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3-10-31 12:55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163病例,均来自襄阳市中医医院2010年6月-2015年5月 儿科住院部痉挛型脑瘫患儿,通过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83例,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6个月-4岁7个月,平均年龄12.9 ±6.63月。对照组80例,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6个月--4岁7 个月,平均年龄为13.5±7.08月。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戶〉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性别、年龄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男性 女性 平均年龄(月)
治疗组 83 55 28 12.9±6.63
对照组 80 53 27 13.5±7.08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脑瘫诊断标准):
(1) 有脑瘫发病的异常因素,如窒息、早产等。
(2) 运动发育落后。
(3) 姿势及肌张力异常。
(4) 反射异常。
(5) 排除一过性运动落后。
(6) 排除进行性疾病。
小儿脑瘫痉挛型诊断标准(参照面向2 1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儿科学》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
(1)损伤部位为大脑皮质、锥体束。
(2)突出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3)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 节屈曲。
(4)下肢大腿内收,髋关节内收,踝关节跖屈,站立时髋、膝略屈 曲,足尖着地,呈剪刀步。
(5)头后仰,上肢背伸。
(6)膝腱反射亢进或活跃,踝阵挛。
(7)2岁以后巴氏征仍阳性。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 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1.2.3病情分级标准
一.重度痉挛型
(一)障碍程度
(1)多数为四肢瘫
(2)双瘫
(3)偏瘫
(二)肌紧张的性状及变形的可能性
(1)过剩的肌张力:肌肉持续痉挛,基本无变化。
(2)同时收缩:在主动肌痉挛的同时,拮抗肌也有相同的病理变化。
(3)肌紧张无急剧变化
(4)变形的可能性大,因为患儿长期处于被限定的姿势上,。
(三)脊髓水平的模式
(1)常被紧张性反射完全控制,呈现不完全的、原始的整体伸展模 式和屈曲模式。
(2)常见惊吓反射
(四)紧张性反射模式
(1)联合反应少
(2)肌紧张异常亢进
(3)紧张性颈反射残存
(4)紧张性迷路反射残存
(5)阳性支持反应残存
(五)矫正、平衡、保护伸展反应
(1)障碍部位缺乏矫正反应
(2)多出现颈矫正反应
(3)缺乏保护伸展反应
(4)缺乏平衡反应。
(六).运动范围和运动性质
(1)患儿只有在给予强刺激时,会有细微动作,其他时候几乎见不 到活动。
(2)虽然拮抗肌和主动肌同时收缩,但是运动范围限定于中间位。
(3)即使有活动也是勉强的很小的
(4)无不随意运动
(5)随意运动的自发性小
(6)同时收缩在近位部比末梢部多见。
二 中度痉挛型
(一)障碍程度
(1)四肢瘫
(2)双瘫
(3)截瘫
(4)偏瘫
(二)肌紧张的性状及变形的可能性
(1)肌肉紧张的程度会由于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在正常至过剩的范 围内变动。
(2)主动肌比拮抗肌痉挛明显,末梢部比近位部肌肉痉挛明显。
(三)脊髓水平的模式
(1) 明显的整体性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
(2) 常出现惊吓反应
(四) 紧张性反射模式
(1) 联合反应非常明显地出现
(2) 紧张性颈反射残存
(3) 紧张性迷路反射残存
(4) 阳性支持反应残存
(五) 矫正、平衡、保护伸展反应
(1) 可见一定程度的矫正反应,但大多数时间缺如。
(2) 由于姿势受限和平衡反应发育不完善,尤其是立位与步行的平 衡,有时会出现膝立位等异常姿势。
(六)运动范围和运动性质
(1)运动范围稍大于重度痉挛型。
(2)对外界反应较重度痉挛型患儿好,能较好地与外界交流。
(3)与重度痉挛型相比,运动反应不太被限定,正常反应多于重度 痉挛型
三 轻度痉挛型
(一)障碍程度
(1)双瘫
(2)偏瘫
(二) 肌紧张的性状及变形的可能性
(1) 肌紧张的程度可在正常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变动
(2) 主动肌比拮抗肌痉挛明显,末梢部位痉挛较明显,不能精细运 动。
(三) 脊髓水平的模式
惊吓反射残存
(四)紧张性反射模式
(1)有联合反应,但不明显
(2)紧张性颈反射残存
(3)紧张性迷路反射残存
(五)矫正、平衡、保护伸展反应
(1)多数情况下存在矫正反应。
(2)平衡反应发育不完全,支持坐位或向起立位发育,不能长期支 持体重站立。
(六)运动范围和运动性质
(1)运动范围大于中度痉挛型。
(2)对外界环境的接触良好。
(3)正常反应多于中度痉挛型
1.3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上述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诊断标准;
(2)年龄6个月〜5岁;
(3)不合并癫痫、严重的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
(4)知情同意者;
(5)无合并其它系统严重疾病者。
1.4排除病例标准
(1)排除与本病相似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伴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儿;
(3)排除手足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
1.5脱落或剔除病例标准
(1)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病例标准者;
(2)观察项目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3)患儿依从性差,中途不能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分组及治疗方法
⑴治疗组: 使用循经针灸手法,每日1次,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每周治疗6 天,休息1天,1个疗程3个月。
使用循经推拿手法,每日2次,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每周治疗6 天,休息1天,1个疗程3个月。
⑵对照组
采用Bobath法、以纠正异常姿势,促进运动发育,每日2次,每次 治疗时间30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 1个疗程3个月。
2.2循经针灸推拿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手法
(一) 基本原理 痉挛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姿势异常,主要发病
机理为痰瘀阻窍,经络不通,治疗采用手法疏通经络,矫正姿势,以改善 和促进运动。
(二) 基本手法
(1)循经针灸:以经络循行部位为依据,沿循行部位进行针灸。 头针:采用国际头针标准线
A额中线-MS1:头前部,从督脉神庭向下引一直线长约3cm;
B顶旁1线-MS8:从头顶部督脉旁1.5寸(4.5cm),从膀胱经通天穴 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cm);
C顶旁2线-MS9: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6.75cm)由胆经正营穴 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
D顶颞前斜线(运动区)-MS6: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 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
E顶中线-MS5: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顶穴之段;以上5个区为基 本选穴区。
F配伍选区: 智力障碍,配伍四神聪: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
感觉障碍,配伍头针顶颞后斜线(感觉区)-MS7:头顶部头侧部顶颞
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外引一 斜线;
平衡障碍,配伍枕下旁线(平衡区):后头部枕外粗隆即督脉脑户穴 外侧1.17寸( 3.5cm )向下引一垂直线长1.33寸( 4cm )。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1 寸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头部腧穴 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层或肌层,各穴进针 0.5〜0.8 寸,留针 1〜1.5h;
治疗时间:每日 1 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1个疗程3个月。 体针:以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
【上肢功能障碍】
肩髃: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合谷: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后溪:手尺侧,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
【下肢功能障碍】 髀关: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 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梁丘:大腿前侧,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风市: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环跳:股外侧,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 交点;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1横指处;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悬钟: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尖足】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长伸肌腱与趾长伸
肌腱之间;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涌泉:足底部,卷足时足前端凹陷处;
【不能独坐】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至阳: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长强:尾骨端下,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流涎】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中; 地仓: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1-2 寸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3 岁以 下患儿不留针,3 岁以上患儿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
治疗时间:每日 1 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1个疗程3个月。
(2)循经推拿按摩: 循经推拿:以经络循行部位为依据,沿循行部位进行推拿。 【头颈部】
A.颈部刺激线在颈后枕骨下缘起始,沿左右两侧斜方肌外缘直下至 肩,反复直推100次。
B.颈后刺激线从颈后枕骨下缘正中,沿颈椎棘突之直线,直到胸椎, 反复直推100次。
【躯干部】
A.督脉刺激线脊柱正中,自胸椎至腰骶椎脊椎棘突线,自上向下直 推100次。
B.腰背刺激线 脊柱两侧,相当于足太阳经在腰背部的走行部位,自 上向下直推100次。
【上肢】
A.桡侧刺激线自曲池穴起,沿桡骨外后侧直下至桡侧腕部,沿刺激 线自上向下直推100次。
B.尺侧刺激线自肱骨内上髁之后凹陷处起始,沿尺骨前内侧下至腕 部尺侧,沿刺激线自上向下直推100次。
【下肢】
A.胫腓刺激线在胫骨与腓骨之间,上起阳陵泉,下至解溪穴。
B.胫内刺激线胫骨内侧后缘,上起阳陵泉,下至跟腱内侧。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拇食二指,两侧同时向下直推,或用食、 中指指腹先推一侧,再推另一侧,直推100次。
治疗时间:每日2次,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1个疗程3个月。 循经穴位按压:以异常部位为重点,根据穴位分布进行点压按摩。 【头颈部】
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四神聪: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之间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线正中旁 开1.3寸。
【躯干部】 夹脊穴: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
0.5寸;
大杼穴: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督俞穴:在背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穴:在腰部,在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 膀胱俞:在骶部,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孔。
【上肢】
肩髃穴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在肩峰前下方凹 陷处; 臂臑: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 角肌止点处;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内关:在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合谷穴: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下肢】
环跳穴:股外侧,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 交点;
委中穴: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承山穴: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点揉、按压复合手法点按穴位。 治疗时间:每日2次,每个穴位点按1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1 天。1个疗程3个月。
异常部位肌肉按摩:以肌肉异常痉挛部位为要点,着重按摩降低肌张 力。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点、揉、按、压等手法辩证循经推拿。 治疗时间:每日2次,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 1天。1个疗程3个月。
2.3注意事项
1、 治疗手法应柔和适当,刺激程度要适当。
2、 治疗过程中患儿宜情绪平和,忌哭闹太过或情绪变化剧烈。
3、 治疗过程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患儿,治疗 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更改或终止治疗。
4、 患儿肌张力高,推拿按摩过程中需进行肌肉韧带牵拉,牵拉手法 宜轻柔,防止局部肿胀、皮下淤血、活动 受限等不良反应。
5、 治疗操作过程中,禁止给患儿喂食物,以免造成误吸导致窒息。
2.4 Bobath法基本原理和手法
(一) 基本原理 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模式。
(二) 基本手法
(1) 控制关键点 :医生在治疗的时候,通过操作身体的某些部分, 如颈、肩、腰等部位,以达到抑制肌肉挛缩,矫正异常姿势反射,同时促 通正常的姿势反射和运动功能的目的。
(2) 促通:通过特定的促通手技,诱发患儿的潜能,获得正确、主 动、自动反应。
①颈矫正反应的促通:通过头部的促通操作,促进下肢、上肢、躯干 的正确运动,促进运动发育和恢复;
②上肢保护伸展反应的促通;
③平衡反应的促通:在不同体位如仰卧位、坐位、立位等体位进行促 通。
(3) 刺激本体感受器及体表感受器手技:
①压迫手技:在病变部位对局部逐渐施加压力的过程中,配合抵抗或 体重负荷,达到自动调节运动的目的。
②放置反应与保持反应:将患儿的部分肢体摆放成特定的体位,然后 使其保持体位一段时间,通过肢体负重的刺激诱发出正确的姿势反射,调 节肌张力,达到促进肌肉收缩和本体感受器的感受作用。
③叩击手技:采用对四肢或躯干进行规则或不规则的叩击,通过刺激 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达到提高姿势张力,使放置反应成功,自动保 持体位的促通手技。
3.疗效观察
3.1疗效性观察指标
(1)肌张力
人体在静止状态下,肌肉仍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础。肌张力增高,是痉挛 型脑瘫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根本原因。将肌张力的指标量化是比较困难 的。目前国际上最多采用Ashworth肌张力分级法,评价痉挛程度。
Ashworth肌力分级法
0级 无肌张力的增加
I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呈现最小的阻力,
或出现突然的卡住和释放
I+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的范围内出现突然的卡住,
然后在ROM的后50%的范围内,始终呈现一定的阻力。
II级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
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级 肌张力严重增髙,被动活动困难。
IV级 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2)运动发育评价 中国儿童运动能力发育年龄标准,详见《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华夏
出版社1993)。检查结果以90%及格年龄的上限作为标准,凡超过该项动 作发育年龄的上限者被称为“迟缓”。
(3)姿势评价
常见肌张力增髙的姿势:
(1)头背曲:头颈明显背曲,无论仰卧、俯卧、坐位。
(2)角弓反张:头颈躯干下肢过度伸展背曲,形如弓状。
(3)上肢硬性伸展,手握拳。
(4)上肢内收内旋,向后伸展。
(5)下肢内旋,硬性交叉伸展,尖足姿势。
(6)两下肢分开角(股角)小于90度。
(7) 跪坐,硬直分腿坐。
(8) 坐位后倾:下肢硬直及躯干过度伸展,一让小儿坐位便向后倒。 3.2安全性观察
(1) 不良反应。
(2) 意外事件:组织损伤、骨折等。
(3) 血、尿、大便常规(部分病例观察)。
(4) 心率、呼吸、血压、体温。
3.3观察时间 一年。
3.4疗效判定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内多家文献报道,结合“早 期脑瘫的康复评价标准研究”(《实用儿科杂志》1997.1),制定如以下标 准:
(1) 肌张力判定标准痉挛程度
显效:0级 有效:减轻1级以上 无效:无减轻
(2) 运动发育评价标准 显效:运动发育达到正常儿童水平 有效:运动发育有改善 无效:运动发育无改善
(3) 姿势异常标准
显效:异常姿势消失
有效:异常姿势减轻
无效:异常姿势无改善
(4)总疗效标准 基本正常:患儿运动、姿势、肌张力项指标均达显效 显著进步:以上三项指标中有一项以上达显效 进步:以上三项指标中有一项以上达有效
无进步:以上三项指标中无改善
3.5安全性评价标准 一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二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必做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 三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作处理后可继续治疗。
四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3.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分析采用SPSS2 1. 0统计软件,分类资料用x2检验,计量 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法。
4.治疗结果
4.1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年龄(月) 性别 病情
治疗组 12.9±6.63 55 28 17 44 22
对照组 13.5±7.08 53 27 12 48 20
注:两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4.2两组总疗效的比较(见表3)。
表3治疗组总疗效比较(n、%)
组别 n 基本正常 显著进步 进步 无进步 总有效率(%)
治疗组 83 21 40 17 5 93.97%
对照组 80 13 34 25 8 90.00%
注:治疗组显效率为73.98%,总有效率为93.97%;对照组显效率为59.25%,总有效率为90.0%;
 
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V0.05),说明治疗组总体
疗效优于对照组。
4.3两组治疗前后肌肉痉挛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治疗前后肌肉痉挛程度(主症积分值)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83 1.91±0.69 0.479±0.589
对照组 80 1.90±0.71 0.509±0.72
 
注:治疗前两组肌肉痉挛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肌肉痉挛程度积分明显少于
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啟0.05)。
4.4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发育评分比较(见表5)
表5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发育评分(主症积分值)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83 9.361±5.382 3.759±3.791
对照组 80 5.359±5.371 4.611±5.169
 
注:治疗前两组运动发育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发育病情经比较明显轻于
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啟0.05)。
4.5两组治疗前后异常姿势治疗效果比较(见表6)
表6两组治疗前后姿势异常(主症积分值)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83 5.01±1.88 1.63±1.71
对照组 80 4.99±1.90 1.81±1.61
 
注:治疗前两组姿势异常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姿势异常的改善明显髙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
4.6安全性评价:循经针灸推拿治疗过程中,循经针灸时,少数患儿 在拔针处可见少量出血,棉球按压后可止血;循经推按,所有病例在推按 过程中,按压处皮肤发红,除此之外,未见局部肿胀、皮下淤血、活动受 限,关节脱臼、骨折等其他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循经针灸 推拿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可靠。
5 小 结:
统计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上具有可比性;(2)治 疗组显效率为73.98% ,总有效率为93.97%;对照组显效率为59.25% ,总 有效率为90.0%;,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肌肉痉挛程 度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说明治疗组在减轻肌肉痉挛 上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发育评分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说明治疗在促使脑瘫患儿运动发育方面优于对照组;(5) 两组治疗前后在异常姿势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 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势。
综上所述:本研究手法吸收了传统与现代康复技术的精华,通过循经 针灸、循经推拿手法,以疏通经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通过 循经穴位按压、异常肌肉按摩,以缓解肌痉挛、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 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了减少患儿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 社会及家庭负担,造福于广大脑瘫患儿及家庭。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 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1]。脑瘫是儿童致 残的主要疾病之一[2]。研究表明,60%-70%的脑瘫患儿为痉挛型,临床特 点为痉挛型瘫痪,是由于受损的脑所支配部位的肌肉紧张性增高,导致运 动功能障碍。
“一朝脑瘫,终生康复”,痉挛型脑瘫患儿由于长时间持续肢体痉挛, 会导致关节畸形,生活不能自理,在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 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家庭的稳定,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目前虽然小儿脑瘫治疗的研究有所进展,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仍没 有一种统一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小儿脑瘫。
导师刘素文主任带领的康复团队在长期的临床实际中发现了循经针 灸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具有治疗成本低、安 全性高、依从性好等优点。并对此方法进行临床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小 儿脑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临床治疗的探索贡献一份力 量。
1、循经针灸推拿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中医理论根据
《内经》言:“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3],脑主神志,支配 四肢运动,脑瘫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髓海空虚所致。《类经》 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4],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 天之本,主运化;肝主藏血,脏腑功能失常,气血精液生化输布异常,使 精气不能上注于头,也可导致脑瘫。
痉挛型脑瘫属于中医“五硬”的范畴,《医学纲目》中说:“五硬即 之属,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也”,中医认为本型脑瘫多因父母精血 亏虚,先天禀赋不足,胎失所养,或后天护养失宜,导致肝肾亏虚,肾阴 肝血亏虚,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造成四肢筋脉拘挛。治疗法则,根据《素 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输其血气,令 其调达,而致和平”, 所以马炳祥教授认为痉挛型脑瘫发病机理主要为: 痰瘀阻窍,经络不通,治疗原则应以“疏通经络、改善运动、矫正异常姿 势”为主。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5];“手足六 阳经皆上循于头面”《灵枢•经脉》说“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毗,上额交 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同。由于“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经络理
论认为,只要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则属于本经的治疗范围,十二经脉皆经 过头脑,小儿脑瘫多为颅脑病变,因而循经针灸推拿法可治疗小儿脑瘫。 《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根据中医整体理论, 内脏疾病会在皮肤反应区——腧穴有表现,同时针刺或点压腧穴也可以调 节脏腑功能,治疗脏腑疾病。《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 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推拿疗法是基于八纲,通过四诊, 明确病之在皮、肉、筋、骨、脉,或在藏、在腑,然后循经取穴,以刚柔 相济之“劲”推按穴道,以调整机体组织的平衡,使营卫调和,气血相贯, 抗病能力增强,疾病得愈。循经针灸推拿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又 可以內调脏腑功能,以达到内外兼治以治疗脑瘫。
2、循经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西医原理 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 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一组综合征。现代医学认为早产、窒息 等因素导致脑缺氧,导致脑室周围动脉旁区域缺血,当脑血流明显灌注 不足时,会导致神经元坏死,细胞水肿。当血流发生再灌注时,导致出 血性梗死,梗死灶最终液化形成软化灶,损伤脑室及周围白质,白质软 化后,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增多,主要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 前体细胞可能死亡或加速成熟形成反应性少突胶质细胞[7],而不能形成 正常的少突胶质细胞,故导致髓鞘形成障碍,髓鞘纤维增生,呈大理石 样斑点和条纹样病理改变。
过去一直认为脑细胞受损是不可恢复的,但一些临床研究证实通过有 效的方法治疗,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可能激活其它细胞的 代偿功能,通过针刺与大脑有关的穴位,也可促进病灶区脑组织的侧枝循 环形成、血管扩张和解除痉挛,同时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有助 于疾病的康复。临床实验也证实了针灸治疗脑瘫的可行性,幼鼠 HIE 经 针刺治疗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减弱脂质过氧化及一氧化氮对神经细胞的 损伤作用;通过对新生鼠缺血缺氧脑病(HIE)大鼠模型进行针刺治疗及 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促使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损伤后皮质神经干 细胞增多,高峰期延长[8]。刘乡等发现经靳三针治疗提取的脑瘫大鼠模型 脑组织提取液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分化,并能促进 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从而达到修复脑损伤的目的[9];刘 为民等研究发现靳三针可增强脑缺血幼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光 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并能清除过氧化脂质,减轻自由基的损害,对脑瘫 脑损伤后脑组织局部微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有良性调节作用。刘氏通过研究 证明电针能提高脑瘫幼鼠基底神经核区多巴胺、5-羟色胺和脑干区去甲肾 上腺素的含量,保护尼氏体,使神经元内的蛋白质合成正常进行。综上所 述,循经针刺可促进神经元再生,修补和激活脑的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 间建立新的联系,完善大脑皮层网络等作用。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推拿作用于病变部位,可以分离松解粘连的软组织 [10],改善肌肉营养代谢,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促进 组织修复,从而改善运动功能。此外,推拿对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A、 Ig M 及补体 C3 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从而增强脑瘫患儿体质及抗病防 病能力。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结合,可以促使神经和组织修复,改善患儿 的运动功能,事半功倍,促使患儿康复。
3.循经针灸推拿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分析
临床观察统计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上具有可 比性;(2)治疗组显效率为73.98%,总有效率为93.97%;对照组显效率 为59.25%,总有效率为90.0%,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 后肌肉痉挛程度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
减轻肌肉痉挛程度上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发育评分比较上,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戶<0.05),说明治疗在促使脑瘫患儿运动发育方面优 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前后在异常姿势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势。
综上所述:本研究手法吸收了传统与现代康复技术的精华,通过循经 针灸、循经推拿手法,以疏通经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通过 循经穴位按压、异常肌肉按摩,以缓解肌痉挛、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 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了减少患儿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 造福于广大脑瘫患儿及家庭。
1.本研究手法在中医特色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技术,通过循 经针刺,疏通经络,矫正异常姿势,促进患儿正常运动和智力发育;通过 循经推按以缓解肌痉挛、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和发展。提高 治疗效果,达到了减少患儿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造福于广大脑瘫患儿及家庭。
2.临床研究表明: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手段,两者联合治疗其疗效优 于单纯的康复和运动治疗,本次临床观察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 3 . 97% ,对 照组总有效率为90.0%,能明显减轻脑瘫患儿的肌肉痉挛程度,有效的改 善异常姿势,具有确切的疗效。
3.循经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其操 作简便,安全价廉,疗效肯定,因此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红军•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
(2):154-156.
[2]刘振寰•从通督补肾健脾论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J].
[3]张浩,宋虎杰•痉挛型脑瘫中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 2011(07):66-67.
[4]张红运,卢圣锋,肖农.神阙、关元穴温和灸防治脑瘫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9):935-937.
[5]黄茂.中医学对脑瘫的病因病机认识及综合治疗探讨J].河北中医药 学报,2009,24(1):10-11.
[6]马熙胜•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
(02):81-82.
[7]中医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宋浩铭J].
[8]马丙祥,李华伟.中医治疗方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 对策探讨: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 学研究会会议,沈阳,2008[C].
[9]林馨•针刺、推拿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康复疗效[J].浙江中医 学院学报,2002,26(6):54-55.
[10]王伟,43例脑瘫患儿中医证候分析[J].辽宁中医,2009(07):13-14.
附录:文献综述
循经针灸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概况
脑瘫即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又称脑性麻痹,是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 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Rosenhaump等人2007年在《The defini 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palsy》一书中,提出了脑瘫的最新定义: 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持续性运动和 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的一组综合征[1]。脑瘫常并发感觉、知觉、认知、 交流、行为紊乱、癫痫、继发性肌与骨骼问题。
一现代医学研究
1 主要病因 脑性瘫痪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很多诱因都可导致脑瘫,现 多分为三个时期[2]:
1.1 出生前因素:
(1)宫内感染:母体感染病毒、细菌、微生物等,这些危险因子侵入羊 膜腔,婴儿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通透性增高,可使脑组织受到感染而发 生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坏死,引起胎儿宫内死亡或先天畸形。
(2)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在妊娠最后三个月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如 果此时因各种原因造成发育迟缓,势必会损害到其脑组织的发育,常导致 小头畸形,造成脑瘫。
(3)妊娠期外伤:在妊娠期间,遭受外伤及惊吓后,胎盘的血流减少, 胎膜早破,最终导致早产。
(4)多胎妊娠,原因可能为多胎妊娠出现胎儿间输血综合征,导致胎儿 在宫内发育迟缓。
1.2 围生期因素:
(1)患脑性瘫痪的危险性随着出生体重偏离同龄标准体重的程度而增加, 低出生体重儿或巨大儿患脑瘫的几率可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2)早产是目前发现患脑性瘫痪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
(3)胎盘功能不全,围产期的循环障碍如宫内缺氧缺血、羊水污染等被 认为可造成脑性瘫痪。
1.3 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期惊厥、缺氧缺血性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脑部 感染、脑积水、胆红素脑病、吸入性肺炎、败血症、低血糖症、脑外伤 等都被认为是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
循证医学和临床医学[4]普遍认为小儿脑性瘫痪发病的三大因素为早 产、感染和遗传,三者可独立致病,也可相互影响导致疾病。遗传因素可 导致对感染和外界不利因素的易感性或胎儿本身发育的缺陷,同时感染 本身又是导致胎儿本身发育缺陷的重要因素,以上两者均可导致早产,早 产儿免疫力低下,又可促进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和感染的发生。
2.病理改变
脑瘫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导致大 脑的传导功能失常[5]。临床上运用现代检查手段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发现大脑的病理改变一大脑皮层不同程度萎缩、 脑回变狭、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实验室观察此时的大脑皮层的切片, 可见皮层各层次的神经细胞在显微镜下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变性、胶质 细胞增生。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四种类型[6]如下:
(1) 神经原坏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导致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发生病变, 严重的可导致大脑皮层弥漫性坏死,瘢痕性脑回,病变发展可殃及丘脑及 脑干死。临床上可见痉挛性四肢瘫等。
(2) 底节丘脑大理石纹状样改变,临床上可见椎体外系症状。
(3) 动脉分支末梢部位的梗塞,相应脑组织受损而出现局限性临床体征, 如偏瘫、单瘫等。
(4)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主要见于早产未成熟儿。
3、 分型
3.1临床分型
3.11痉挛型 主要损害部位是椎体系;
①临床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
②肌张力增高,有“折刀”样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
③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
④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3.1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椎体外系为主;
①全身不自主运动,累及颜面肌肉、构音和发音器官;
②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安静时变化不明显;
③不能协调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以及力的 大小;
④可见皱眉、眨眼、张口、颈部肌肉收缩,脸歪向一侧等面部表情。
3.13强直型 锥体外系损伤所致;
①被动运动时,肌张力呈现铅管状或齿轮样强直;
②肢体僵硬,活动减少;
③常伴有智力落后、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3.14共济失调型 损伤部位为小脑。临床表现为本体感觉及平衡感觉丧 失,不能保持稳定姿势。
①行走时可见醉酒步态,不能调节步伐,容易跌倒,步幅小,身体僵硬;
②手、头部、眼球可见震颤,眼球震颤极为常见;
③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都难以完成,闭目难立征阳性。
3.15肌张力低下型 一般认为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主要表现为肌张 力低下,肌力降低。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少,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 随年龄增长,肌张力增高。
3.16混合型 混合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出现,以痉挛型和不随 意运动型混合多见。
3.2按瘫痪部位分型;
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4.治疗原则
4.1小儿脑瘫的药物治疗
随着医学发展,特别是医学和药学在生物学、细胞学上的延伸,实验 和临床观察已证明,在早期足量应用神经营养因子类和促进神经细胞代谢 类的药物,尤其在6个月以内,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智力、缓解痉挛、促 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生理学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发育特点决定 的,6个月内是儿童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神经元在体积增大的同时,树 突也增多,可促进神经髓鞘的发育成熟,脑发育和脑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较 大。如果在合适的时期内给予促进神经元发育的药物,此外结合运动和感 觉刺激,可能进一步促使脑发育和髓鞘的成熟。
4.2外科治疗
临床上,脑瘫患儿病情较重且康复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手术治 疗。但是手术治疗是以患儿能够达到步行程度为前提[7],即在预计患儿将 来可能步行的前提下,方可考虑手术。手术疗法在全省甚至全国广泛开展, 迅速发展,目前有上肢矫形术等外科手术在国内开展,也取得了良好的临 床疗效,在矫正异常姿势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让病人做手术之前, 医师一定要严格遵循手术指针,评估患儿病情。最后,一朝脑瘫终生康复, 手术结束后仍要进行康复训练并套上防护支具以防止关节变形。
4.3物理治疗
物理疗法是运用物理因素治疗,常用的有力、光、电、声、磁、热动力 等治疗的方法。运动疗法[8]为物理疗法的一个分类,即不借助其他方法, 只徒手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在物理治疗中,电疗法(直流电药物 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 水疗法等在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已成为基本的治疗项目,并与运动疗法相 结合组成完整的物理治疗科室.
二祖国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脑瘫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没有此病名,但是古代诸多医家对此病 都有记述和深刻的认识。早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9]中,便有 “齿不候”,“数岁不能行走”,“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 等对症候的记载。脑瘫属中医的“五迟”、“五软”范畴[10],五迟为立迟、 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为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小儿药证直诀•行迟齿迟》中也有“长 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但并未明确提出“五迟”。 直至《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将古代分述的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 冠以“五迟”名称至宋代以后《婴童百问•五软》又提出五软名称,如云: “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在《古今医统•五 软五硬》中又提到了五硬,“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奎胸隔,手足心 冷如冰而硬,名日五硬。”而痿证确切的说应该属于五迟、五软的继发病 症,即脑瘫患儿因长期的异常姿势,异常运动而至的肌肉废痿不用。
1 主要病因
(一) 先天因素
明代儿科大家万全在他的著作中,曾记述:“手足痿弱……走坐立要久 扶持,皆胎寨不足也”,《幼幼集成•胎病论》[11]载:“胎怯者,……非育 于父母之暮年,或多产之孕妇”。《活幼心书•明本论•五软》日:“或父 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事已迈,而后见子”。《张氏医通婴儿门》曰:“皆 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妇人秘科》[12] 亦曰:“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 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 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 斯多矣。盲聋音極,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气故也。”先天之精来之于 父,血来之于母.父母精血虚损,或母孕期调护失宜致胎元受损胎失所养 而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易感受外邪、气血耗伤均为形成脑瘫的重要因素。
(二) 后天失养
临产时脑髓外伤,这种伤害为永久性不可逆的,小儿初生,养护不精细, 喂养不合理,外感六淫,再感受外邪侵袭,阴阳不协调,导致痰饮内生, 疾病缠绵不痊愈,致使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另一方面药 物使用不当,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脾虚气亏,最终使手足四肢瘦弱细软不 用。
(三)肝风内动
胎儿时期肝肾亏虚或产时受伤,损耗气血津液,气血不能输布于四肢, 筋脉失养,造成肢体不用。《素问•痿论》说:“肝气热则胆汁外泄口中有 苦味,四肢痉硬,筋脉失于濡养,则筋痿。”可见肝风内动或肝热耗伤精 气,则筋得不到充足的濡养而发为拘挛。胎儿腹中受惊或产时受风,可引 动肝风,《医学纲目》认为:其风可因肝风内动导致,经脉突然挛缩僵直, 即发生了五硬。古人曰肝肾同源,肝的功能为藏血,肾的功能是藏精,如 果肾阴液不充足则可能引起肝的阴血不充足,阴阳失衡,阴不能制约阳气, 导致肝阳亢盛,虚风内动。因此各种原因导致的肝阳亢盛,虚风内生也是 引起脑瘫发生的重要因素。
(四)心气不足
“心主血脉,藏神”,心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血液瘀滞,脉道不通, 不能营养五脏六腑和形体官窍,出现筋脉拘挛,肢体不遂,心神失养,痴 呆愚笨,言语不利。《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 之所舍也。”[13]《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若心气不足则脏腑失养,不能 运血濡养全身,生命活动紊乱,精神运动失常。所以心气不足也是导致脑 瘫及其伴发症出现的重要因素。
2、病机特点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日:“头者,精明之府”[⑷,“头者,百神所 集”;《灵枢海论》篇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 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弦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头为 诸阳之会,髓海所在,天之象,阳刚之分,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 气,皆上奉于头。《景岳全书》阐述:人之元气受损衰败则,精气亏虚不能 灌溉周围组织和四肢,血气亏虚不能营养周身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若胎 儿先天不足,肝肾亏虚,气血精液缺乏,不能充盈脑髓。小儿出生之后, 养护不当,脏腑功能失常,也会导致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精液生成减少, 气机被阻,痰液内生,痰液、瘀血阻滞脉络,上蒙脑窍,精液缺乏脑髓枯 竭,筋经脉络失去濡养,精血不能被运达至手脚四肢,则导致四肢痿废细 软或僵直不能屈伸。中医认为是由于肾脾肝心亏虚,功能失常,则人体的 气血津液生成不足,痰瘀内生,蒙蔽清窍而发病。其病位主要涉及肾、脾、 肝、心,其病性以虚证、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实证少见。治疗以平补肝 肾、健脾醒脑、益智开窍、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3、治疗原则
对于脑瘫的治疗,中医主要从 2 个方面论述: 一是脏腑学说,二是 经络理论。
脏腑学说认为,脑与髓均属于奇恒之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主神 明,统管人的思维、记忆、运动、调节等功能,若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髓 海不足或空虚,则易致小儿脑组织发育异常,从而造成肢体及机体相关机 能的发育滞后。治疗上辩证施治,以补益肝肾,醒脑开窍为主。
经络理论认为,脑与经络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人之阳经皆上注于头, 阴经也通过表里关系与头相关联。因此,中医的治疗主要以调节脏腑功能、 疏通经络为主,治疗方法上,针灸常采用通络调神、平补肝肾的方法,推 拿常采用穴位点压、推按经络等方法。
三对于循经针灸推拿的认识
1中医理论依据
经络向外联络四肢关节,向内络属脏腑,是人体的总控制系统,“经 络所过,主治所及”,经络理论认为,只要经脉循经所过之处,则属于本 经的治疗范围;《灵枢卫气》[15]:“头气有街,胸气有街”十二经脉是向上 运行于头脑面部,为治疗脑部疾病的重要方法。《医林改错》论小儿半身 不遂云:“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针刺推拿经络,疏通经气可治疗脑瘫。
《灵枢九针十二原》认为“四关主治五脏”[16],针灸腧穴,例如肾俞、 命门等穴位,属于肾经,通于肾,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补 益肾气,肾主骨生髓,充盈髓海、治疗脑部疾病。太冲属于肝经上的原穴, 能平抑肝风、舒筋活络。合谷是阳明经上原穴,三阳的气血靠阳明气推动, 阳明经多气多血,有调整全身气血作用,可调节全身的气血功能。外关属 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通阳维脉,而阳维脉调节六阳经之经气。 根据中 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从脏腑经络及其经络腧穴入手,施行循经、远道 及邻近取穴。通过对疏通经气和刺激腧穴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不失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可以有疏通经络、补益气血、强筋壮骨等作用。
《素问》中有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的记载:“其病痿厥寒热,其治宜 导引按跷。”[17]中医认为在小儿脑瘫康复中,推拿疗法具有疏筋通络、行 气活血、舒筋缓急、调利骨节、补肾益气、醒脑开窍、开喉通膈等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枝节,推拿可以刺激穴位或经络,激发和推动经气运 行,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通畅,正气旺盛,可使阳气卫御机体,使 病邪去或无可侵袭,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此外,脑瘫患儿先天禀赋 异常,体质孱弱,推拿疗法施用于本病可以起到调节免疫、增强体质的作 用。推拿的行气活血、补肾益气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手法的物理刺激,作 用于体表特定部位及腧穴,直接激发经气;另一方面是通过经络系统调节 脏腑功能,推动全身气血。《石室秘录》指出:“法当以人手为之按摩,则 气血流通,疾病则愈。”推拿通过直接作用于紧张的肌肉关节,拉长紧张、 痉挛的筋肉,具有明显的舒筋缓急、调利骨节作用,使挛缩的肌肉得到放 松,关节软组织得到缓解。
《素问•痿论》[18]中有:“治痿独取阳明”的阐述。所以循经推拿中 多取阳明胃经。依据中医学理论,治疗脑瘫常循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取穴, 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纯阳之体”,加之阳主 动,肢体运动障碍,其病在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多气少血之经, 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督脉为阳脉之海,且入络脑,若督脉和手足三阳经气 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故而从整体上调整患儿脏腑功能, 平衡阴阳,调理经络气机。
循经针灸推拿可以内调五脏六腑,外调动全身的经络,加速全身的血 液循环,从而补肾健脾,益智开窍,改善皮肤、肌肉的营养,能防止肌肉 萎缩,强筋壮骨,从而促进患儿的智力和运动的发育。
2现代研究
目前医学发展还未能完全阐释清楚脑瘫的发病机理,但对它有个基本 了解。大脑的基本组成-神经元,导致水肿变性发生坏死纤维化,影响正 常功能的发挥,导致脑瘫的发生。但是这种坏死并非永久性的,还存在可 逆性的可能,这些可逆性损害区带存在临界神经细胞,功能并未完全丧失。 我们通过针刺大脑的对应区域,血液流动增快,循环增强,加快神经元的 生长凋亡,分泌更多神经传递介质,激活临界神经细胞和休眠脑细胞的代 偿功能,使患者受损的脑神经功能得到完全代偿或部分代偿。故根据大脑 皮层功能解剖定位投影区制定的头针区和头针线进行针刺可以调节感觉 和运动神经,起到改善肢体协调和运动功能。神经元死亡的几率在大脑表 面和海马区大大降低,此外局部被消耗的介质可以得到补充,对脑细胞起 到修补和恢复的作用,构建新的细胞联系,完善大脑网络。
现代研究表明,推拿可以改善肌肉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分离松 解粘连软组织、解除肌肉痉挛,从而改善运动功能。推拿对于循环系统的 作用在于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体液循环改善脑瘫患儿肢 体关节挛缩。另外一方面,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 及补体 C3 在推拿的刺激下,可以被双向调节,以此来增强脑瘫患儿体质及免疫防御 能力。推拿疗法对于缓解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异常所引起的肢体痉挛或萎 软失用方面疗效显著,可施用于脑瘫患儿全身各部位。肌张力高的部位, 通过推拿可以更快速修复和愈合。局部病灶部位在推拿的刺激下,局部血 液和循环增强,迫使肌肉组织牵张拉伸,对肌肉的紧张或痉挛可起到直接 解除。
3临床观察及运用
何氏选用“靳三针”治疗45例脑瘫[19],对比运动疗法,分析结果表 明“靳三针”对法治效果明显优于运动疗法。刘少华等本研究结果证实针 刺督脉及夹脊穴可降低患儿侧弯反射的活跃性,主要在粗大肢体运动中有 明显作用,此外此种病理类型患儿的平衡肢体协调改善许多,促使其运动 核心稳定性提高,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的痊愈和好转率大幅度提高。姚氏 等65例的临床观察,得出针灸特定选穴及对大脑皮层投射区的刺激,在治 疗患儿流涎症,促进大脑的发育及其中枢的协调发展,在整体功能恢复等 方面疗效显著。孔氏[20]等研究表明针康法能够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 缺血区周旧的表达,促进胶质细胞活化,从而保护神经元,迸而起到脑保 护作用。李氏等认为针灸疗法与推拿、中药药浴熏蒸以及理疗并用,经济、 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小,患儿易接受,是治疗脑瘫重要的方法。鲍氏等 观察86例,认为结合针刺治疗的方法,在认识了解功能、说话、运动能 力、自己生活的能力、社会适应力各方面改善上均优于不针刺者。赵氏等 的循经取穴点揉、弹拨于位于胃经上的足三里等穴位;胆经阳陵泉、悬钟、 足临泣;脾经血海、三阴交;肝经太冲;位于膀胱经上的委中等穴位,是治疗 脑性瘫痪中的脚尖着地的症状和做按摩疗法的重要穴位,以刺激小腿前群 肌,改善尖足或肌性足外翻的症状。另外,通过刺激感受器导致肌肉,信 息被传输到大脑,促进损伤中枢的康复或功能重组。这一临床观察的,治 疗脑瘫患儿尖足30例,总有效率为94.6%。
4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但是我们还应意,治疗上识到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虽然针灸和推拿按摩手 法繁多,但大多为个人经验,且缺乏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指导及现代康复 方法的应用,所以影响治疗效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对脑瘫 的康复治疗效果缺乏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各种推拿按摩治疗方法的疗 效,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的证据。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研究,为小儿脑瘫的治疗贡献一份力量: ①疗效观察中,设立长期随访档案,长期随访追踪观察治疗效果。②将在中 医学理论指导下,与临床研究、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结 合起来,开展动物实验研究,从更高层次上探求脑瘫发病本质及中医治疗 机制,为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的康复作用奠定理论基础。③对传统中药剂 型进行改革创新,研制出切实有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新剂型、新药物, 利于脑瘫患儿服用。④建立中医药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评价体系。⑤建立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整体康复治疗规范方案。
参考文献
[1]梁忠培,董红琴.从针推平衡阴阳综合论治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思路 [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2):6-7.
[2]李雪明,吴建贤•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现状与进展[J].安徽医药, 2013,17(1):6-9.
[3]王辉.脑瘫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5):289-292.
[4]马煦生.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3(02):81-82.
[5]鲍超•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评价[D].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6]安美平.155例脑性瘫痪患儿常见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7]黄伟,王雪峰.43例脑瘫患儿中医证候分析[J].甘肃中医,2009 (07): 13-14.
[8]张刘通•百会透曲鬓为主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 大学,2012.
[9]陈四文,邓吉华.近10年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概况[J].江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0(02):58-60.
[10]谢致学•岭南针灸名家张家维教授学术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11]隋晓峰•针灸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12]史惟,杨红,施炳培等.国内外脑性瘫痪定义、临床分型及功能分级新 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09):801-803.
[13]黄伟,王雪峰.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06):100—101.
[14]张俊广.健脑益智针法治疗脑性瘫痪合并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研究
[D].河南中医学院,2014.
[15]李延菊,孙善斌,刘广霞•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瘫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 2013(09):1583-1585.
[16 ]王小平.头针为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近况[J].广西中医药,2005(03): 4-6.
[17]张茹.王雪峰教授提出的“脊背六法”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及病例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18]刘辉,徐琳,董宝强.温针灸循经筋辨证阿是穴治疗痉挛型脑瘫随机平 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08):120-122.
[19]刘辉,徐琳,董宝强.温针灸循经筋辨证阿是穴治疗痉挛型脑瘫随机平 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08):120-122.
[20]张健,赵澎•小儿脑瘫的中医研究近况[J].医学综述,2010 (07): 1092-1095.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yixuelei/zhenjiutuinaxue/9290.html

上一篇:针灸推拿治疗鼻軌的 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