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骨质疏松症概述
1.1骨质疏松症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骨质疏松症现以成为困扰各国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慢性疾 病。目前我国 5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人数约有 6940 万,到 2020 年,预计有两亿八千六 百万的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患者,到 2050 年,其人数将达到 5 亿多;2006 年,国人 在治疗髋骨骨折上大约花费105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20年将耗资855 亿人民币,骨 质疏松症不仅给我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带来高致死率和致残率。我国是一个未富 先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过亿老年人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 大,促使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的增加,这将成为我国国民健康问题的新挑战。
1.2骨质疏松的概念
骨质疏松(OP) —词最早是在1885年由Pornmer提出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历史 的发展,早期人们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质减少,其次美国人认为老年性骨折是骨质 疏松引起的[1,2],直到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和 1993年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 才明确其定义:即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的一种全身性骨骼 疾病,最终导致骨脆性增加而使发生骨折发生;骨强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骨密度和 骨质量,骨单位体积(面积)内的矿物质含量代表骨密度(BMD);骨质疏松症主要临床表 现以腰背部、髋、膝、腕关节或全身骨骼疼痛、因慢性累积性和压缩骨折所致的驼背及 身高缩短、脆性骨折为主。
1.3骨质疏松症的类别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年龄增长发生的一种生 理性退化改变,进一步还可分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两种;第二类为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者其他因素所导致的骨密度降低引发的骨质疏松 症;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该群体以青少年或成年人为主,多数具有家族遗传史。
1.4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1.4.1疼痛
骨质疏松症以腰背疼痛最常见,占疼痛患者的70%〜80%, —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 即可出现骨痛,直立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咳嗽、弯腰,用力大便时疼痛加重,但 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骨质疏松加重会引发椎体变形,脊柱肌肉疲劳或痉挛产生疼。
1.4.2脊柱变形 疼痛后多出现身长缩短、驼背,多因脊柱椎体前部负重增大,以第 11、12 胸椎及 第 3 腰椎为主,使脊柱前倾变形形成驼背。
1.4.3骨折
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骨折。
1.4.4呼吸困难
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椎后弯胸廓畸形,使肺活量和换气量减少,出现胸闷、 气短甚至呼吸困难等症。
1.5骨质疏松症的检查
1.5.1骨影像学检查
X 线可以摄取病变部位,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骨矿含量下降 30%以上可发现骨 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
1.5.2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检测是骨折的预测指标,是骨质疏松症的金指标,测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 以预测局部的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测定骨密度方法多种多样,如跟骨的定量超声、双能 X 线吸收法,定量计算机体层扫描等,但是计算机体层扫描只能扫描脊柱的骨密度,价 格较高,所以临床常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股骨、脊柱等部位的BMD。
1.5.3实验室检查
骨转换生化指标在短期内成动态变化,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检测,生化检测在 于评价药物短期内对骨质代谢的影响和疗效性,协助判断骨代谢和转换率的高低。常用 的代谢指标有:骨特异的碱性磷酸酶(反应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应骨吸 收)、骨钙素(反应骨形成)、I型原胶原肽(反应骨形成)、尿吡啶啉和脫氧吡啶啉(反 应骨吸收)、I型胶原的N-C-末端交联肽(反应骨吸收),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通常 是正常值,但骨折数月后碱性磷酸酶可增高。
1.5.4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症状、骨密度测定、影像学辅助及生化测定等进行 综合分析后的判断。骨密度检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 “金标准”,目前国际常采用 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值。
1994年WHO建议根据BMD或BMC值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诊断:正常:骨密度(BMD) 或骨矿含量(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SD)之内;骨质减少:骨密 度或骨矿含量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或 骨矿含量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严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或 骨矿含量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脆性 骨折。
1.6祖国医学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1.6.1中医学关于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
根据历史记载,中医学并没有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古代医籍资料对骨病的描述与 记载甚多, 根据其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发病机制,属“骨痿”、“ 骨痹”、“痹痛”最早见 于《黄帝内经》,其中叙述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医宗必读•痹》:“骨痹即寒痹、 痛痹也。”《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二髓减,发为骨痿。”《难经•骨痿》曰: “一损损于皮毛,皮毛聚而毛落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涵盖了骨骼疼痛、 驼背及身高缩短、筋骨拘挛等症状;《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 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 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 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 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 极;八八,则齿发去。”均反映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都是 肾中精气由弱到强、由盛转衰直到消亡的过程,同时还反应了骨的生长发育与肾精关系 密切。
1.6.2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祖国医学将骨质疏松责之于肾虚精亏,脾胃脏腑失调、肝肾亏虚、瘀血阻滞等因素; 李东涛等[3]通过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式,建议了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症 候诊断规范草案,包括精亏、气虚、阴虚、阳虚、血瘀 5 种定性证候,定位证候诊断其 病位在骨,其脏在肾,涉及肝,肺,脾(胃),心,确定了各证候诊断的特异性症状与 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用该诊断规范辩证的结果与专家辩证的结果 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 80.56%,定位诊断符合率为 85.56%;有学者总结《内经》中 有关理论,将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制归纳为三条:精亏肾虚、骨枯髓减;气血乏源、 骨不得养;肾为先天之本,肾在体为骨,肾藏精,肾中精气使天癸充盈而促进骨骼的生 长发育,这都与肾精的盛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肾精的充足,才可使骨髓化生而有源, 这样才能滋养和强壮骨骼,由于肾精禀赋不足,房事过劳,精气骨髓化生缺乏,骨骼失 去滋养,密度降低,导致消耗发生骨痿,除了骨的生长发育与肾气有关,肾中精气盛衰 对维持骨质的正常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 见”提出肾虚肾精不足,骨髓失养,从而骨骼痿软无力,出现腰背酸痛,驼背等症状; 肝郁血少,气虚血瘀;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是以本“虚”,标“瘀”为主, 病机为多虚多瘀,“虚”为肾、脾胃等脏腑亏虚,肾精、骨髓、气血等生成濡养不足而 导致的“虚”,“瘀”乃气血紊乱、阴阳失衡、瘀血阻络,二者相互影响,使骨骼失养, 脆性增加,发为本病;脾为后天之本,肾精赖脾精的滋养,所谓“肾之合骨也,其荣在 发,其主脾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散布水谷精微以濡养四肢百骸,脾 主一身之肌肉,肌肉壮实,骨骼才强壮。“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脾气虚弱,则气血不 足,津液不输,肢体失养,肌肉消瘦,痿弱不用,精不能生骨,骨枯髓痿。肝藏血,肾 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骨,精血同源乃肝肾同源,肝主一身之筋,肾主骨,肝血虚,阴 虚血不足,筋失血养,全身肢体屈伸不利,筋燥骨枯,发为骨痿;血瘀的产生多由于年 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气血无力运行产生的,年老医收外邪侵袭,导致机体气机失调, 血液运行无力,经络不通,不通则通,营养不能运输全身,加重了骨质疏松的发生。
1.6.3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
骨质疏松症的辩证分型为未到统一,许书亮[4]等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脾、肝关系 密切,可分为肾虚肝弱、素禀不足和脾虚血少证、气滞血瘀证,治疗既要补益肝脾肾, 还应加以活血通络止痛;齐振熙[5]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分为四型,分别为肾阴亏损型、 肾阳衰微型、脾胃气虚型、气血两虚型;钱忠全[6]专事从肾论治,分为肾阳虚,肾阴虚; 马斌[7]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的内因,治疗以滋肾、温阳或阴阳双补法;郑磊[8]认 为肝主筋同时肾主骨,推荐肝肾同源,三方面详细探讨了补肝肾,强筋骨治疗骨质疏松 症。综上所述,最后归纳后骨质疏松症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如肾阳虚、脾虚血亏证、 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寒湿困脾、脾胃虚弱证等。
1.6.4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1.6.4.1复方汤剂治疗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临床中认识到脾、胃的重要作用[9],主张在补肾的同时,也必须 重视调理脾胃,研究健脾在对抗骨质疏松方面的作用,谭清武等[10]运用补肾健脾法,佐 以活血,方中坚骨汤(熟地、仙灵脾、巴戟天、肉从蓉、杜仲、冤丝子、黄芪、白术等) 对 47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并用以补肾活血法为主,方用坚骨汤去白术、 黄茂、茯苓等治疗55例作为对照组,如果3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X线检查 显示骨密度增加为有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89%、69%,证明补脾 益气法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是有效的;孟氏[11]对10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临 床观察,随机分两组,第一组给予补肾健脾的方法,第二组给予单纯补肾疗法,最终结 果表明,运用补肾健脾第一组的中医证候计分和骨密度测定均明显优于单纯补肾组;所 以说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疗法不容忽视的,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老年型的原发性 骨质疏松症,多主张益气补肾,药物有黄芪、鹿角、龟板、人参、枸杞、熟地、威灵仙 等,或配以丹参,枳壳,牡蛎,蛇床子,肉苁蓉,酸枣仁,山楂,神曲等安神健脾,疏 肝通络,滋阴潜阳之剂;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予补肾坚骨,调节骨的代谢平衡 为治疗原则,给与黄芪,丹参,淫羊藿,木香,桃仁,杜仲,熟地等,具有填骨生髓, 补肾壮骨,有效地促进激素恢复平衡,防止因激素紊乱而导致血钙含量紊乱,有效地缓 解骨代谢紊乱,使骨密度增加[12]。
1.6.4.2单味药治疗方面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本草纲目》称它为“填补骨髓,长肌肉, 生精血,补五脏”;补血滋阴的同时还能益精填髓,现代医学药理实验研究表明, 熟地 黄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免疫的功能,其汤液可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减缓 骨含量的流失 ,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概率[13];淫羊藿,味甘,辛,性温,归肝、肾经, 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的作用,能够“坚筋骨”,《日华子本草》记载其可“补腰膝”,现 代医学药理实验表明:淫羊藿中的总黄酮能够促进大鼠骨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提高大 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14],淫羊藿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使BMP 2mRNA的表达增 加,细胞培养研究实验发现:淫羊藿可以增加BMP2的表达,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 分化为成骨细胞[15];肉从蓉,甘,咸,性温,入血分,功效为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 的作用,主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遗精、宫寒不孕、肠燥便秘,《神农本草经》 称:“肉从蓉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现代药理表明: 肉从蓉可明显提高亚急性衰老小鼠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有效地降低小鼠的脑、肝中 的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由此证明肉从蓉能够凋节衰老小鼠机体氧化功能和抗氧化功能 [16],达到延缓衰老的功效;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肝、肾经,益气固表,升阳 举陷,利水消肿,托疮生肌,《本草纲目》中提到:“黄芪气味甘,微温,无毒,主治补虚, 小儿百病,又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利阴气;主虚喘,肾衰耳聋”,现代药理 表明黄芪中含有的总黄酮具有增强机体中骨骼质量,增加骨密度,对生殖器官损伤具有 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17]。
1.6.4.3针灸疗法
庞勇等[18]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临床观察,采用针灸悬钟穴、足三 里穴、阳陵泉等穴,结论证明针灸能够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赵利华等[19] 运用温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同时观测骨密度和生化指标,对大杼穴、肾俞 穴、足三里穴、悬钟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进行温针灸, 每个穴位灸艾条1厘米,共2 壮,单针刺肝俞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只灸关元穴而不进行针刺,每次灸30分钟, 上述方法每隔一日进行一次,总共治疗三个月,最后结果显示: 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可 以提高BMD;魏玉芳等[20]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选用两侧的三阴交、足三里,足三里是胃 经的下合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两穴同时作用,共同影响,具有补肾健脾、培 元固土、强筋壮骨的功效。
1.6.4.4推拿疗法
马荣连[21]探讨推拿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观测骨密 度(BMD)及衰老症状的情况,方法为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符合脾肾两虚型的共 有4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推拿方法治疗,每周3次,3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 程,对照组予鮭鱼降钙素鼻喷剂200IU每日1次,3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在第一个 疗程结束后2组均休息1月,之后在开始第二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腰椎2~4 骨 密度及其它项衰老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腰椎骨密度均有上升,无明显差异, 2 组的多项衰老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 ),而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明:推拿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脾肾两虚型的骨密度及相关的衰老症状均有 明显改善;木荣华[22]研究温肾补脾汤配合推拿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对符 合诊断标准的老年骨质疏松症150例,随机分为2组,其90例为治疗组,用温肾健脾汤 配合推拿治疗;60例为对照组,患者服用维生素AD丸与钙尔奇D片进行治疗,进行6个 月的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跟骨密度平均上升3. 33%,两组跟骨骨密度改善率分别为治 疗组87.77%,对照组41.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腰背痛明显缓解率分别 为治疗组83.33%,对照组45.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疗程中,对照组骨 痛改善分值下降,治疗组提高,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证多以阳虚为主,兼阴阳俱虚, 用温肾健脾汤配合推拿疗法能效缓解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使骨密度值增加。
1.7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质代谢失去平衡[23],骨量丢失大于骨的重构[24], 导致骨量减少,骨小梁结构破坏,骨质强度下降,最终提高骨折风险的一种全身性的代 谢退行性骨骼疾病;本病病因复杂多样,与绝经、激素代谢、脏器功能都相关[25],分析 如下:
1.7.1雌激素
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尤其多见[26],卵巢早衰者骨质疏松症会提前出现,也说明 雌激素减少是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27],虽然导致骨质疏松的机制尚未明确,但雌 激素缺乏时,很多因子如白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等骨细胞吸收因子明显增加,以促 进骨吸收,且应用雌激素后会刺激若干生长因子产生,从而刺激骨形成[28]。
1.7.2系统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PTH)由甲状旁腺中的主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29],主要作用是动员 骨钙入血,将骨盐里面的钙转至细胞外液,能刺激破骨细胞的增值,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减少骨钙沉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一般都不规律,这样才导致 骨吸收失去平衡衡、骨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骨量丢失[30];降钙素(CT)由甲 状腺的腺泡旁细胞分泌,通过阻止破骨细胞前体的增殖和分化,抑制骨吸收,同时还能 消弱溶骨过程,促进成骨形成,减少骨组织的钙盐释放到细胞外液中,增加钙盐沉积; 活性维生素D(1,25-(0H)2D3)提高破骨细胞活性[31],从而促进骨吸收,使骨中的钙、 磷释放入血,所以维生素活性可促进骨吸收,又能促进骨的形成,磷和钙的周转和利用, 能增强骨代谢;甲状腺素增加,可促进骨代谢,提高骨的溶解,促进成骨细胞的母细胞 分裂并转化成破骨细胞前体[32]。
1.7.3调节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33]是转化生长因子B (TGF) [34]超家族中成员,在骨基质中 普遍存在,破骨细胞释放的酸性物质能溶解骨基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诱导,激活的骨 形态发生蛋白可以通过周围,与胞膜或胞浆受体结合[35],结合之后可诱导间充质细胞分 化成软骨细胞或成骨细胞,或者与其他因子一同作用,使不成熟的软骨分化成为成熟的 软骨,使不成熟的骨分化成为成熟的骨[3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是一种结构上类 似于胰岛素原的单链多肽,他们由骨细胞分泌,同时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反向调控 成骨细胞[37];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38]在细胞和组织中广泛存在,是一种成纤维细 胞增殖因子,有研究证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间充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 胞、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裂,因此对骨折、骨质疏松、骨缺损、血管生成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9.40]。
1.7.4活性氧
活性氧(ROS)是由氧自由基产生机体有氧代谢,包括超氧阴离子,羟基和氢化氧 化物,ROS在骨代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OS刺激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分化,抑制成骨细 胞的分化,并直接参与骨基质的降解,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
[41]
1.7.5营养因素
钙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也会导致骨质疏松[42],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会导致血浆蛋 白降低,骨基质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落后,同时有钙缺乏,会加快骨质疏松的出现; 此外,维生素 C 是骨基质羟脯氨酸合成不可缺少的,如果缺乏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纠 正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43]。
1.7.6其他
酗酒、嗜烟、过多的咖啡和咖啡因摄入均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适量运动,尤其 是负重运动,可以增加骨峰值和减少及延缓骨量丢失,还可增加钙的利用和吸收;相比 之下绝对卧床11〜61 d即可见骨量减少增加3倍左右,说明运动是预防骨量丢失的一 个重要措施,而制动是致病的重要因素[44]。
1.8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1.8.1非药物治疗
一般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改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方面[45],如注意减少吸烟、咖 啡、酒、饮料的摄入,结合自身健康情况优化运动量,合理安排起居,对改善其症状具 有一定疗效。
1.8.2治疗药物
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以抗骨吸收为主,如双磷酸盐类,这类药物可有效抑制破骨 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雌激素类,该药仅用于女性患者,能有效地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降低骨转换至绝经前水平[46],选择性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对女性的安全性较高;降 钙素能够有效的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动性,从而使破骨细胞的数量减少,增加骨量, 减少骨质流失,而且这类药物还能有效的缓解疼痛;第二类药物以促骨形成为主,如甲 状腺激素肽,多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47];另外还有氟化 物等;第三类药物以促骨化为主,如维生素D、钙剂等。
1.9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状况
当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着重于整体调节,调动内因,作用于多个环节,以“肾藏精, 主骨生髓”为理论基础,以补肾益精为主,辅以补脾益气等法,最终达到纠正机体激素 失衡和负钙平衡的功效,现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鉴于本病的慢性过程等特点, 补脾益肾的方法在中医防止本病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基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更期待机理明确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来填补领域空白。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病例资料
病例来源:全部患者均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 3年8月到2014年12 月住院及门诊病人,且全部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1.2.1.1西医诊断标准
①全身疼痛无力,以腰背疼痛为主,进行性加重,易发生骨折。
②脊柱后凸伴有畸形
③骨X-ray提示骨质稀疏,以骨盆、脊椎和股骨稀疏明显;脊椎可出现鱼尾样双凹 型,胸椎楔形改变。
④骨密度检测提示阳性征象,如单光子吸收法(SPA)、双能X线、超声检测光子(DPA) 等。
1.2.1.2中国人骨质疏松症骨矿含量诊断标准和峰值骨密度损失百分率和分级标准
本标准主要以双能X线吸收法(DEXA)作为定制的一种手段,不排除各种方法应用 (参照成年女性、男性参照执行)。
①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标准,峰值骨量(平均值 为M ,SD为标准偏差)为参照:
正常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症 严重骨质疏松症 准偏差以上:无骨折 >平均值-1 标准偏差
W平均值-1标准偏差〜2标准偏差
V平均值-2标准偏差以上
V平均值-2标准偏差以上,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或V平均值-3标
②参考1996年日本修订版本标注,在标准偏差(SD)应用不便时,用骨量损失百分率
(%)诊断法。
>平均值T2%
W平均值T3%〜24%
V平均值-25%
严重骨质疏松症 V平均值-25%: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或V平均值-37%:无骨折
1.2.1.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中药新药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评定要求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制定骨质 疏松症脾肾阳虚证候评分标准。
脾肾阳虚证
主症:腰部背部疼痛, 腰膝酸软,下肢疼痛,下肢无力,行走困难。 次症: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夜尿频多,动则气促,发槁齿摇。
表 1 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
主症 轻 中 重
腰背疼痛 1〜3度 4〜6 度 7〜9 度
持续性腰膝酸乏力,不能久站久
腰膝酸软 行走后,稍微有腰膝发酸软感 介乎两者之间 立久行
下肢疼痛 1〜3度 4〜6 度 7〜9 度
多行走^0. 1km后,偶有下肢酸 多行走(300m-1km)后偶有下肢 站立、行走V0.3km后感到下肢
下肢无力 软、无力 发酸 酸软、无力
行走困难 偶有行走不便,之内无不适感 短距离行走0. 01〜1km即感困难 站立、行走困难,W0.01km
次症 重度畏寒,全身发冷,
畏寒肢冷 轻度畏寒 畏寒,四肢发冷 得温不解
精神萎靡 精神萎靡 精神萎靡不振 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
夜尿频多 夜尿 2 次 夜尿 3 次 夜尿 4 次或以上
动则气促 步行则气促 上楼则气促 动则气促
发槁齿摇 发无光泽,牙齿稍动 发槁,牙齿松动 发槁,牙齿脱落
注:符合脾肾阳虚证,症见主症2项及以上和次症 1项及以上为纳入标准;疼痛程度参考《世界 卫生组织(WHO)疼痛等级标准》,并简化标准1〜3度为间歇性疼痛,4〜6度为持续性疼痛,7〜9度为 持续性剧痛。
1.3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病程212个月。
(4)年龄在 50-80 岁。
(5)受试者签署临床症状表。
(6)受试者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3)药物作用范围以外的病证;
(4)不能立即停用其它有关治疗药物者;
(5)残疾、身体畸形和丧失劳动力者;
(6)哺乳妇女及妊娠者;
(7)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
(8)精神疾病患者;
(9)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0)病情危重,不能正确评价新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效果者;
(11)年龄范围以外。
(12)不能依从研究程序的受试者。
(1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观察指标
1.5.1安全性观察指标
(1)一般体格检项目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检查
(3)肝脏、肾脏功能的检查
(4)根据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检测。
1.5.2疗效性观察
(1)相关症状和体征
(2)血清中钙、磷含量等
(3)血清N-端骨钙素(N-MID)、血清B -胶原降解物(B -Crosslaps)
(4)骨密度检测
2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首先完成入组信息填写,纳入我院骨质疏松症患者 60例,采 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和基础治疗组20例; 根据临床观察结果将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进行对比,评价和 确定补脾益肾法(补肾健骨汤、针灸疗法、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性、可行性及 安全性;论证 “补脾益肾法”理论的科学性。
2.1中医药物配合辅助治疗
治疗组20例,给予补肾健骨汤治疗(熟地40g,淫羊藿20g,鹿衔草20g,骨碎补20g, 山药40g,鸡血藤30g,莱菔子15g,肉苁蓉20g,砂仁15g,狗脊20g,续断20g。黄芪25g白 术15g),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1个月为1疗程,共2个疗程,同时并 且配合针刺脾俞、肾俞、足三里、悬钟四穴,针刺得气后施以温针灸,每穴灸 1cm 艾条 两壮;三阴交、腰阳关、命门、太溪单用针刺治疗,关元、气海只灸不针,每次予艾条 温和灸30min;针刺以提插捻转补法为主,针灸每次30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 共 30次,联合推拿治疗以轻推拿按摩法治疗为主,不用侧扳、斜扳等动作,操作方法受 试者取俯卧位, 腹部用一枕头垫高腰部使其放松平坦,医生站在一侧, 手法以滚法为 主,由上而下地来回在腰背部两侧操作,5 分钟左右,用拿捏手法交替在脊柱两侧膀胱经 部位来回操作5分钟,来放松腰背肌肉,点按背腧穴、至阳、命门、腰阳关、承扶、委 中等处,以病人感到微微酸楚为佳,双手掌各放于背部, 大拇指腹从督脉向膀肤经方推, 自上向下推3 分钟,以热透腹胸部,最后以空掌拍打腰部背3 次结束手法,2天1 次, 每 次20分钟, 15 次为1 个疗程, 共2 个疗程。
2.2中医药物治疗
对照组20例,单纯口服补肾健骨汤,服用方法与时间同治疗组。
2.3西医药物治疗
基础治疗组20例,只采用给予口服钙尔奇D300咀嚼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 准字H10950030) ,1片日1次口服,治疗2个月,期间进行健康教育,起居规律,保证 高质量的睡眠,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清淡饮食,根据个人体质,提供可选择的膳食方 案,饥饱适度,不可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体育锻炼包括:太极拳、八段锦、慢 跑、游泳、步行、骑自行车、打球、体操、跳舞、旅游等,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其中的 1 至2 项目,建议每次坚持30 分钟。
2.4治疗效果判定
2.4.1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见表 2)
表2
明显有效 基本有效 无效
疼痛感全部消失,骨密 度增加。 疼痛感明显缓解,未
见骨密度下降 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各方面都没有改
善或缓解
2.4.2中医各症候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明显有效:临床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W证候积分减少V95%; 基本有效:临床各症状、体征部分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V70%; 无效临床各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并且有时加重,证候积分减少V30%; (计算公式备注:尼莫地平法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宁治疗前积分]X100%)
2.4.3疗效性指标结果
(1)血清中钙含量等(2)血清N-端骨钙素(N-MID)、血清B-胶原降解物(B -Crosslaps) (3)骨密度检测
2.5监控措施
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脂等前后检查。
2.6统计分析数据的选择
用 SPSS19.0 统计软件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 (样本均数±标准差),计数 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 秩和检验(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7不良事件
1度:受试者能够承受范围内轻度反应,对健康无影响,不需要治疗与处理。
2度:受试者难以承受范围内中度反应,对健康有直接影响,需要治疗及特殊处理 并中止试验。
3度:对受试者带来生命危险,需要立即停药并紧急治疗。
3结果
3.1纳入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本临床观察通过对2013.8-2014.12在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具有骨 质疏松症患者,符合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者,总共60例,其中有34名 女性,男性26名,年龄均在50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9岁;随机分3组,60例均
完成本研究。
3.1.1年龄分布比较,表 3、4 所示 表 3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X 土s)岁
治疗组 20 61.25土7.66 t=0.262
对照组 20 61.80土7.11 P=0.796
注:经t检验,t值为0.262, Sig. (2-tailed)即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796,其大于0.05
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表 4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年龄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x 土s)岁
对照组 20 61.805土7.11 t=0.541
基础治疗组 20 62.65土7.84 P=0.595
注:经t检验;t值为0. 541, Sig. (2-tailed)即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 595,其大于0. 05;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患者的年龄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3.1.2性别分布比较,表 5、6所示
表 5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例)
组别 男 女
治疗组 11 9 x2=0.902
对照组 8 12 P=0.342
注:经x2检验x2 =0. 902 P=0.342〉0.05;提示: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的性别在统计学上
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 6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性别比较(例)
组别 男 女
对照组 8 12 x2=0.107
基础治疗组 7 13 P=0.744
注:经x2检验x2=0. 107 P=0.744〉0.05;提示: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的性别在统计学上
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3.1.3治疗前骨质疏松症病程比较,见表 7、8
表7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骨质疏松症病程长短比较(年)
组别 人数 1-2 3-4 5-6 6 年以上
治疗组 20 5 6 6 3 Z=1.599
对照组 20 8 6 2 4 P=0.110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u (Z值)=1.599,P (渐进显著性)=0. 110>0. 05,说明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骨质疏松症病程上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表8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患者骨质疏松症病程长短比较(年)
组别 人数 1-2 3-4 5-6 6 年以上
对照组 20 8 6 2 4 Z=1.044
基础治疗组 20 10 2 3 5 P=0.296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u (Z值)=1.044,P (渐进显著性)=0. 296>0. 05,说明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患者骨质疏松病程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3.1.4治疗前骨质疏松脾肾阳虚证主症比较,见表 9-18
表9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腰背疼痛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治疗组 10 6 4 Z=0.322
对照组 8 9 3 P=0.747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治疗组平均秩和为19.95;对照组平均秩和为:21.05。u (Z值)=0.322,P (渐进显著性)=0. 747>0. 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腰背疼痛无明显差 异,有可比性。
表10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腰背疼痛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对照组 8 9 3 Z=0.396
基础治疗组 11 4 5 P=0.692
。
u (Z值)=0.396,P (渐进显著性)=0. 692>0. 05,说明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腰背疼痛无明
显差异,有可比性。
表1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腰膝酸软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治疗组 11 7 2 Z=0.671
对照组 10 5 5 P=0.502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治疗组平均秩和为19.38;对照组平均秩和为:21.63。u (Z值)=0.671,P (渐进显著性)=0.502〉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腰膝酸软症状无明 显差异,有可比性。
表12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腰膝酸软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对照组 10 5 5 Z=0.365
基础治疗组 9 5 6 P=0.715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照组平均秩和为19.88;对照组平均秩和为:21.13。u (Z值)=0.365,P (渐进显著性)=0.715〉0.05,说明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腰膝酸软症状 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表 13 治疗与对照组治疗前下肢疼痛比较 (例)
组别 轻 中 重
治疗组 12 5 3 Z=1.124
对照组 8 8 4 P=0.261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治疗组平均秩和为18.60;对照组平均秩和为:22.40。u (Z 值)=1.124,P (渐进显著性)=0.261〉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下肢疼痛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表14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下肢疼痛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对照组 8 8 4 Z=1.307
基础治疗组 12 6 2 P=0.191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照组平均秩和为22. 70;基础治疗组平均秩和为:18.30。 u (Z值)=1.307,P (渐进显著性)=0. 191>0. 05,说明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下肢疼痛无明 显差异,有可比性。
表15治疗与对照组治疗前下肢无力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治疗组 6 10 4 Z=0.699
对照组 9 7 4 P=0.485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治疗组平均秩和为19.30;对照组平均秩和为:21.70。u (Z 值)=0.699,P (渐进显著性)=0. 485>0. 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下肢无力症状上无明显 差异,有可比性。
表16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下肢无力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对照组 9 7 4 Z=0.623
基础治疗组 7 8 5 P=0.534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照组平均秩和为19.43;基础治疗组平均秩和为:21.58。 u (Z值)=0.623,P (渐进显著性)=0. 534>0. 05,说明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下肢无力症状 上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表17治疗与对照组治疗前行走困难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治疗组 7 6 7 Z=1.317
对照组 10 7 3 P=0.188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治疗组平均秩和为22. 78;对照组平均秩和为:18.23。u (Z 值)=1.317,P (渐进显著性)=0. 188>0. 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行走困难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表18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行走困难比较(例)
组别 轻 中 重
对照组 10 7 3 Z=1.317
基础治疗组 7 6 7 P=0.188
注: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照组平均秩和为18.23;基础治疗组平均秩和为:22.78。 u (Z值)=1.317,P (渐进显著性)=0.188〉0.05,说明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行走困难无明 显差异,有可比性。
3.1.5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证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比较(例),如表 19、20所示
(提示:中医证候总分等于各症、次症之和)
表19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脾肾阳虚证中医证候总分比较
组别 例数 证候总分(X 土s)
治疗组 20 27.80土9.31 t=0.755
对照组 20 29.65土8.39 P=0.460
注:经t检验,t值为0.796,Sig.(2-tailed)即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460,其大于0.05; 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分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表20对照组与对基础治疗组治疗前脾肾阳虚证中医证候总分比较
组别 例数 证候总分(X 土s)
对照组 20 29.65土8.39 t=0.953
基础治疗组 20 31.30土9.09 P=0.352
注:经t检验,t值为0. 953, Sig. (2-tailed)即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 352,其大于0. 05; 提示: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脾肾阳虚证候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3.1.6治疗前生化指标对比
血清总钙检测采用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MTB)正常值:2.03〜2.54mmol/L,血 清磷检测应用单一试剂显色法,正常值:1.0〜1.6mmol/L;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 定骨质疏松证患者腰椎、股骨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
表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指标对比
指标对比 治疗组 n=20 对照组 n=20 p t
血清钙(mmol/L) 2.18±0.16 2.23±0.14 0.410 0.832
N-MID(ng/ml) 22.07±2.02 22.78±1.95 0.093 7.160
B -Crosslaps(ng/ml) 0.65±0.08 0.67±0.06 0.935 0.189
血清磷(mmol/L) 1.25±0.17 1.27±0.15 0.709 0.377
腰椎骨密度(g/cm2) 0.632±0.801 0.636±0.741 0.855 0.184
股骨骨密度(g/cm2) 0.626±0.851 0.623± 0.718 0.905 0.120
表 22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指标对比
指标对比 对照组n=20 基础治疗组 n=20 p t
血清钙(mmol/L) 2.23±0.14 2.19±0.12 0.455 0.755
N-MID(ng/ml) 22.78±1.95 22.23±1.25 0.091 6.984
B-Crosslaps(ng/ml) 0.67±0.06 0.69±0.07 0.976 0.183
血清磷(mmol/L) 1.27±1.55 1.23±0.17 0.451 0.763
腰椎骨密度(g/cm2) 0.636±0.741 0.629±0.721 0.764 0.303
股骨骨密度(g/cm2) 0.623±0.071 0.623±0.063 0.667 0.420
注:从表21-22,分析结果为经独立t检验,治疗前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 各项指标统计学中P<0.05无明显变化,所以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3.2治疗结果
3.2.1 治疗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比较,见表 23、24
表 23
组别 人数 明显有效 基本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0 18 1 1 19(95%) P=0.016
对照组 20 11 5 4 15(80%) Z=-2.399
根据统计学分析,经秩和检验P=0. 016,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 P<0.05, 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骨质疏松上,均能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且疗效有差别,治疗组优于 对照组。
表 24
组别 人数 明显有效 基本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0 11 5 4 15(80%) P=0.021
基础治疗组 20 5 4 11 13(45%) Z=-2.302
注:经秩和检验,P=0.021V0.05,结论分析: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关于治疗后骨质疏松疗效对 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效果优于基础治疗组;通过表 23与 24 所述,经过 3 组之间的治 疗效果上的比较,治疗组疗效有效率均高于其它组,说明治疗组药物配合辅助治疗对骨质疏松症的 疗效最有好。
治疗后骨质疏松症疗效比较
□明显有效 □基本有效
□无效
3.2.2治疗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脾肾阳虚型各临床症候的疗效比较,见表 25-28 表 25 治疗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各症候疗效比较
证候 组别 明显有效 基本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腰背疼痛 治疗组 18 1 1 19 (95%) P=0.016
对照组 11 5 4 16 (80%) Z=-2.399
腰膝酸软 治疗组 17 3 0 20 (100%) P=0.042
对照组 12 2 6 14 (70%) Z=-2.037
下肢疼痛 治疗组 18 1 1 19 (95%) P=0.016
对照组 11 5 4 16 (80%) Z=2.399
下肢无力 治疗组 15 3 2 18 (90%) P=0.027
对照组 9 2 9 11(55%) Z=2.216
步行困难 治疗组 13 3 4 16(80%) P=0.031
对照组 6 5 9 11(55%) Z=2.155
畏寒肢冷 治疗组 16 3 1 19(95%) P=0.032
对照组 10 4 6 14(70%) Z=2.143
精神萎靡 治疗组 15 3 2 18(90%) P=0.022
对照组 8 5 7 13(65%) Z=2.296
夜尿频多 治疗组 17 2 1 19(95%) P=0.016
对照组 10 4 6 14(70%) Z=2.420
动则气促 治疗组 16 3 1 19(95%) P=0.032
对照组 10 4 6 17(85%) Z=2.143
发槁齿摇 治疗组 8 2 10 10(50%) P=0.858
对照组 8 3 9 11(55%) Z=0.178
表 26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各症候疗效比较
证候 组别 明显有效 基本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腰背疼痛 对照组 11 5 4 16 ( 80% P=0.030
基础治疗组 5 5 10 10( 50%) Z=2.165
腰膝酸软 对照组 12 2 6 14( 70%) P=0.036
基础治疗组 4 6 10 10( 50%) Z=2.095
下肢疼痛 对照组 11 5 4 16( 80%) P=0.030
基础治疗组 5 5 10 10( 50%) Z=2.165
下肢无力 对照组 9 2 9 11( 55%) P=0.040
基础治疗组 3 2 15 5( 25%) Z=2.053
步行困难 对照组 6 5 9 11( 55%) P=0.026
基础治疗组 2 2 16 4( 20%) Z=2.228
畏寒肢冷 对照组 10 4 6 14( 70%) P=0.023
基础治疗组 4 3 13 7( 35%) Z=2.266
精神萎靡 对照组 8 5 7 13( 65%) P=0.043
基础治疗组 4 2 14 6( 30%) Z=2.027
夜尿频多 对照组 10 4 6 14( 70%) P=0.023
基础治疗组 4 3 13 7( 35%) Z=2.266
动则气促 对照组 10 4 6 17 ( 85%) P=0.003
基础治疗组 3 1 16 4 ( 20%) Z=2.998
发槁齿摇 对照组 8 3 9 11 ( 55%) P=0.220
基础治疗组 5 2 13 7 ( 35%) Z=1.226
根据表25、26说明,治疗组对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主症的腰背疼痛的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达95%, 对照组为80%,基础治疗组只达到50%;治疗组腰膝酸软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0%,基础治疗 组为50%;下肢疼痛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为80%,基础治疗组只达到50%;下肢无力 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为55%,基础治疗组只达到25%;治疗组步行困难疗效总有效率 达80%,对照组为55%,基础治疗组只达到20%;次症中除了发稿齿摇两组间对比P〉0.05,其余次 症 P<0. 05。
根据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说明治疗组在治疗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 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对比说明对照组疗效较优;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基础治疗组,治 疗组的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证候的疗效最优。
表 27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主症状疗效比较
症状 组
别 例
数 轻 治疗前 轻 治疗后 组内 组间
中 重 中 重 Z P
腰背 治疗组 20 10 6 4 17 2 1 2.324 0.020 Z=1.969
疼痛 对照组 20 8 9 3 11 7 2 0.937 0.349 P=0.049
腰膝 治疗组 20 11 7 2 18 2 0 2.498 0.012 Z=2.252
酸软 对照组 20 10 5 5 12 5 3 0.751 0.453 P=0.024
下肢 治疗组 20 12 5 3 16 3 1 1.411 0.158 Z=1.919
疼痛 对照组 20 8 8 4 10 5 5 0.291 0.771 P=0.038
下肢 治疗组 20 6 10 4 16 2 2 2.836 0.005 Z=1.070
无力 对照组 20 9 7 4 13 3 4 0.961 0.336 P=0.285
步行 治疗组 20 7 6 7 15 3 2 2.538 0.011 Z=0.966
困难 对照组 20 10 7 3 12 5 3 0.513 0.608 P=0.334
注: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单项主症的疗效情况:治
疗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除了腰膝酸软外其他单项主症改善情况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
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结果显示在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疼痛症状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改善上述
症状较好。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中医单项主症改善情况不显著。
表 29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中医主症状疗效比较
症状 组
别 例
数 治疗前 轻 治疗后 组内 组间
轻 中 重 中 重 Z P
腰背 对照组 20 8 9 3 11 7 2 0.937 0.349 Z=0.137
疼痛 基础治疗组 20 11 4 5 12 3 5 0.228 0.819 P=0.891
腰膝 对照组 20 10 5 5 12 5 3 0.751 0.453 Z=1.476
酸软 基础治疗组 20 9 5 6 9 2 9 0.160 0.873 P=0.140
下肢 对照组 20 8 8 4 10 5 5 0.291 0.771 Z=0.660
疼痛 基础治疗组 20 12 6 2 9 3 8 1.515 0.130 P=0.509
下肢 对照组 20 9 7 4 13 3 4 0.961 0.336 Z=0.944
无力 基础治疗组 20 12 6 2 10 4 6 1.022 0.307 P=0.345
步行 对照组 20 10 7 3 12 5 3 0.291 0.771 Z=1.772
困难 基础治疗组 20 8 8 4 6 7 6 0.779 0.436 P=0.076
注:比较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单项主症的改善情况
无显著差异(P〉0. 05)。
3.2.3治疗后生化指标对比,见表 30-32
表 30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组间指标对比
指标对比 治疗组 n=20 对照组 n=20 p t
证候总分 18.54土 4.12 24.56土 5.32 0.001 7.381
血清钙(mmol/L) 2.32土 0.111 2.29土 0.101 0.173 1.390
N-MID(ng/ml) 30.42土 1.34 25.54土 1.78 0.028 6.459
B -Crosslaps
(ng/ml) 0.62土 0.05 0.64土 0.02 0.925 0.156
血清磷( mmol/L) 1.36土 0.181 1.32土 0.151 0.455 0.755
腰椎骨密度(g/cm2) 0.717土 0.762 0.669土 0.669 0.038 2.150
股骨骨密度(g/cm2) 0.681土 0.080 0.653土 0.043 0.041 2.510
表 31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后组间指标对比
指标对比 对照组n=20 基础治疗组 n=20 p t
证候总分 24.56±5.32 29.71±6.09 0.006 9.381
血清钙(mmol/L) 2.29±0.10 2.19±0.11 0.001 4.858
N-MID(ng/ml) 25.54±1.78 23.33±1.67 0.241 6.753
B -Crosslaps 0.64±0.02 0.68±0.05 0.879 0.162
(ng/ml)
血清磷( mmol/L) 1.32±1.51 1.30±0.13 0.600 0.529
腰椎骨密度(g/cm2) 0.669±0.669 0.630±0.518 0.042 2.109
股骨骨密度(g/cm2) 0.653±0.043 0.624±0.043 0.048 2.367
表 32 各组治疗前后的组内生化指标对比
疗效指标 组别 p t
血清钙(mmol/L) 治疗组 0.003 4.755
对照组 0.039 4.869
基础治疗组 0.078 1.861
N-MID(ng/ml) 治疗组 0.001 8.911
对照组 0.044 7.412
基础治疗组 0.284 5.466
B -Crosslaps 治疗组 0.845 0.186
(ng/ml) 对照组 0.945 0.158
基础治疗组 0.987 0.144
血清磷( mmol/L) 治疗组 0.020 7.009
对照组 0.080 1.198
基础治疗组 0.074 1.089
腰椎骨密度(g/cm2)治疗组 0.001 9.265
对照组 0.002 7.159
基础治疗组 0.310 1.313
股骨骨密度(g/cm2)治疗组 0.001 8.971
对照组 0.003 7.346
基础治疗组 0.159 1.574
说明:从表30-32分析中,组间对比中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证候总积分有意义性下降P<0. 05,治 疗组积分下降比对照组较为显著,对照组积分下降比基础治疗组较为显著,表30分析得出除了血清 钙、磷、B-Crosslaps比较差异不显著(P大于0.05),其余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提示均有显著 差异,治疗组在治疗效果上更优于对照组;表31分析得出除血清磷、 N-MID、B-Crosslaps 外,其余 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 05);表32中组内对比中,可见治疗组、对照组在治 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单在提高骨质疏松症血清钙、N-MID、磷、骨密度方面治疗组更占 优势。
3.2.4治疗前后安全指标检查,见表 33
表 33 治疗前后安全指标
检查
项目 组
别 例
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心电图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血常规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尿常规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便常规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ALT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BUN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Cr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血压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血脂 治疗组 20 20 0 20 0
对照组 20 20 0 20 0
基础治疗组 20 20 0 20 0
注:受试者在临床观察,治疗组、对照组和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安全指标的检查项目 包含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肝肾功、心电图、血脂和血压的检查。检查结果:治疗组、对照组 和基础治疗组患者的血压、肝肾功、心电图、血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在治疗前后均无异常, 全部临床研究过程中各组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根据安全性评价标准要求认为治疗方案中的药 物和治疗手法有良好的安全性。
3.2.5依从性分析
共 60 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及随访,依从性良好。
讨论
一、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思想与补脾益肾法的应用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目前成为社会健康的主要问题, 中医学并没有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也无“骨质疏松症”之名,根据所述临床症状及发病 机制,与“骨痹”“骨痿”等相似,骨痹为“肾脂枯不长”,痿废不用“骨枯髓减”发为 骨痿[48],这与现代医学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颇为相似。通过文献的检 索与分析,结合现代医学成果与临床指导经验,阐述贾秋颖教授经验治疗方案机理。
1.益肾填精为首
《黄帝内经》认为骨乃髓之府,腰乃肾之府,肾主骨而生骨髓,精之所生为骨髓, 精满则髓足,骨在髓外,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壮,说明骨骼的强劲与肾中精气密不可分, 肾精为阴,滋养骨体,充养骨髓,命门之火为肾阳,温煦全身及防御病邪,元气为根, 推动骨骼的生长、发育、强壮;《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地道不同,故形坏而无子”,“男子八八则齿发去”说明肾中精气的衰败 有关[49],《医经精义》“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说明骨的生成中肾中精气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肾气、肾精不足导致骨骼失养,最终变为骨质疏松症,其病位在肾。
2.补脾强健为后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四肢,脾胃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 本,先天后天相互自助,共同促进,肾精依赖脾精的生成,不断滋养、不断补充,如果 脾气运化功能不足,脾精生化不足,则肾精匮乏,导致肾精亏虚,骨骼失养,发生骨质 疏松症[4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实四肢”说明四肢的强劲、运动,依赖清 阳之气,而清阳之气由水谷精微之物构成,而有脾运化水谷精微,所以说脾旺而四肢旺; 同时脾胃乃中焦枢纽,承接上下之气枢纽,气血之生成,促进骨、筋、肉、皮的功能, 所以脾胃强劲则骨骼有力,气血的充养、灌溉于骨。因此补脾法具有远见和独到之处。
3.养肝活血为辅
肝藏血,主疏泄,其主要功能在于条畅气机,气机通畅才能更好的促进脾胃运化功 能,女子以肝为用,以肝为先天,女性绝经后,肝经脉衰,肝血不足,肝藏血功能失调, 肝肾同源理论,导致肾精不足,精虚则不能滋养四肢,血虚则不能濡养筋骨,骨筋相连, 骨筋不利导致身体四肢、骨骼屈伸不利,日久发为骨痿[50];血脉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血行缓慢导致功能衰退,气血不足导致肾精亏损,髓不生骨,血液运行不畅,容 易久而成瘀,瘀而不通,骨气失去滋养,发为骨痿,不通则痛,容易导致骨痛。临床上 骨质疏松症大多数以疼痛为主,疼痛是血脉不通的表现,所以治疗方案为活血化瘀。
二、关于综合性运用补脾益肾治疗方法的基础应用分析
本课题采用综合性、多渠道、全方位、采用不同手段运用中医补脾益肾的法对骨质 疏松症进行治疗;以针药并用,推拿并举,同效相须,异效互补,更好的发挥中医中药、 针灸、推拿各个环节的作用,三者关系有机结合。针灸治疗、中药、推拿都是建立在辨 证论治的基础之上的具体治疗手段,三者同须关系主要作用①保证基本的疗效②进一步 提高疗效③在获得满意疗效的基础上巩固疗效。功效相同、作用强度类似,临床中使用 药物、针灸、推拿对该病的病因及症候从同一方面进行治疗,通过针药并用配合推拿, 使三方面叠加提高疗效;内外并治,应用针灸、推拿对特定穴位给予刺激,改善机体气 机,调节脾胃气血,如骨质疏松患者常有腰部疼痛,取阿是穴,通经活络,配合口服中 药汤剂,取得较好疗效;标本并治,在查明病机标本关系和基础上,利用针灸和中药的 不同特性,从标本两方面同时进行治疗,以滋补脾肾的中药汤剂治本之法,取手足阳明、 手足少阳经行气活血通为治标之法,虚寒之人重灸关元、气海;推拿缓解疼痛;脏腑经 络并治,多因脏腑经络通病,采用以中药汤剂为主调整脏腑,以针灸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以推拿改善肌肉疲劳,缓解局部疼痛;三者并用既改善脏腑功能,又能调整经络气血, 内服汤药改善脏腑之气的虚损,单用中药则经络气血难通,单用针灸则脏腑之虚损难补, 所以三者并用相得益彰;因其病症候复杂不单一,在辩证论治的原则下,按照理、法、 方、药、穴的临床思维,利用中药、针灸和推拿各自的优势,使其发挥各自所长,灵活 治疗,双管齐下,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结合,临床 上其患者腰膝酸软,行走困难,采用这种局部与整体结合方式,以针灸,推拿局部,以 中药汤剂全身治疗,不但具有缓急同治、因果并治、身心并治还有表里并治的作用;以 上做列出的内容相互之间有交叉,所以针药并用,推拿并举的优势非常明显。
1.补肾健骨汤方解
本课题采用的补肾健骨汤,方药组成:熟地40g,山药40g,鸡血藤30g,黄芪25g,白 术15g,淫羊藿20g,鹿衔草20g,骨碎补20g,肉苁蓉20g,狗脊20g,续断20g,莱菔子15g, 砂仁15g ;肾为先天之本,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主 生殖繁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主生长发育。脾为后天之本,肾精依赖 脾精的滋养才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肾精乏源或肾精本虚,骨骼 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终致骨质疏松症,以要背疼痛,四肢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 主要症状,也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本方以补气养血,填精补髓为主,方中以 熟地甘温质润,补阴益精髓,生血,长于滋养阴血,为补肾阴之要药,亦为封填骨髓之圣药 也,为君药;山药,补益脾阴,补肾气兼能滋养肾阴,亦能固肾,补后天脾胃之气以助于充 养先天;黄芪,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擅入脾胃,补中益气要药,使气血上下贯通,配以白术 以加强黄芪摄血之功,三药合用增强补脾益气功效,共为臣药。佐以鹿衔草通经、强筋、 健骨、补腰肾,配以鸡血藤,行气补血,舒筋活络,防止君臣药补气补血同时而致淤,使气 行则血行,气血自通,气中有血,血中有气,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续断、狗脊在补肝 肾,强筋健骨,滋补脾肾;使以莱菔子,消食除胀,理气化痰,促进脾胃运化气血,使水谷精 微更容易食入,同时砂仁为脾肾引经药,化湿行气醒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脾气健旺, 使补而不滞,又可行气化湿。配伍特点:脾肾同治,补气养血,填精补髓,气血自通。
2.针灸选穴及操作
治疗方法:补脾益肾,通络止痛。
主穴:肾俞、脾俞、足三里
配穴:三阴交、腰阳关、命门、太溪等
方义:骨质疏松症中医学学认为是“骨痿”、“骨枯”等,根据肾主骨生髓的理论知 识,认为肾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所在,所以肾俞首选穴位;“肾为先天之本,脾 为后天之本”所以补肾的同时还需要补脾,故选择脾俞,这样能够促进人体的精微物质 的转化和吸收,达到先天与后天相互结合的目的;足三里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穴 位之一,它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具有补气养血,解痉止痛的功效,三阴交为是足太 阴脾经之穴,具有健脾、散寒、止痛功效,两穴共同促进后天气血化生的同时滋养先天 肾水;悬钟、腰阳关是足少阳胆经之穴,主要改善骨质疏松症造成足的屈伸不利之症; 关元、气海、命门、太溪以滋补肝肾,巩固肾中精气为主。
操作:针刺脾俞、肾俞、足三里、悬钟四穴,针刺得气后施以温针灸,每穴灸1cm艾 条两壮;三阴交、腰阳关、命门,太溪单用针刺治疗,关元、气海只灸不针,每次予艾条温 和灸30min。针刺以提插捻转补法为主,针灸每次30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共 30 次。
分析:针刺穴位时运用提插捻转补法为主,因其病多因肾虚所致,“虚则补之” 为 其治疗原则;得气后运用温针灸目的在于使所刺穴位关联的脏腑气血沟通,脉络通常, 气机通条;单用针刺主要激发精气起到补益的作用,只灸不针作用为温经散寒,扶助阳 气,防病保健。
3.推拿操作
操作:推拿治疗以轻推拿按摩法治疗为主,不用侧扳、斜扳等动作。受试者取俯卧 位, 腹部用一枕头垫高腰部使其放松平坦。医生站在一侧, 手法以滚法为主,由上而下 地来回在腰背部两侧操作,5 分钟左右,用拿捏手法交替在脊柱两侧膀胱经部位来回操作 5分钟,来放松腰背肌肉,点按背腧穴、至阳、命门、腰阳关、承扶、委中等处,以病人感 到微微酸楚为佳,双手掌各放于背部, 大拇指腹从督脉向膀肤经方推, 自上向下推 3 分 钟,以热透腹胸部。最后以空掌拍打腰部背3次结束手法。2天1次, 每次20分钟,15 次为 1 个疗程, 共 2 个疗程。
分析:轻推拿按摩法的主要作用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祛瘀,温通经络; 滚法产生的力作用于肌肉层,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接触面积大,压力大,放松的同时增 强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缓解局部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点发作用刺激量大,通经活络, 通行脏腑,调理气机;拿捏、空掌拍和推法主要够缓解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痛、腰背痛等 症状,改善患者的衰老症状,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等。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治疗前骨质疏松症病例关于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中医各证候和生化指标 在统计学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骨质疏松症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 照组总有效率80%, PV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骨质疏松上,均能缓解疼痛, 提高骨密度,且疗效有差别,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关于治疗后骨质 疏松疗效对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效果优于基础治疗组;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后,治疗组疗效有效率均高于其它组,说明治疗组药物配合辅助治疗对骨质疏松症的疗 效最有好;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各证候疗效: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主症的腰背疼痛的 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为80%,基础治疗组只达到50%;治疗组腰膝酸软总 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0%,基础治疗组为50%;下肢疼痛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达95%, 对照组为 80%,基础治疗组只达到 50%;下肢无力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达 90%,对照组为 55%,基础治疗组只达到25%;治疗组步行困难疗效总有效率达80%,对照组为55%,基 础治疗组只达到20%;次症中除了发稿齿摇两组间对比P>0.05,其余次症PV0.05;根 据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说明治疗组在治疗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的疗效优于对照 组;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对比说明对照组疗效较优;综合分析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均高 于对照组和基础治疗组,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证候的疗效最优;中 医主症状疗效比较;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骨质疏松症脾肾阳虚型 单项主症的疗效情况: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除了腰膝酸软外其他单项主症改善情 况有明显差异(PV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结果显示在腰背疼痛、腰膝酸软、 下肢疼痛症状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改善上述症状较好,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中医 单项主症改善情况不显著;对照组与基础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骨质疏松症脾肾 阳虚型单项主症的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生化指标对比方面:组间对比中骨 质疏松症脾肾阳虚证候总积分有意义性下降PV0.05,治疗组积分下降比对照组较为显 著,对照组积分下降比基础治疗组较为显著,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析得出除了血 清钙、磷、B -Crosslaps比较差异不显著(P大于0.05),其余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结 果比较提示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治疗效果上更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与基础治 疗组组间指标分析得出除血清磷、N-MID、B -Crosslaps夕卜,其余指标对照组与基础治疗 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V0.05);各组内指标对比中,可见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 具有明显差异(PV0.05),单在提高骨质疏松症血清钙、N-MID、磷、骨密度方面治疗 组更占优势;安全指标方面:受试者在临床观察中治疗组、对照组和基础治疗组在治疗 前后均进行安全指标的检查项目包含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肝肾功、心电图、血脂 和血压的检查。检查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和基础治疗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肝肾功、 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在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全部临床研究过程中各组的患 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根据安全性评价标准要求认为治疗方案中的药物和治疗手法有良 好的安全性。
结语
本课题以补益脾肾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虽说单纯给予补肾健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 的疗效优于单纯服用钙尔奇D300咀嚼片,但是本研究表明运用补脾益肾法以补肾健骨 汤加用传统疗法(针灸、推拿),疗效更优。
研究采用的推拿手法及针刺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脏腑辨证,以补脾益肾的治疗原则 为基础选用相应穴位,契合本研究补脾益肾法的基本原则。
最终以综合行运用补脾益肾法治疗能明显改善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骨 密度,该方案全方位、多种治疗手段运用补脾益肾疗法,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具有 更大的优越性,由于本人临床能力、学识水平有限,未能更好的诠释其方法,还有不足 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致谢
感谢恩师贾秋颖教授对我的学业的细心培养,对我实习、生活给予极大的帮助,尤 其在本次课题的选题、设计、研究进展及方法给予诸多帮助,才使得论文以顺利完成。 恩师用精湛的临床技术、高尚的医德、严谨的科学态度治疗每一位患者,深深的感染我, 从恩师身上不仅能学到临床医学知识,而且还能学到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医生。在毕 业之际,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一疗区的各位老师对我实习期间的帮助与关 怀。
感谢父亲、母亲、妻子和女儿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你们是我人生最坚实的后盾; 同时还要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朋友们、同学们!
最后感谢自己,是曾经的不断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参考文献
[1]李世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05)
[2]马俊岭,郭海英,阳晓东.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 (18)
[3]李东涛,李富玉,王剑等.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 报,2011,09(12)
[4]许书亮,张永宝.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与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4) : 30-32
[5]齐振熙.辨证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 (6) :2&
[6]钱忠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J].现代中医,1995, (4) :217-21. 8
[7]马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从肾论治的理论基础[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 (2):51-23
[8]郑磊.补肝肾强筋骨作用机制的探讨[J].河南中医,1998, (4) :201-203"
[9]谢林,姚共和,郭振球.健脾养胃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初探[J]中医学院学报,1996(4):7-9
[10]谭清武,陈俊文.补肾健脾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47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0(11) :2-5
[11]孟晓东.补肾健脾养胃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4(24) :29
[12]刘萍英.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和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 08(09)
[13]盛莉,邢国胜,王毅,等.熟地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 杂志,2006,12(5):496一498
[14]朱志刚,宋利格,张秀珍.淫羊蕾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I型胶原代谢及组织蛋白酶K表达的 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 22(3) :213 一 217
[15]YINXiao-xue,CHENZhong-qiang,LIUZhong-jun,etal.Ieariinestimulate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osteoblasts by inereasing production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J].Chin Med J,2007,120(3):204-21
[16]吴波,付玉梅.肉从蓉总营对亚急性衰老小鼠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 报,2005,21(5):639
[17]陈华庭,王虎,郑蔷,等.黄茂总黄酮提取物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国药 师,2005,8(11):895-89
[18]庞勇,赵利华,龙泽宁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 2008,27(12):15-16
[19]赵利华,龙泽宁,钟旋,等.温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 针灸,2008,28(12):897-900
[20]魏玉芳,刘钰林,张姗红等.针灸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雌激素及骨密度作用原研究[J].针灸 研究,2007,32(1):38-41
[21]马荣连,吴云川,徐小梅.推拿对脾肾两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及衰老症的影响[A]. 实用老年医学,2009.23(1):39-41
[22]木荣华,全晓彬,张纯武.温肾补脾法合推拿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5.15(9):535~357
[23]Lennard JD,Schiff JS.Predicting PTH pulses and patterns in osteoporosis[J].Clin Invest,1995,95(6):2433-2434.
[24]Shah P.Keppler L.Rutkowski J.A rview of bone rmrphogerlic protein:an elixir for bone grafting.[J]Oral Implantol.2011:[ Epub ahead of print]
[25]Nu T,Rosen C J.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gene and osteoporosis: a critical appraisal.Gene,2005;361:38-56
[26]Chen G J,Forough R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ptors, diseases,and drug Recent Pat Cardiaovasc Drug Discov,2006:1(2):211-224
[27]Yun YR,Won JE,Jeon E,et al.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biology,function,and application for tissue regeneration[J].Tissue Eng,2010;218142
[28]张海光,陈晓亮,王德春.氧化应激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 册),2005,26(04)
[29]章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安徽医学,2002, 23 (02)
[30]张燕.浅析《内经》对骨质疏松症病机的认识[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05)
[31]李东涛,李富玉,王剑等.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 报,2011,09(12)
[32]何洁茹,邓金风.痰湿体质和酸性体质的相关性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2 2 卷第2期。
[33]王力群.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论治[J].吉林中医药,2002, 22(1) :25
[34]雷波,李敏,胡海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 坛,2010,14(2):170-171
[35]徐祖健,汪付,尹思源,等.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BMD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6(9) :T5
[36]王宗辉,翟献斌,苏睿.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 骨,2006,18(8):9-11
[37]王 文 健 . 肾 主 骨 理 论 与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骨 质 疏 松 症 的 研 究 [J]. 中 国 骨 质 疏 松 杂 志,1998,4(1):42.
[38]张利,何伟.中医骨病学[M].上海科技岀版社,2012, 2, 1.
[39]焦秀蓉,杨月华,等.补肾益脾壮骨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0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9, 31 (11):1046-1047.
[40]胡标伦,魏合伟,肖文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中医正骨,2000,12(6):49-50
[41]徐超英,李保双,辛本忠.自拟补肾健脾通络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及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 临床康复,2004,8(30):6698-669
[42]刘晓梅,王晓明,柳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医学信息,2004,17(7):450-451
[43]张波,刘向前,姚共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虚髓亏证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J].中医正 骨,2004,16(10):9-11
[44]阎德文,肖建德.浅谈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7):17-1&
[45]林昭庚.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岀版社,2002:10.
[46]杜斌,闵正.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 志,2004,12(1):55257.
[47]何才勇,叶有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 17(12) :26228.
[47]金井成行.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研究进展[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5, (5):195.
[48]白玟.从《内经》看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制[J].北京中医药,2010,29(08)
[49]许书亮,张永宝.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与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雷载权.中药学[M].南京:南京科学技术岀版社,1995:3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