈惠畴);《灸法秘传》(清•雷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 诀》(清•吴谦);《厘正按摩要术》(清代•张筱衫);
2.1.2历代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处方量
如表1、图1所示,在全网收集的针灸方法治疗鼻軌的57部古籍中,西晋 时期,第一次出现了针灸治疗鼻軌的医古籍,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而晋代 共出现21处条文,约占3.45%;明代达到高峰,出现219条,约占35.96%;清
朝达到第二高峰,出现155条,约占25. 45%;隋代相关的古籍较少,所占比例 为1.24%。这与明清时期政治格局稳定有关,皇家重视医学,为医学发展提供了 好的可观条件,促进了医家对疾病的深入认识。
表1 :不同朝代的处方频次
朝代 历代著作数目 条文出现频次 比例(%)
春秋战国 4 31 5. 09
晋 2 21 3. 45
隋 2 8 1. 31
唐 3 47 7. 72
宋 5 62 10. 18
金 3 24 3. 94
元 6 42 6. 89
明 18 219 35. 96
清 13 155 25. 45
合计 56 609 100
□春秋战国
■晋
□隋
□唐
■宋
□金
■元
□明
■清
图1:不同朝代的处方比例
2.2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选穴规律
2.2.1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处方取穴数目的研究
如表2、图2所示:整理的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609条条文中,单穴处方有 557条,占总处方的91. 46%;对穴处方10条,占总处方的1. 64%;多穴处方42 个,占总处方的6. 90%。归纳各年代处方数,晋隋唐时期97个,宋元时期100 个,至明清时期412个。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医 疗水平,处方数量宋元时期和晋唐时期差距不大,在稳定的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处方取穴特点为:单独取穴最多,占总处方量的91.46%。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 基本都是单穴处方;从明清开始,医家对对穴、多穴处方的研究越来越多,对鼻 軌的相关症状的治疗条文也更加清晰。
表2:各年代处方取穴数量整理表
晋隋唐 宋金元 明清 合计
单穴处方 91 94 372 557
对穴处方 2 2 6 10
多穴处方 4 4 34 42
合计 97 100 412 609
□单穴处方
■对穴处方
□多穴处方
图2:各年代处方取穴处方整理
2.2.2针灸推拿治疗鼻耻的穴位名称的分析
检索出的针灸治疗鼻軌穴位中有七个脸穴与《经络腌穴学》记载名称不一, 分别为:禾帘穴、素窮穴、络却穴、明堂穴、顋会穴、百劳穴、大天心。
(1)禾節穴和素窮穴:《针灸甲乙经》,“禾節,在直鼻孔下,侠谿水沟 傍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据《经穴汇解》中相关定义:“窮即醪 也,皆云在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则是一穴也。”根据条文《经络腌穴》:“在 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源直下。”本课题认为根据检索 条文中对禾命穴的定位描写,与《经络脸穴》中对禾醪穴的定位一致,结合《经 穴汇解》可得禾窮穴即禾醪穴,同理根据素窮穴定位可得,素窮穴即素醪穴。
(2)络却穴:《铜人徐氏针灸合刻》,“络那二穴,在通天后一寸五分。” 以及《备急千金要方》注“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可知络郵即络却穴。
(3)明堂穴:据《针灸资生经》[6], “明堂穴,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 上星穴,今以诸经校勘,上星穴是。”可确定条文中的明堂穴即上星穴。
(4)顋会穴:《铜人腌穴针灸图经》中,“顋会一穴,在上星一寸、陷者 中是穴。”据《针灸甲乙经》:“囱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根据穴 位定位可得,顋会穴即囱会穴。
(5)百劳穴:因《医宗金鉴》中“大椎即百劳。”,而收录的针灸处方取 穴百劳穴出自《勉学堂针灸集成》:“鼻塞,灸百劳;”,其中的百劳穴根据同 本著作《勉学堂针灸集成》:“百劳二穴,在大椎向发际二寸点记。”可知本文 记录的百劳均确认为经外奇穴的百劳穴。
(6)大天心:《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上天心者,大天心也,在 天庭中,小儿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视,往下揉;眼珠下视, 往上揉;两目不开,左右分揉。”因此可知大天心穴即是上天心穴。
在全网收集的与鼻軌相关的历代著作共57部,记载的条文共609条,共计 用穴60个,用穴频次897次,平均用穴频次14.95次。60穴中经穴58个,经 外奇穴2个;其中58个经穴中,特定穴25个;按部位分:头面部30个,胸腹 部3个,腰背部5个,上肢12个,下肢10个。
2.2.3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常用穴
如表3:根据平均用穴频次>14. 95定义为针灸常用穴,共计常用穴29个, 占穴位总数的49.15%,常用穴频次744次,占总频次的81.85%。
经整理,在609条处方中,排名前十位的穴位是:上星、风门、昆仑、飞扬、 禾醪、素醪、承灵、迎香、通天、曲差,其中禾醪出现43次,占7. 14%,通天 39次,占6. 47%,飞扬32次,占5.31%。从表3可大体看出应用最多的穴位多 分布在头面部,有素醪、攒竹、迎香、禾醪等等共30个,占50%;四肢部有二 间、合谷、承山、承筋、飞扬等;腰背部主要有风门、譴證、肝俞等;胸腹部有 中皖。故古代著作中针灸治疗鼻軌以近端取穴为主。
如表3:根据平均用穴频次>2.6定义为推拿常用穴。共计8个,占穴位总 数的30. 76%,常用穴频次25次,占总频次的37.31%。常用穴分别是:迎香、上 马、肺经、脾土、三关、阴阳、内八卦、小天心。
表3:针灸常用穴整理表
穴位 共计 穴位 共计
曲差 28 五处 5
承光 18 通天 39
络却 2 玉枕 7
风门 39 天柱 2
攒竹 19 眉冲 8
5 肝俞 8
昆仑 26 承山 10
委中 1 飞扬 32
承筋 13 至阴 25
京骨 19 肺俞 5
百会 26 前顶 15
风府 14 素醪 33
龈交 22 水沟 26
上星 53 兑端 5
神庭 24 囱会 17
大椎 1 二间 26
合谷 15 三间 6
阳溪 3 偏历 11
口禾醪 43 迎香 54
颔厌 6 后溪 5
悬厘 1 腕骨 1
完骨 1 前谷 16
承灵 27 尺泽 4
风池 20 列缺 1
头临泣 21 太渊 5
步廊 12 历兑 12
当阳 6 足三里 5
百劳 3 中皖 6
天牖 11 隐白 1
腹通谷 27 神门 1
推拿常用穴整理表
穴位 共计 穴位 共计
山根 2 太阳 2
印堂 2 耳门 2
迎香 3 冈门 2
风池 2 肺俞 2
内劳宫 2 一窝风 2
上马 3 肺经 3
脾土 4 坎宫 2
三关 3 阴阳 3
天河 2 六腑 1
内八卦 3 小横纹 1
总筋 1 青筋 1
小天心 3 上天心 1
心经 1 肾经 1
2.2.4鼻紘不同症状的取穴出现频次
如表4:根据检索历代著作中关于针灸治疗鼻流清涕、鼻塞、嚏、鼻軌Iffi的 针灸处方数目共609条,其中治疗鼻軌的穴位共60个,治疗鼻流清涕的穴位共 36个,总频次共183次,平均用穴频次5.08次,使用频次大于5.08次的常用穴 位共13个,其中风门穴最高,共18本著作提到使用风门穴治疗鼻流清涕;治疗 鼻塞的用穴共40个,总频次共381次,平均用穴频次9.53次,使用频次大于9.53 次的常用穴位共16个,其中上星穴最高,共37本著作提到使用上星穴治疗鼻塞; 治疗鼻勛鲍的穴位共34个,总频次共314次,平均用穴频次9.24次,使用频次 大于9.24次的常用穴位共16个,其中昆仑穴最高,共23本著作提到使用昆仑 穴治疗鼻治疗喷嚏的穴位共16个,总频次共48次,平均用穴频次3次, 使用频次大于3次的常用穴位共4个,其中风门最高,共16本著作提到使用风 门穴治疗喷嚏。
表4:不同症状各取穴出现频次
穴位 清涕
(鼻軌) 鼻塞
(鼻窒) 鼻軌1® 嚏
(喷嚏)
水沟 11 9 5 一 1
上星 10 37 6 1
风府 6 0 4 0
神庭 17 3 3 1
攒竹 3 0 11 5
迎香 8 33 14 0
风门 18 4 1 16
合谷 6 0 9 0
至阴 8 17 0 0
通谷 13 1 12 0
天牖 3 6 2 0
肺俞 3 1 7 2
太渊 3 0 0 2
三里 3 0 0 2
百会 5 21 14 0
风池 2 2 2 0
百劳 1 2 0 0
大椎 1 0 0 0
承光 6 12 0 0
曲差 2 18 8 1
前谷 1 15 0 0
厉兑 1 4 9 0
京骨 5 0 14 0
风府 0 9 0 1
中皖 0 1 5 0
素醪 6 15 12 0
通天 5 23 12 1
临泣 0 21 0 0
前顶 11 4 0 0
五处 2 2 0 3
龈交 2 15 5 0
囱会 2 14 0 1
列缺 0 1 0 0
步廊 0 12 0 0
承灵 3 13 11 0
二间 2 1 23 0
譴證 0 0 6 0
昆仑 3 0 23 0
偏历 0 0 11 0
承筋 0 1 12 0
承山 0 0 10 0
飞扬 1 12 20 0
隐白 0 0 1 0
三间 0 0 7 0
禾醪 8 18 19 0
委中 1 0 0 0
腕骨 1 0 0 0
后溪 0 0 12 0
阳溪 0 0 3 0
眉冲 0 8 0 0
当阳 0 6 0 0
玉枕 0 7 0 0
完骨 0 1 0 0
巨醪 0 3 0 0
兑端 0 5 0 0
络却 0 2 0 0
颔厌 0 0 0 6
尺泽 0 0 0 4
悬厘 0 0 0 1
天柱 0 2 0 0
神门 0 0 1 0
合计 183 381 314 48
图3 :不同症状各取穴出现频次整理图
如表5、图4::在治疗鼻流清涕的183个针灸处方中,排名前五的穴位是: 风门、神庭、通谷、前顶、水沟,其中风门共18次,占9.83%,其次神庭共17 次,占9.29%;治疗鼻塞的381个针灸处方中,排名前五的穴位是:上星、迎香、 通天、临泣、百会,其中上星共37次,占9.71%,其次迎香共33次,占&66%,; 治疗鼻軌Itt的314个针灸处方中,排名前五的穴位是:昆仑、二间、飞扬、禾髏、 京骨,其中昆仑共23次,占7.32%,并列的二间共23次,占7.32%;治疗喷嚏 的48个针灸处方中,排名前五的穴位是:风门、颔厌、攒竹、尺泽、五处,其 中风门共16次,占33.33%,其次颔厌共6次,占12.5%;综上所述,根据不同 症状,常用穴各有不同,可根据具体症状做为取穴的参考与依据。
表5:不同症状常用穴位整理表
不同症状 常用穴位个数 穴位频次 脸穴(频次)
风府6合谷6承光6素醪6迎香
清涕(鼻軌) 13 128 8至阴8禾醪8上星10水沟11前
顶11通谷13神庭17风门18 承光12步廊12飞扬12承灵13
鼻塞(鼻窒) 16 296 囱会14前谷15素醪15龈交15
至阴17曲差18禾醪18百会21
临泣21通天23迎香33上星
鼻軌1ft 16 - 37
承山10攒竹11承灵11偏历11
通谷12素醪12通天12承筋12
230
嚏(喷嚏) 4 后溪12迎香14百会14京骨14
禾醪19飞扬20二间23昆仑23
31 尺泽4攒竹5颔厌6风门16
圏4:不同症状常用穴位整理图
2.2.5针灸推拿治疗鼻歎的穴位所处经脉
如表6、图5、图6:本课题全网检索到的所有古医书的针灸处方中,用穴 主要分布于十二经脉、任脉及督脉,并有经外奇穴。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手 阳明大肠经以及督脉为主。按经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1)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20个,频次316次;(2)督脉:穴位11个,频次237次;(3)手阳明大肠 经:穴位7个,频次162次;(4)足少阳胆经:穴位6个,频次76; (5)手
太阳小肠经:(后溪、腕骨、前谷)穴位3个,频次23次;(6)手太阴肺经:
(尺泽、列缺、太渊)穴位3个,频次10次;(7)足少阴肾经:(步廊、腹通 谷)穴位2个,频次39次;(8)足阳明胃经:(历兑、足三里)穴位2个,频 次18次;(9)经外奇穴:(当阳、百劳)穴位2个,频次9次;(10)任脉:
(中胶)穴位1个,频次6次;(11)足太阴脾经:(隐白)穴位1个,频次1 次;(12)手少阴心经:(神门)穴位1个,频次1次;(13)手少阳三焦经:
(犬牖)穴位1个,频次11次。其余两条经络没有检索到取穴条文。各经脉穴 位的个数和出现频次整理。
整理可知,从经脉穴位数目来,针灸治疗鼻軌总共使用60个穴位,总频次 共909次,所用脸穴最多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共20个穴位,占33. 3%;其次是 督脉,共11个穴位,占18. 3%o从脸穴应用频次看,最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共316次,占34.76%;其次是督脉,共237次,占26. 07%;再来是手阳明大肠 经,共162次,占17.82%。综上所述,针灸推拿治疗鼻軌多取膀胱经、督脉、 大肠经的脸穴,督脉循行至鼻部素醪穴且络肾,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止于鼻部迎香 穴,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三者与鼻、肺、肾关系密切,鼻軌之根在肺,人之卫 气根在肺肾,故本病主取此三条经脉之穴。
因历代著作中推拿治疗鼻軌的穴位记载不多,仅收集到7部关于小儿推拿治 疗鼻軌相关复穴方记载,推拿处方穴位中仅有耳门、太阳、肺俞、风池、印堂、 内劳宫六个穴位可归经分析,其中如清天河、分阴阳无法具体归经,按经脉频次 由高到低排列:(1)督脉:(冈门、印堂)穴位2个,频次4次;(2)手阳明 大肠经:(迎香)穴位1个,频次3次;(3)足太阳膀胱经:(肺俞)穴位1 个,频次2次;(4)手厥阴心包经:(内劳宫)穴位1个,频次2次;(5)足 少阳胆经:(风池)穴位1个,频次2次;(6)手少阳三焦经:(耳门)穴位 1个,频次2次。
表6:穴位所处经脉及出现穴位处
经络 穴位个数 穴位频次 腌穴(频次)
曲差28五处5承光18通天41 络却2玉枕7天柱2风门39 足太阳膀胱经 20 316
攒竹19眉冲8肝俞8譴藹6 昆仑26承山10委中1飞扬33
承筋13至阴25京骨19肺俞5 百会26前顶15风府14龈交 22上星54神庭24素醪33水 沟26兑端5囱会17大椎1
二间26三间6合谷15阳溪3
偏历11 口禾醪45迎香55
颔厌6悬厘1完骨1承灵27
风池20头临泣21
后溪5腕骨1前谷16
尺泽4列缺1丈渊5
步廊12腹通谷27
历兑13足三里5
当阳6百劳3
中脫6
天牖11
隐白1
神门1
图5:十四经穴位个数整理表
图6:十四经穴位频次整理衰
2.2.6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穴位特定穴属性的研究
如表7、图7、图8:在60个处方穴位中,非特定穴位为29个,特定穴为 31个,其中在31个特定穴中,五脸穴14个,使用频次134次;交会穴8个, 使用频次202次;八脉交会穴2个,使用频次7次;络穴3个,使用频次44次; 八会穴3个,使用频次11次;募穴2个,使用频次11次;却穴无,下合穴2 个,使用频次6次;原穴5个,使用频次41次;背俞穴2个,使用频次13次。:
整理可知,特定穴中应用较多的为五脸穴、原穴、络穴和交会穴;其中交会 穴用穴频次最高,应用穴位8个,用穴频次202次;其次是五脸穴用穴频次,应 用井穴3个,频次39;荥穴2个,频次42;输穴4个,频次14;经穴2个,频 次29;合穴3个,频次10。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鼻軌以交会穴、五脸穴、络穴、 原穴为主。五腌穴中井穴和荥穴应用频次最多,《素问》:“冬取井荥,春不軌 鈕”,提出了应时取穴法同时也体现了在古代对“治未病”的先进思想,对于鼻 軌的治疗思路,不是发生了才治疗,而是以防为主的思想,而使用频次最多的交 会穴也反映了历代医家取穴求精、少的取穴思想,整理结果也应证了历代医家采 用井荥穴防治鼻軌的理论。
因推拿处方穴位中仅有耳门、太阳、肺俞、风池、印堂、内劳宫六个穴位可 归经分析,其余21个如肾经、分阴阳等是小儿推拿特有穴位,因此不做推拿穴 位的属性分析。
表7:穴位特定穴属性整理表
特定穴属性 穴位个数 穴位频次 脸穴(频次)
五脸穴 14 134 井穴:至阴25隐白1历兑13
荥穴:前谷16二间26
输穴:后溪1太渊5神门1三间7
原穴 5 41 经穴:昆仑26阳溪3
合穴:尺泽4足三里5委中1 腕骨1太渊5神门1合谷15京
络穴 3 44 骨19
偏历11飞扬32列缺1
背俞穴 2 13 肺俞5肝俞8
募穴 2 11 肺俞5中肮6
八脉交汇穴 2 7 后溪6列缺1
下合穴 2 6 委中1足三里5
八会穴 3 11 中院6太渊5
交会穴 8 202 头临泣21风池20大椎1迎香55
百会26风门39风府14水沟26
图7:特定穴属性整理图
2.2.7穴位在全身分布悄况的研究
如表7、图8:在60个针灸脸穴中,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头面、 胸腹、背腰、上肢和下肢,其中头面部30个,占50%;胸腹3个,占5%;腰背 部5个,占8. 3%;上肢12个,占20%;下肢10个,占16. 7%。在26个推拿脸 穴中,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头面、上肢、背腰,其中头面9个,占34%, 上肢16个,占61.6%,背腰部1个。
整理可知,针灸治疗鼻軌处方中头面部脸穴应用最多,头面部前五最常用穴 为:上星、迎香、口禾醪、通天、风门;其次为上肢部和下肢部腌穴,前五最常 用穴为飞扬、昆仑、二间、至阴、京骨,主要是近端取穴为主,五脸穴分布于四 肢,且应《素问》:“冬取井荥,春不軌啞”防治鼻軌理论以及“标本根结”理 论;头面部穴位即在鼻部,取近治之用,整理结果也应证历代医家对治疗鼻軌取 穴多采取近道法。
表7:穴位全身分布情况
针灸穴位全身分布情况
部位 穴位个数 穴位频次 脸穴(频次)
天牖11天柱2络郑2玉枕7
头面部 30 506
悬厘1完骨1前顶15颔厌6
宫2
内劳宫2—窝风2上马3肺经
3 脾土4三关3阴阳3天河
上肢部 16 34 2六腑1内八卦3小横纹1总 筋1青筋1小天心3心经1肾 经1
腰背部 1 2 肺俞2
图8:穴位全身分布情况整理图
2.3治疗鼻颠的常用穴操作方法整理
2.3.1针剌治疗鼻歎的操作方法
针刺疗法是我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透过针刺脸穴以通经脉,调理气血, 使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平和,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在全网检索关键词 “鼻軌”、“軌”、“嚏”、“鼻塞”、“清涕” “鼻”,收集有关鼻軌的著 作,在著作中收集与治疗鼻軌有关的针刺操作方法,其中一共收录30本有关针 刺治疗鼻軌的历代著作,现整理治疗鼻軌的前十位常用穴(上星、风门、昆仑、 飞扬、禾醪、素髏、承灵、迎香、通天、曲差)的针刺操作方法如下:
2.3.1.1昆仑
(1)针五分,留十呼,见于《针灸甲乙经》:“嚏,昆仑主之,刺入五分, 留十呼。”提到针刺昆仑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五分,留十呼),同样提 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方六集》、《针灸大成》、《明堂孔穴针灸 治要》、《人身通考》共出现5次。
(2)针三分,见于《针灸资生经》:“昆仑,疗鼻鈕多涕,针三分。”提 到针刺昆仑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针经节要》、《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铜人徐氏针灸合 刻》、《针灸大成》《金针秘传》、《针灸逢源》共出现8次。
2.3.1.2飞扬
针三分,留七呼,见于《针灸甲乙经》:“飞扬,实则窒鼻,虚则軌虬刺 入三分。”提到针刺飞扬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留七呼),同样提 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普济方•针灸》、《针方六集》、《铜人徐氏 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岀现9次。
2.3.1.3上星
(1) 针三分,留六呼,见于《针灸甲乙经》:“鼻mtt-上星主之,刺入 三分,留六呼。”提到针刺上星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留六呼),
《针灸资生经》:“上星,针三分,以细三棱针刺出血。”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 方法的著作还有:《铜人脸穴针灸图经》、《普济方•针灸》、《针方六集》、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神应经》、《铜人徐氏针灸 合刻》、《类经图翼》、《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铜人徐氏针灸合刻》、
《刺灸心法要诀》、《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共出现15次。
(2) 针二分,留十呼,泻五吸,针下气尽,更停针引之,见于《铜人脸穴 针灸图经》:“鼻塞,针入二分,留十呼,泻五吸,针下气尽,停针引之,得气 即泻。”提到针刺上星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二分,留十呼,泻五吸,针 下气尽,更停针引之),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灸资生经》、
《普济方•针灸》 共出现3次。
2.3.1.4风门
针五分,留五呼,见于《针灸甲乙经》:“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 主之,刺入五分,留五呼。”提到针刺风门穴治疗鼻勛的操作方法:(针五分, 留五呼),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铜人脸穴针灸图经》、《针 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 灸大成》、《金针秘传》、《经脉图考》、《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 《太平圣惠方》共出现12次。
23.1.5禾霹
(1) 针三分,见于《针灸甲乙经》:“鼻窒,軌鲍,禾醪主之,刺入三分。” 提到针刺禾醪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 著作还有:《针方六集》、《针灸大成》、《针灸逢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针灸聚英》、《勉学堂针灸集成》共出现 9次。
(2) 针二分,见于《针灸资生经》:“禾醪,疗鼻窒,必多清涕不可止, 针二分。”提到针刺禾醪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二分),同样提到此针刺 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太平圣惠方》、《铜人徐氏针灸合刻》共出现3次。
2.3.1.6素驛
(1) 针三分,见于《针灸甲乙经》:“窒洞气塞,軌鲍,素醪主之,刺入 三分。”提到针刺素醪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同样提到此针刺操 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方六集》、《针灸大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出 现4次。
(2) 针一分,见于《针灸资生经》:“素醪治鼻塞,多涕,针一分。”提 到针刺素醪穴治疗鼻動I的操作方法:(针一分),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 成》、《针灸聚英》、《金针秘传》《经脉图考》、《针灸逢源》、《勉学堂 针灸集成》共出现10次。
23.1.7承灵
针三分,见于《针灸甲乙经》:“軌1®鼻窒,承灵主之,刺入三分。”提到 针刺承灵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 还有:《针方六集》、《类经图翼》、《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灸资生经》、 《普济方•针灸》,共出现6次。
2.3.1.8 迎香
(1)针三分。留三呼,见于《针灸甲乙经》:“鼻軌不利,窒洞气塞,迎 香主之,刺入三分。”提到针刺迎香穴治疗鼻勛的操作方法:(针三分。留三呼), 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神 应经》、《类经图翼》、《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针灸聚英》、 《医学原始》、《刺灸心法要诀》、《勉学堂针灸集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共出现12次。
(2)直针一分,沿皮向后上三分,泻多补少,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鼻塞取迎香,直针一分,沿皮向后上三分,泻多补少。”提到针刺迎香穴治疗 鼻軌的操作方法:(直针一分,沿皮向后上三分,泻多补少),同样提到此针刺 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方六集》,共出现2次。
2.3.1.9通天
针三分,留七呼,见于《针灸甲乙经》:“鼻窒軌1鈕,通天主之,刺入三分, 留七呼。”提到针刺通天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留七呼),同样提 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针方 六集》、《类经图翼》、《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针灸聚英》、 《人身通考》、《医学原始》、《金针秘传》、《刺灸心法要诀》、《勉学堂 针灸集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出现14次。
2.3.1.10曲差
(1) 针三分,见于《针灸甲乙经》:“鼻窒,曲差主之,刺入三分。”提 到针刺曲差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三分),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灸资生经》、《针方六集》、《针灸大成》, 共出现5次。
(2) 针二分,见于《针灸逢源》[7]: “曲差,针二分,治軌1®鼻塞。”提
到针刺曲差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针二分),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类经图翼》、《勉学堂针灸集成》,共出现3次。
2.3.2艾灸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
在全网检索到一共30本有关艾灸治疗鼻軌的历代著作,现整理治疗鼻勛的前 十位常用穴的艾灸操作方法如下:
2.3.2.1昆仑
(1) 灸三壮,见于《针灸甲乙经》:“嚏,昆仑主之,灸三壮。”提到艾 灸昆仑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作还 有:《黄帝明堂灸经》、《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针方六集》、《针 灸大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灸资生经》、《针经节要》《普济方•针 灸》、《类经图翼》、《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金针秘传》、
《针灸逢源》,共出现15次。
(2) 灸十壮,见于《西方子明堂灸经》:“昆仑,主鼻軌鈕,灸十壮”提 到艾灸昆仑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十壮),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普济方•针灸》,共出现2次。
2.3.2.2飞扬
(1)灸三壮,见于《针灸甲乙经》:“飞扬,实则窒鼻,虚则軌ift,灸三 壮。”提到艾灸飞扬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此针刺操作 方法的著作还有:《外台秘要方》、《西方子明堂灸经》、《普济方•针灸》、 《针方六集》、《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 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出现11次。
(2) 灸五壮,见于《针灸大成》:“飞扬,实则軌窒,虚则軌鈕,灸五壮。” 提到艾灸飞扬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五壮),同样此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 的著作还有:针灸聚英、《普济方•针灸》,共出现3次。
(3) 灸七壮,见于《备急千金要方》:“飞扬,虚则軌Itt,主鼻軌鲍,灸 七壮。”提到艾灸飞扬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七壮),同样提到此艾灸刺 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普济方•针灸》,共出现2次。
2.3.2.3上星
(1) 灸三壮,见于《针灸甲乙经》:“鼻軌鈕,上星主之,灸三壮。”提 到艾灸上星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铜人腌穴针灸图经》、《普济方•针灸》、《针方六集》、《明堂孔 穴针灸治要》、《西方子明堂灸经》、《铜人脸穴针灸图经》,共出现7次。
(2) 灸五壮,见于《外台秘要方》:“上星,主鼻軌鈕,灸五壮。”提到 艾灸上星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五壮),同样提到此艾灸刺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类经图翼》、《针灸大成》、
《针灸聚英》、《铜人徐氏针灸合刻》、《刺灸心法要诀》、《针灸逢源》、《勉 学堂针灸集成》,共出现10次。
(3) 灸七壮,见于《黄帝明堂灸经》:“上星主鼻塞不闻香臭,灸七壮。” 提到艾灸上星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七壮),同样提到艾灸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太平圣惠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神应经》、《铜人徐氏 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金针秘传》,共出现7次。
2.3.2.4风fl
(1) 灸三壮,见于《针灸甲乙经》:“:'‘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 门主之,灸三壮。”同样提到此相同艾灸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方六集》,共 出现2次;
(2) 灸七壮,见于《太平圣惠方》:“风门热府二穴,理鼻塞,灸七壮”;
(3) 灸十四壮,见于《勉学堂针灸集成》:“风门,主治軌嚏,鼻流清涕 可灸十四壮。”;同样提到相同艾灸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类经图翼》,共出现 2次。
2.3.2.5承灵
(1) 灸三壮,见于《铜人徐氏针灸合刻》:“承灵,主軌itt鼻塞,鼻不利, 可灸三壮。”提到艾灸承灵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艾灸 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针灸大成》、
《金针秘传》,共岀现5次。
(2) 灸五壮,见于《外台秘要方》:“承灵,主軌ia鼻窒,灸五壮。”提 到艾灸承灵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五壮),同样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的著 作还有:《针灸甲乙经》、《针方六集》、《类经图翼》、《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针灸逢源》、《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金针秘传》、《针灸 逢源》,共出现10次。
2.3.2.6通天
灸三壮,见于《针灸资生经》:“通天,治鼻多清涕,可灸三壮。”提到艾 灸通天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的著作还 有:《针灸甲乙经》、《普济方•针灸》、《针方六集》、《类经图翼》、《铜 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人身通考》、《医学原始》、 《金针秘传》、《刺灸心法要诀》、《勉学堂针灸集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外台秘要方》、《西方子明堂灸经》,共出现16次。
2.3.2.7曲差
(1) 灸三壮,见于《针灸资生经》:“曲差,主鼻僻多涕(见鼻塞),灸 三壮。”提到艾灸曲差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此艾灸操 作方法的著作还有:《类经图翼》、《针灸大成》、《针灸逢源》、《勉学堂针 灸集成》、《针方六集》,共出现6次。
(2) 灸五壮,见于《针灸甲乙经》:“鼻窒,曲差主之,灸五壮。”提到 艾灸曲差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五壮),同样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的著作 还有:《类经图翼》、《针灸大成》、《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明 堂孔穴针灸治要》、《外台秘要方》,共出现7次。
2.3.2.8百会
灸七壮至七七壮,不宜过七,见于《针灸资生经》:“百会,疗鼻塞灸七壮, 止七七壮凡头顶不可过七壮。”提到艾灸百会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七壮 至七七壮,不宜过七),同样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黄帝明堂灸经》、 《针方六集》、《神应经》、《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针灸聚 英》、《金针秘传》、《经脉图考》、《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 共出现11次。
23.2.9 二间
灸三壮,见于《太平圣惠方》:“二间二穴,主鼻軌鲍,灸三壮。”提到艾 灸二间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的著作还 有:《黄帝明堂灸经》、《外台秘要方》、《经脉图考》《针灸甲乙经》、《西 方子明堂灸经》《针经节要》、《普济方•针灸》、《神应经》、《类经图翼》、 《铜人徐氏针灸合刻》、《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人身通考》、《金针 秘传》、《针灸逢源》、《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出现17次。
2.3.2.10水沟
灸三壮,见于《针灸甲乙经》:“水沟,主鼻Witt,灸三壮。”提到艾灸水 沟穴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灸三壮),同样提到此艾灸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 《针灸聚英》、《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外台秘要方》、《针灸资生经》、《普 济方•针灸》、《神应经》,共出现7次,其中四本著作提到:“灸三壮,可如 小雀粪”。
2.3.3针刺艾灸合用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
2.3.3.1百会
《西方子明堂灸经》:“百会,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灸百五壮即停, 三五日讫,绕四畔以三棱针刺,令岀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主鼻塞。” 提到灸百会穴五百壮,然后等3-5天,围绕百会穴四周用细三棱针针刺出血,然 后用清楚第一勺井水淋上,主治鼻塞,记载了相同疗法的还有:《铜人脸穴针灸 图经》,共出现2次。《本草纲目》:“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 井华水。”
23.3.2攒竹
《针灸聚英》:"攒竹,主嚏,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
2.3.4推拿治疗鼻軌的操作方法
在全网检索到一共6本有关推拿治疗鼻勛的历代著作,可能由于小儿不宜针 灸,因此推拿著作中小儿著作偏多,现整理治疗鼻軌的推拿操作方法如下: 2.3.4.1治疗小儿寒热鼻涕的小儿推拿操作方法
《医学研悦》:“凡小儿寒热鼻涕,以右手大指面蘸葱姜汤,于鼻两孔擦洗 数十次,谓之洗井灶,随用两大指蘸汤,擦鼻两边数十下,由鼻梁山根印堂数十, 又用中名小六指,将病者两耳,扳转向前,掩耳门而以两大指更迭上推,从印堂 而上,左右分抹眉额眼胞各数十下,至两太阳揉掐之数十,随将全指摩擦囱门, 头脑数十,又将两大指拿两太阳,两中指拿脑后两风池穴,一齐四指着力拿摇一 会,令其大哭即有汗,用手带汤擦两肺俞穴,又揉内劳宫,一窝风,掐二人上马, 推后手掌摩其头面令干,汗后推脾土以收之。”《厘正按摩要术》(清代.张筱 衫)提到相同的疗法,并确定蘸洗鼻孔,以及按揉掐穴位的具体次数:“蘸汤摩 洗两鼻孔三十六次;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囱门三十六 次;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将全指揉 二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按脑后两风池穴,一齐着力,按摇三十 六次……”
2.3.4.2治疗小儿鼻留清水的小儿推拿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广意》:“天吊惊,鼻流清水,治法:三关 脾土阴阳(各一百), 天河六腑肺经八卦揉五指重揉大小天心;总筋青筋耳珠掏之,将灯火脐上 下提之。”同样提到此推拿操作方法的著作还有:《小儿按摩经》也名《小儿推 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哭声大叫鼻流清,清肺推关并运卦,推横补土又分阴。 各加五十无差别,走磨二十掐天心,推用葱姜尤忌乳。”同样提到此小儿推拿操 作方法的著作还有《幼科推拿秘书》,共出现3次。
(1)清肺经:位于无名指掌面,采用推法,从无名指掌面至指尖方向推为 清肺经,反之则为补肺经。
(2)推三关:
(3)运卦为内八卦,位于掌心,采用取法,以内劳宫为中心,从内劳宫到 中指指横纹的2/3与1/3交界处,
2.3.4.3治疗鼻塞的推拿操作方法
《运功按摩秘诀》:“鼻塞,正身平坐,两手中指于迎香穴不住擦摩,内外 皆热,不拘时候,鼻通为度。”提到正身做用两手中指擦揉迎香穴,直到鼻通气, 此方法可自行使用,随时随地。
2.3.4.4防治鼻軌的推拿操作方法
《养性书》:“常以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溉 中岳,以润于肺也。”可防治因肺虚寒或肺热引起的鼻軌。
2.3.5穴位贴敷
2.3.5.1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鼻塞的操作方法
《医学研悦》:“小儿若鼻塞,风寒各有根由,伤风清涕鼻中流,初生鼻塞: 用天南星、生姜汁调如膏,贴囱门上自愈。”《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同 样提到“贴囱法”,可治疗小儿被风吹导致的鼻塞。同样提到此贴敷穴位治疗小 儿鼻塞的著作有:《婴童类粹》、《小儿药证直诀》、《幼科辑粹大成》。
2.3.5.2鼻塞药酒棉治疗鼻流清涕的操作方法
《理漓骈文》:“鼻流清涕也曰軌,属肺寒,辛夷去毛皮,细辛、川椒、干 姜、川茸、吴萸、附子各七钱半,皂角屑五钱,桂心一两,猪油十两熬膏,以苦 酒浸前八味,取入猪油膏内,熬附子黄色止,棉裹塞鼻,效”。提到治疗因肺寒 引起的鼻流清涕,可以用沾了苦酒泡的八位中药材,加入猪油膏熬到附子变黄, 沾在棉花塞鼻中治疗。
2.3.5.3治疗老人鼻流清涕的贴敷操作方法
《理渝骈文》:“老人清涕,有大蒜捣,贴足心法。”提到,治疗老人鼻 流清涕,可以用大蒜捣成泥敷在脚底,肺主气,肾主纳气,一为气主,一为气根。 足心处有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肾经向上走,通过肝入肺,蒜泥为辛温之品, 常可循经上温肺气,下暖肾阳。所以,该方法对于风寒犯肺引起的鼻軌有好的效 果。
2.3.5.4治疗鼻勵.的贴敷操作方法
《救生集》:“辛夷(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鼻内数次,甚良。(李时 珍方)”提可将辛夷花研磨成粉,放入麝香少许,用葱白蘸了放入鼻内数次治疗 鼻軌。
23.5.5治疗幼儿鼻塞不能吸乳的贴敷操作方法
《慈幼便览》:“治乳子鼻塞不能吮乳:香附米、正川莒、荆芥穗、直僵蚕、 北细辛、猪牙皂各五钱,共为细末,以葱白捣成膏,每用药末五钱,与葱膏和匀, 摊软帛上,临卧烘热,贴儿囱门上,早晨取去。”提到将六种中药磨成粉,以葱 白捣成膏,每次五钱,放在布条上,睡前烘热,贴在幼儿囱门上,早晨取掉,可 治疗因鼻塞导致幼儿不能吸奶。
第三部分讨论
3.1鼻軌的出处
鼻軌,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軌、 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軌、腹肿也”,由唐朝 王冰号启玄子补注,得以广为流传,在文中是将鼻軌与头痛、腹肿作为症状使用。 与鼻勛相关的軌嚏,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 藏殃败,民多軌軌嚏”,反映了季节变化使人民容易得軌嚏的致病机理。
3.2鼻軌的定义
现代中医对鼻軌的定义主要指突然和反复发作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 主要表现的鼻病,因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感受风寒异气所致心珥在现代中医 学中,“鼻軌”多指由肺虚感寒所致的“鼻流清涕”[巴 可以通过针灸、中药、 穴位贴敷、穴位按摩、饮食调理等方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状态,增强自身免疫 力,以减轻鼻軌症状。中药处方对鼻軌具有调节自身免疫系统,抑制局部炎症反 应、减轻组织水肿的功效g叫
在现代西医学中,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可参考中医学中的鼻軌来辩治。变态反应性 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一类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全球发病率逐年增加,患者 常出现鼻痒、鼻塞和流清涕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严重可诱发哮喘 等并发症威胁人类的健康。其病因是指某些外来的变应原侵入机体,是机体对其 敏感性增高诱发鼻腔粘膜的变态反应而现代西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从多 个方面入手,其中最关键和最佳疗效的是避免与过敏物质接触,另外还有生理盐 水冲洗鼻腔(saline nasal irrigation, SNI),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均。
鼻軌在中医古籍中又称作“軌”、“嚏”、“軌嚏”、“軌涕”等。在历代 的古医中对鼻軌有三种定义,分别为鼻流清涕,鼻塞和軌骨的解剖结构部位。历 代医家各抒己见,其中以鼻流清涕为主流认识,鼻塞次之,解剖结构只有少数医 家定义使用。通过计算机检索结合人工检索整理分析,将已检索到与针灸推拿治 疗鼻軌相关的57部历代著作按鼻軌的定义进行了分类。
3.2.1与鼻歎古代定义有关的医古籍
(1) 中医历代著作中共有21本对鼻軌的定义为鼻流清涕,其具体数目和内 容如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主鼻軌,清涕出。”;明代.李时 珍《本草纲目》:“鼻勦,流清涕。”;明代.杜文《药鉴燮》:“軌者,鼻 流清涕也。”;明代.虞技《苍生司命》:“鼻軌者,鼻流清涕也。”;明代. 杜大章《医学钩玄》:“夫曰軌者,鼻中水岀也。”;明代•董宿《奇效良方》:
“所谓軌者,鼻出清涕也。”;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又有鼻軌者,鼻流 清涕也不止。”;明代.罗周彦《医宗粹言》:“軌者,臻理闭密,鼻流清涕。”; 明代•皇甫中《订补明医指掌》:“軌者鼻流清涕也。”;清代•李用粹《证治汇 补》:“軌者,比留清涕,热微。”;朝鲜•康命吉《济众新编》:“鼻勛者, 伤风清涕。”;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有流涕成鼻軌者,肺受寒而成。”; 清.李《身经通考》:“鼻軌者,谓鼻流清涕也”;清代.程文囿《杂证汇参》: “軌者,鼻出清涕也。”;清代.沈金鳖《沈氏尊生书》:“又有鼻軌者,鼻流 清涕不止”;清代程文囿著《医述》:“若涕清而不臭者为軌,軌者,鼻出清涕 也。”宋代•李銅《黄帝八十一难经篡》:“軌者比重出血也”金代•刘完 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軌者,鼻出清涕也。”;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
“軌者,鼻出清涕也。”清代张璐著《医确》:“常流清涕名鼻軌”;
(2) 中医历代著作中对鼻軌的定义为鼻塞的共有8本:明代.沈子禄《经络
全书》:“觌,鼻窒也”;明代.张景岳《类经》[17]: “軌,鼻塞也。”;
日.丹波元简《灵书识》:“张云:軌,鼻塞也。”;明代.卢之颐《学古诊则》: “勛,鼻塞也。”;清.邹渝《本经序疏要》:“曰軌(鼻寒塞也)”;清代. 黄元御《素问悬解》:“軌,鼻塞也。”;清代.薛雪《医经原旨》:“軌, 鼻塞也。”
(3) 中医历代著作中对鼻軌的定义为解剖结构的共有2本:元代.滑寿/明 代汪机《读素问钞》:“任脉自鼻軌两旁。”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
“任脉自鼻軌两旁,上行至瞳子下。”
3.2.2古代鼻執相关病名
古代文献中类似鼻軌的病名有軌嚏、軌涕、軌鼻、軌塞,古代文献中还往往 细分为軌、嚏、涕。
(1) 軌嚏,最早出现在《素问》:“肾为欠为嚏;阳明所至为軌嚏,民病 寒热軌嚏”,提到軌嚏的病因与肾、阳明以及寒热有关,明代.沈子禄《经络全 书》:“运气阳明所至为軌嚏。注:軌,鼻窒也。嚏,喷涕也。”明代•王肯堂
《杂病证治准绳》:“经云:阳明所至为軌嚏,治以温剂是也。”;也应和了 軌嚏这一病因。清代•刘奎《松峰说疫》:“重軌嚏,(鼻流清涕也)。”清代. 罗美《古今名医汇粹》:“鼻塞由风寒者,多勛嚏。”;金代•张从正:“少阴 司无客胜则軌嚏。”;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清代•冯兆张《内经篡要》、 明代.汪机《运气易览》、清代•顾世澄《学古诊则》、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 “阳明所至为軌嚏。”;明代•吴坤《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鼻痒喷出大声谓 之嚏。”以上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軌嚏的次数为10处,在这里可以知道軌嚏在古 代作为喷嚏这种症状来定义使用,结合鼻勛的其他定义鼻流清涕、鼻塞,可知軌 嚏作为现代鼻軌的症状中喷嚏的由来。
(2) 軌涕,明代.董宿《奇效良方》:“軌为肺寒者误也,但见軌涕鼻窒。”;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軌涕者,热客太阴肺之经也。”;明代.王肯 堂《杂病证治准绳》:“或言軌为肺寒者,误也。但见軌涕鼻窒。”;共计4 处;
(3) 軌鼻,宋代.刘涓子、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伤寒軌鼻, 温酒服如枣核大一枚。”;宋代•刘昉《幼幼新书》:“治軌鼻、鼻中息肉不得 息方。”;岀现20处;
3.2.3古代鼻軌病名的沿革
鼻軌最早并不是作为病名存在,最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鼻軌” 这一概念,由唐朝王冰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叫“所谓客孙脉则头痛、 鼻軌、腹肿也”,鼻軌是作为与头痛、腹肿等症状来使用描述,到隋唐宋时期的 透过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主鼻軌,清涕出。”;以及唐代•王春
《外台秘要方》中:“主鼻軌不利,窒洞气寒,僻多涕”,可以看出,当时的鼻 軌主要表示为鼻塞和鼻流清涕的症状描述使用,并没有明确的作为病名区分与别 的鼻病,再到金代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及同是金代的张元素在《医 学启源》:“軌者,鼻出清涕也。”中清楚定义鼻軌,就是鼻流清涕,明确的把 鼻軌和留浊涕的鼻渊以及鼻ia区分开,再到明清时代,明代.吴坤《黄帝内经素 问吴注》中提到:“肺热则鼻流清涕,谓之軌。”古代文献中开始大量出现将鼻 軌定义为鼻塞、鼻留清涕的疾病的描述,在明代的孙一奎的《医旨绪余》:“又 见今人,每每感风寒,随时鼻塞嚏涕。或调理失宜,积年累月,竟成鼻軌。”又 在《赤水玄珠》中提到:“诚如是,又何治之而犹有愈者?。”清•张乃修《张 聿青医案》:“鼻軌年余,时作时止。”描述了鼻軌如果不从病因着手治疗,不 容易彻底治愈,容易因为外感风寒以及肾阳不足等诱因反复发作,以及鼻骯往往 伴随着鼻塞嚏涕的出现,在明清时期,鼻軌更多定义为鼻流清涕和鼻塞,这个时 候嚏和鼻軌还是分开定义的。明清时期的著作中提到:“鼻痒出涕。”的有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明代.王纶《明医杂著》、明代.薛立斋《薛氏医案》、清 代.胡芸谷《保赤心筌》、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共计5处,因鼻軌是鼻出清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鼻軌的症状中除了鼻流清涕,鼻塞,反复发作之外往往伴随 着鼻痒。结合清代的古代文献中许多医家开始明确表示鼻痒会导致嚏,文献中提 到:“鼻痒而嚏。”的有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清代.何梦瑶《医碼》[19\清 代•程文囿《医述》共计3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古代医家对鼻軌的定义除了 鼻流清涕,鼻塞之外,往往伴随着,鼻痒,喷嚏,反复发作等症状;
到了现代1985年5月,王德鉴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岀版社岀版的全国高等 医药院校教材(五版)《中医耳鼻喉科学》对鼻軌作岀修订:“鼻軌,或称軌嚏, 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征的鼻病。”透过古代 文献检索鼻軌症状方面的条文整理分析可作为现代“鼻軌”涵盖了鼻痒、喷嚏。 流清涕、鼻塞以及反复发作特征的鼻病名的理论依据。
3.3鼻融的病因病机
检索历代著作中出现有关鼻軌病因病机的条文,总结历代医家对鼻軌及其相 关症状的研究,将病因按内外因分为以下几种:
外因:脑受风寒/外感风寒、季节变化、饮食、冬天按跷。
内因:肺虚寒、肺热、脾虚、肾虚、气虚。
3.3.1肺虚寒
《难经》河:“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提岀肺与鼻的关系,再到隋 代《诸病源候论》曲:“肺气通于鼻其脏为冷风所伤,故鼻气不宣利,夫津液涕 唾,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 涕不能自收”提到了鼻塞是因为肺脏被冷风所伤,又描述了,鼻流涕是因为冷气 随着呼吸进入肺脏,出现鼻流涕的情况则描述了肺虚导致肺卫气不足,被寒气所 伤以致鼻塞清涕的机理,《太平圣惠方》:“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气乘于 鼻,故使津液流涕,不能自收也,致肺虚,外伤风冷,致鼻塞常流清涕。”不仅 应和了前文的理念,更描述了,是因为肺寒,气通于鼻,才导致津液流涕,不能 自收,并描述了鼻塞常流清涕的病因是外伤风冷以及肺虚寒,一内一外,外冷内 虚寒,《证治要诀》:“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中由此可得隋唐时期认为鼻 流清涕的主要病机是肺虚寒。
3.3.2肺虚热
《黄帝内经•素问》:“春善病軌®1,冬不按跷,春不Mfio ”提出春天容 易得軌覷的疾病,冬天不按摩活动筋骨,春天不容易得軌鲍,在《医学钩玄》“冬 日阳气在骨,不顺冬时,乃为按跷,则阳不藏,遇春阳升,升热熏肺,肺通于鼻, 而軌iffi之病形也。”提到因为冬天阳气深藏于骨头中,当按摩与活动筋骨,阳气 在春天上升导致肺热,从而引发鼻流清涕或鼻出血。因此可以得出肺热会导致鼻 流清涕或出血。《本草纲目》:“鼻勛,流清涕,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鼻窒, 是阳明湿热。”《杂病证治准绳》:“鼻軌有二,一曰火攻肺虚鼻軌;其病嚏咳 勛鲍,治以诸寒是也。”提到因为大暑天气等影响导致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引 发肺热的疾病,导致了鼻軌的发生治疗用寒,《医碣》:“常流清涕名鼻軌,肺 热者,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火性急速,随化随流,不及浊也。”描述了因为 肺热导致了鼻軌发生的机制。
3.3.3肺实热
《杂病证治准绳》:“金助肺实鼻軌,若肠胃素有痰火积热,则其平常上升 之气皆氟而为浊矣,金职司降,受浊气熏蒸,壅遏郁结为涎涕;”提到因为饮食 痰积,肠胃积热在内,导致浊气上升至肺实热,引起鼻軌。《医学纲目》也描述 了因为胃肠痰积,浊热上行致肺热引发了鼻軌发生的机制,同时《素问玄机原病 式》:“軌者,鼻出清涕,肺热甚则出涕,或言軌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埶、 嚏、鼻窒,冒寒则甚,逐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滕理闭密,热极怫郁,而病愈 甚也。”描述了鼻軌是鼻流清涕,是因为肺热导致的,外寒伤皮毛使毛孔闭紧, 导致肺热更加淤积,反对了鼻軌病因是肺寒的说法。这一机制在《医学正传》、 《奇效良方》等许多著作中都有提及。
3.3.4肾虚气虚
《内经》:“肾为欠为嚏”提到肾虚会导致喷嚏的机制;《赤水玄珠》:“今 鼻流浊涕者,必肾阴虚而不能纳气归元,故火无所谓,上迫肺金,由是津液之气 不得降下,并于空窍,转浊为涕。”虽然这里提到的是浊涕,但结合前文,以及 许多著作中提到《医学发明》:“肺者肾之母。”《类证治裁》[25]: “肺为气之 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也能反映出肾与肺与涕之间的作用机 制,《素问》:“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表示了 因年老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肾虚从而引起的气虚也会导致鼻軌的发生。
3.3.5脑受风寒
脑受风寒有时引发包热在内导致的肺热,有时脑受风寒,导致的肺寒通于鼻 引起的鼻軌,外因都是脑受风寒,历代医家多认为,脑受风寒是下行到肺引发的 鼻軌,而《医碉》:“若因脑冷所致,脑冷则气化液下溜,如天寒呵气成水也。” 提出鼻流清涕是如冬天呵气成水雾,因为脑冷气化液下留到鼻,引起鼻軌,这也 是鼻軌其中一个可能的病理机制。
3.4鼻軌的症状
各朝代现存医古籍中对于“鼻軌”这一名称及相关论述更多是在描述鼻軌的 症状,多散载于“清涕”、“善嚏”、“鼻塞”、“鼻窒”、“鼻軌ia” “鼻軌” 等相关病症的论述中。医古籍中历代医家往往根据这些症状来进行治疗,随着医 学不断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清晰鼻軌的病名定位,将许多记载了鼻軌的症状 涵盖到“鼻軌”这一病名中,以下简析相关搜索词与鼻勛的关系。
3.4.1清涕与鼻軌
清涕:本义为鼻流清涕,历代医家最常见对鼻軌的定义,多由脑受风寒、肺 受风寒所致。《本草纲目》:“鼻軌,流清涕,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外 台秘要方》:“肺风鼻軌嚏而嗽。”;但也有认为鼻流清涕并不是单单肺寒引起 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言軌为肺寒者,误也,寒伤皮毛则则腫理闭密,热 极怫郁,而病愈甚也。”提到寒邪使肺热郁结,导致疾病更加严重,不能一味考 虑针对寒邪治疗,《医硯》:“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随化随流,不及浊也” 综合起来分析,脑受风寒后,因为包热在内,寒冷使毛孔紧闭导致热气无法排出 体外,使肺热气盛化成清涕,化成多少就流出。因此在许多著作中鼻流清涕即是 鼻軌。
3.4.2鼻塞与鼻軌
鼻塞,也称为鼻窒,将鼻軌定义为鼻塞的历代著作共8本,关于鼻塞病因 的描写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条:《本草纲目》:“鼻窒,是阳明湿热”;《华氏 中藏经》:“肺气通于鼻,和则和知香臭”;《伤寒论》泗:“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灵枢》!21]: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脉因论治》:“鼻为肺 之窍,上病而不利,有寒、有热。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总结著作 中提到的与鼻塞相关的条文可得鼻子与心肺相通,当外感风寒导致寒邪使毛孔收
紧,导致鼻塞,或是因为肺气虚导致肺热无法排出,致使手足阳明经湿热,导致 鼻塞,因此根据不同原因的鼻塞,针对阳明湿热的鼻塞应去湿热,取穴也多取手 足阳明经上的穴位,而针对寒邪引起的,应驱寒温补。
3.4.3清涕带血与鼻軌
清涕带血即鼻軌覷,即鼻流清涕的同时鼻出血,《内经》:“春善病軌ifi, 冬不按跷,春不勛鈕”提到春天容易出现鼻流清涕带血,《医学钩玄》“冬日阳 气在骨,不顺冬时,乃为按跷,则阳不藏,遇春阳升,升热熏肺,肺通于鼻,而 軌鲍之病形也”,提到因为冬天阳气深藏于骨头中,当按摩与活动筋骨,阳气在 春天上升导致肺热,从而引发鼻流清涕或鼻出血。因此可以得出,当鼻出血的时 候,一定伴随着肺热,关于鼻軌iffi的治疗,《普济方•针灸》中同一个穴位飞扬 穴,针对鼻軌的治疗处方是灸七壮,而针对鼻勛1®的治疗处方是灸三壮,这也与 鼻軌鈕的病因有关,根据《灵枢》:"手足阳明、足太阳、足太阳之别主軌鈕"; 《丹溪心法》[22]: “鼻手足阳明、太阳”可以知道,在历代著作中出现大 量关于鼻軌iffi的针灸处方,皆大多取此三条经络上的穴位,历代著作中对鼻勛覷 的取穴思路与著作中出现的鼻軌鲍的病因相应和,即鼻勛鈕多因肺热导致,因此 鼻流清涕若带血,治疗上需考虑清热。
3.4.4鼻痒与鼻勵.
鼻痒,即鼻感觉瘙痒,《景岳全书》:“鼻痒而涕”;《医述》:“鼻痒而 嚏。”;分别描述了鼻痒会导致鼻流清涕和喷嚏的发生,《医硯》:“外感以咳 嗽为轻,盖肺气虽郁,尚能通也,故鼻流清涕,鼻痒而嚏,喉痒则咳,若郁甚, 热壅不能上通,则鼻干且塞。”提岀了鼻痒而嚏和鼻流清涕能排解肺热,若鼻塞 反而肺部情况会更热壅,《经络全书》:“肺绝则无涕,鼻孔黑燥。”也描述了 肺病到最后,鼻干塞无涕的情况,《医学原始》:“鼻痒者,肺有虫也。”也同 样表示了鼻痒原因是因为肺病的原因,因此鼻痒除了因外界刺激如花粉、粉尘刺 激引起鼻痒以致鼻軌的情况外还有因肺部疾病导致的,从而区分鼻痒鼻軌的原 因,若患者是有咳嗽、肺热等症状表现,不可一谓治疗鼻軌,而该考虑治疗根源 肺部为主如清热宣气。
3.5鼻軌的辨证分型
鼻軌临床上症状主诉,突感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而喷嚏频发,鼻塞流清 涕,质稀量多,嗅觉在鼻塞期间减退,偶有因喷嚏引发鼻出血。检查见鼻内黏膜 肿胀湿润,其色淡白或灰白。总结临床上症状有鼻痒、清涕、清涕带血、鼻塞、 喷嚏、反复发作,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作为依据分型:
3.5.1肾阳虚/肾气虚型/
《素问》:“肾为欠为嚏”提出肾若不好表现为嚏,《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鼻痒喷出大声谓之嚏。”解释了嚏即因鼻痒而大声喷嚏。《张氏医通》:“鼻 痒而嚏。”也阐释了嚏的原因是鼻痒。《明医杂著》、《薛氏医案》:“鼻痒出 涕。”描述了鼻痒往往伴随着鼻出涕。《景岳全书》:“凡阳虚之人,因气虚也。 阳气即虚,即不能嚏。”综上所述可以将鼻軌的一种分型可以分为肾气虚也可称 为肾阳虚,患者怕冷,特别是暴露在衣服外的比如四肢末端,喉咙、颈项、肩背 亦觉寒冷,四肢冰凉易出汗,面色淡白,精神不佳,或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 遗精早泄,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时常鼻痒打喷嚏,有时候想打喷嚏却打 不出来,手脚肚感寒冷,即可确定分型;
3.5.2肺寒气虚型
根据病因病机中肺虚寒的病理机制,肺气通于鼻,患者常因呼吸到冷空气突 发星被诱发喷嚏连连,继流大量清涕,再而鼻塞嗅觉减退,患者平素怕风怕冷, 容易感冒,每呼吸遇冷风则易发作,反复发作。呼吸短促,讲话声音小,面色发 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3.5.3肺热脾虚型
病因病机中有提到肺实热其中一个病因是因为饮食过多,胃肠痰积,浊热上 行致肺热引发了鼻軌发生的机制,饮食过多往往会导致脾虚,患者表现为鼻塞鼻 胀较重,长期嗅觉迟钝,鼻涕清稀或者黏白,滴淋而下,病程时间长,反复发作, 平时自感头重头昏,气短气闷,怯寒,四肢困倦,饭后常胃胀,自感畏寒,消化 不佳,大便粘澹。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或有肥厚。小儿鼻軌多 见此分型。
3.5.4肺热气虚型
此类患者除了鼻軌症状之外,常因炎热天气或闷热天气而诱发,并有内热症 状如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并偶有鼻出清涕带血,即历代 著作中的鼻軌鈕,若不是因喷嚏导致鼻出血,而是自然清涕中带血,可考虑此分 型,《经络全书》:“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则便 塞也。”提到肺有热邪,积热郁结,一遇寒冷便发作、鼻塞,这也表现出肺虚卫 气不足,肺热,遇寒则发,很好的诠释了此分型。
3.6鼻軌的鉴别诊断
鼻軌中后期要注意与鼻渊鉴别。同样是流涕,鼻渊是留黄涕,疾病初期可能 是鼻軌的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有时会形成鼻渊,鼻勛因有时会出现鼻軌鲍,即 是鼻流清涕同时留血,需要与鼻鲍相鉴别,治疗的时候,单纯的鼻流清涕的治疗 与鼻孰鲍的治疗也不同,同样一个穴位同一本古籍中治疗鼻軌需要灸五壮,治疗 鼻勛1®就需要减量至灸三壮,鼻軌的针灸取穴多以督脉为主,常用穴是风门、神 庭、通谷;鼻軌鲍取穴多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常用穴是昆仑、二间、飞扬。
3.6.1鼻渊
《素问》:“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鼻渊是以鼻流浊涕,如泉水下流, 量多不止为主的综合征。伴头痛、鼻塞、鼻窦区疼痛,暂时性嗅觉减退,时间久 了会岀现晕眩。也有别名为“脑砂”、“脑漏”、“脑渊”、“脑崩”之称。 常见病因有风寒侵袭,或外感风热邪毒,久而积热,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窍; 或胆经内热,随经上犯,灼蒸鼻窍;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等引起。因其表现 为鼻流浊涕,需与鼻流清涕的鼻軌作鉴别。
3.6.2鼻IS
軌1ft即是鼻孔出血。伴鼻塞、鼻息肉、鼻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鼻 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外伤抑或全身疾病所致。在历代著作中鼻筑常作为人体排出热 邪的机制存在,血出则愈,也提示身体内热,治疗多取足太阳膀胱经上腌穴,鼻出 血多为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为涕中带血, 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鼻出血可导致贫血。因鼻軌覷表现为以鼻流清涕同时 带血,因此需加以区分鉴别。
3.7鼻軌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按辨证分型可分为:
(1) 肾阳虚/肾气虚:采取温补肾阳,针灸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建议 取穴(风门、颔厌、攒竹、尺泽、足三里)除了针对鼻軌之外,为了治本可加脸 穴:肾俞、腰阳关以补肾。小儿推拿取穴建议肾经补肾水、清肺经、分阴阳。
(2) 肺寒气虚:采取温肺散寒,针灸取穴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上脸穴为 主,建议取穴(风门、神庭、通谷、前顶、水沟)主增强卫气,温补去寒。推拿 取穴以汗法为主,建议取穴山根、脾土、上马、一窝风、内劳宫、风池、肺俞、 太阳、坎宫、印堂、耳门、囱门、迎香。
(3) 肺热脾虚:采取健脾降火,一方面清肺气,一方面健脾胃,建议取穴 (昆仑、飞扬、风门、上星、颔厌),多取脾脸以补脾虚。小儿推拿取穴建议以
消积导滞,和胃清热为主,建议取穴运内八卦、飞金走气。
(4) 肺虚热型:采取清肺降火,针灸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胃经为 主,建议取穴(昆仑、二间、飞扬、上星、京骨)可加肺原穴太渊、肺俞以补肺。 小儿推拿建议取穴肺俞、清肺经、推三关、清天河。
3.8鼻軌的处方分析
据记载,在《内经》及以后的时期与鼻勛相关的条文都是针对病因病机或症 状的描述总结。直到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才出现大量关于此病针灸治疗 的记载。如表1、图1所示,明清以前的战国晋隋唐宋金元时期是缓慢探索阶段, 直至明清时期高速发展,达到高峰。原因有三:(1)鼻軌在古代多被定义为症 状,如清涕、鼻窒、嚏,有关其的研究不集中;(2)清朝政治经济稳定,皇室 下令修编《四库全书》等综合类书籍,几乎涵盖清以前传世的经典著作,此时医 家学术环境极好,各医家对鼻軌的研究借着前人的理论,进一步发展进入了成熟 阶段,并因为西方医学随传教士进入中国,从而产生了良性促进。(3)明清时 期内科学围绕金元四家与古代医学理论及医疗经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 术流派,以此产生的良性医学争鸣促进了内科学的发展。
古代针灸多以单穴治疗鼻軌,并主要以近端取穴为主,少数对穴、多穴处方 也多没有记录具体操作方法,古人治病选穴少而精,主要原因与古人针具较现代 粗且少,因此更要求古代医家辨证论治水平,以针刺手法、对症来使得单穴效果 达到最咼。
3.9鼻軌的穴位分析
3.9.1常用穴
经整理,针灸治疗鼻軌共计穴位60个,总频次897次,其中应用频次最多 的穴位是迎香,其次上星,口禾醪第三。
迎香是手阳明大肠经出现频次最高的脸穴,也是鼻塞在历代著作中治疗鼻塞 第二频繁使用的穴位,具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针灸甲乙经》:“迎 香,一名冲阳,在禾窮上鼻下孔傍,手足阳明之会,刺入三分,主鼻軌不利,窒 洞气塞。”以上文献指出:迎香穴不仅是手阳明大肠经末端最后一个穴位位于鼻 翼外缘的中点,还是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灵枢》:“胃足阳 明之脉,主血所生病,軌Iffi,胃中寒则胀满。”《灵枢》:“大肠手阳明之脉, 上挟鼻孔,主津液所生病者,勛鲍,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二经不仅均分布于面部因此取迎香一穴可主两经,方便治疗近端鼻病,《景岳全 书》:“凡阳虚之人,因气虚也。阳气既虚,即不能嚏,仲景曰:欲嚏不能,此 人肚中寒。”根据灵枢记载,足阳明胃经主血,肾主血,鼻軌分型之一的肾阳虚 在《景岳全书》中记载胃胀满寒,根据《灵枢》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主津液所生 病,寒与热皆可用补泻治疗,针对肺热、肺寒引起的鼻軌正适宜。
上星,别名鬼堂穴、明堂穴、神堂穴,经整理是历代著作中治疗鼻塞最常 用穴,同时也是治疗鼻流清涕第六常用穴位,是督脉气输注于头的穴位,寒能温 灸驱寒,热能针泻清热、有着降浊升清、宁神通鼻的作用。著作中多有记载上星 穴用针三分,灸五壮法泻热气;宜细三棱针刺出血,可泻诸阳热气,说明上星穴 在对泻热上的作用,故上星能治疗因肺热引起的鼻軌。
禾醪即口禾醪,手阳明大肠经通过禾醪与足阳明胃经相交于迎香穴,著作中 有提到迎香穴与禾醪穴有天地的意思,迎香穴提供天部之气即是吸气将天之气由 迎香至禾醪穴下降到地,透过地上孔隙,即口禾醪穴传回手阳明大肠经。《中西 汇通医经精义》:“肺开窍于鼻,而其腑之经脉,大肠者,肺之腑也。”提到肺 的窍门在鼻,而大肠是肺脏的腑,其腑之手阳明大肠经又上星口禾醪、迎香夹于 鼻,故禾醪穴是治疗鼻軌的要穴。
3.9.2穴位归经分析
根据穴位归经整理后,选用穴位最多同时也是穴位应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 足太阳膀胱经、其次是督脉、手阳明胃经第三;分析如下:
足太阳膀胱经:(1)从经脉循行来分析,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在解剖 结构上目内眦与鼻泪管、鼻骨相近,《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 目内眦……入络脑。”综上所述,膀胱经和鼻有间接关系,和脑有直接关系,鼻 軌病位在鼻,其中一个重要病因“脑受风寒,包热在内。”也与脑部受寒所导致 的疾病膀胱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可近治脑受风寒,从来治疗 鼻軌。(2)膀胱经连于肾于膀胱相表里,《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 络肾属膀胱。”而肾气与卫气又息息相关,《华氏中藏经》说:“三焦者,人之 三元之气也……下则曰走哺……水道之系也,亦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 实。”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认为;卫气出于下焦,云:“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 下着必升。”沟因此通调足太阳经可激发肾气如取肾俞,补肾而壮阳气、卫气, 从而治疗因肺虚寒和肾阳虚/气虚引起的鼻軌。(3)膀胱经在背部上的循行路线 涵盖了所有脏腑之背俞穴,相通与五脏经气如脾俞、肺俞、胃俞、心俞,而由于 胃火上蒸或心火灼肺以及脾虚引起的肺热,从而导致的鼻軌,针刺背俞穴可调理 脏腑,预防和根治这类病因引起的鼻軌的发生。
督脉:(1)《黄帝内经•素问》:“督脉,……入循膂络肾。”提到督脉 连于肾,与膀胱经同因,肾可主卫气,透过通调督脉,从而激发卫气,达到预防 治疗鼻軌的目的。(2)《黄帝内经•素问》:“督脉,……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从前额下行到两眼之下中央,鼻柱至鼻尖的素醪穴。”督脉连于鼻在鼻尖的素醪 穴上,《小品方》:“病其处,即灸其穴,此为近道法也”因此就近取督脉上素 醪穴对于治疗鼻病必然有效。
足阳明胃经:(1)按经脉循行,起于经外奇穴鼻交穴,《备急千金要方》: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頻中,旁约太阴之脉。”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文 描述了鼻交穴位于睛明穴旁,交于鼻根处,按近道法,治疗必有效;(2)足阳 明胃经,属胃,连于脾脏,《脉经》:“足阳明之脉,属胃,络脾,主血、軌覷, 气不足则胃中寒则胀满。”病因病机中有提到,因饮食过多,胃肠痰积,浊热上 行致肺热引发了鼻軌发生的机制,饮食过多往往会导致脾虚,《杂病证治准绳》: “阳明所至为軌涕,治以温剂是也,大肠,肺之腑,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王肯堂透过描述历代医家对鼻軌与肺与胃肠的关系,综上所述,可得出透过通调 足阳明胃经,改善因气虚引起的胃寒胀满,使得胃肠无痰火积热,令上升之气皆 清气,即可从根本治疗鼻軌,避免因肺热,导致的反复发作的鼻軌。
3.9.3穴位特定穴属性分析
由表6、图6、图7可知,特定穴中应用最多的为五腌穴,其应用穴位数远 超其他特定穴,应用频次远超其他特定穴,交会穴次之,原穴、络穴也是相对选 用较频繁的。
五脸穴:
五脸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穴位,即井、荥、输、 经、合五个特定穴位,五脸穴用穴频次最高,应用井穴3个,频次39;荥穴2 个,频次42;输穴4个,频次14;经穴2个,频次29;合穴3个,频次10。综 上所述,针灸治疗鼻軌以五脸穴、交会穴、络穴、原穴为主。五月俞穴中井穴和荥 穴应用频次最多,《素问》:“冬取井荥,春不W ,冬天阴盛,逆取井穴泻 阴邪;《难经》:“阴荥火,荥主身热”,逆取荥火,补阳气,从而温阳肾脏巴 同时《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荥主身热,荥为火以法心。肺属金,心火 灼乎肺金,故身热,治之于荥,不令火之乘金,则身热必愈。”提到荥穴对治疗 因心火引起肺热从而导致鼻軌的发生,透过荥穴治疗心热引起的肺热,从而改善 因肺热引起的鼻軌。可根据以上理论选用井荥穴防治鼻軌。经整理五脸穴中荥穴 用穴频次最高,因二间二穴应用频次26次,是所有五腌穴之最。其次是前谷, 使用频次16次;井穴使用频次最高者为至阴,使用频次25次,历兑,使用频次 13次;特别一提,输穴昆仑穴,使用频次26次,与二间穴并列第一,综上所述 可根据以上治未病理论,根据整理结果选择井荥穴来防治鼻軌。
原穴:
原穴在五脸穴频次排行第四,《灵枢》:“肺原出于太渊,大肠原过于合谷。”;
《灵枢》:“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者,肺也,其原岀于太渊。”描述了五脏 疾病,应该取穴对应的原穴,而肺部的原穴是太渊穴,《针灸大全》:“原者, 十二经之原也,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必取。”提到若是因为血气凝结不通引起 脏腑病变,一定要取原穴,经整理,络穴中使用频次最高为京骨,使用频次19 次;合谷次之,使用频次15次。可根据以上理论和整理结果治疗鼻勛。
交会穴:
鼻軌应用的交会穴取穴个数第二,使用频次最高,整理结果交会穴中按使用 频次高低排序为迎香55次、风门39次、百会26次、水沟26次、头临泣21次、 风池20次、风府14次,皆是历代著作中治疗鼻軌的常用穴中使用频次极多的脸 穴,也反映了古人选穴求精、求效、求少的取穴思想,偏爱一穴两用的取穴思想。 络穴:
治疗鼻軌五脸穴中络穴取穴数第三,但总频次排行第三,是因为飞扬穴使用 频次高达32次,在历代著作中都有提及,飞扬穴作为足太阳之别,在治疗鼻塞、 鼻軌鈕上的效用。排行第二的是偏历,使用频次11次,以上整理结果反映了古 人的“一络两经”取穴思想,可根据此理论和结果选用穴位。
八脉交会穴:
鼻勛应用的八脉交会穴多见后溪,使用频次6次,列缺仅1次,后溪作为手 太阳小肠经上的腌穴,《针灸甲乙经》:“手太阳之脉,别颊上順抵鼻,主液所 生病者。”如经上说小肠经连与鼻,又主之津液相关疾病,而与后溪相通的督脉, 督脉在归经分析中有说到,通肾连于鼻的素醪穴,《针灸大全》:“八法者,奇 经八穴为要”,《医学入门》凶:“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八穴,故谓之奇经。” 描述了八脉交会穴对调控奇经八脉的重要效用,《十四经发挥》:“奇经八脉, 人之七穴,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很好的说明了奇经八 脉作为沟壑调节十二经脉满溢的气血,表现出奇经脉脉统领、联络、协调全身的 经络系统,所以取八脉交会穴之后溪穴可通调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以及十二经之手 阳明大肠经,从而达到治疗鼻軌的功用,根据此理论和整理结果,治疗鼻軌可多 取用后溪穴,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3.9.4穴位全身分布情况分析
由表7、图8可以看出,针灸治疗鼻軌处方中头面部脸穴应用最多,其次为 上肢部和下肢部脸穴,五脸穴分布于四肢,上肢部取穴频次最高者是二间,其次 是前谷,两者都是荥穴取穴频次最高者;而下肢部取穴频次最高的是飞扬,同时 也是络穴取穴频次最高的穴位;其次是昆仑、作为经穴取穴频次最高;第三为至 阴,作为井穴取穴频次最高;第四为京骨,取穴频次19次,作为原穴频次最高, 胸腹部取穴频次最高为腹通谷,使用频次27次,背腰部取穴频次最高为风门, 使用频次39次;综上所述结合整理结果可得,因为鼻軌主要病位在鼻,根据《小 品方》的近道法,采取近端取穴为主,结合整理结果,近端取穴以上星、迎香、 口禾醪、通天为主;远端取穴根据《素问》:“冬取井荥,春不W 的防治鼻 軌理论以及“标本根结”理论结合整理结果,上下肢可取井穴至阴、荥穴二间、 输穴三间、经穴昆仑、合穴足三里,背腰部可取风门、肝俞、肺俞、胸腹部可取 通谷、八会穴中皖。
3.9.5不同穴位取穴分析
因现代鼻勛作为鼻病名称涵盖了鼻流清涕、鼻塞、喷嚏、突然性及反复性, 在古代文献中描述为清涕、鼻窒、嚏、鼻軌鲍、鼻軌,其中许多处方会使用“軌
Iffi”,即鼻留清涕或穴或同时留,因此根据不同描述治疗取穴也有不同,为了能 更加精确的整理岀相应症状使用的常用穴,特尝试将所有取穴按照不同症状分 类,如表4、图3、图4,可得治疗鼻流清涕最常用穴依次排序为:风门、神庭、 通谷、前顶、水沟,其中神庭、前顶、水沟是督脉脸穴,风门、通谷是足太阳腌 穴;治疗鼻塞最常用穴依次排序为:上星、迎香、通天、临泣、百会,其中上星、 百会是督脉脸穴,迎香为手阳明脸穴,通天是足太阳腌穴,临泣是足少阳脸穴; 治疗鼻軌Iffi最常用穴依次排序为:昆仑、二间、飞扬、禾醪、京骨,其中昆仑、 飞扬、京骨是足太阳脸穴,禾醪和二间是手阳明经络;治疗喷嚏最常用穴依次排 序为:风门、颔厌、攒竹、尺泽、五处,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症状,常用穴各有 不同,例如有的鼻軌患者只鼻流清涕,并没有岀现清涕带血,考虑卫气不足,多 取督脉穴以调理肾阳,从而治疗鼻勛,而鼻留清涕带血,必须考虑肺热,从而可 以提示是由于胃肠痰积还是心火灼肺等原因引起的肺热,可以主取足太阳腌穴, 若喷嚏连连,严重者可多取喷嚏常用穴以及肾脏方面穴位如肾俞穴,期盼以上数 据可为临床治疗鼻軌,根据不同症状提供一个取穴思路。
3.9.6针灸推拿治疗鼻軌取穴研究总结
现从不同特性整理推荐用穴:
五脸穴:井穴:至阴、荥穴:二间、输穴:三间、经穴:昆仑、合穴:
足三里;
突发性和反复性考虑脏器病变引起肺热建议背俞穴:肺俞、肝脸、中 胶、肾俞、腰阳关、至阴、二间;
(7) 原穴:太渊、合谷(妊娠禁);
(8) 交会穴:迎香、风门;
(9) 络穴:飞扬、偏历;
(10)八脉交会穴:后溪;
(11)头面部:口禾醪、迎香、上星;
(12)上肢:二间、前谷;
(13)下肢:飞扬、昆仑;
(14)胸腹部:腹通谷、中皖;
(15)背腰部:风门、肝俞、肺俞;
现从不同用处整理推拿推荐用穴:
(1)小儿寒热鼻涕:洗井灶、山根、脾土、上马、一窝风、内劳宫、风池、 肺俞、太阳、坎宫、印堂、耳门、冈门、迎香。
(2)小儿鼻流清水:推三关、阴阳、天河、六腑、肺经、内八卦、小天心、 上天心、总筋、青筋、脾土、肾经、心经、上马、飞金走气。
(3)鼻塞:迎香穴。
(4)防治鼻軌:鼻梁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润肺。
具体操作可参考针灸操作方法所述记载历代著作的操作方式,小儿鼻軌可参 考推拿操作方法所述记载历代著作的操作方式,期盼可服务于临床。
结论和展望
1.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针灸推拿治疗鼻勛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透过历 代著作,整理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鼻軌的处方取穴、用穴特点,根据其处方刺灸法、 用穴数量、高频次常用穴、常用穴归经、特定穴属性及分布,得出了古代针灸 治疗鼻軌处方选穴的基本思路;本研究共检索到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古籍56本,
(1)鼻軌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冰补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战国 时期对鼻軌的研究主要是病因病机,关于治疗鼻勛的针灸处方最早见于《针灸甲 乙经》,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发展缓慢至明清时期到达高峰。
(2)病因病机主要有:外因:脑受风寒、季节变化、饮食原因、冬天按跷。 内因:肺虚寒、肺热、脾虚、肾虚、气虚。
(3)辨证分型主要有:肺寒气虚型、肺热脾虚型、肺热气虚型、肾阳气虚 型。
(4)选穴:记载处方609条,共计用穴60个,用穴总频次897次,其中单 穴处方557条,对穴10条,多穴42条;对穴、多穴处方没有具体操作方法描写, 单穴处方大多有对刺灸操作方法如“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来记载;60个 用穴中,经穴58个,经外奇穴2个;出现频次最多的穴位是迎香,第二是上星, 这两者也是治疗鼻塞最常用穴;第三是风门,是治疗鼻流清涕、喷嚏最常用穴。 根据常用穴位所处经脉整理,膀胱经、督脉、胃经分列前三。根据穴位属性分类 整理,以特定穴为主,最常用以交会穴、五脸穴、络穴、原穴为主;而五脸穴中, 选用频次最高的是荥穴,其次是井穴;五脸穴:井穴:至阴、荥穴:二间、输 穴:三间、经穴:昆仑、合穴:足三里;根据全身分布情况整理,以头面部穴位 最多,上下肢其次,根据整理结果,可看到近端取穴的“近道法”、远端取穴的
“标本根结”理论、防治未病的“春取井荥,冬不軌I&”理论,古代中医学中虽 然并未将鼻軌如现代般定义,但根据临床表现的清涕、鼻窒、軌鈕、軌涕、軌嚏、 鼻塞等症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依据,记载了相关的针灸治疗,且深入研究鼻軌 的缘由,在防治和根治上的研究令人向往,获得了可观的预防和改善效果。
2.问题及展望
(1)由于个人学术经验不足,本课题在文献的阅读上偏少,在数据的整理、 归纳、分析上有待加强,可能存在条文筛选上的疏漏,影响了整理的结果。
(2)此次研究仅针对古代著作,并未结合现代著作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 古籍最终要服务于现在,在今后研究可针对近现代有关鼻航的著作进行研究,达 到古今对比,学古从今的效果,进而优化鼻孰的治疗方案,发挥出我们中医治疗 鼻軌的优势,解除更多临床上鼻軌患者的病痛,起到更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课题相关鼻軌的古籍:
1.伤寒论 [汉]张仲景
2.黄帝内经.素问 [战国]王冰补注
3.难经 [战国]扁鹊
4.黄帝内经.灵枢 [战国]史松补注
5.脉经 [晋]王叔和
6.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甫谧
7.黄帝内经太素 [隋]杨上善
&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
9.黄帝明堂灸经 [唐]
10.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11•外台秘要方 [唐]王烹
12.针灸资生经 [宋]王执中
13.太平圣惠方 [宋]王怀隐
14.铜人脸穴针灸图经 [宋]王唯一
15.圣济总录 侏]
16.幼幼新书 [宋]刘昉
17.素问玄机原病式 [金]刘完素
18.医学启源 [金]张元素
19.儒门事亲 [金]张从正
20.小儿按摩经 [元]陈氏
21.丹溪心法 [元]朱丹溪
22.西方子明堂灸经 [元]西方子
23.针经节要 [元]杜思敬
2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王国瑞
25.针经指南 [元]窦汉卿
26.普济方.针灸 [明]朱梓
27.针灸聚英 [明]高武
2&针灸大全 [明]徐凤
29.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
30.铜人徐氏针灸合刻 [明]徐凤
31•类经图翼 [明]张景岳
32.神应经 [明]陈会
33.针方六集 [明]吴崑
34.杨敬斋针灸全书 [明]陈言
35.针灸素难要旨 [明]高武
36.经络全书 •[明]沈子禄
37.医学研悦 [明代]李盛春
38.医旨绪余 [明]孙一奎
39.治法汇 [明代]张三锡
40.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41.幼科推拿秘书 [清代]骆如龙
42.杂病证治准绳 [明]王肯堂
43.景岳全书 [明]张景岳
44.赤水玄珠 [明]孙一奎
45.勉学堂针灸集成 [清]廖润鸿
46.医学原始 [清]王宏翰
47.金针秘传 [清]方慎庵
48.人身通考 [清]周振武
49.小儿推拿广意 [清代]熊应雄
50.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清]孙鼎宜
51•针灸易学 [清]李守先
52.针灸逢源 [清]李学川
53•经脉图考 [清]陈惠畴
54.灸法秘传 [清]雷丰
55.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清]吴谦
56.厘正按摩要术 [清代]张筱衫
57.小儿推拿秘诀 [明代]周于蕃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针灸甲乙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晋)皇甫谧编集,2006
[3]针灸大成[M].人民卫生出版社,(明)杨继洲原著,2006
[4]张景岳.景岳全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岀版社,2007, 1:565.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针灸资生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宋)王执中编著,1959
[7]针灸逢源[M].北京市中国书店,(清)李学川,1987
[8]张慧敏,张勤修.灸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軌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 志,2017, 33(11) : 188-189.
[9]翟文静.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症状与证型相关性研究[D].成 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10]王云娜.360例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1]符绩雄.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12]陈菲菲,蒋路云.鼻軌源流探微[J].亚太传统医药,2018, 14(01) :95-96.
[13]邓可斌,王炼红.鼻軌合剂对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2011, 33 (6) :5-6
[14]蔡之荣,张振贤,黄瑶,等.夏翔谈徐长卿的临床应用[J]•中医文献 杂志,2016 (4) : 37-39
[15]李凡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38-242.
[16]常玉兰,张晓惠,薛灿,李春敏.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 测与控制,2015,9(12) :880-881.
[17]类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明)张介宾编著,1957
[18]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56.
[19] 何梦瑶.医碼[M].邓铁涛,刘纪莎,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13.
[20] 伤寒论[M].入民卫生出版社,(汉)张仲景述,2005
[21] 灵枢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田代华,2005
[22] 丹溪心法[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元)朱震亨[著],1997
[23] 王玉兴.难经三家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
[24] 医学入门[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明)李=原著,1999
[25]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37.
[26] 类证治裁[M].人民卫生出版社,(清)林琴编著,1988
[27] 王敏,自凌志,李长增•卫气出于何处浅析[J].中医药学 报,1995(06) :49.
[28] 郑少祥.“冬取井荥,春不軌I鈕”浅析[J].陕西中医,1988(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