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古代医籍中针灸推拿治疗哮喘的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02 09:48
目次
引 言 1
第 1 章 课题整体研究设计 3
1.1研究目的 3
1.2研究对象 3
1.2.1文献来源和研究范围 3
1.2.3纳入和排除标准 5
1.3数据的规范化 5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5
第 2 章 古医籍中治疗哮喘的穴位研究 7
2.1穴位频次概况 7
2.1.1高频穴位 9
2.1.2小结 13
2.2穴位归经概况 13
2.2.1高频经脉 14
2.2.2小结 16
2.3穴位分布概况 16
2.3.1高频部位 16
2.3.2小结 18
2.4本章讨论 18
第 3 章 古医籍中针刺、艾灸、推拿治疗哮喘的研究 20
3.1针刺治疗哮喘的研究 20
3.1.1相关特点和规律 20
3.1.2小结 25
3.2艾灸治疗哮喘的研究 25
3.2.1相关特点和规律 25
3.2.2小结 28
3.3艾灸治疗哮喘的特异性研究 28
3.3.1特异性选穴 28
3.3.2特殊人群 30
3.3.3小结 31
3.4针灸并用治疗哮喘的研究 31
3.5推拿治疗哮喘的研究 32
3.5.1用穴及手法 32
3.5.2相关特点和规律 32
3.5.3小结 34
3.6本章讨论 35
参考文献 35
第 4 章 综述 38
4.1哮喘的古医籍研究 38
4.1.1哮喘病名的研究 38
4.1.2哮喘的诊断 40
4.1.3哮喘的病因病机 42
4.1.4哮喘的辨证分型 49
4.2哮喘的现代研究 51
4.2.1针刺治疗哮喘机理的现代研究 51
4.2.2针刺、艾灸、推拿治疗哮喘的现代研究 51
参考文献 52
54
55
导师简介 56
作者简介 57
学位论文数据集 58
引言
哮喘一病在全球影响所有年龄组有 3亿人次,并且日益流行。在许多发展中国 家,治疗费用不断上升,为患者和社会各界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是一种全球性健康 问题[1]。专家预计 2025年随着城市化人口达到59%,哮喘的患者将达到4亿,每 250名死亡病例中就有 1例哮喘患者,将成为继癌症之后第二大致死致残疾病[2]。 哮喘发作时,呼吸气促而短,这就导致单位时间内人体氧的缺失和气管、血管的痉 挛,诱发一系列问题,有学者研究了 75例哮喘死亡的患者,发现发作期90%死于 窒息,缓解期 79%死于肺炎、肺癌、脑血管病、肺结核、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3]。 可见,哮喘不仅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而且可与其他疾病合并增加致死几率。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哮喘一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有学者研究雾霾天气 对于哮喘患者的影响,发现,雾霾天气可以严重影响哮喘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加气 道反应,影响患者生存质量[4]。
哮喘反复发作,病程长,甚至终身不愈,中医亦有“内不治喘”的论断。现代 临床应用多以西药为主,西药则多以激素类药为主,可以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哮喘的 症状,但是其副作用大,长期使用则导致诸多问题,如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代谢 紊乱、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继发性感染、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精神异常等副 作用,所以不适宜长期使用;尤其对于小儿,脏腑未充,药物吸收和排解能力差, 其副作用更为明显[5]。而针灸推拿的方法治疗本病有着不用药物无毒副作用、价格 低廉成本小、起效快有长效、操作简便等独到的优势,对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呼吸 功能及整体脏腑功能的改善有良好的作用。因此,本课题对古代医家运用针灸推拿 治疗哮喘的文献进行梳理,以便为临床提供理论与和进一步指导临床。
前人工作 有学者对针灸治疗哮喘做过研究,其涉及的书目较少,论述宽泛, 没有深度挖掘其丰富的内容;亦有学者研究过中医方药治疗哮喘的规律,其研究对 象为 2002 版中华医典。本次课题研究运用的是 2014 年 2 月最新版的《中华医 典》,收錄的著作更多,内容也更丰富。本课题从古医籍中哮喘的理论着手,以穴 位为中心,总结针刺、艾灸、推拿等治疗哮喘的规律,研究内容更为的深入和丰 富。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点所在。
理论基础 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特有的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系统,针灸推拿 就是建立在丰富完善的经络穴位基础之上的具体医疗方法,所以坚实的经络穴位理 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文献挖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 和归纳,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了频次、频率及相关性分析。二者的构成了使得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意义。
研究目的 系统分析古代医家对于哮喘的认识以及针刺、艾灸、推拿等外治法 的应用特点和规律,探寻哮喘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方案,为现代哮喘的临床治疗 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范围 运用《中华医典》对先秦至民国时期的 1000本中医著作进行研究。 实验设计 通过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之中针灸推拿治疗哮喘文献的收 集、整理、分析、归纳,数据挖掘,逐步发现其规律。
预期结果 希望通过整理古文献内容,发现针灸推拿治疗哮喘的一般规律,为 临床治疗哮喘提供文献依据,并且能够发掘出一些遗失的治疗方法,为现代临床提 供新的治疗思路。
第 1 章 课题整体研究设计
1.1研究目的
探究古医籍中治疗哮喘所应用的穴位、经络规律、了解古医家用穴的分布情 况,为现代临床选穴奠定古文献依据;发现古医家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治疗哮喘 的一般规律,探寻古文献中记载但是现代临床少用或不用的方法和穴位,为临床治 疗哮喘提供思路和方法。
1.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先秦至民国(民国本不属于古代范畴,为了研究相对全面故收 录),古代医家所写 1000 本著作中,与哮喘相关的文献为对象。
1.2.1文献来源和研究范围
1)文献来源
所有文献收集来自《中华医典》的最新版,它是由中国中医药学会监制、嘉 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于2014 年2月出版发行的,它对 中国传统医学书籍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是一部大型的电子丛书。最新版本的 《中华医典》共集录了中国古代医学书籍1000 部,卷帙上万篇,总 4亿字,汇集 了 1949 年前的历代主要古医籍,而且不乏罕见的抄本和孤本,基本涵盖了民国以 前的中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是迄今为止整体规模最为宏大的中医类电子丛书,并且 已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规划项目。
在《中华医典》,以检索词:“哮”“喘”“喘喝”“喘逆”“喘呼”“喘 鸣”“喘逆”“咳而上气”“齁喘”“吼”“水鸡声”“呷嗽”为检索词,在全文 进行搜索,得到相关词条 5万 3千多条,涉及文章 1万 8千多篇。通过本电子出版 物的检索,大量的减少了检索时间,避免了纸质书籍缺失引起的原材料匮乏的弊 端,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为有效的分析古医籍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 便。
2)研究范围
哮喘的研究在先秦就有相关记载,所以研究范围从先秦至民国,所有的古医 籍,在检索出来的词条中,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出其中哮喘相关的词条,经过筛 选,引用书籍 170余部,涉及文章 2340篇。
 
表 1 参考书籍
Table 1 Reference books
医籍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黄
帝明堂灸经》、《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千金食治》、《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寿亲养老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养老奉亲书》、《察病指
宋朝 南》、《脉学类编》、《针灸神书》、《炙膏肓腧穴法》、《针灸资生经》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要旨论》、《子午流注说难》、《子午流注针 金朝 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脉诀刊误》、《难经本义》、《山居四要》、《十四经发挥》、《食疗方》、
《西方子明堂灸经》、《饮膳正要》、《饮食须知》、《针经指南》、《扁鹊神应
针灸玉龙经》、《诊家枢要》、《敖氏伤寒金镜录》、《三元参赞延寿书》
《针经节要》、《保命歌括》、《保生心鉴》、《濒湖脉学》、《刺灸心法要
诀》、《订正太素脉秘诀》、《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经络考》、《灵枢经
脉翼》、《灵枢心得》、《脉诀考证》、《脉理集要》、《难经集注》、《内经知
要》、《奇经八脉考》、《素问吴注》、《素问心得》、《太素脉诀秘书》、《太 素心要》、《心印绀珠经》、《杨敬斋针灸全书》、《养生导引法》、《养生类 明朝 要》、《养生四要》、《医学权舆》、《运气易览》、《针方六集》、《针灸素难
要旨》、《普济方》、《神应经》、《类经》、《针灸问对》、《类修要诀》、
《医灯续焰》、《针灸聚英》、《脉语》、《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
大全》、《诊家正眼》、《福寿丹书》、《外经微言》、《经络汇编》、《经络全 书》 《<内经>难字音义》、《<内经>运气病释》、《辨脉平脉章句》、《动功按摩秘 诀》、《读素问钞》、《奉时旨要》、《古本难经阐注》、《金针秘传》、《经脉 图考》、《灸法秘传》、《临症验舌法》、《凌门传授铜人指穴》、《脉简补 义》、《脉决阐微》、《脉诀汇辨》、《脉诀乳海》、《难经古义》、《难经经 释》、《难经悬解》、《难经正义》、《伤寒舌鉴》、《身经通考》、《寿世 编》、《寿世传真》、《四圣悬枢》、《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随息居饮食 谱》、《调疾饮食辩》、《养生秘旨》、《医会元要》、《医经读》、《医经原 旨》、《医学脉灯》、《医学指要》、《运气要诀》、《运气证治歌诀》、《诊脉 三十二辨》、《证治针经》、《中西汇参铜人图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重订诊家直诀》、《诸病主病诗》、《资生集》、《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素 问经注节解》、《素问悬解》、《脉理求真》、《灵素节注类编》、《理瀹骈 文》、《形色外诊简摩》、《内经评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诊宗三 昧》、《黄帝素问直解》、《四诊心法要诀》、《急救广生集》、《寿世青编》、 《内经博议》、《脉贯》、《脉确》、《灵枢悬解》、《脉象统类》、《修昆仑证 验》、《神灸经纶》、《针灸逢源》、《勉学堂针灸集成》、《针灸集成》、《厘 正按摩要术》、《难经疏证》、《医家千字文》、《四诊抉微》、《针灸易学》、 《素灵微蕴》、《三指禅》、《望诊遵经》、《脉义简摩》、《内经药瀹》、《选 针三要集》、《针灸学纲要》、《灵枢识》、《素问识》、《经穴汇解》、《脉学 辑要》、《素问绍识》
民国 《脉诀新编》、《舌诊问答》、《推拿抉微》、《针灸问答》、《脉经钞》
1.2.3纳入和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由于哮喘一病的特殊性以及发展的独特性,所以对文献条文中涉及 “喘”“哮”“喘喝”“喘鸣”“喘呼”“水鸡声”“齁喘”“呷嗽”“喘逆” “咳而上气”及其他相类似的病名者,依据具体含义,属于哮喘范围的纳入。
(2) 多次出现的条文,选录最早;条文表述内容完全一致,标点不同者,选 录其一;相同穴名不同位置,相同位置不同用法者并录;与哮喘有关的穴位配伍亦 在纳入范围。
2)排除标准
(1)超出研究范围的文献,如《中华医典》中兽医类、词典类文献均排除。
(2)与针灸推拿无关的文献条目,如中药、方剂、膏药、食疗、功法养生等 均排除。
1.3数据的规范化
穴名规范:文献中涉及的穴位名称,相同穴位,如出现用字不一致者,或使用 别名的改为常用名,均以《中医大辞典》为参考标准。
书名规范:古医籍著作书名及作者避免出现异书同名、异名同书的情况。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研究方法
应用文献的定向采集、规范整理、认真筛选、细致分析、整体归纳的方法,从 《中华医典》中找到符合课题要求的条目。结合办公软件 word 和 excel 表进行相 关的分类和重组,运用图形、图表、频次表和文字描述,展现课题研究内容,使论 文结构合理、易读易看,结合中医理论对哮喘的理论和针刺、艾灸、推拿治疗哮喘 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和总结其一般规律。
2)技术路线图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采用流程图展示课题整体研究设想和研究经过以及步骤, 通过技术路线图可以简要、清晰的展现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研究起到整体 把握和概览的作用:
(见下页)
 
以哮、喘及相关词汇分别搜索
按朝代、作者、书名、条目内容整理
按照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穴、针刺、艾灸、推拿等逐条分析条目
 
 
针刺分析
用穴分析
辩证针刺分析
针刺手法分析
禁针穴位分析
针刺方向分析
针刺深度分析
取穴体位分析
针刺工具分析
穴位分布分析
穴位归经分析
穴位频次分析
以病名、病因病机、辨证 分型等完成综述内容
 
 
 
 
 
 
 
 
 
 
 
 
 
推拿分析
 
 
用穴及手法分析
适用人群分析
禁灸穴位分析
艾灸壮数分析
艾灸形式分析
 
 
 
 
 
 
 
 
 
 
图 1 技术路线图
Fig.1 Technology roadmap
第 2 章 古医籍中治疗哮喘的穴位研究
2.1穴位频次概况
通过对《中华医典》中对哮喘具有治疗作用的穴位共涉及75 部医籍,文章
588 篇,1514条目,出现穴位 176个,穴位总应用频次为 1986。
表 2 穴位频次
Table 2 The frequency of acupoints
穴位 出现 频次 (次) 出现 频率 (%) 累计 频率 (%) 穴位 出现 频次 (次) 出现 频率 (%) 累计 频率 (%) 穴位 出现 频次 (次) 出现 频率 (%) 累计 频率 (%)
安都 1 0.05 0.05 胃俞 1 0.05 1.31 气冲 2 0.10 3.12
百会 1 0.05 0.10 屋翳 1 0.05 1.36 窍阴 2 0.10 3.22
百劳 1 0.05 0.15 下巨虚 1 0.05 1.41 丘墟 2 0.10 3.32
大泉 1 0.05 0.20 虚里 1 0.05 1.46 乳中 2 0.10 3.42
胆俞 1 0.05 0.25 液门 1 0.05 1.51 听会 2 0.10 3.52
胆中 1 0.05 0.30 阴都 1 0.05 1.56 囟会 2 0.10 3.63
飞扬 1 0.05 0.35 阴谷 1 0.05 1.61 悬钟 2 0.10 3.73
间使 1 0.05 0.40 阴交 1 0.05 1.66 阳辅 2 0.10 3.83
建里 1 0.05 0.45 幽门 1 0.05 1.71 阳谷 2 0.10 3.93
京骨 1 0.05 0.50 右关 1 0.05 1.76 阳溪 2 0.10 4.03
巨阙 1 0.05 0.55 郁中 1 0.05 1.81 照海 2 0.10 4.13
厥阴俞 1 0.05 0.60 至阴 1 0.05 1.86 关冲 3 0.15 4.28
脑空 1 0.05 0.65 中渚 1 0.05 1.91 肩中俞 3 0.15 4.43
偏历 1 0.05 0.70 周荣 1 0.05 1.96 灵道 3 0.15 4.58
仆参 1 0.05 0.76 注市 1 0.05 2.01 旁庭 3 0.15 4.73
马脾风奇穴 1 0.05 0.81 大杼 2 0.10 2.11 脾俞 3 0.15 4.88
气街 1 0.05 0.86 大椎 2 0.10 2.22 少冲 3 0.15 5.04
少府 1 0.05 0.91 复溜 2 0.10 2.32 神阙 3 0.15 5.19
神封 1 0.05 0.96 膈俞 2 0.10 2.42 天枢 3 0.15 5.34
石门 1 0.05 1.01 公孙 2 0.10 2.52 尾窍骨尖 3 0.15 5.49
束骨 1 0.05 1.06 关门 2 0.10 2.62 委中 3 0.15 5.64
太白 1 0.05 1.11 禾髎 2 0.10 2.72 心俞 3 0.15 5.79
太冲 1 0.05 1.16 喉中 2 0.10 2.82 支沟 3 0.15 5.94
天鼎 1 0.05 1.21 肩井 2 0.10 2.92 中封 3 0.15 6.09
天井 1 0.05 1.26 骑竹马穴 2 0.10 3.02 崔氏四花穴 4 0.20 6.29
 
 
表 2 (续)
穴位 出现 频次 (次) 出现 频率 (%) 累计 频率 (%) 穴位 出现 频次 (次) 出现 频率 (%) 累计 频率 (%) 穴位 出现 频次 (次) 出现 频率 (%) 累计 频率 (%)
风池 4 0.20 6.50 鸠尾 10 0.50 16.47 乳根 22 1.11 42.75
风府 4 0.20 6.70 灵台 10 0.50 16.97 风门 23 1.16 43.91
库房 4 0.20 6.90 水沟 10 0.50 17.47 少商 23 1.16 45.07
内关 4 0.20 7.10 迎香 10 0.50 17.98 阴陵泉 23 1.16 46.22
内庭 4 0.20 7.30 辄筋 10 0.50 18.48 然谷 24 1.21 47.43
曲差 4 0.20 7.50 不容 11 0.55 19.03 人迎 24 1.21 48.64
曲池 4 0.20 7.70 承灵 11 0.55 19.59 上巨虚 24 1.21 49.85
三阴交 4 0.20 7.91 缺盆 11 0.55 20.14 足临泣 24 1.21 51.06
手小指尖 4 0.20 8.11 上廉 11 0.55 20.69 云门 25 1.26 52.32
通谷 4 0.20 8.31 胁堂 11 0.55 21.25 魄户 26 1.31 53.63
侠溪 4 0.20 8.51 聚泉 12 0.60 21.85 璇玑 27 1.36 54.98
下脘 4 0.20 8.71 列缺 12 0.60 22.46 天府 28 1.41 56.39
大迎 5 0.25 8.96 浮白 13 0.65 23.11 大钟 29 1.46 57.85
后溪 5 0.25 9.21 颅息 13 0.65 23.77 扶突 29 1.46 59.32
劳宫 5 0.25 9.47 肾俞 13 0.65 24.42 经渠 29 1.46 60.78
上星 5 0.25 9.72 素髎 13 0.65 25.08 涌泉 29 1.46 62.24
身柱 5 0.25 9.97 鱼际 14 0.70 25.78 华盖 31 1.56 63.80
神道 5 0.25 10.22 承满 15 0.76 26.54 廉泉 33 1.66 65.46
水分 5 0.25 10.47 丰隆 15 0.76 27.29 彧中 33 1.66 67.12
天溪 5 0.25 10.73 解溪 15 0.76 28.05 中府 33 1.66 68.78
头维 5 0.25 10.98 尺泽 16 0.81 28.85 期门 34 1.71 70.49
膏肓 6 0.30 11.28 步廊 18 0.91 29.76 中脘 35 1.76 72.26
关元 6 0.30 11.58 神庭 18 0.91 30.66 隐白 39 1.96 74.22
气舍 6 0.30 11.88 天容 18 0.91 31.57 太渊 39 1.96 76.18
龈交 6 0.30 12.19 玉堂 18 0.91 32.48 三间 40 2.01 78.20
商丘 7 0.35 12.54 章门 18 0.91 33.38 昆仑 40 2.01 80.21
至阳 7 0.35 12.89 神藏 19 0.96 34.34 气海 41 2.06 82.28
大包 8 0.40 13.29 气户 20 1.01 35.35 商阳 43 2.17 84.44
套头灸穴 8 0.40 13.70 太溪 20 1.01 36.35 俞府 48 2.42 86.86
下廉 8 0.40 14.10 大陵 21 1.06 37.41 膻中 55 2.77 89.63
合谷 9 0.45 14.55 曲泉 21 1.06 38.47 足三里 65 3.27 92.90
曲泽 9 0.45 15.01 神门 21 1.06 39.53 肺俞 65 3.27 96.17
通天 9 0.45 15.46 水突 21 1.06 40.58 天突 75 3.78 100
行间 10 0.50 15.96 譩譆 21 1.06 41.64
通过频次表把累计频率在 75%以上的穴位,按照频次由高到低制作柱状图,如 下:
 
图 2 穴位频次图
Fig.2 The frequency of acupoints
 
2.1.1高频穴位
1)天突穴
(1)定位:天突穴的定位有结喉下一寸、二寸、三寸、四寸、五寸之说,但 因对于寸的理解各有不一,所以按照关节定位较为准确,如《灵枢.本输第二》 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太平圣惠方》曰:“天突一穴。在结喉 下一夫陷者宛宛中”则表明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左右锁骨内侧端中央。
(2) 主治:《圣济总录》曰:“天突一穴……喉中状如水鸡声”;又《针灸 甲乙经》曰:“咳上气,喘……急不得息,喉中鸣……天突主之”;又《针方六 集》曰:“天突一穴,主咳嗽哮喘,喉中有声”;又《普济方》曰:“胸中气喉 内。如水鸡声。穴天突”;有《针灸大全》曰:“天突宛中治喘痰”;又《针灸资 生经》曰:“天突、治喉内如水鸡声”;可见,天突穴对于哮喘引起的喉中“如水 鸡声”具有治疗效果。
(3)现代应用:有学者在天突穴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以 2%奴夫卡因 40mg、醋酸确炎舒松-A注射液50mg、阿托品0.5mg的混合液为药物,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发现效果良好[6]。还有学者运用针刺天突穴的方法治疗呃逆、噎嗝、梅 核气,具有良好的效果[7]。有学者,单纯针刺天突穴治疗了2例哮喘发作期的患 者,施以手法后五分钟,诸症消失[8]。
2) 肺俞穴
(1) 定位:《圣济总录》曰:“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 分,足太阳脉气所发”,《普济方》曰:“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 所以肺俞穴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 1.5 寸的位置。
(2) 主治:《针灸甲乙经》曰:“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 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普济方》曰:“凡有喘与哮者。按 肺俞无不酸疼”,《针灸资生经》曰:“肺俞、治寒热喘满”。因肺俞穴为膀胱经 的背俞穴,是脏腑气血输注之处,所以可以反映肺脏疾病,并且具有治疗作用。
(3) 现代应用:有学者运用电针肺俞穴治疗 92例哮喘患者,发现其效果优 于口服舒氟美,可以有效的改善哮喘的症状,显著提高最大呼气流量(PEF)、1秒 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的水平[9]。亦 有学者运用肺俞穴隔姜灸的方法,辅助常规治疗,发现使用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疗 效而且有效的降低了复发率[10]。有学者运用推拿以肺俞穴为主的方法治疗小儿上 呼吸道感染的病症,发现在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推拿[11]。
3) 足三里穴
( 1 ) 定位:《灵枢》曰:“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针灸聚英》 曰:“三里 膝下三寸”,《针灸逢源》曰:“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侧大筋内宛 宛中。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所以,足三里的定位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 旁开凹陷中的位置。
(2) 主治:《针灸资生经》曰:“治咳嗽多喘。穴三里”,《医学入门》 曰:“足三里治……哮喘”,《针灸聚英》曰:“气喘息粗泻三里”,《病机沙 篆》曰:“气逆作喘取三里降气”,《针灸神书》曰:“男子上喘气难当,三里升 阴气下忙”,《类经图翼》曰:“耳聋气闭喘填胸,欲愈须寻三里中”,足三里为 胃经穴位,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调理气血、补虚的作用,哮喘有因虚劳发作 加剧之症;又为合穴,合穴主逆气而泄,而哮喘多为气逆发作,所以足三里具有很 好的治疗哮喘的作用。
(3) 现代应用:现代临床运用足三里配合其他穴位治疗哮喘多采用穴位贴 敷、穴位注射和穴位埋线的方法,应用在哮喘各期,其效果均优于口服西药[12-14]。
4) 膻中穴
( 1) 定位:《外台秘要》曰:“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中,任脉 气所发”所以膻中穴的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位置。
(2) 主治:《针灸甲乙经》曰:“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 膻中主之”,《普济方》曰:“膻中一穴……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医学入 门》曰:“膻中 主哮喘,肺痈,咳嗽”, 《针灸聚英》曰: “膻中……喉鸣喘 嗽”,《针灸大成》曰:“膻中……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鬲气,喉鸣喘嗽, 不下食,胸中如塞”,《针灸资生经》曰:“膻中、治咳嗽上喘”。膻中穴为气之 会,如《灵枢.海论第三十三》曰:“膻中者,为气之海”,而《医学指要》曰:
“如喘盛而虚里之脉数绝者,宗气病于膻中也”,《针灸大成》曰:“气病治 此”,所以膻中穴可以治疗哮喘之疾。
(3) 现代应用:有医者运用针刺膻中穴的方法治疗61例哮喘患者,收效较 为满意[15]。有学者运用膻中穴埋线的方法,发现可以抑制豚鼠卵蛋白过敏性哮喘 气道变应性炎症[16]。有学者应用膻中穴埋藏兔脑垂体治疗小儿顽固性哮喘取得了 显著效果[17]。兔脑垂体埋藏到底如何取得效果,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5)俞府穴
(1)定位:《圣济总录》曰:“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 中” ,所以俞府穴定位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2)主治:《针灸甲乙经》曰:“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 食,俞府主之”俞府穴为肾经穴位,具有纳气之功,位于胸部可以治疗胸腔肺部疾 患。
(3)现代应用:有医者使用喘敷灵巴布剂贴于俞府穴及相关穴位治疗老年哮 喘优于口服氨茶碱,效果显著[18]。
6)商阳穴
(1)定位:《圣济总录》曰:“商阳二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 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其定位于食指末端桡侧,距 指甲角 0.1 寸的位置。
(2) 主治:《黄帝明堂灸经》曰:“商阳二穴……主胸膈气满,喘急”,商 阳穴为大肠经井穴,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可以治疗肺部疾病。
(3)现代应用:商阳一穴,在哮喘发作伴有热证时,应用点刺放血的方法可 以退热[19]。肺与大肠在生理、胚胎发育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 研究。
7)气海穴
(1)定位:《针灸聚英》曰:“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是任脉穴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有学者认为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是有深刻的含义,即 神阙主神,关元主精,气海穴为此二穴的中点,又是气汇聚之处,故可以体现
“精-气-神”中气为精和神之中介、之往使的中医理论[20]。
(2)主治:《灸法秘传》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可见气海具有 补虚的作用;《针灸大成》曰:“气海……主……气喘心下痛”。
(3)现代应用:有学者应用气海穴进行针刺和艾灸,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抗 疲劳和耐缺氧能力[21]。这说明气海具有增强气力的作用。有学者提出气海为“下 气海”一说,指出独选气海针刺可以治疗“诸气为病” [22]。哮喘一病,是气机失 调所致,故亦可以应用本穴。
8)昆仑穴
( 1 ) 定位:《外台秘要》曰:“昆仑(经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之上陷 中”,此言即使指,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2)主治:《针灸甲乙经》曰:“昆仑二穴,主……喘咳”;《子午流注说 难》曰:“昆仑治咳喘暴满”,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经主喘咳寒热,故可 以治疗哮喘之症。
(3)现代应用:现代临床昆仑穴主要用于无痛分娩和颈性眩晕以及腰椎疾 病,少见用于治疗哮喘之症[23]。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渐发挥出起昆仑穴治 疗治疗哮喘的作用。
9)三间穴
(1)定位:《圣济总录》曰:“三间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 本节之后内侧陷中”其位于第二掌骨后方桡侧凹陷处。
(2)主治:《针经节要》曰:“三间……治喉痹咽中如梗……胸满……口干 气喘”;《伤寒治例》曰:“身热而喘,取三间”,三间穴为大肠经输穴,是气血 输注的位置,又与肺经相表里,故可治疗肺部哮喘之症。
(3)现代应用:有医者单纯应用三间穴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12例,总有效率 96.42%,效果显著[24]。现代临床多应用三间穴治疗颈椎病和肩部疾病等外科疾 患,少见针对哮喘的临床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临床上发挥三间穴 在这方面的治疗作用。
10 ) 太渊穴
(1)定位:《圣济总录》曰:“太渊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具体定 位为腕掌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2)主治:《针灸甲乙经》曰:“数咳,喘不得息……太渊主之”;《针方 六集》曰:“太渊二穴,主胸痹,逆气呕哕,肺胀烦满,不得安卧,喘急心痛,饮 水咳嗽” ,太渊穴是肺经原穴,为脉会,血脉充盈,气为血帅,子午流注开宇寅
时,得气为先,故可以调气治疗哮喘之症。
(3)现代应用:有学者通过红外辐射光谱对照实验,分析出,哮喘患者太渊 穴的某些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变化不同于常人[25]。亦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电针 太渊穴可以改善肺通气功能[26]。这对于哮喘气道反应高具有良好的作用,即可以 减轻哮喘发作的症状。
2.1.2小结
通过穴位频次的研究,发现了古代医家采用的具有治疗哮喘作用的穴位很广泛 的,占据了全身近一半的穴位,可见,针对哮喘穴位的选择范围是较宽的,而现代 临床选穴相对集中在一些穴位上,选择面是较窄的。而且现代临床对于一些穴位, 如三间穴、昆仑穴的应用多集中在外科疾患,很少应用于哮喘等内科疾患中,这对 于指导现代临床通过内在联系增加选穴具有指导意义。
2.2穴位归经概况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对哮喘具有治疗作用的穴位,其归经情况如下
表 3 穴位归经概况
Table 3 The meridian of acupoints belong
穴位归经 穴位个数 频次(次) 穴均频次
(次) 出现频率
(%) 累计频率
(%)
三焦经 6 22 3.67 1.11 1.11
心经 4 28 7.00 1.41 2.52
小肠经 4 28 7.00 1.41 3.93
心包经 5 40 8.00 2.01 5.94
经外奇穴 19 59 3.11 2.97 8.91
胆经 13 79 6.08 3.98 12.89
督脉 12 86 7.17 4.33 17.22
肝经 6 87 14.5 4.38 21.60
脾经 8 90 11.25 4.53 26.13
大肠经 12 160 13.33 8.06 34.19
肺经 9 219 24.33 11.03 45.22
肾经 13 227 17.46 11.43 56.65
膀胱经 24 234 9.75 11.78 68.43
胃经 21 278 13.24 14.00 82.43
任脉 18 349 19.39 17.57 100.00
 
通过观察,将各经累计频率和频次归做条形图和折线图,如下:
 
 
 
IIZ□频次-*■总频率
o o O o o O
3 2 10
 
 
 
 
 
 
 
 
 
 
 
图 3 经络频次 Fig.3 The frequency of Meridian 由表格和图可以发现两点:首先,归经累计频率首次出现差距在10%以上, 是从肺经开始,累计频率高于 40%以上的为肺经、肾经、膀胱经、胃经和任脉; 然后,通过穴位平均出现频次发现,虽然膀胱经总频率较高但是设计穴位也较多, 平均用穴次数反而较少,而肝经、脾经和大肠经虽然总频率不高,但是其用穴较 少,所以平均用穴频次较高。
2.2.1高频经脉
1 ) 任脉
《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曰:“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 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可见,任脉经过咽喉之处,而哮喘发作亦表现为 喉中鸣或水鸡声。古代医家治疗哮喘则多选用天突、华盖、膻中、鸠尾、廉泉、气 海、关元、璇玑、玉堂、中脘等。
有学者总结了现代临床应用任脉的情况,将人脉分为从会阴至鸠尾穴、中庭至 璇玑穴、天突至承浆穴三部分,分别治疗男科、妇科、胃系疾病,乳腺、肺部疾病 以及喉咽部疾病,均有满意疗效[27]。
2)胃经
《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病则:“喉痹”。胃经经过 喉咙和胸膺之处,故可治疗肺部哮喘之疾。其常用穴位为气舍、缺盆、人迎、水 突、不容、承满、气户、库房、乳根、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等。
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所过之处均是肌肉丰厚的部位,应用胃经止血可以有效 的促进气血的运行,而肺朝百脉主治节是通过气血的带动而起作用的,但是现代临 床多应用胃经穴位治疗脾胃疾病,少见有治疗哮喘的报道,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 究,逐步发挥胃经在哮喘治疗上的作用。
3)膀胱经
《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 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过髀枢”,五脏六腑在膀胱经上均有背俞穴,背俞穴具有调理脏腑的功能。其常用 穴位为大杼、风门、肺俞、膏肓、昆仑、魄户、肾俞、胃俞、心俞、譩譆、通天、 曲差等。
有学者将膀胱经的主治作用分为三段,从睛明至天柱穴,大杼至秩边穴,承扶 至至阴穴,其中第二段具有治疗哮喘的作用[28],古代医家治疗哮喘亦多应用本段 上的穴位。
4)肾经
《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 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经的经络循行关联了喉咙、肺 和胸中,故“是动则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上气”,故可治疗哮喘之疾。 其常用穴位为俞府、彧中、步廊、神藏、然谷、大钟、太溪、涌泉、照海等。
有学者将神经分为三个节段:俞府至步廊穴,幽门至肓俞穴,中注至涌泉穴, 其中第一段发现受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和肋间神经支配,可以治疗胸部、肺部疾 病,包括咳嗽、哮喘等[29]。古人治疗虽然多用本段穴位,但是还会使用下肢远端 的穴位,不能单纯使用局部腧穴治疗,这样会脱离中医整体观念。
5)肺经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 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肺经内属于肺,故“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故可治疗哮喘之疾。其常用穴位为中府、云 门、天府、尺泽、经渠、列缺、少商、太渊、鱼际等。
有学者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发现,哮喘患者的肺经路线上的皮肤温度值显著高 于健康人[30]。说明了肺经局部皮肤温度可以有效反映哮喘一病,亦可以作为治疗 结果判定的依据。亦有学者从肺经的循行路线认识咳嗽的病位,发现具有一定的规 律性,即由上而下,经过鼻、咽喉 、肺、中焦、下焦的顺序分辨咳嗽的病位,可 以减少失治误治[31]。虽然哮喘与咳嗽不是同一种疾病,但是这种方法对与哮喘一 病的诊断和认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2小结
通过研究对于哮喘具有治疗作用穴位的经脉归属,发现了古代医家主要应用任 脉、胃经、膀胱经、肾经、肺经,来调理治疗哮喘。现代研究中按照神经分布,将 经络分为不同的节段,指出不同节段的不同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 忽略了经络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它和神经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这体现在古代 医家不仅应用该节段的经脉还应用其他节段的经脉来治疗哮喘一病。
2.3穴位分布概况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对于哮喘具有治疗作用的穴位其分布亦有一定的规律,如 下:
 
图 4 穴位分布情况
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cupoints
由图看见,穴位的部位分布集中在胸腹部和四肢,虽然头部和背腰部穴位总使 用次数相对不多,但是比较集中在一些穴位上。
2.3.1高频部位
1)胸腹部
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交于胸中,在胸腹部运行的经络有任脉、肾经、胃经、脾 经、肝经等,哮喘之疾多由肺脏病变引起,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胸腹 部的穴位多具有治疗肺病哮喘的作用,所以居于首位,占比 34%。
有医者运用胸部叩击的手法配合穴位的按摩,发现可以有效的改善高领肺部感 染患者的肺功能,还可以明显的缩短住院疗程,降低复发几率[32]。因为叩击的手 法具有激荡气血的作用,可以加速胸部气血循环,增加肺内气体的流通量,增强肺 泡功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预防保健方法。
2)四肢部
四肢部的选穴集中在肘膝以下的特定穴,主要以五输穴、原穴、络穴为主,这 些是经络上气血丰富的穴位,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调节气血的作用,其中“经主喘 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更是针对哮喘“喘咳、气逆”之症。
有学者同过归纳整理,发现位于四肢部的特定穴经过合理配伍可以广泛的应用 于哮喘的治疗[33]。特定穴是古医家发现的据有特殊疗效的穴位,其治疗疾病较一 般穴位更加有效和简便。这也符合中医“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傍取 之”的中医学思维。
3)头颈部
头颈部的用穴多为颈部喉咙周围的穴位,如廉泉、水突、扶突、人迎、天容 等,哮喘发作之时会有喉中做声、颈部血管怒张之表现,故选之。另外,哮喘日久 或急性发作,气逆、喘息不利,头部清阳不升会有头晕之兼症,选头部穴位为配穴 缓解此证之理。
有学者在廉泉穴、人迎穴应用封闭的方法治疗咽部异感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 。亦有学者在扶突穴、天容穴等针刺,发现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呃逆的症状
[35] 。哮喘虽没有异感症和呃逆的症状,但是有喉鸣和气逆之状,对于此症有参考 价值。
4)背腰部
背腰部的用穴主要是背俞穴,虽然总数不多,但是集中在几个穴位,如肺俞、 肾俞、魄户、风门、灵台、譩譆、膏肓等,所以亦为主要部位。背腰部主要为督脉 和膀胱经走行,背部腧穴可以反映脏腑疾患,并有着治疗的作用。
有学者研究表明,哮喘缓解期患者,其背部膀胱经和督脉可以探测到热敏区, 和经络穴位的温和率非常高,且肺俞穴与膈俞穴之间的是热敏穴高发区域[36]。这 和古医家应用的穴位分布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有医者运用砭石热熨背部穴位的方法 结合常规治疗 30例,发现比单纯服用西药在各项指标中效果更为好[37]。亦有医者 运用穴位注射的方法在背俞穴进行 60 例哮喘的治疗,发现可以快速的治疗哮喘发 作时的急性症状,并且有着良好的长期效果[38]。
2.3.2小结
通过研究对于哮喘具有治疗作用穴位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古代医家治疗哮喘 在选穴的分布上有着,局部取穴、前后配穴、远端选穴、兼症配穴的特点,把哮喘 一病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对于现代临床单纯以局部选穴为主的治疗方式具有指导 意义。
2.4本章讨论
综合本章内容,我们发现了古代医家治疗哮喘所应用的穴位的规律。在穴位的 应用上,以天突、肺俞、足三里、膻中、俞府、商阳、气海、昆仑、三间、太渊为 主,经络上以任脉、胃经、膀胱经、肾经、肺经的穴位为主,在哮喘的部位选穴则 以胸部穴位为主,上背部和颈部穴位为辅,配合肘膝以下穴位。
所以可以看出,古代医家治疗哮喘选穴有主有次,既有局部穴位又兼以远端穴 位,既有前部穴位又有背部穴位,各种方法综合配取共奏定哮止喘之效。
通过阅读现代文献,发现了现代临床上治疗哮喘在穴位的应用方面有着相似之 处和显著的差别:
1) 相同点
(1) 穴位方面:古今医家均十分重视天突穴、肺俞穴、足三里、膻中穴、太 渊穴对于哮喘治疗的作用。
(2) 经络方面:古今医家均十分重视任脉、膀胱经对于哮喘治疗的作用。
(3) 部位方面:古今医家均十分重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穴位对于哮喘治疗的 作用。
古今医家在这三个方面均有相对较多的记载,所以本课题的研究为现代临床提 供了可靠的古文献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2) 不同点
(1) 穴位方面:古医家认为俞府、商阳、气海、三间、商阳、昆仑均为治疗 哮喘的主要穴位,但是现代临床采用这些穴位治疗哮喘的报道相对较少,说明了现 代临床中选穴相对古代医家较为局限,只是应用穴位注射、电针等各种不同的治疗 方法而不注重穴位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俞府穴和天突、膻中相须为用可以提高疗 效;气海可以补虚,对于哮喘虚证及久病有着重要作用;三间、商阳通过经络与肺 病相关,昆仑为膀胱经经穴,主喘咳寒热与哮喘相关,而现代医学多注重了其治疗 外科疾病的作用。
(2) 经络方面:古代医家认为胃经、肾经的可以治疗哮喘,而现代临床对于 胃经的应用集中在胃病和痿证,少见于针对哮喘的报道;对于肾经的应用,现代临 床通过与神经学说的结合发现上段肾经可以治疗肺病哮喘之症,但是古代医家除了 应用本段穴位以外还应用肾经在下肢的穴位,说明古代医家对于经络的理解是整体 性的而不是神经的节段性。
(3) 部位方面:古代医家在选穴部位的应用除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穴位,还 重视四肢部和头颈部的穴位,四肢部的穴位集中了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 穴、郄穴、原穴、络穴等,这些是经络气血聚集较多的穴位,对于哮喘的治疗优于 其他穴位,头颈部的穴位对于哮喘引起的头部症状有着有效的缓解作用。而现代临 床在四肢部和头颈部穴位多用于治疗局部疾病,如四肢的痛症和头部疾病。所以现 代临床不太注重局部取穴和远端选穴、并发症选穴的整体配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了现代临床治疗哮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从中医 “整理调整”、“远近配穴”、“上病下治”及“病在中傍取之”的思维方法出 发,这就导致了选穴方面的缺陷。
希望在应用各种创新治疗手段的同时,注重经络穴位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只有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才符合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所以,本课题研究所发现的古代医家选穴的规律,值得在现代临床中去应用和 推广。
第 3 章 古医籍中针刺、艾灸、推拿治疗哮喘的研究
3.1针刺治疗哮喘的研究
3.1.1相关特点和规律
1) 针刺工具
(1) 金针:《针灸神书》曰:“咳嗽上喘便秘结,公孙照海用金针”,《扁 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有学者运用金针 脉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62 例,总有效率达 80.6%,还指出治疗本病,最长留针时 间不超过 2min[39]。
《吴氏医方汇编》曰:“此针以三四成金打成。此式长四五寸余,按三回九转 之式,以便补泻。如用好金,软而易曲,则不适用”,因其制作工艺特殊,价格昂 贵,针体质软不易操作,故现代临床用金针较少,几乎不用。《刺灸心法要诀》 曰:“制针须用马衔铁,惟有金针更可嘉”笔者认为,古代医家推崇金针自有道 理,现代临床可以发展本针具。
(2) 三棱针:三棱针即内经所言“锋针”。《子午流注针经》曰:“少商肺 井注心中,寒热咳逆喘胀冲,饮食不下咽喉痛,三棱针刺血为功”,《针灸逢源》 曰:“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直缝陷中。用三棱针出血。治喘咳久嗽 不愈,舌苔舌强”。有学者收集 1979年 1月至 2006年 2月的运用三棱针治疗疾病 的文献 986 篇,发现了三棱针治疗哮喘为次优势病种[40]。可见,运用三棱针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哮喘的根据。有医者运用三棱针在太阳穴、尺泽穴放血,治疗一例哮 喘急性发作的11 岁男孩,前后共治疗2次,痊愈[41]。可见,临床应用三棱针采取 放血的方法治疗哮喘有着效果迅速的特点。
(3) 火针:历代以燔针、淬针、烧针、煨针名之。《普济方》曰:“按其肺 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药性切用》曰:“金针烧赤,针沉 寒痼冷,较冷针暖灸效速”可见,金属针具有寒性,火烧之后对于寒性疾病较冷针 和艾灸效果好,因火针以火力烧针,使针红透,去针之金属之性,助阳驱寒。
有医者运用火针治疗 90例哮喘患者,发现火针可以有效的改善哮喘患者的肺 功能并且可以降低外周血清中 IgE 的含量[42]。有学者研究了 1994年至 2013年, 应用贺氏火针技术治疗疾病的文献,发现了,其作用于肺系疾病的文献有 4篇,包 括了支气管哮喘、非典型性肺炎和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等[43]。
古代火针多用金属制作,现代临床火针多采用钨锰合金,古代多采用灯火烧 针,现代多采用酒精灯或电烧针,其实用性古代火针不如现代火针,但是古医家提 出了应用火针治疗哮喘的方法和用穴,为现代临床应用火针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取穴体位
根据穴位位置不同患者体位亦有不同
(1) 坐位:一般头部穴位取坐位平视,《普济方》曰:“曲差……正头取 之”;颈部附近穴位仰头取,如《普济方》曰:“璇玑一穴……仰头取之”,但是 天突穴由于其特殊性,需要低头取之,《针灸甲乙经》曰:“天突……低头取 之”。上背部两侧也是坐位,如《针灸大成》曰:“魄户……正坐取之”,《针灸 问答》曰:“譩譆穴……正坐取之”。
(2) 仰卧位:一般胸腹部选仰卧位,如《普济方》曰:“膻中一穴……仰卧 取之”;《圣济总录》曰:“人迎二穴……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指出仰卧位五 脏安定、气血调和,易候其气。
(3)俯卧位:背部督脉穴宜此,如《普济方》曰: “神道一穴……俯而取 之”。(4) 举臂或侧卧:两胁举臂取穴, 《经穴汇解》曰: “胁堂……举腋取 之”,或侧卧取穴,如章门穴,《医学入门》曰:“章门……侧胁季肋端陷中,侧 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
现代临床选择取穴体位时,亦遵循古医家取穴体位的原则,即:应根据患者适 宜保持的姿势和利于正确针刺穴位的体位,这样才可以保证留针时间,同时也保证 了穴位的准确性,达到适宜的刺激量。
3)针刺深度
( 1) 穴位的针刺深度根据实际患者胖瘦会有变动,如《灵枢.逆顺肥瘦第三 十八》所言:“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 此肥人也”,即胖人较常人略深一些。另外,根据身体不同部位,深浅也不一致。
( 2) 一般针刺深度为“一分至八分”亦有“一寸二分、寸半、二寸半、三 寸半”的记载。
(3)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穴位如果针刺过深会导致生命危险,如肺俞穴,《素 问》曰:“刺中肺三日死”,《针灸聚英》:“缺盆……不宜太深。深则使人逆 息”,推理开来则凡是胸部和背部穴位均不宜深刺,因为胸腔内部为肺脏所居,刺 深易伤肺脏。
有医者研究了38例由于针刺和穴位注射导致气胸的病例, 1 例死于张力性气 胸,其余经过救治痊愈,出现的原因是针刺过深加之患者呼吸造成[44]。
4) 针刺方向
(1) 胸部和背部穴位为防止过深刺伤肺脏,一般都会沿皮向外刺,如《医学 纲目》曰:“风门,沿皮向外二寸半”,《针方六集》言:“风门,沿皮向外一寸 半”,《针灸问答》曰:“俞府……针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
(2) 天突穴位置特殊,所以其针刺方向为沿着胸骨内侧面向下, 《医学纲 目》曰:“治喘哮:天突,针入向下五分”。
(3) 末端穴位向上刺,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商阳……针一分,向 上三分”又曰:“少商……针三分,向上三分”。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同为末端 穴位向上刺,但体现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商阳向上刺为补大肠经,促进大肠功能的 提高,肺肠互为表里从而提升肺的功能;少商向上刺为泻肺经,泻出哮喘气逆之 症。
(4) 透穴,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经渠……针向太渊穴”,又 《针方六集》曰:“列缺……沿皮针透太渊”,又《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 “三间……针一分,沿皮向后透合谷穴”。透穴可以一针两穴,是减少用针数量但
提高疗效的方法,同经透刺还兼具补泻之理,异经透次可以加强经络气血的沟通。
5) 禁针穴位
针刺穴位治疗哮喘效果很好,但是有些对哮喘具有治疗作用的穴位并不能针刺 或者需要慎重针刺。
(1) 承灵穴,《针灸问答》和《针灸大成》均言“承灵穴,禁针”。
(2) 昆仑穴,《外台秘要》曰:“昆仑……妊妇刺之堕胎”。这就提示虽然 昆仑穴可以治疗哮喘,但是患有哮喘的孕妇是不可以针刺的。
(3) 灵台穴,《针灸聚英》曰:“灵台……禁针”。
(4) 颅息穴,《普济方》曰:“颅囟二穴……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 杀人”指出针刺不可多出血。
(5) 然谷穴,《圣济总录》亦云:“然谷二穴……针入三分,不宜见血”。
(6) 膻中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膻中……禁针”,《普济方》 曰:“膻中一穴……禁针。不幸令人夭”。
(7) 神道穴,《医学入门》曰:“神道……禁针”。
(8) 神庭穴,《类经图翼》曰:“神庭 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医学入门》亦言:“神庭……禁针,误用令人颠,目暗”。
(9) 鸠尾,《针方六集》曰:"鸠尾一穴 此穴大难针,不然取气多,不 幸令人夭”。
因不同医家对于同一穴位有着不同的看法,从不同角度也会有不同的结论,亦 跟所处时代对人体的认识程度有关,一般禁针都是早期医家,到后期随着解剖知识 的精细和针具的改善,好多古医家禁针的穴位也可针刺了,比如膻中穴、神庭穴 等。但是古医家之所以认为禁针也许有一些其他的道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6)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特殊的作用,针对哮喘也有针刺手法。
(1)留针:古代留针以呼吸为度,故针刺穴位留针时间计数为“留三呼、留 五呼、留七呼、留十呼”,时间较为短,亦有久留针的穴位,如《针灸聚英》曰:
“魄户……又宜久留针”,《针灸集成》言:“喘急……留针下其气”,可见“久 留针”可以增加刺激量,对于哮喘气上逆的症状具有“下其气”的作用。
( 2) 补泻:
补法:尺泽穴 《灵光赋》曰:“吐血定喘补尺泽”。丹田穴 《勉学堂针灸集 成》曰:“丹田治气喘,针入三分、补二呼”。风门穴 《医学纲目》曰:“咳嗽 喘满,气急不食……风门……补之”。复溜穴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曰:“气 喘,睡卧不安……复溜(补)”。俞府穴 《针灸问答》曰:“俞府……痰清, 补”。
可见,应用这些穴位,施以补法,可以缓解哮喘发作时气急、睡卧不安的症 状,起到定喘补虚的作用。
泻法:俞府穴 《针灸问答》曰:“俞府……痰浓,泻”。肺俞穴 《圣济总 录》曰:“肺俞二穴……治上气呕吐……寒热喘满……得气即泻”。巨阙穴、太渊 穴、下脘穴、中脘穴 《医学纲目》曰:“咳嗽喘满,气急不食……巨阙泻之,太 渊泻之,下脘泻之,中脘泻之”。廉泉穴 《针灸资生经》曰:“廉泉穴积于胸中 病喘呼逆息。故常泻之于上”。鸠尾穴 《针方六集》曰:“鸠尾一穴……咳逆数 噫喘息,喉痹咽壅……泻五吸,肥人可倍之”。廉泉穴 《针方六集》云:“廉泉 一穴……得气即泻,治……咳嗽上气。喘息”。魄户穴 《普济方》曰:“魄 户……得气即泻”。乳中穴 《医学纲目》曰:“气喘:乳中,泻之”。上巨虚 《普济方》曰:“上廉二穴……得气即泻……治喘息不能行”。天突穴 《圣济总 录》曰: “天突一穴得气即泻治咳嗽上气,胸中气噎,喉中状如水鸡声”。天突 穴、璇玑穴、俞府穴、乳根穴 《医学纲目》曰:“治喘哮:天突泻五吸,旋玑泻 三吸,腧府泻六吸,乳根泻一吸”。譩譆穴 《针灸聚英》曰: “譩譆……泻五 吸,主……喘逆”。足三里 《针灸聚英》曰:“气喘息粗泻三里”。
先补后泻:气中穴 《医学纲目》曰:“妇人血弱气喘:气中,……先补后 泻”。
先泻后补:气海穴 《针灸聚英》曰:“气海……泻后宜补之,主……气 喘”。
平补平泻:期门穴 《医学纲目》曰:“咳嗽喘满,气急不食……期门平 之”。
针刺的补泻对于气血阴阳虚实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运用各种补泻 手法的单用或配合,可以调整哮喘患者气机,改善哮喘并发症,起到喘平哮止的作 用。
( 3) 行针手法: 刮、提、伸、盘,急按出针:《针灸神书》曰:“哮喘之证要升阳,内外升阳 病即康,天突膻中专要泻,三里升阳气下良,若要哮喘即便止,气来战刮即升阴, 再用升阴一二次,战战急按要出针……伤寒过经死不鲜,要提期门向上刮,气喘提 泻摄提来,三里提泻在用心……肺俞先提补刮行,膏肓艾灸百劳迎,膻中喘泻三里 下,提刮涌泉补要明……气喘伸提如神仙,先升阳来后升阴,若得璇玑刮泻安,更 盘气海上下辛”指出了刮、提、伸、盘,急按出针的手法。
徐徐出之:《普济方》曰:“水沟一穴……主寒热头痛,喘渴……针入四分, 徐徐出之”,提出人中穴出针时要缓慢,徐徐出针。徐徐出针可以引邪外出,起到 邪去病安的作用。
扪穴:《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曰:“肺之源出于太渊……动气至而徐徐出针, 以手扪穴”指出太渊穴徐徐出针还要以手扪穴,防止经气外泄。
闭气进针:还有针对患者的体质针刺时需要准备工作,如《医学纲目》曰: “五膈气喘息不止……期门(凡剌腹部,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剌 之)”,即针对气虚之人,针刺时嘱患者先纳气,闭气后进针。
通过不同穴位的手法,可以对补泻进行有效的补充,可以激发穴位和经络的 “气”,正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正确的行针手法可以有效的调动经气, 阴阳调治,哮喘自止。
7)辨证针刺
(1)哮喘实证: 《灵枢》曰: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 ……喘呼逆息 者,何以去之?……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指出,哮喘为气逆 上雍,引起喘呼之实证,针刺相应穴位使用泻法。
(2)哮喘虚证:《针灸问答》:曰“虚喘须寻三里中”,对于哮喘虚证,需 要使用足三里补虚。
(3) 哮喘热证:《普济方》曰:“治热劳上气喘满,穴刺肺俞二穴……次针 尺泽二穴”指出哮喘热证选择肺俞、尺泽二穴。
(4) 哮喘痰证:风痰引起的哮喘,《普济方》曰:“治痰沫胸中痛。不得喘 息。穴浮白;治呕沫喘息。穴廉泉”指出对于哮喘痰证应用浮白、廉泉穴等。对于 实痰引起的哮喘,《勉学堂针灸集成》曰:“喘满、痰实如胶,取太溪”。
(5) 哮喘不寐:哮喘一症使患者不可安眠,如《针灸问答》曰:“气喘急急 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或得璇玑针泻动,更兼气海自安然(先泻后补)”指出 哮喘应用璇玑和气海穴应先泻后补,这样既可以去除邪气又可以不致太过伤正。
3.1.2小结
通过古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了古医家在针刺治疗哮喘方面有着一定的特 点,比如在针刺工具、取穴体位、针刺深度、针刺方向、禁针穴位、针刺手法和辨 证针刺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在运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哮喘时 的特点,不论在哪一方面,均具有现代临床学习和参考的价值。如,针刺补泻和行 针手法的运用,由于手法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导致不同施术者在临床中的应用千差 万别,古医籍的记载为后代提供了思路和原则。
3.2艾灸治疗哮喘的研究
3.2.1相关特点和规律
1) 艾灸形式
古医家应用艾灸的形式主要是艾柱灸,按照形式不同具体可以分为:
(1) 艾柱:《普济方》曰:“风池二穴……艾炷不用大”;《类经图翼》 曰:“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
(2) 麦粒灸:《外台秘要》曰:“昆仑二穴……可灸三壮。炷如小麦大”; 《圣济总录》曰:“神门二穴……可灸七壮,炷如小麦大”。
( 3) 隔物灸
隔姜灸: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隔姜灸则使得艾灸的热量通过姜片渗透进穴 位,相得益彰,对于因寒邪引起的哮喘效果好,如《普济方》曰:“聚泉……治哮 喘咳嗽,及久嗽不愈,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隔药灸:应用中药药物和灸法同用则可以发挥药物的作用,如《普济方》曰: “聚泉……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然后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
和艾炷中,灸之”指出了不同证型应用不同药物。
隔盐灸:《普济方》曰:“喉鸣咳唾血……或盐著脐中灸三壮”因盐为咸味, 咸味入肾,所以对于哮喘引起的阴虚咳血之症,可以通过隔盐灸来滋补阴液,缓解 症状。
现代临床也多用灸法治疗哮喘,并且在古医家基础上发展了各种形式,如艾灸 盒、随身灸等。有学者研究了近年运用灸法治疗哮喘的文献,发现不论何种形式的 艾灸均对哮喘患者肺功能改善、免疫-炎症机制、植物神经-内分泌网络等各方面具 有很好的干预作用[45]。
2)艾灸壮数
艾灸的计数以“壮”为单位,一般穴位艾灸壮数的规律为。
(1)灸数壮:常用数量为二壮、三壮、五壮、七壮。但是对于治疗哮喘具有 主治作用的穴位,壮数较多,如:
肺俞穴:《勉学堂针灸集成》曰:“喘急,灸肺俞十一壮”。
膻中穴:《普济方》曰:“痰喘……膻中七七壮”又《针灸集成》曰:“上气 咳逆灸五十壮”。
风门穴:《针方六集》曰:“风门……灸百壮”。
关元、中脘、肾俞:《针灸资生经》曰:“若气自腹中起。上筑咽喉。逆气连 属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灸中脘、关元百壮。未止、灸肾俞百壮” 说明对于具有温补虚劳作用的穴位壮数更多。
章门穴:《针灸大成》曰:“章门……灸百壮”。因为章门穴为五脏之会穴, 可以调治五脏奇病,这说明了针对哮喘日久的患者要注重调理体质,从五脏入手, 温补气血。
( 2) 灸随年壮:有些穴位的艾灸壮数根据患者年龄来定。有学者做过研究和 统计,发现灸随年壮本质上是“灸随质壮”,即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的体质进行施灸 量的确定[46]。
上巨虚:《针灸大成》曰:“上廉……甄权随年为壮”。
聚泉穴:《针灸问答》曰:“治久喘嗽……其灸炷数。随年壮多少灸之为 良”。
可见,古医家对于哮喘的治疗应用艾灸除了常规的壮数以外还会根据患者年龄 应用壮数,这种将年龄、疾病、治疗方案结合起来的方法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思 想,而现代临床很少采用本法施灸,古医家的这种方法在现代临床治疗哮喘中应用 和推广。
(3) 未除再灸:有些部位位不限制壮数,直至病情缓解为度。手小指尖: 《类经图翼》曰:“小儿盐哮,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
根,未除再灸”。
(4) 重灸:如《医学纲目》所载:“喘促与吐逆者,入口便住,又服此药三 五服不退者,更于脐下一寸灸之,须是昼夜大段不住手灸,不限多少壮数灸之”说 明了,若是服用药物效果不好,可以使用灸法,又曰“艾炷勿令小,小则不得力” 其灸法不但“不住手灸”而且艾柱的形状要大,这样效果才好。
3) 禁灸穴位
艾灸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的缓解哮喘的症状,但是并不是对哮喘有 治疗作用的穴位均可以使用艾灸,比如
(1) 经渠穴:《太平圣惠方》曰:“经渠在寸口陷者中。不可灸。伤人神 明”。
(2) 鸠尾穴:《针灸资生经》曰:“鸠尾……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 力”。
(3) 人迎穴,《圣济总录》曰:“禁不可灸,灸之伤人”。
(4) 肩井穴、气海穴,《类经图翼》曰:“肩井,冷风哮妙,有孕勿灸”, 《针灸集成》曰:“气海……孕妇不可灸”均虽然艾灸本穴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
患有哮喘的孕妇,不可灸,灸则易致滑胎。
(5) 天府穴,《针灸甲乙经》曰:“天府……禁灸,灸之令人逆气”。
(6) 还有隐白穴、少商穴、迎香穴、素髎穴等均有“禁灸”的记载。
可见,艾灸温阳亦可散阳伤神,故在哮喘治疗过程中使用艾灸的方法应该注意 禁灸的穴位。随着解剖学对人体认识的发展和各种艾灸工具和方法的开发,很多穴 位已可以施灸,临床上掌握好禁灸穴位可以有效的降低医疗事故或医源性损伤的发 生。
4) 艾灸时机
(1) 病后可灸:有的穴位本身是不宜灸或者禁灸的,但若生病后可以适当艾 灸,如人迎穴,《普济方》曰:“人迎……禁不可灸。灸之不幸。杀人。一云。有 病可灸三壮。主……胸满不得息。胸满呼吸喘喝”。
(2) 非大急不灸:天府穴,按《针灸甲乙经》云:“禁灸,灸之使人逆 气”,但是急性发作时可施以灸法,正如《针灸资生经》云:“非大急不灸”。由 此可见,古代医家对于哮喘急性发病敢于尝试禁灸的穴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创 新意识。现代临床西药激素依然是治疗哮喘发作期的首选方法[47],而现代临床针 灸治疗哮喘多是应用在缓解期,但是依《针灸资生经》所言,当哮喘发作时出现 “大急”的情况,可以灸天府穴来快速的缓解症状。这对于现代临床治疗哮喘发作 期具有指导意义。
(3) 急灸:肺俞穴,艾灸抓住哮喘急性发作的时机可起到紧急救治作用,如 《普济方》所言:“肺俞急灸百壮……肺气喘促满胸堂”,而且艾灸壮数宜多。这 对于哮喘发作期的作用也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拓展艾灸在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方 法。
5) 辨证艾灸
(1) 哮喘虚证:气海穴对于哮喘虚证,行动即喘者,《针灸逢源》曰:“行 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膏肓俞对于久哮虚证应灸膏肓俞,如《勉学堂针灸集 成》曰:“久患喘嗽,夜不得卧,夏月亦衣夹温背心,是膏肓病也,灸之而
愈” 。
(2) 哮喘痰证:膻中穴对于哮喘痰证据具有治疗作用,如《针灸逢源》曰:
“膻中……气病治此,灸七壮禁针,治上气咳逆痰喘哮嗽”。
(3) 哮喘不得卧:灵台穴治疗哮喘发作不可安卧者,《灸法秘传》曰:“所 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
(4) 哮喘不寐:天突穴、膻中穴治疗哮喘引起的失眠不寐症状,如《针灸易 学》曰:“哮喘不寐:天突、膻中皆灸”。
3.2.2小结
通过对古医籍中艾灸治疗哮喘的文献分析,发现古医家运用艾灸的方法对于哮 喘的治疗有着一定的规律,体现在艾灸形式、艾灸壮数、艾灸时机、艾灸穴位、艾 灸时机、辨证艾灸几个方面。它集中反映了古医家运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哮喘的特 点,不论在哪一方面,均具有现代临床学习和参考的价值。如艾灸壮数和时机的把 握,为后代医家在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3艾灸治疗哮喘的特异性研究
通过整理古医籍中对于哮喘的治疗方法,发现了一些具有特殊效果的特异性穴 位,在这里进行陈述,如下:
3.3.1特异性选穴
古医籍中治疗哮喘多采用十二经的穴位,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着不错的效 果。除此之外,一些特异性选穴治疗哮喘也有着较好的疗效。
1)聚泉穴:最早见于《奇效良方》,“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 直者,有缝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薄 切一片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针灸集成》曰:“聚泉在舌上,正当舌中央
(值脾经,通心经)”。《黄帝内经太素》曰:“足太阴别……上贯于舌中,故舌 下中脉者足太阴也”也就是说舌中聚泉穴所在的位置属于脾经,脾经流注于心经, 所以舌中“值脾经,通心经” ;而脾经和肺经同属于太阴经,同名经“同气相 通”,肺经出于胸中,脾经入于胸中,胸中为肺所居之处。另外,《外经微言》记 载:“舌属心而知味,味属土,是舌中有脾之阴也”。《形色外诊简摩》曰:“舌 者,心之窍也。凡病俱见于舌……舌中主脾胃”。《增订通俗伤寒论》曰:
“……脾胃属中焦,故舌中主中焦”,“凡舌膜由三焦腠理直接胃肠…舌中主中 脘”。可见,古医家对于舌的认识是将其分属于脏腑或者三焦,且舌中多为脾胃或 中焦所居,具有疏通三焦,沟通内外的作用。而肺与脾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舌中聚泉一穴可以起到治疗肺病哮喘的作用。
2)郁中:首见于明代龚廷贤《云林神彀》, “灸哮吼神法,患者耳前两边 名郁中,二穴;百会一穴,用艾七壮,灸之立已”《中国针灸辞典》将其定位为:
“颞部,耳轮棘前缘一穴,耳垂下缘相平一穴[48]”但《寿世保元》又云: “胸中 两边,名郁中、膻中,百会一穴,用艾灸之立已” ,这里的郁中定位有所差别。
《说文解字》曰:“郁按古假借为戫字。如《论语》郁郁乎文哉是也。戫,有文章 也。其始借彧为戫。其后又借郁为彧”所以笔者认为“郁”和“彧”是相通的两个 字,“郁中”即是“彧中”。《太平圣惠方》曰:“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 陷中,仰卧取之,是穴。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咳逆,喘不能食饮”
3)胁堂、旁廷:胁堂见于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曰:“在腋阴下二骨陷者 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独,噫哕,喘逆,瞻视目黄。举腋取之”《中医大辞 典》援引《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 [2]。旁廷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曰: “在腋下四肋间与乳相当,乳后二寸陷 中,俗名注市”,但至《外台秘要》才提出了其治疗喘的作用,曰:“灸三壮, 主…胸胁支满…呕吐喘逆,咽干胁痛”。《中医大辞典》描述为:“经外穴名。位 于胸部第四肋间隙,乳头外开2寸,适与足太阴脾经天溪穴同位[49]”笔者认为胁堂、 旁廷二穴位于腋下,内藏肺脏,故可以治疗哮喘之疾。
4)尾骨尖:明代陈会《神应经》载:“灸哮法:天突、尾窍骨尖”明代高武
《针灸聚英》载:“医者若欲灸人哮,天突尾穷骨尖高”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 载:“灸哮法:天突、尾闾骨尖”其中所言“尾窍骨、尾穷骨、尾闾骨”均为现代 医学所说的尾骨。天突为任脉穴位,于胸骨上端凹陷中,内里是气道必经之处;尾 骨尖在督脉循行路线上,为凸起之处,内里是谷道必经之处,一阴一阳,一凹一 凸,一进一出暗含阴阳和合、气机自调之理。
5)灸哮穴:明代陈会《神应经》记载:“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 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妙”《中国针灸 辞典》援引《中国针灸学》定位为:“灸哮,以纸绳环颈向前下垂至鸠尾骨尖端, 切断,转向背后,绳之中央平结喉,绳之两端并脊上,尽处即是。灸七壮。主治支 气管炎,喘息[48]”笔者认为选取鸠尾穴为对应点,是古人通过直观观察发现,患 者哮喘发作时鸠尾穴深陷如坑,应用阴病治阳,前病治后之理,选取鸠尾对应的督 脉上的穴点,施以艾灸之法,温阳以祛邪。
6)崔氏四花穴:崔氏四花穴为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所提出的,原书已 遗失,而后代医家的记载只有《外台秘要》和《苏沈良方》保持了原文取穴的标 准,而《针灸资生经》和《针灸聚英》简化为“胆俞穴、膈俞穴”一侧 2穴共四穴 [50]; 《古今医统大全.崔氏四花六穴并辨》认为崔氏四花穴为“心俞、膈俞、胆 俞”一侧 3穴共六穴;现代也有的学者认为崔氏四花穴实为“膈俞穴、胆俞穴、胰 俞穴、肝俞穴”一侧 4 穴共八穴的组合[51]。《古今医统大全》记载:“治男子妇 人…咳嗽痰喘…并宜治之…通前共六穴,择取离日、火日灸之,百日内宜忌房室劳 思,将息调养,饮食应时,寒热得中。未愈者,如前再灸一翻,无有不愈”;《经 穴汇解》曰:“此四花穴…咳嗽痰喘…凡所有见,悉皆治之”。《神灸经纶》曰:
“愈后仍觉未瘥,依前再灸无不愈者。故云累灸至百壮,但骨脊上两穴不宜多灸。
凡一次只可三五壮,多则恐人倦怠,若灸此六穴亦宜灸足三里泻火方妙”因此,不 论四花穴为哪几个穴位,它均为背部穴位,多为脏腑俞穴,故可以治疗脏腑引起的 哮喘之疾。
3.3.2特殊人群
小儿生理特点为稚阴稚阳,最易受邪伤肺,而且小儿不耐药物和针刺,所以小 儿哮喘治疗方法应该以操作简便、刺激量小为度。由于小儿穴位不似成人,所以取 穴有其特殊性。
1)马脾风奇穴:小儿哮喘,古代医籍中称之为“马脾风”,出于《医学纲 目》,其曰:“小儿喘胀,俗谓之马脾风”《大方脉》曰:“哮吼俗名马脾风,喉
中声响如水鸡之声,甚者声如拽锯。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郁肺经”《医 学纲目》曰:“以草茎量病儿手中指里近掌纹至中指尖截断,如此二茎,自乳上微 斜直立两茎于梢尽头,横一茎,两头尽头,点穴灸三壮,此法多曾见愈”
2)手小指端:《类经图翼》中记载:“小儿盐哮,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 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未除再灸”肾主水其味为咸,盐哮病因在肾。《幼科 推拿秘书》曰:“五经者…肾经在小指…能开咽喉胸膈中闷塞,气吼泄泻诸症”, 即是说小手指为小儿肾经所在,手小指尖即为肾顶,由于面积小,所以用小艾柱灸 即可治疗哮喘。
3)无名指头:《神灸经纶》曰:“吼气,灸无名指头二壮”《幼科推拿秘 书》曰:“五经者…肺经在无名指…能开咽喉胸膈中闷塞,气吼泄泻诸症”,即是 说无名指为小儿肺经所在,所以艾灸即可治疗哮喘。
3.3.3小结
通过研究发现古代医家治疗哮喘特异性选穴有以下特点:
取穴精练,聚泉穴、套头灸、手小指尖、无名指头、马脾风奇穴均为单穴
讲究穴对,如尾骨尖配伍天突穴、胁堂穴配伍旁庭穴、郁中配伍百会穴
多为灸法,如聚泉隔姜灸不过七壮,郁中、百会灸七壮,胁堂灸五壮、旁
庭灸三壮,套颈灸法为七壮等。
4)效果良好,从“神法”、“灸之立已”、“妙”、“一灸而愈、无有不 愈” 、 “多曾见愈” 、 “无不除根、未除再灸”等描述可以看出其良好的临床效 果。
在整理古医籍中发现的一些对于哮喘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和方法,希望对 于临床起到一些启示作用。个人认为对于古代医家留下的一些经验方法应该辨证的 认识,首先要充分了解其用意,研究其作用机理,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经验,更要学 习背后的思维方法和理论,然后在现代的生产力基础上找到适合的创新方法。更要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验证,进一步证明其作用,对于发展适宜技术,推广中医治疗哮 喘的方法有着积极作用。
3.4针灸并用治疗哮喘的研究
古医籍记载,对于哮喘的治疗,亦常应用针刺和艾灸并用的方法。
《古今医统大全》曰:“短气而喘 大椎 肺俞 脐中(并宜灸)”,即是在针 刺基础上可以施以艾灸的含义;《医学纲目》曰:“咳嗽喘满……风门、巨阙、太 渊、期门、下脘、亶中(灸,七壮。)中脘、绝骨、支沟”指出了膻中灸法结合其 他穴位的针刺;《针灸集成》曰:“痰喘,膏肓俞灸、肺、肾俞灸、合谷、太渊、 天突灸七壮、神道三七壮、膻中七七壮”更加显示了针灸并用的配穴方法。
由于现代医院多讲究干净卫生无异味等,所以多重针刺而轻艾灸,所以这种, 应用针刺和艾灸并用的方法,值得现代临床研究和应用。
3.5推拿治疗哮喘的研究
早在《普济方》就有记载,曰:“凡有喘与哮者。按肺俞无不酸疼”,提示点 按肺俞穴具有检查患者是否有哮喘之症;这位后世应用推拿作用于人体穴位来治疗 哮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5.1用穴及手法
通过古医籍的整理,发现,推拿治疗哮喘的记载多见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如 《动功按摩秘诀》、《厘正按摩要术》、《推拿抉微》,在下文不再赘述著作名 称。由于小儿推拿其用穴和手法经常结合起来描述,故共涉及穴位和手法 47频
次,具体如下: 表 4 推拿用穴及手法频次
Table 4 The frequency of manipulations of tuina and acupoints
频次 用穴及手法
板门、赤凤摇头、肚上青筋、凤凰单展翅、肝记穴、合谷穴、脊中穴、肩井穴、建里
1 穴、曲池、揉脐、水底捞明月、推下六腑、心经、运水入土
2 按弦搓摩、肺经、脾经、清天河水
3 分阴阳、推三关、精宁穴、运八卦、飞经走气
4 四横纹
5 精灵穴
3.5.2 相关特点和规律
 
1) 适用人群
从文献中可以多次见到“儿”“男儿”“女儿”“小儿”的词条,可见推拿治
疗哮喘,多适用于小儿,因小儿不胜针刺之痛,且好动不宜留针,且小儿身体还未 发育开,其经络也异于成人,有自己的特点,穴位多以面、线形式存在,亦不适用 于针刺以点为准的特点,另外,小儿稚阴稚阳、疾病易得也易治,通过肌肤推拿即 可去除疾患,不必深刺。
2 ) 手法动作
( 1) 推法 四横穴:“推四横:以大指往来推四横纹,能和上下之气,气喘腹痛可用”指 出,四横穴应用推法可以治疗气喘之症,并且其推法为“往来推”即双方向推。
三关穴、六腑穴:“腰痛气喘,治法,推三关……”;另有“气喘语涩即其候 也。治法:推上三关……推下六腑”指出推三关穴需要向上单方向推,推六腑穴需 要向下单方推。
( 2 ) 掐法
精宁穴、脊中穴、建里穴:“掐精宁穴,气吼痰喘……设有吼喘,可于脊中穴 掐……设有气喘者,可于建里穴掐”,可见,推拿治疗哮喘可在穴位上施以掐法。
肝记穴:“大指端即肝记穴,又名皮罢。掐之治吼喘”。 精灵穴:“痰壅气喘,加掐精灵”又“小儿精灵穴掐之,可治气喘”。 板门穴:“再掐板门”。
精宁穴:“掐精宁穴,气吼痰喘”。
( 3 ) 擦法
脊中穴:“设有吼喘,可于脊中穴……擦五、七十度”。
建里穴:“设有气喘者,可于建里穴……擦五、七十度”。
( 4) 运法:“运水入土”、“运八卦”,亦有记载“运四横纹”的记载。
(5)分法:“分阴阳”,可以调理疏通阴阳。
(6)揉法 :“掐后以揉法继之”、“揉精宁”、“揉脐”均说明了使用揉 法作用于穴位。
( 7) 复合手法:飞经走气、赤凤摇头、凤凰单展翅、水底捞明月均为多种手 法结合的复合式手法。
3)手法次数
“揉精宁,治喘气,以二三百遍,气平为止”、“设有吼喘,可……掐五、 七十度,擦五、七十度;设有气喘者,可……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记载 了手法应用到相应穴位作用次数为五、七十度或精宁穴二三百遍。
4)辨证推拿
(1)男女有别:“但其所用推三关法,是专指男儿说,女儿宜用六腑”,指 出针对同样的疾病,因男女体质有别,需要使用不同的穴位及手法。
(2) 驱寒运脾: “气喘眼白, ……皆因食后感寒, 脾不能运也。治 法……”,说明感寒引起脾不运,需要运脾的手法和穴位来促进脾的运化来治疗哮 喘寒证。
(3) 降火清痰:“肺热则嗽必痰稠,面红身热,喘满,宜降火清痰”,使用 降火清痰的穴位和手法治疗哮喘热证。
(4) 哮喘痰证: “掐精宁……治痰喘气吼” ; “痰壅气喘,掐精灵穴,再掐 板门”指出精宁穴、精灵穴和板门穴对于痰证引起的哮喘有效。
(5) 单纯气喘:“小儿精灵穴掐之,可治气喘”、“推四横 :以大指往来推 四横纹,能和上下之气,气喘腹痛可用”、“气喘,加飞经走气”说明精灵穴、四 横穴和飞经走气对于单纯气喘有着很好的效果。
5) 现代应用
随着保健意识的提高和推拿疗法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医家开始将推拿疗法从外 科疾病扩展到内科疾病,小儿推拿治疗哮喘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有很多学者已经 研究出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小儿推拿手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 IL- 17、 IL-33、 IL-6 的水平,从而可以改善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52]。亦有学者通过 足穴推拿治疗小儿哮喘非发作期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53]。因为足部穴位是末端穴 位,通过推拿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血液流通量,带入更过的氧气和排除更多的 杂质,加速新陈代谢。有医者运用推拿飞经走气的方法,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甲 襞微循环异常的 35 例,发现对的改善甲襞微循环有着良好的作用[54]。哮喘的推拿 疗法针对小儿的特殊特点,有着独特的优越性,有医者已经将其在国外做过临床研 究,在坦桑尼亚运用小儿推拿治愈了几例,发现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种族体质 对诊断和手法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55]。这一点,很好的说明了中 医学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三因制宜的思想,值得大家学习。
3.5.3小结
通过对古医籍中推拿治疗哮喘的文献分析,发现古医家运用推拿的方法对于哮 喘的治疗有着一定的规律,体现在手法动作、手法次数、辨证推拿几个方面。它集 中反映了古医家运用推拿的方法治疗哮喘的特点,不论在哪一方面,均具有现代临 床学习和参考的价值。如,辨证推拿对于现代临床中应用推拿的手法治疗小儿哮喘 具有指导意义。
3.6本章讨论
通过本章的研究,发现了古代医家运用针刺、艾灸、推拿的方法治疗哮喘的相 关特点规律。发现古医家在治疗哮喘的方法上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 针刺方面:对于针具的应用,金针由于其特殊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慢慢退 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良好的效果依然可以作为开发金针这一古老针具的理由;对 于取穴体位和针刺方向、针刺深度以及禁针穴位的记载,对于现代临床应用针刺提 供了坚实的古文献理论基础;对于针刺手法的应用,由于个人理解和经验的不同,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了古医家治疗哮喘的补泻原则、行针手法和辨证 针刺特点,这对于现代临床多注重治疗形式而轻视手法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艾灸方面:对于运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哮喘,古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 述。其中艾灸形式和禁灸穴位对现代临床运用艾灸治疗小产奠定了坚实的古文献理 论基础;施灸量中的“灸随年壮”对于现代临床中治疗哮喘的个体化治疗具有指导 意义;“重灸”,艾灸时机的“非大急不灸”和“急灸”对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 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弥补现代临床中中医多治疗哮喘缓解期的不足;辨证艾灸 可以为哮喘各期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艾灸的特异性选穴,记载的是古医家用到 的,而现代临床几乎不用但具有良好的效果的经外奇穴,可以在现代临床中不断的 应用和筛选鉴别,逐步为治疗哮喘找到简便易行可推广的穴位和方法。
3) 针灸并用的思想对现代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由于现代化医院讲究干净卫 生,艾灸由于其烟雾和味道逐步被其他方式或仪器所取代,但是针灸并用的效果是 其他仪器所不能取代的,所以具体的应用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适应现代化的医 院要求。
4) 推拿方面:推拿由于其简便性、实用性,在小儿哮喘的各期均可以应用,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哮喘的方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希望逐步将古医家的经验传承下去。不断的扩大针刺、艾灸、推拿治疗哮喘 的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试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Pocket Guide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Pocket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2015:3
[2]屈能胜.哮喘危害仅次癌症[N].大众卫生报,2004/10/27.
[3]奕亦木.支气管哮喘死亡75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5,03:27-28.
[4]郭锋,郑志刚,田峰.雾霾天气对哮喘病人呼吸功能和气道反应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07: 111- 113.
[5]李文芳,徐昌荣,乔赟.哮喘的中医防治概况[J].大众科技,2014,07: 138-139.
[6]袁艳斌,张广区,张扶宝.天突穴注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2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 15:1429-1430.
[7]蔡晓刚.天突穴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03:37-38.
[8]刘双柱.天突一针哮喘平[J].河北中医,1985,03:42.
[9]李巍,谭洛,苗林艳等.电针肺俞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临床症状与肺功能的影响[J].针灸 临床杂志,2010,01:4-8.
[10]龙成红.肺俞穴隔姜灸治疗喘证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01:93-94.
[11]李霞.推拿肺俞穴为主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2]章涵,董丽华,张静.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 11: 80-81.
[13]曹美珠,邓丽莎,曾莺等.穴位注射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09:956-958.
[14]李武丰,罗列波,吴新加.西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01: 47-49.
[15]张云卿.针刺膻中穴治疗支气管哮喘61例[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02:100-101.
[16]杨金林.膻中穴兔脑垂体埋藏治疗小儿顽固性哮喘3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03:77.
[17]孙占玲,王伟.膻中穴埋线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7,07:392-393.
[18]卢春颜.喘敷灵巴布剂穴位敷帖治疗老年哮喘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1:65-66.
[19]杨国秀.儿童哮喘治疗经验简介[J].上海针灸杂志,2011,01:53-54.
[20]杨晓慧,张红石.针灸气海穴对小鼠抗疲劳、耐缺氧作用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01:68.
[21]雒成林.气海穴定位意旨探析一一兼论精气神理论[J].中医药学刊,2006,02:273-274.
[22]李静茁,付晶,范艳红.独选针刺“气海”治疗诸气为病的临床探讨[J].陕西中医,2006,06:711-713.
[23]林子涵.五输穴之经穴临床应用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4]李国旭.针刺三间穴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12例[J].中医研究,1997,04:50.
[25]周愉,沈雪勇,丁光宏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太渊穴红外辐射光谱病理信息探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06: 37-41.
[26]崔会民.电针肺之原穴对肺功能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27]王贞,张君.任脉经穴及其研究[J].河南中医,2014,01: 146-147.
[28]安培祯.试述足太阳膀胱经及临床证治[J].针灸临床杂志,1999,10: 8-10.
[29]陈少宗,张瑞萍.从临床经验统计看肾经腧穴的主治规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7: 10-11.
[30]杨玉萍.从肺经的循行认识咳嗽的病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10:2973-2974.
[31]朱琦,付钰,倪金霞等.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经与大肠经相关腧穴体表温度研究[J]. 中医杂志,2013,22:1926-1928+1932.
[32]方菊花,王德琴,郜萍等.胸部叩击配合穴位按摩治护肺部感染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04: 312-313.
[33]孙娜,常菊英,刘瑛等.特定穴在针灸防治哮喘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04:69-70.
[34]林艳华.中西药结合背部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03: 178-180.
[35]潘滋兰.颈部穴位封闭治疗咽异感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 19: 27.
[36]马淑骅,陈日新.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1,01: 30-
32.
[37]杜利军.针刺颈部穴位为主治疗呃逆68例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36:177-178.
[38]段运玉,聂芳.砭石热熨背部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1:73-75.
[39]叶衡.叶氏金针脉刺法临床报道[J].针灸临床杂志,2003,08:62-63.
[40]左莹,郭义,陈泽林等.三棱针法治疗疾病谱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6,11:1-2.
[41]刘华,秦照梅.临床运用放血疗法治疗常见病总结[J].针灸临床杂志,2009,09:47-49.
[42]于雯,房繄恭,杨慎峭等.火针对哮喘患者肺功能、IgE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四川中医,2004,12:9-11.
[43]王桂玲,贺普仁贺氏火针技术临床应用文献研究[J].医学综述,2015,01:137-138+141.
[44]赵东勇,张国良.针刺及穴位注射致气胸38例临床分析[J].中国针灸,2009,03:239-242.
[45]谢玲玲,李丹丹,乔赟.灸法治疗哮喘的研究近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3:40-41.
[46]王洪彬,崔建美,赵舒等.古代医籍中“灸随年壮”应用情况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4,12:996-997.
[47]无锡市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陆基宗.治哮喘激素仍为首选药[N].大众卫生报,2005-12-27012.
[48]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54,851.
[49]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92,1465.
[50]贾春生,王雪苔.“四花”穴定位的文献考证[J].针灸学报,1989,6(3):36-38.
[51]黄世福,江一平.崔氏四花穴再探[J].上海针灸杂志,1988, 7(3): 36.
[52]李旗,田福玲,崔建美等.小儿推拿对小儿哮喘不同时期IL-17、IL-33、IL-6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国 妇幼保健, 2014, 04: 530-532.
[53]陈偶英,李英,钟捷.足穴推拿治疗小儿哮喘非发作期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01:66-67.
[54]殷明,陈秀珍,吴艳明等.推拿飞经走气对小儿哮喘缓解期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按摩与导引,2002,06:
6-7.
[55]隋广馨.在非洲小儿哮喘的推拿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06:966-967.
第 4 章 综述
4.1哮喘的古医籍研究
4.1.1哮喘病名的研究
1) 哮喘的定义
(1) 现代医学定义
根据最新的 2014 年 2 月 GINA 指南定义,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 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根据呼吸道症状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来确诊。这些 症状可随时间变化,且强度也有所不同,可同时伴有呼气性气流受限。
(2) 传统医学定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它在发作时喉中哮鸣有音,如水鸡之
声,呼吸则表现为气促困难,甚者则为喘息不可平卧;喘证发作之时则表现为呼吸 的困难,甚者张口抬肩以及鼻翼的煽动,患者不可以平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
2) 病名的历史沿革
哮喘一词并非自开始就有,而是经过了历代医家对本病逐渐的认识和本病表现 形式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而成。具体说来,哮喘病名的形成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
表 5 哮喘病名的历史
Table5 The history of disease name about asthma
朝代 病名 出处 内容
喘鸣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
七》 则熏肺,使人喘鸣。
黄帝 喘呼 《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 卫气之留于腹中……使人支胁胃中满, 喘呼逆息
时期 九》 者,何以去之?
喘喝 《灵枢.五乱》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乱于肺, 喝,接手以呼…… 则俛仰喘
水鸡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
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秦汉 喘家 《金匮玉函经》卷第二 >
辨太阳病形证治第三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
时期 伏饮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隔上病痰,满喘咳吐, 必有伏饮
哮喘 《华佗神方.华佗治哮喘
神方》 白凤仙花一棵……轻者当愈。
 
表 5 (续)
朝代 病名 出处 内容
两晋
时期 喉鸣而喘 《脉经.肾足少阴
经病证第九》 足少阴之脉……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
上气鸣息 《诸病源候论.上
气鸣息候》 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
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隋唐
时期 呷嗽 《诸病源论.呷嗽
候》 呷嗽者……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
呀嗷喘粗 《外台秘要.石发 热嗽冲头面兼口干 方六首》 又疗肺胀气急,呀嗷喘粗,眠卧不得,极重恐气即绝
宋金 元时 期 齁喘 张杲《医说.卷
四.治齁喘》 信州老兵女三岁……胸次既宽,齁喘亦定
哮喘 王执中《针灸资生 经》
《丹溪心法.卷
二.哮喘十四》 因此与人治哮喘,只缪(刺)肺俞,不缪(刺)他穴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
哮嗽 《普济方.喘
门.哮》 夫哮嗽者……涎在咽喉间。令人喘嗽不宁。甚者摇身 滚肚。上气喘急。
《医学正传.卷之 二.哮 喘》 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
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明清
时期 哮喘 《景岳全书.卷之 十九明集.杂 证 谟.喘 促.实喘 证治》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哮病 李用粹 证治汇补 > 卷之五 > 胸膈 门 > 哮病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抟 击有声。发为哮病。
从哮喘的病名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古代医家自黄帝时期开始就发现了本病的一些症 状,但是一直没有和“喘”分开,都是作为喘的一种表现形式;华佗虽有“哮喘” 一词,但并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解释;王执中和朱丹溪均有哮喘一词,并提出了相应 的治法,只不过是哮喘并治,同用一穴或者一法;虞抟明确了哮和喘的区别;张景 岳说明了哮和喘的递进关系,哮是在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时期哮病作为哮喘 的主要病名出现。
另外,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称呼和命名也不同,所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哮 喘被称为不同的病名:
表 6 哮喘病名分类
Table 6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name about asthma
分类方法 病名
症状 哮吼、似喘、高喘、喘粗、喘满、喘逆、齁嗽、喘冒、喘促、干喘、喘胀、喘
痰、气急喘、忽做喘等
虚哮、热哮、痰哮、盐哮、酒哮、糖哮、水哮、宿哮、实喘、真喘、冷喘、寒
病因 喘、久喘、水喘、暑喘、风寒喘、阳虚喘、阴虚喘、痰哮嗽、伤寒喘、咸哮
咳、寒包热喘、痰饮喘逆、风寒喘逆、风寒外束喘、火炎上喘、伤损喘逆、暑
脏腑 湿喘逆、燥火喘逆、真元耗损喘等 肾哮、肾喘、肺痿、胃喘、胃络不和喘等
人群 天哮、妊娠、哮拔、醋哮、小儿涎喘、小儿喘急、小儿齁喘等
由上可见,对于哮喘一病的认识,从发现症状到提出病名再到辨证分型,经过了一 个漫长的时期,说明了中医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是在与疾病 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古代医家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窥见了中医学 发展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和经验医学的结合。
3)“喘”字的其他含义
“喘”并非只是疾病,它也代表着其他的含义
(1) 生理性:古代医家认为喘息是人的一种生理活动,并且具有养生的作 用,如周守忠《养生类纂》曰:“生者属阳,阳贯五脏,喘息之气是也。喘息之 气,以通六腑,以扶四肢”陶弘景《养生导引秘籍》曰:“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 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 虑)”
(2) 脉象:古医家认为“喘”是脉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素问.平人气象 论篇第十八》曰:“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平肾脉来,喘喘 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汪机《读素问钞》曰:“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周学海《脉义简摩》曰:“诊以至数之数者为纲,则曰 急、……曰喘、曰促……皆目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其脉动如人喘 数而绝者,病在脏中也”。
历代医家认为“喘喘”为“急促、急数、急疾、滑利、未伏即起、不足”之 意。丹波元简《素问绍识》曰:“脉动如人喘者。喘脉来如人之喘急也”
可见,古医家应用“取类比象”的朴素理论,在疾病上有着独特的认识。
4.1.2哮喘的诊断
诊断对于疾病的确诊有着重要的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 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 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 矣”同样,对于哮喘也是需要全面诊断的。
1 ) 望诊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指出哮喘患者颈部动脉有异常 跳动;林之翰《四诊抉微》曰:“若久病鼻扇喘汗,是为肺绝不治”又曰:“肺病 喘息鼻张”说明哮喘日久会有鼻翼煽动喘息汗出的表现;万密斋曰:“面目虚浮, 定痛胀而气喘”说明哮喘患者面目虚浮异于常人;周学海《脉义简摩》曰:“青 者,血滞而气寒也,……为腹痛气喘”气为血之帅,哮喘患者呼吸不利则血滞气寒 面部为青色;而《望诊遵经》:“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满者。邪实也。色 浅白喘而不满者。正虚也”进一步指出面部色深色浅病因病机有所不同;汪宏曰: “喘粗为之俯仰”、“喘息为难。颈背相引”指出哮喘患者身体表现为发作时身体 前后俯仰、耸肩缩颈;还指出“汗出发润。喘不休者。肺先绝”肺主皮毛,主魄户 开阖,所有哮喘肺气绝时会出大汗浸润毛发。
2 ) 闻诊
《四诊抉微》曰:“喘粗气热为有余,喘急气寒为不足”、“喘气太息,喉中 有声,谓之肺鸣。久病不治,气促喉声,痰火哮喘”;《金匮要略》曰:“咳而上 气,喉中水鸡声”等都明确指出哮喘之疾在呼吸时气促而粗,可闻及喉中之音,犹 如水鸡之声。
3 ) 问诊
《形色外诊简摩》曰:“不得卧,卧则喘者,水也”说明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 但坐不得卧的症状;《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曰:“岐伯曰:阳者天气 也,主外;……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 时卧,上为喘呼。……故阳受风气”,所以要询问患者是否有感受风邪的病史; 《四诊抉微》曰:“盖阴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为喘急 咳嗽”,所以哮喘患者要问是否有受寒凉的病史;《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耳聋嗌干” ,告诉我们还要询问患者汗所处的位置、是否有疼痛及部位等主关症 状;《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曰:“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 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指出询问患者发病时间及病程 发展情况;《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曰:“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指出询 问患者是否有情志受刺激的情况发生;《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曰:“劳则喘 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还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度劳累的情况;《黄帝内 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所以还有询问患者的饮食 情况。
4) 脉诊
据历代医家在医书中所记载,哮喘可见的脉象有涩、脉乱、脉弱、紧牢、实 脉、浮短、促脉、紧脉、代脉、肺脉、劳脉、疾脉、弦紧、肺浮、尺浮、寸口脉 沉、寸微、芤脉、脉迟、寸细、数脉、浮脉、右寸虚、数无力、肺部沉、肺部迟、 沉数脉、浮而迟、右寸沉、实而浮、洪而紧、浮数脉、滑数脉、洪数弦紧、寸沉弦 涩、浮紧而洪、脉皮绷急,尺寸沉脉、脉出鱼际、脉浮而洪、秋脉不及、脉浮大 弱、脉浮而毛、脉实洪滑、脉虚大、紧细伏匿、数见尺右、右寸逢紧、右寸浮、右 寸洪而紧、右寸实而大、右手寸口脉实、寸口脉沉滑、右手寸口脉洪、浮而聚于寸 口、脉底松软,中别挟一细线等。
其中不难看出脉位多表现在“右寸”,即对应的“肺”,亦有“尺”所对应的 “肾”,二者均和“气”相关;脉象多表现为“浮、沉、数”等,体现了哮喘初期 多为外感,继而入里侵袭脏腑,发作时喘息逆气心跳加快脉象亦数的症状。病程日 久还有可能出现《脉义简摩》中所谓“痼疾宿疾脉”。此外,《脉语.诸病宜忌 脉》还指出:“喘急 宜浮滑,忌短涩”《脉义简摩》也指出:“痰喘,脉滑大, 顺;沉细,逆”。
4.1.3哮喘的病因病机
哮喘的发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多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侵袭 人体,引起机体病变,内伤多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或者久病体虚导致肺、肾、脾、 胃、大肠等脏腑机能下降,还有饮食不慎和情志异常等。《黄帝内经》云:“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哮喘的发病内伤是基础,由外感诱发,现将历代医家对于 哮喘发病以病因为线索进行病机和分型的详细论述,摘列分析如下:
1)外感
(1) 风邪:内经言之为“贼风”,《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曰:“或因于贼 风虚邪。而为身热喘呼”说明了风邪可以导致喘呼之症。风为阳邪,所以《素 问•太阴阳明论篇》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 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风性轻扬开泄,容易通过皮毛进入体内, 《奉时旨 要》曰:“风郁之症,由皮毛而入……贼风邪气,乘虚伤人,浅者止犯皮毛,深者 遍传经络。其症……咳嗽痰喘”;《类经》言:“风寒自表入脏,必先于肺,盖肺 合皮毛,为脏之长也”说明风邪易袭阳位,而肺在人体处于上部,所以也最容易受 到风邪的侵袭,如《望诊遵经》曰:“口燥而喘……肺中风也”,又《脉经》曰:
“风舍于肺,其人……喘满……多唾浊沫”,又《保命歌括》曰:“肺中风者…… 其症偃卧,时咳喘息,胸满短气”,《形色外诊简摩 》曰:“肺风之状,胸中气 满,……喘而不得卧者可治”。
(2) 寒邪:内经言,民避寒邪,君子周密。说明寒邪易侵袭人体致病。《推 拿抉微》曰:“若衣服失宜,外形受寒,则皮毛洒淅,渐入腠理,发热动饮,为咳 喘等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体表卫气首先受到侵袭,所以《素灵微蕴》曰:
“一遭风寒,闭其皮毛,肺气郁遏,内无下达之路,外无升泄之孔,是以冲逆咽 喉,而病嗽喘”;又《难经正义》曰:“寒伤肤表,皮毛之卫气不得外出,则返于 内而上壅为喘,”;寒邪侵犯经络,致使太阳经病变,如《<内经>运气病释》所 言:“寒胜则太阳所经之处皆病,而兼见咳喘”;寒邪侵犯肺腑,则《素问吴注》 曰:“寒入肺则喘……。寒胜则喘”,又《内经博议》曰:“喘嗽寒搏于肺也。寝 汗出憎风”,又《推拿抉微》曰:“寒热伤肺,则气逆而为喘为咳”;昼为阳夜为 阴,寒为阴邪,阴气复盛,有损元阳,所以会出现《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是以 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哮喘之症,多遇寒加重,缠绵难愈,如《证治针 经》曰:“若夫哮喘之患,遇冷辄剧,一属骤寒包热……一由中外皆寒”,《奉时 旨要》曰:“更有哮症,此表寒束其内热……外有哮喘之症,逢时而发,人尽知为 寒痰固结”,《保命歌括》曰:“人素有哮喘者,遇天寒暄不常则发,发则连绵不 已”。
(3) 暑邪:暑邪易扰神,所以《素问.生气通天伦第三》曰: “因于暑, 汗,烦则喘喝”;暑为夏月主气,易伤肺金,所以《奉时旨要》曰:“夏月暑火伤 肺,喘嗽面赤”,又《素问心得》言:“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 用,草木眚,喘……在暑流行”;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所以《素问识》曰:“言 暑之阳者也……为喘。为大声呼喝”,又《脉语》曰:“身热面渴气粗喘闷者为感 暑邪而病”;暑邪多夹杂湿邪为病,《运气易览》曰:“凡遇六戊年,赫曦之纪,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为水所复,则反谵妄狂越,喘鸣”。
(4) 湿邪:湿为阴邪,损伤肺卫之气,《保命歌括》曰:“湿先入肺,肺主 气,其色白,其病上气喘嗽”,又曰:“湿之中人,乘虚而入,入肺为喘嗽”;湿 邪阻遏气机,致中焦不利,脾失健运,上而为喘,如《身经通考》曰:“夫湿能伤 脾,脾土一虚,诸症生焉……入肺为喘满咳嗽”,又《素问吴注》曰:“湿甚于 中,谓之阴气,阴气上逆,则胸中 胀不便,乃为湿饮举发于中,气道不利,故咳 喘有声……。湿拥其气,故呼吸气喘”;肾主水,所以湿邪易侵袭肾腑,如《素问 经注节解》曰:“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按:水湿则病肾,跌仆则伤骨,故均 令为之喘也”,又《古本难经阐注》曰:“如中湿。肾邪乘肺也……以病推之 当……喘咳”;痰、水、饮均为湿邪的变化形式,所以《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
“感吾身之水湿。则为痰喘”,又《素问要旨论》: “湿复则湿变乃举,体重中 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5) 燥邪:《素问》曰:“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 肺为娇脏,喜润勿燥,而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又《类经》曰:“肺属金,其化燥, 燥金盛则清邪在肺而肺病有余,如岁金太过,甚则喘咳逆气之类是也”;《身经通 考》曰:“肺主燥,自病则喘嗽,必须润之。实则喘而气盛,虚则喘而少气”;
《奉时旨要》:“燥则必痒,痒则必嗽,而从此喘促……等症滋起”,所以燥易伤 肺。
(6) 火邪:火为阳邪,其性趋上,易侵袭人体上部,肺卫五脏之长所以最易 受火邪侵袭,如《类经》:“火胜于上,故肺金受伤而喘嗽血溢”,《内经博议》 曰: “火热入则直入脏腑。而劫心劫肺劫胃。故烦汗喘渴四症。一齐俱见”,又
《医学权舆》曰:“喘急因火入肺金,气为火郁故上升”,又《勉学堂针灸集成》 曰:“凡痰喘因热而上,谓火气炎上故也”,《寿亲养老书》:“老人喘嗽,火乘 肺也”,《 医灯续焰》:“坐而气促喉声者,痰火哮喘”,《推拿抉微》曰: “哽气喘气,火伤肝肺”,《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火气炎上也。喘不能久 立”。
总体来看,哮喘的发作,其病机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伤肺,致使肺金受损, 气机不和,肺气不降,反为上逆所致,非独一寒所致。
当肺受风邪则风邪闭肺,肺失肃降,其气填胸致胸满喘息,不可仰卧;寒邪侵 扰,则肺卫受损,皮毛不胜,寒邪入里则伤肺,寒邪壅盛而致哮喘;暑邪伤肺,肺 气消散,加之暑结痰水,以致哮喘;湿邪中人,肺主行水之功不胜湿邪之重,留于 体内则为痰湿、水饮,肺为储痰之器,不胜痰浊,发而为哮喘之症;燥邪伤肺,肺 喜润勿燥,肺络则受损,以致肺气血缺失,功能下降,故为哮喘之症;火邪伤肺, 火克金则肺金受克,肺失肃降,火郁气逆而为哮喘。
这对于为现代研究哮喘发病和临床治疗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说明日 常生活中加强防范“风寒暑湿燥火”等一系列致病因素可以有效的预防哮喘的发生 和发作。
2) 内伤
(1) 归脏 归肺:肺为华盖,故肺为诸邪易侵之脏,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 “肺病者,喘咳逆气”,又《灵枢.五阅五使》曰:“肺病者,喘息鼻张”,《脉 诀汇辨》曰:“喘气太息,乃为肺病”,《素问绍识》曰:“肺伤则喘咳声嘶”,
《运气要诀》曰:“喘咳气逆、唾痰涎血,皆肺病也”,《难经古义》曰:“肺其 内证……其病喘咳”,《医学权舆》曰:“哮证主肺”,《勉学堂针灸集成》曰: “诸咳气喘,皆属肺”又言“肺属病 肺胀满而喘咳”,《内经博议》曰:“皮肤 痛寒热喘咳等为伤肺也” ;肺主气司呼吸,所以当肺发生病变首先表现为气的失 常,由于肺气实或气有余而致者,如《灵枢》曰:“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 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又《针方六集》曰:“肺藏气,气有余则喘 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灵枢悬解》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而少气,实则 宗气郁满,喘喝不宁,胸盈而仰息”,《身经通考》曰:“肺虚,鼻息利,少气, 实则喘喝,仰息”,《素问经注节解 》曰:“肺藏气,气郁不利,故喘息有声而 肺热叶焦也”,《脉义简摩》曰:“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奉时旨要》曰:
“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胸胀气粗,邪气实也,其责在肺”;由于肺气虚或气不足 而致者,如《 医会元要》曰:“喘呼气促,气短不续,肺气虚也”;肺气乱则见 《黄帝内经太素》曰:“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肺气上逆或不利易为 哮喘,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肺脏之阴液外泄。则四脏之阴。并逆而起。 起则上熏于肺。而使人喘急喉鸣”;《脉义简摩》曰:“喘息气逆,喉中涎响,肺 逆证也”, 《内经博议》曰: “喘急属肺有实热及肺气上逆”, 《灵枢识》曰:
“上气喘者。肺气逆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喘属肺之呼不利”;肺气 败则见《寿世传真》曰:“如凡气短气夺而声哑喘急者,此肺脏之胃气败也”;肺 之化为燥,故《身经通考》曰: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必须润之。实则喘而气 盛,虚则喘而少气”;另外《灵枢悬解》还指出:“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 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明“肺小”体质的人不易的哮喘之症。
归肾:肾为先天之本,故肾病则出现《勉学堂针灸集成》曰:“肾属病 饥不 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针灸甲乙经》曰:“肾 病者……咳喘身重”;肾主水,《医经原旨》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 也”;肾为五脏之本,如《素问经注节解》曰:“夫肾者,五脏之本也。本不固则 阴虚不能维阳, 为喘为胀”;肾主纳气,故肾气虚则表现为虚喘,《奉时旨要》 曰:“虚喘者,气短而不续,慌张声低,元气虚也,其责在肾”;昼阳夜阴,肾主 骨,若肾之相火受阴邪则如《形色外诊简摩 》曰:“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 气病肺……。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归肝:肝为刚脏,其气刚强,若病则如《针灸甲乙经》所言:“肝病者喘咳逆 气”;肝主升发之气,故《脉经钞》曰:“肝主胸中喘”,若肝受风邪则如 《脉 义简摩》所言:“人有病肝脏风壅……夜卧不得,咽喉隔塞,如物抵筑,多喘”, 若肝气郁结不利则见《素问吴注》曰:“肝气不得利达,令人喘逆”;肝受堕恐则 如《形色外诊简摩 》曰:“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肝火上冲则为 《四诊抉微》所言:“胸中喘……俱肝火”。
归脾:《奉时旨要》曰:“虚喘则脾肺气虚,土不生金”。
归心:《灸法秘传》曰:“喘病之因有四……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又《身 经通考》曰:“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又《运气易览》曰:“心火受邪,病 则……喘咳……心火胜肺金,水为金之子,复能胜火……喘咳”。
其他 《医林改错》通过解剖还指出气门为哮喘声音发作之源,曰:“肺管之 后,胃管之前,左右两边凹处有气管两根,其粗如筋,上口在会厌之下,左曰左气 门,右曰右气门,痰饮津涎由此气管而出。古人误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为肺病者, 因见其症自胸中来”。
可见,起病机为五脏内伤,牵连于肺,故五脏皆可致喘,非独一肺。对于临床 多脏器考虑治疗哮喘具有指导意义。
(2) 归腑
归胃:胃为水谷之海,通降失常则易留滞水饮,出现喘息之症,《医经原旨》 曰:“所论喘息不得卧者……在胃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甚于肺者也”。
归大肠:大肠主传化糟粕,若传导失常则肠中水粪交织,如《脉经》所言: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可见,其病机为内腑受损,本为满而不实却实邪留滞内腑,气机失调,脏腑互 为表里,牵连于脏,发而为喘。对于临床理解哮喘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3) 归经
归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第十》曰: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 满,膨胀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手太阴经筋亦为肺经所 属,《难经疏证》:“手太阴之筋。其病甚。成息贲喘急吐血”。
归手阳明大肠经:《针灸甲乙经》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 喘急而支怯胸中热”,又《脉语》曰:“脉贯膈,布胸中,故病为咳,为上气,为 喘”。
归手厥阴心包经:《素问悬解》曰:“手厥阴经起于胸中……邪客其络,令人 胁痛不得喘息”。
归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第十》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喝喝 而喘,坐而欲起”。
归足阳明胃经:阳明多气多血,胃火盛则冲肺《素问经注节解》:“阳明厥 逆,喘咳”。
归足太阳膀胱经:《类经 》曰:“太阳者,膀胱经也,太阳独至,则为厥 逆,为喘气,为虚气冲逆于上”
可见,其病机为经络受邪或者自身不通所致,对于临床应用针灸推拿的外治方 法治疗哮喘提供了最基础和直接的依据。
(4) 归焦:三焦主通行诸气,如《养生导引秘籍》所言:“三焦者,心肺肝 也。 主喘息之府”。
归上焦:三焦运行水液,若通则如《奉时旨要》曰:“水道不通,则……及上 焦则为喘”,肺属上焦,其燥易伤筋,故《形色外诊简摩》曰:“诸痿喘呕皆属于 上”;上焦如雾,所以《经络全书》曰:“张洁古曰:雾不利而为喘满”,又 《 医会元要》曰:“上焦证多喘满”。
归中焦:《脉简补义》曰:“痰饮瘀血,格于中焦,发为喘逆”说明中焦阻 塞,亦可致气机不利而为喘逆之症。
归下焦:《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喘咳者。是下焦之水气。并于阳明之经 也”说明,下焦水气易与多气多血至阳明经胶结,阻滞气血而为哮喘之症。
可见,其病机为上焦不宣,气机和水液运行失常所致,对于临床理解和治疗哮 喘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整体的思路。
(5) 情志 思虑:思则气结,心气虚,外邪有机可乘,故《三元参赞延寿书》曰:
“《书》云:思虑则心虚,外邪从之喘而积气”。
悲忧:肺藏魂,故《类经》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又《医 经原旨》曰:“肺志不伸,则气郁生火,故喘息有声,发为肺鸣”。
怒气:《针灸大成》曰:“有气哮,怒气所感”,又《养生四要 》曰:“人 之怒者,必因其拂逆而心相背,受其污辱,而气相犯,及发则气急而上逆矣。其病 也……为喘渴烦心”。
堕、惊恐:《形色外诊简摩》:“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 肺”。
可见,其病机为情志内伤,致脏腑功能受损或受限而致哮喘,对于现代医学单 纯从生理角度治疗疾病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心理学指导。
3 ) 继发 《身经通考》:“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脉经》:“病 先发于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病支满”;《素问经注节解》:“大肠病甚,传入于 肺,为喘息而上贲”;《保命歌括》:“心次传于肺,咳嗽,气急,喘促,卧则犹 甚……心次传于肺,咳嗽喘促”;《黄帝内经太素》:“足阳明脉厥逆,喘咳身热 善惊,衄欧血不可治,惊者死。足阳明逆气乘肺,故喘咳也”;《保命歌括》:
“如先肿后喘者,脾传肺也”
4)易感人群和时机
(1) 人群 产妇:因女体为阴,素体偏弱,所以妊娠期间耗气耗血,如《资生集》曰:
“妊娠三月成胎后……喘闷如水气状……谓之子气”,原因为《资生集》曰:“胎 前喘息,皆由营卫之气,流行失度,气经于脏,脏不能受,诸气上并于肺,肺溢而 气争,故令喘”;而产妇因新产,气血大虚,正虚而邪侵,易发哮喘之症,如《资 生集》所言:“产后喉中气急喘促者何?答曰: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营行脉 中,卫行脉外,相随上下,谓之营卫。因产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主,独聚 肺中,故令喘”,又言:“产后十八证……十七曰喉中气喘急”,《医灯续焰》则 言:“产妇因火逼动胎,逆上作喘急者”;产后哮喘对于产妇来讲是危机症状,如
《资生集》曰:“产后发喘气促,此第一危证也”,《证治针经》曰:“喘生产后 即危疴,(无论虚实)”。
老人:老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无源,易致外邪侵袭,如《保命歌括》 曰:“老人小儿素有哮喘,遇寒喧不常,发则连绵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卧”; 《寿亲养老书》“老人喘嗽,火乘肺也”。
小儿:小儿脏腑未充,精血不足,易致哮喘,小儿气血多来自母体,所以《急 救广生集》曰:“母伤饱,乳儿必患喘急”;小儿哮喘发作喉中如锯声,如《厘正 按摩要术》曰:“陈飞霞曰:小儿痰嗽气喘,有升无降,喉如锯声”。
(2) 时机:哮喘的发病一定的规律。 按年份讲:多发于六戊年、六丙年、从革之际。如《运气证治歌诀》曰:“凡
遇六戊年,赫曦之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痎疟,上气咳喘”, 又《运气证治歌诀》曰:“凡遇六丙年,流衍之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 火,民病……喘咳上气”,又《素问经注节解》曰:“从革之纪,是谓折收,(火 折金收之气也,谓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之岁也。)……其发咳喘,其脏肺, 咳,嗽也。 喘,气急促也。 其病喘喝,胸凭仰息”。
按季节来讲:哮喘多发于秋季、冬季或长夏、夏季复感寒邪之时,如《四诊抉 微》:“交秋发哮,多清水,属寒”,又《医学指要》曰:“凡秋冬厥逆,气上冲 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又《养生类要》言:“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则四 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又《心印绀珠经》曰: “夏月极热,热生喘促”,又《运气要诀》曰:“暑热大行太过火,肺金受邪喘咳 疴,……冰雨寒霜水复过……其为病喘而咳嗽,气少不足息”。
按日来讲多发于丑未之日、夜晚,如《订正太素脉秘诀》曰:“丑未之日。太 阴司天。注曰。丑为本。属肺……未为标。属脾。其化湿。其病喘逆呕噎”,《针 方六集》曰:“哮喘一症大难当,夜间失睡气遑遑”。
4.1.4哮喘的辨证分型
根据古医籍记载的哮喘发病原因,可将哮喘分为哮喘寒证、哮喘热证、哮喘虚 证、哮喘实证、哮喘痰湿证、哮喘错杂证六大类。
1)哮喘寒证
本证多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如《内经博议》曰:“喘嗽寒搏于肺也”,致 使肺气闭塞,如《类经》曰:“肺受风寒则病为肺痹。而其变动为咳,咳则喘急, 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则指出哮喘发作发如水鸡之声。
2)哮喘热证
本证多由于暑燥火之热邪侵袭人体,致使肺金受损、肺络损伤、肺失濡润、肺 气涣散或壅塞所致,其证多喘粗,如《素问》曰: “阳胜则身热……喘粗为之俯 仰”,其发哮喘多为吼鸣之音,如《针灸大成》曰:“吼喘气满,肺胀不得卧”, 同时也指出了患者肺胀,胁满胸高,如《素问吴注》所言:“肺之雍,喘而两胁 满”。
3)哮喘寒包热证
本证多由于寒邪骤然侵袭人体,内热不得抒发,正如《证治针经》所言:“夫 哮喘之患,遇冷辄剧,一属骤寒包热”,其发病则多表现在冬季天气骤寒之时,如 《养生类要》曰:“喘嗽遇冬则发此寒包热也”。
4)哮喘虚证
本证多由于脏腑内伤、情志内伤或哮喘日久,致使脏腑本虚,发而为哮喘之 症。如《资生集》曰: “若脾虚四肢无力,肺虚不任风寒,肾虚腰酸、短气不能 步,猝然气喘不息,此脾肺素亏,母虚子亦虚,肾气不归元”《推拿抉微》:“肺 久病,咳嗽连绵,喘息不休……或鼻孔开张而喘……上气喘逆,皆肺绝也”,又如 《奉时旨要》曰:“虚喘者,气短而不续,慌张声低,元气虚也,责之于肾”,同 时可见哮喘虚证表现为气短、声低。
5 ) 哮喘实证
本证多由于肺脏实,如《身经通考》曰:“肺主燥,自病则喘嗽……实则喘而 气盛”;《重订诊家直诀》所言:“肺旺,喘咳上气,胸膈壅满咳,为气病……声 高有力为实”,所以哮喘实证咳喘声音多高;《理瀹骈文》曰:“呼吸急促为喘喉 中有声为哮,哮喘气壮胸满者为实症”指出了哮喘实证发作气壮胸满, 《类经》 曰:“肺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哮喘实证发作时表现为胸满,身体前俯后 仰;或由于邪气实而致,如《诊家正眼》曰: “盛则喘促狂乱之类,是邪气实 也”,《普济方》曰:“喘满疾实”,均指出,邪气实亦可导致哮喘发作为实证。
6) 哮喘痰证
本证多由于痰或者痰的病理形式所致,若《针方六集》曰:“哮喘咳嗽痰饮 多”,除了外邪之外,体内痰饮多可导致哮喘发作;又如《医灯续焰》曰:“坐而 气促喉声者,痰火哮喘”指出,痰与火结可致哮喘;《厘正按摩要术》曰:“小儿 痰嗽气喘,有升无降,喉如锯声”指出哮喘痰证喉中犹如锯声;《脉贯》曰:“喘 症无非风与痰耳”指出,痰与风相结可致哮喘;《脉简补义》曰:“痰饮瘀血…… 发为喘逆”指出痰饮和淤血相结发为哮喘; 《身经通考》曰: “痰郁,其症动则 喘”,说明痰郁在体内,动则诱发喘证。《三指禅》曰:“哮之源止有冷痰入肺窍 而已”指出了痰与寒邪胶结可致哮喘之症。
综合本章所述,哮喘一病在病名的发展上经历了逐步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古代 医家积极的探索精神以及历代传承并创新的意识。古医家对于哮喘一病,在望闻问 切的诊断上有着详实的叙述,可见哮喘是一种通过有着显著特征的疾病,通过细致 的四诊,可以有效的辨识本病。古代医家对于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比较系统和全 面的,包括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五脏六腑、经络受损、三焦失调,继发和传变 以及好发人群和时机,这对于现代医学研究多从寒、肺为出发点有着开阔思路的作 用,综合体现了古代医家始终坚持“天人相应”、“整体治疗”的医学思维,对于 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思维有着补充和启示作用。古医家对于哮 喘的辨证分型包含热证、寒证、寒包热证、虚证、实证、痰证等证型包含了现代医 学发作期、缓解期等内容,体现了宏观把握、辨证论治的思维,对于现代临床有着 启示作用。
4.2哮喘的现代研究
哮喘一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发病人群包括了所有年龄组,随着环境污染的 加剧,哮喘一病越来越多的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为此,哮喘的预防和治疗体系已经 逐步建立,比如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以及各国的相关机构,会经常发布哮 喘的相关研究进展,虽然哮喘在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已经很完善,但是这种疾病的发 生率依然很高[1],并且占据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和费用[2],哮喘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 了现代人的生活。所有,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本病是形势所趋,由于西 医西药对本病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副作用,所以中医的优势就可以凸现出来。近年 来,由于中药药材的人工种植使得中药不能很好的吸收天气精华之气,药效相对自 然生长有所下降,加之部分无良商家以次充好,用化学成分炮制劣药次药,非但不 治病反而致病,或者囤积居奇、哄抬药价,致使中药也很昂贵,这样看来纵使医术 再高,中药出现问题效果也不会太好,这就把针灸推拿的优势凸显了出来,它不依 靠药物,医疗成本不高,有些技术还容易推广和普及。所以越来越多的医生将目光 放在了这方面。
4.2.1针刺治疗哮喘机理的现代研究
中医学者一直试图揭示针灸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运用各种现代技术,从各个 角度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运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发现针刺治疗哮喘,是整体调整的多靶点效 应,它分别与免疫调节、基因表达以及白质合成等密切相关[3]。近些年,发现哮喘 的发作与肿瘤坏死因子(TNF-a)紧密相关,有学者通过针刺10例哮喘患者的穴 位,发现针刺可以有效的控制血清TNF-a的活性,并保持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 [4]。通过 12 个哮喘病人的针刺治疗,发现针刺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球蛋白的生 成,对于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5]。
我们发现,通过一些先进的技术得出的结论符合古代医家针刺治疗哮喘的效 果,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一步证明了针刺的对哮喘的作用,使得针灸的作用机理 有数据,更加的据有说服力。对于针灸在现代医疗环境之中立足有重要的作用。
4.2.2针刺、艾灸、推拿治疗哮喘的现代研究
针灸推拿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方法,在医药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它们反而 出现了各种创新的研究,包括理论的研究以及针具、手法和中西结合等各种作用形 式的研究。
有学者应用红外辐射发现太渊穴的光谱,健康人显著高出哮喘患者[6]。这说明 了当哮喘发作时其穴位的功能受到影响,通过针刺的方法可以改善穴位的功能,从 而改善哮喘的症状。有学者运用针灸肺俞、风门、太渊、列缺、尺泽的方法,治疗 32 例哮喘患者,效果良好[7]。通过针灸 174例哮喘病人,发现针灸不但有快速短期 效果,而且有着长期的疗效[8]。这种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治疗哮喘效果的肯 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克服了西药必须长期服药的弊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有 学者通过天突穴、定喘穴常规针刺配合肺俞穴和膻中穴注射鹿茸注射液的方法治疗 哮喘患者35例,效果显著,其PEF (用力呼气时的最快速率)指标大大增加I9】。 这一数值可以有效的直观的通过仪器检测出来,很好的证明了针刺和穴位注射的作 用。有学者通过针刺顶中线和额旁一线结合按摩推拿头部从顶点至枕区的位置,治 疗56例哮喘患者,结果显示其二氧化碳结合律和血液中氧含量明显改善[10]。从血 液角度分析了针刺和推拿结合治疗哮喘对血氧的作用,从而改善哮喘患者血氧含量 低的表现。有学者应用针刺和穴位敷贴的方法,临床观察 210 例哮喘缓解期的患 者,可以大大提升其肺功能,取得满意效果,指出无痛的穴位敷贴和针刺容易被接 受,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实施[11]。
可见,不论是单纯针刺、艾灸、推拿还是针灸推拿的结合,均可以有效的改善 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从而改善症状。但是现代临床研究也有其不足,那就是大多数 的研究结果均是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古代医家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若想真 正明白其作用原理则必须回归到古代医家医学思想的高度,从几千年来的中医学思 想中寻求规律。
参考文献
[1]Masoli M, Fabian D, Holt S,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asthma: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GINA dissemination committee report[J]. Allergy, 2004, 59(5): 469-478.
[2]Lewith G T, Watkins A D. Unconventional therapies in asthma:an overview[J]. Allergy, 1996, 51: 761-769.
[3]王宇, 崔建美 , 马 淑兰等. Proteomics Analysis of Component in Serum with Anti-asthma Activity Derived from Rats Treated by Acupuncture[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9, 06: 326-331.
[4]黄铁军,张吉•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ERUM TNF- a ACTIVITY IN ALLERGIC BRONCHIALASTHMAPATIENTS[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2,01:20-23.
[5]管遵惠, 张金达.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IMMUNOGLOBULIN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5, 02: 102- 105.
[6]周愉 , 沈雪勇, 王丽桢等. The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um of acupoint Taiyuan(LU 9) in asthma patient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 02: 187-192.
[7]徐立, 尚秀葵, 董 洪 英 . LECTURE ON ACUPUNCTURE Part I Clinical Acupuncture Lecture Thirty-two
ASTHMA[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3, 04: 59-62.
[8]Yang Y Q , Chen H P , Wang A Q, et al.Analysis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174 cases ofasthma.Shanghai J Acu-M oxi (Chin), 1994, 13( 4): 153.
[9]Liao G R, Xiong G. Observation o n the effects of acu-moxibustio n plus point-injection of extract of pilose antler for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J Nursing (Chin), 2004, 19( 15): 29
[10]Lu Z Q.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56 cases of bronchial asthma with acu-moxibustion plus massage. Shanghai J Acu-M oxi (Chin), 2004, 23( 9): 9
[11]Xu Si-wei, Zhang Bi-meng, Zhou Jun-mei,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Plus Acupoint Sticking for Bronchial Asthma in Remissive State[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3, 05: 326-330.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yixuelei/zhenjiutuinaxue/9294.html

上一篇:补脾益肾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 (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