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1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3
1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3
1.1中医古籍中关于脑瘫的记载 3
1.2脑瘫的病因病机 3
1.3脑瘫的中医治疗 5
2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11
2.1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
2.2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14
2.3脑瘫的现代医学治疗 15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9
1一般资料 19
1.1文献来源 19
1.2检索策略 19
1.3检索方式 19
1.4文献纳入标准 19
1.5文献排除标准 20
2研究方法 20
2.1数据录入 20
2.2统计学方法 21
2.3数据挖掘方法 21
3技术路线图 23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24
1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24
1.1频次统计 24
1.2关联规则 32
1.3聚类分析 35
2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36
2.1频次统计 36
2.2关联规则 43
2.3聚类分析 45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47
1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47
1.1频次分析 47
1.2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53
1.3腧穴聚类分析 54
2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55
2.1频次分析 5 5
2.2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59
2.3腧穴聚类分析 61
3不足与展望 61
结论 63
参考文献 64
缩略词表 72
综述 73
致 谢 83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4
脑瘫(cerebral palsy, CP)是导致儿童身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当 前我国小儿脑瘫的患病率约为每 1000活产儿中有2.0—3.5 个[1]。国外相 关研究表明[2],尽管高危早产儿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CP的患病率近年 来一直保持不变,全球CP的总体患病率为每1000例活产婴儿就有2.11 例患病。小儿脑瘫致残率高、治愈率低,治疗周期长,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鉴于脑瘫所造成的危害,脑 瘫的早期干预与积极治疗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早期干预治疗对于改 善脑瘫患儿各方面的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研究已经证明中医 药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康复进程。相关研究 对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 602 家医疗机构的进行了调研分析,调查发现部 分地区在脑瘫方面的医疗资源仍然缺乏,分布在北京、上海、山西等 7 个 省(直辖市)的机构中超过50%的机构未涉及脑瘫治疗。中西医综合康复模 式已成为治疗脑瘫的主要模式,国内77.2%的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传统康 复技术治疗脑瘫,并且取得显著疗效。医疗机构在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时使 用了针灸或推拿的概率达到了 80%以上,对针灸、推拿的疗效普遍认可
[3]。因此,进一步加强脑瘫康复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特别是针灸与推拿疗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大数据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研究人员 逐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浩瀚的中医药知识宝库中寻找并提取精准有效 而又新颖的知识。数据挖掘一般指的是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提取出 隐藏的有价值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不断拓展, 应用日渐成熟,为中医药的推广运用提供了价值,未来发展空间巨大[4]。 中医药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加强中医药健康 医疗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对于突显中医诊疗规律、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5]。
针灸与推拿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均是基 于中医传统理论,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调和 阴阳,治疗疾病。近年来,关于针灸与推拿疗法干预小儿脑瘫的报道日益 增多,然而大部分研究为临床研究,或为系统综述、文献质量评价,利用 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挖掘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脑瘫的运用规律研究甚少。本 研究旨在弥补这一缺陷,为临床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以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 通过数据挖掘方法中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三大方法,从不同 的角度深入剖析两种疗法所蕴含的规律。针灸与推拿作为脑瘫的两种疗 法、治疗手段,主要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具体的方式方法、经络、腧 穴、时间与疗程、穴位的补泻等均与疗效密切相关,其中方式方法、选经 取穴、腧穴配伍方法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两种疗法的 具体方式方法、选经取穴原则、配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挖掘,从而为临床 治疗小儿脑瘫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1.1中医古籍中关于脑瘫的记载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未记载有“脑瘫”病名,但却记载着丰富的与脑 瘫症状相似的描述及其相关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将其归属于“五迟”、
“五软”、“五硬”的范畴。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诸病源候》中指出“数 岁不能行”、“发疏不生”、“齿久不生”、“四五岁不能言语”[6],其主要描 述脑瘫的五迟症状即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婴童百问•五软》 中指出五软的症状为“五软者,头软、颈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 [7]。明代《古今医统大全》亦云:“头硬不能俯仰,气壅胸膈,手足心冷 如冰且硬,名曰五硬”[8],所谓的五硬即是指患儿头颈硬、肌肉硬、手硬、 脚硬、口硬。清代《幼幼集成•五软五硬证治》中指出“小儿出生后,有 五软五硬之症,此乃先天阳气禀受不足,胎元怯弱,不耐寒暑,为六淫所 犯,便尔五软见焉”以及“手足软,脾胃病也。脾主四肢,脾胃不足,故 手软而懒于抬,足软而墉于步也” [9],其指出脑瘫患儿因先天阳气不足和 后天脾胃虚弱,易为六淫邪气所侵,表现出五软、五硬的现象。
1.2脑瘫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多认为脑瘫的病因病机是胎秉怯弱,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 失养,五脏精气不能上荣元神之府所致,病位在脑,应在四肢,症状变化 多端,与肾、脾、肝、心关系密切,并且肾虚为病机的根本。
1.2.1先天肾虚为病机的根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 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主 生殖、发育。由此可见肾中精气之盛衰,将会直接影响脑髓的发育以及人 体生长。若肾精充足则筋骨旺盛、动作敏捷。肾气不足者,则导致精髓不 足、气血不充,髓不满骨,软弱不能行[10]。《幼幼新书》中指出:“有因母 血海见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肌体 虚弱;或年迈而后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婴孩羸弱,不耐寒暑, 纵使成人,亦有多疾,盖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柔弱,肌肉虚瘦。” 其含义为若父母因种种原因造成精血亏耗,脏气衰弱,易导致先天胎元受 损,精气缺乏,髓海不充,体质羸弱,筋骨失养而痿弱,就会出现瘫痪之 象。明代《婴童百问•卷之四》记载有“禀受肾气不足者……髓不足,故 不能充于齿……血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而不能行……胎气不强,骨 气软弱,筋脉无力……髓不满,骨故软弱”,明确指出肾气不足与机体羸 弱的关系[11]。由此可见,肾虚是脑瘫发病的根本,两者间关系密切。
1.2.2后天脾胃失养
小儿初生,脏气怯弱。如后天产伤、新生儿染疾或在喂养过程失宜, 容易导致脾胃的损伤。《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 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另外在《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指 出:“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之源,补充脑髓,主四肢肌肉。《保婴撮要•五软》曰:“此五者(五软) 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源其要归于胃”,其认为五脏气 的虚弱,其根源在于胃不能正常产生气血滋养机体[12]。因此,脾胃作为后 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筋骨肌肉失于滋养,肌肉松弛而不能 用,表现出四肢痿弱无力、肌肉松弛、头软不举、口软舌伸等五软之候。
1.2.3肝为罢极之本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并且《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提及:“肝者, 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肝主筋,主司 关节运动,肝血充足则筋骨得养。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肝藏血,肾主精, 精血互化,由于肾精不足,可引起肝阴血不足,肝肾不足则筋骨痿弱。阴 不制阳,则会表现出项强肢颤、手足徐动、行走不稳等症状。肝作为风木 之脏,若机体脾气虚弱则导致肝气的相对亢盛,不能抑制肝木。肝木旺则 反克脾土,造成气血生化乏源,进一步加重肝藏血的功能异常。脾虚肝旺 引发肝风内动,导致肢体痉挛收缩,风痰阻络,风邪、寒邪等实邪侵扰虚 弱机体,进一步耗伤人体经脉气血,形成虚中夹实之症。
1.2.4心藏神,主神志
心藏神,主神志,主司全身生理和精神活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 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心主血,心气不足则血液运行生成不畅,导致血 虚、血瘀。同时影响心主神的功能。另外心神由肾精所化,若肾精不足, 亦影响心主神的功能,影响患儿智力发育、表现出痴傻、神情呆滞、反应 迟钝之象。心开窍于舌,言为心声,心气不足,影响舌体的功能活动,出 现言语謇涩、吐字不清、语言发育迟缓等现象。
综上可知,中医古籍虽没有“脑瘫”这一病名,但中医对脑瘫具有深 刻的认识,对脑瘫发生的病因病机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
1.3脑瘫的中医治疗
1.3.1针灸疗法
针灸是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作用于人体经络腧 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从而治疗疾病。现代研 究证实,针灸治疗脑瘫的疗效确切,对改善脑瘫患儿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 著优势,已作为一种临床常用方法。针灸发展至今,在传统针灸方法基础 上,衍生出穴位注射、电针、穴位埋线、耳穴压豆、针刀等新型针灸方法。
(1)传统针刺
《黄帝内经》有云:“十二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 也。”针灸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从而治疗疾病。相关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抑制脑损伤后炎性细胞 的释放,从而减轻免疫损伤,缓解肌肉痉挛和减轻肌肉紧张以及有效改善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降低颅内血管阻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 [13,1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 上于面而走空窍。”可见头部内藏脑髓,是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所。小儿 脑瘫的病位在脑,故医家在临床治疗小儿脑瘫上,尤为注重对头部穴位的 刺激。如吴满红等人[14]设采用运动疗法、理疗等常规康复治疗的40例脑 瘫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的 39例患儿为观察组, 头针选穴选用顶旁 1 线、顶颞前斜线、头部相对应运动区、平衡区、足运 感区及智三针、语言区等,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头针有助于 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降低颅内血管阻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 恢复。于文欢等人[15]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用头针和体针治疗30例脑 瘫患儿,取头部的运动区、平衡区、足部运感区及上肢的臂臑、曲池、外 关、肩井、阳池、肩贞、少海、手三里、极泉和下肢的解溪、三阴交、环 跳、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等穴位,研究结果表明康复结合针刺可明显改 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流循环,临床疗效显著。
(2)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可称为水针,是针刺与中西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方法,其 选用相应的药物注射入人体腧穴,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16]。它可以将针 刺与药物对机体的双重刺激作用相结合,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 疗效。因其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近年来该疗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17]。郑敏超等人[18]设30例采用推 拿、 Bobath 疗法治疗的竖头不稳脑瘫患儿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的 30例患儿为观察组,研究结果表明穴位注射 能增强颈后肌群兴奋性,提高颈后肌群抗缺氧能力,提高局部肌肉力量, 增强患儿竖头功能。孙莉等人[19]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维生 素Bl、维生素B12治疗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结果表明穴位注射可降 低过高的肌张力,从而改善肢体功能。关丽君等人[20]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加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结果表明黄芪注射液 穴位注射能够使患儿肌肉收缩时参与的肌纤维数量增加,超声影像显示 肌肉纤维走行及回声有好转趋势,可改善肌肉萎缩程度,提高肌电活动, 增加肌肉活性,进而使患儿运动能力明显提高。
(3)电针
现代医学认为电针疗法在脑瘫的治疗中不仅能降低血管紧张度,提 高大脑供血效率,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还能改善脑细胞代谢,使部分失代 偿脑组织得以恢复,提高脑组织功能可塑性及促进脑组织修复[21]。王春 南等人[22]采用常规物理疗法结合电针治疗30例患儿,穴位选用第10胸 夹脊穴开始至第 5 腰夹脊的双侧华佗夹脊穴及下肢的髀关、浮兔、梁丘、 足三里、丰隆,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结合物理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 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谢菊英等人[23]认为通过电针督脉两旁的夹脊穴, 使针灸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入,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突触再生, 实现大脑皮层功能重组。并且通过督脉及夹脊穴附近的脊髓反射弧,降低 肢体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介小素等人[24]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 用电针治疗,结果表明电针可明显改善痉挛型患儿肌张力,提高智力,起 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疗效,缩短康复疗程。
(4)艾灸
艾灸之艾绒性温,为纯阳之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艾灸通过 艾火的温热刺激,可刺激经络感传,温通经络,调理气血,扶阳驱邪。李 世斌等人[25]认为,在百会、足三里、关元穴进行温和灸法,可以增加颅内 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以及脊髓中枢神经功能,调整血浆中神 经递质含量的释放,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并且降低整体血管紧张度,促进正 常脑细胞的代偿功能,加强脑功能可塑性。另外,研究表明,头针结合艾 灸可有效上调幼鼠海马区缺血缺氧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以及基因蛋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水平的表达[26]。张举玲等人[27 ]在头针、体针的基础上 加用艾灸,结果表明头针、体针加艾灸治疗小儿脑瘫肢体功能疗效明显优 于单纯针刺疗法,可获更好临床疗效。
(5)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基于中医针灸学理论将针刺、中药学和现代物理学 相结合的产物。其采用特制的针具将医用蛋白组织埋入人体穴位,通过异 体医用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续长时间的生理、生物化学和物理刺激,从 而治疗疾病 [28]。王春南等人[29]将 60 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在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对照组每周连续 5天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1 次穴位埋线,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可显著提高患儿的肌力、肌肉控制能 力以及步行能力。王凡等人[30]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治疗 30 例脑瘫患儿,基础穴位选择神庭、头维、百会、四神聪、率谷、枕下旁线、 颞前线、顶颞前斜线,并且配合随症取穴,如上肢运动障碍加肩髃、臂臑、 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运动障碍加环跳、承扶、秩边、殷门、伏兔、足 三里、三阴交等,研究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治疗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
1.3.2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疗法在治疗脑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既无针刺之苦,又无 服药之痛,易为患儿接受。通过运用相关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经络、 腧穴,可引起生理的的改变,扩张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 肿、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吸收,提高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修复损伤的脑组织、 脑细胞,从而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31]。苏海波[32]将轻度智障患儿分为 两组,两组患儿均给予物理治疗、认知功能训练、作业疗法及药物治疗等 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刘氏小儿推拿进行治疗,选用开 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推五经、按印堂、搓老龙、按百会等穴位进行治 疗,研究结果表明刘氏小儿推拿可以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水平,改善患儿 智力、粗大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屠长兰[34]设采用现代神经运动发育疗 法治疗的 36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并设现代神经运动发育 疗法结合推拿治疗的另外36 例患儿为观察组,结果提示观察组总有效率 91.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显著性(户<0.05),表明推拿结合现 代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临床效果肯定,值得临床 推广应用。
1.3.3中药疗法
针对脑瘫治疗的中药疗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水疗以及中 药蜡疗等。药物以具有活血通经、健脾补肾、开窍作用的药物为主[33]。中 药疗法常常与现代康复、针灸推拿等疗法相结合以加强疗效。
(1)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常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如何爽等人[35]采用 针刺结合中医辨证的方法对31例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其中肝肾不足型选 用补肾地黄丸,脾肾虚弱型选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肝强脾弱 型选用加味六君子汤,血虚邪侵型选用当归散,阴虚风动型选用大定风珠 加减,结果提示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行为评分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V0.05),治疗后患儿运动功能总有效率达83.9%。
(2)中药外用
中药熏洗外用属于中医的温热疗法之一。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先利用中药煎煮后的温热蒸气进行有效熏蒸,再针对全身或局部患处用 药液淋洗、浸浴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中药熏洗通过促进人体的血液循 环从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同时通过辨证选药,可达调整脏腑功能,调 和气血阴阳的功效,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6]。如 彭云超[37]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具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等作用的 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到 92.59%,高 于常规治疗的有效率 75.93%,表明推拿结合中药熏蒸对脑瘫患儿运动功 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
1.3.4综合疗法
在临床上,为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往往多种疗法联 合使用。孙红[38]认为通过脉冲电流对经络腧穴的良性刺激,能够改善脑 循环,促进脑细胞的修复和发育,既能缓解四肢的肌张力,又能提高肌力, 加速正常运动的形成。其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针结合传统针刺治 疗组 30 例,传统针刺对照组 30 例,结果提示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 对照组的有效率,电针结合传统针刺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值得临床 推广。于冬丽等人[39]将 102 例脑瘫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用循经针灸推拿疗法, 结果表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循经针灸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 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肌肉痉挛评分以及运动发育评 分,且能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白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a (TNF- a)水平。另外,针药相结合,同样更能提高临床疗效。许惠强等人[40]在 言语康复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和中药自拟方(控涎方)加减治疗 45例脑瘫流 涎患儿,结果提示采用针灸、中药配合言语训练能够减少患儿唾液的分泌, 增强口咽括约肌功能,提高吞咽频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言语康复,可作为
治疗脑瘫流涎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2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1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从出生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 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体位及 反射异常,部分患儿伴发智力低下、癫痫、言语障碍、视听觉障碍,以及 继发性肌肉和骨骼问题。据估计,现今我国小儿脑瘫的患病率约为每 1000 活产儿有 2.0—3.5 个,小儿脑瘫已成为现阶段导致儿童残障的主要疾病 [1]。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脑瘫的发病过程比较复杂,它的发生发展是多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因研究大多建立在流行病病因学基础上。按不同 的性质可分为遗传的、物理的 (如创伤、放射线)、化学的(如缺血、毒素)、 生物的(如各种感染)因素,按大脑受到损伤的时期分为产前因素、产时因 素、产后因素[41]。严重的脑损伤和脑发育异常被认为是脑瘫发生的直接 原因。
2.1.1宫内感染和炎症
宫内感染在妊娠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生,其主要包括羊水、脐带、胎盘、 胎膜和胎儿的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是细菌。如若母体体内存在感染, 可以通过胎盘直接导致胎儿脑损伤。相关研究认为,宫内感染导致脑瘫的 机制为感染可诱发早产、发热、新生儿败血症、脑脊髓膜炎,引起胎盘功 能不全和产时窒息,细胞因子导致脑损伤等几个方面。孕前以及孕期应积 极治疗感染相关疾病,若临床诊断为宫内感染,应积极治疗[42]。此外,围 产期母体病毒感染也是小儿脑瘫发生的原因之一,许多嗜神经病毒都极 易使发育中的胚胎脑组织受到严重的损伤,造成脑部发育异常。感染所致 的炎性反应会引起大脑白质和灰质的损伤。研究表明,在近 10%的人类 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中,患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瘫)的风险更高。 大部分的儿童患有双侧痉挛性脑瘫,大多数患有严重脑瘫的儿童都有严 重的相关障碍[43]。
2.1.2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孕期的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体内的胎盘供给氧气与营养从而生长和发 育,这种供给的中断可导致胎儿缺氧。围产期缺血缺氧可直接导致胎儿神 经系统发育受到影响甚至引起脑损伤,是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 原因。具体常见有胎盘病理性异常;孕妇患有贫血、肺部疾病等缺氧性疾 病;脐带发育异常、脐带绕颈、脐带打结、脐带脱垂等原因导致脐带供氧 异常;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或者血液系统疾病;双胎输血综合征,或 者一胎胎死宫内后存活胎儿;产程异常造成胎儿急性缺氧等原因[44]。所 有可能影响胎儿和母体之间氧气交换的因素均可造成胎儿缺氧。另外, Brankica Vasiljevic 等人[45]的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在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 伤中起主要作用,并且认为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上调可能是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早产儿中。此外,缺 血缺氧可以导致脑室周围白细胞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 引起白质坏死性病变,髓鞘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星形胶质增生和神经 元死亡。Zaghloul N等人[46啲研究表明,新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模型小 鼠患有明显的后肢轻瘫,不协调和进食困难。缺氧缺血损伤会增加促炎细 胞因子,激活NF-kB,激活小胶质细胞并引起硝化应激。
2.1.3早产/过期产/低出生体重
相关研究证明,早产是导致脑瘫的高度危险因素[47, 48]。钟佑泉等人[49] 针对四川乐山地区 148723 名脑瘫患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早产儿和过期 产儿的患病率是足月患儿的 22.41 倍,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患病率是正常 出生体重的 16.32 倍,双胎儿童患病率是单胎儿童的 4.2 倍。并且男性儿 童脑瘫患病率是女性患病率的 1.1 倍。研究表明,宫内窒息与宫内感染是 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两者既可单独引起早产儿脑损伤,又能协 同作用加重损伤[50]。高华等人[51]发现,宫内感染致早产小鼠的动物模型 与足月正常鼠相比,早产鼠模型对外界的刺激极度敏感,经常处于不自主 颤抖状态,不自主动作增多,容易惊恐、跳跃,存在随意运动障碍以及姿 势异常的现象。
2.1.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问题。低水平胆红素是一种氧 自由基清除剂,具有防止细胞受到超氧化合物损伤的抗氧化作用。异常升 高的胆红素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并 对神经元细胞膜、线粒体及 DNA 产生毒性作用,损伤神经突触功能[5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够引起胆红素中毒性脑病-核黄疸,严重损害中枢 神经系统者可致残。神经元细胞含有丰富的髓磷脂,与胆红素结合能力较 强,成为胆红素毒性靶标,更易受到胆红素的损害,从而诱发胆红素脑病 [53]。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主要为围产期因素、感染性疾病、母 乳性黄疸以及ABO溶血等,为有效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 生,应积极注重对新生儿围产期的护理指导和早期预防治疗 [54]。
此外,放射性物质影响、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多胎妊娠、母亲并发 症及分娩过程异常、通过人工助孕技术分娩的高危儿等众多高危因素也 被众多研究证实可导致脑瘫的发生。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过程复杂,多种因素均可 导致脑瘫的发病。并且截至到目前为止,具体的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制尚 未研究清楚,对于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需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
2.2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根据 2015 年发布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中的指导意见,临床分型 分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 型、混合型[1]。
2.2.1临床表现
小儿脑瘫具有复杂的临床表现,不同的类型和受损部位表现出的临 床症状各有差异。即使相同类型,若年龄阶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致。 目前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中枢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患儿的运动发育迟缓,可出现抬 头、坐立、翻身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表现出自主运动困难,肢体 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不自主动作和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 应等。
(2)肌张力异常:主要表现为患儿肌张力增高或低下,部分患儿则 表现出肌张力高低变化不定,常伴有姿势以及神经反射异常。
(3)合并症:患儿常合并其他一些疾患,比较常见的有智力低下、 癫痫、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1]。
2.2.2临床分型
(1)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 皮质运动区损伤。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 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 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 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 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表现在 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 性手足徐动(chroeo-athetosis)和肌张力障碍(dystonic);该型最明显特征是 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 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该型肌张力可高可 低,可随年龄改变。
(5)共济失调型(ataxia)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锥体系、锥体外系 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
(6)混合型(mixed types)具有两型以上的特点[1]。
2.3脑瘫的现代医学治疗
经查阅文献,目前已知的针对脑瘫的现代医学疗法有:现代康复疗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以及其他治疗。
2.3.1现代康复疗法
现代康复疗法是小儿脑瘫康复的常用手段。现代康复训练主要包括 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高压氧等康复技术,另 外,近年来心理治疗、肌内效贴、机器人、矫形器等辅助技术、新兴康复 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55]。
运动疗法是治疗小儿脑瘫最常用的方法,对脑瘫康复具有良好的疗 效,主要包括Bobath技术、Vjta技术、Rood技术、引导式教育(PetO 疗法)、悬吊训练、上田法、感觉统合训练法、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法 等[56]。其中Bobath技术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神经发育治疗方法,能有 效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所引发的运动障碍[57]。此方法基于脑的可塑 性理论,通过适当刺激,抑制异常反射的运动模式和异常姿势,包括抑制 性手法、促进性手法、感觉刺激法等。洪文扬等人[5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Bobath法,结果证明Bobath疗法对于脑瘫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降低患儿的残疾程度,对于改善预 后具有积极作用。
物理因子疗法是应用电、光、声、磁和热动力学等物理学因素以及现 代化科学技术方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水疗 法、经颅磁刺激、传导热疗法、冷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55]。理疗目前作 为康复医学的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脑瘫治疗上,理疗主要作为辅 助手段,大多与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配合使用。
作业疗法是针对患儿功能障碍专门设计的作业活动,通过锻炼患儿 完成这些作业活动,以尽可能提高患儿的运动、认知、日常活动能力等能 力,主要包括小组式、游戏式、音乐式以及配合家庭训练式等方式[59]。作 业疗法常与其他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相关研究表明在运动疗法的基础 上加用作业疗法,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60]。
2.3.2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脑瘫的药物治疗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病因出发, 改善脑的代谢功能,修复脑功能,如脑蛋白水解物、脑神经生长素、神经 生长因子等;另一方面,针对肌肉神经存在继发性损伤,为了修复继发性 外周肌肉损伤,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而使用的药物,如肉毒素、维生素 BI、维生素B2、神经节苷脂等。翟红印等人[61 ]将2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包括功能训练、物理因子治 疗及药物应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痉挛肌肉运动终板注射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B12,结果表明肌肉运动终板药物注射能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 动功能,减轻肌肉痉挛,改善智力发育。
2.3.3手术治疗
手术疗法主要分为针对肌肉肌腱的手术、骨和关节手术、神经手术三 大类型。如采用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改良型胫前肌腱外移 术治疗小儿脑瘫马蹄内翻足等等。杜爱民等人[62]根据 178 名脑瘫患儿的
痉挛部位采用 4 种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切断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术)能够有效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结 合术后康复训练,效果满意。但手术治疗常常针对脑瘫引起的功能障碍如 关节畸形、肌肉痉挛等症状展开治疗,并未能从根上解决脑瘫引起的原因, 具有局限性。
2.3.4神经干细胞移植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迅速发展,干细胞已经被证实为一类具有增殖和 分化功能的多潜能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分化为新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从 而分泌出人体脑部所需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脑血管恢复重建,修复 受损脑部组织,从而从根本上治疗脑瘫 [63]。闫冬梅等人[64]采用立体定向 移植的方法,将培养好的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 28例脑瘫患儿的额叶、内 囊前肢或脑室旁等脑实质处,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 应用在术后短期内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并密切关注 人体指标。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初步肯定 [65]。但是目前此项技术还存在着如免疫排斥反应、致瘤性、保持性状稳 定、定向诱导分化、作用机制、移植技术及疗效评价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安全性与疗效评价仍需今后的进一步研究[66]。
2.3.5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瘫作为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临 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来提高临床疗效。如将康复疗法与中医针灸、推拿、 方药等传统方法相结合。如黄飞燕等人[67]将语言训练与针灸疗法相结合 治疗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结果表明语言训练配合针灸疗法更符合脑瘫患 儿语言发育迟缓的需求,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的致残率高,直接导致患儿身体的残疾,严重影 响生活质量。中医药以及现代医学在小儿脑瘫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方法 多样,两者常结合使用。针灸、推拿疗法对脑瘫患儿的功能障碍、生活质 量的效果肯定,逐渐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其在脑瘫方面的研究日 益加深。因此,有必要开展针灸与推拿治疗脑瘫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为 临床治疗脑瘫的提供借鉴和帮助。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1一般资料
1.1文献来源
本研究中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来源于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 (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等期刊数据库中,检 索日期为自数据库建立至2018 年12月 31日以前。
1.2检索策略
根据脑瘫病名和干预方式确定检索词,检索主题词(“小儿脑瘫” or “脑瘫” or “五迟” or “五软” or “五硬” or “五软” or “痿证”)and关键 词(“针灸” or “针灸疗法” or “针刺” or “针刺疗法” or “艾灸” or “灸 法” or “推拿” or “小儿推拿” or “按摩” or “手法”)进行检索。
1.3检索方式
采用计算机检索。
1.4文献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已发表的期刊类文献,包含硕博士论文。并且为临 床确有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献。
( 2)研究方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科学,都有设置对照 组,分组方法合理。
(3)研究对象:文献中入组的患者明确诊断为小儿脑瘫,并排除继 发性脑瘫疾病者。
(4)干预方式:文献中观察组的治疗手段主要为针灸和推拿疗法, 可单独或配合其他中西医治疗疗法。对照组为不含有针灸、推拿疗法的西 医疗法。
(5)文献中均有明确的处方:针灸选穴可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 同时包括常用的的头皮针疗法,以针刺、灸法、电针、穴位注射等针灸疗 法为主要治疗手段。推拿方面,以小儿特定穴推拿或传统经穴推拿为干预 方式,以十四经络腧穴、经外奇穴和小儿推拿特定穴为主要选穴。
(6)文献语言:中文。
1.5文献排除标准
(1) 文献研究类型:临床个案报道;单纯机理、基础研究文献;科 普类文献;文献综述以及评论、专家经验谈、评述等理论研究性文献。
(2) 分组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方式进行分组的研究类文献,例如 以就诊先后、住院号大小、单双数以及其他主观分类方法。
(3) 研究对象:大鼠、小鼠、兔子等动物实验;文献中小儿脑瘫诊 断标准不明确或诊断不清。
(4) 干预方式:治疗方法不以针灸、推拿为主的文献。
(5)其他内容:文献中若存在重复发表或数据雷同的,仅保留内容 较完善或最新发表的一篇;英译中或只发表摘要的会议论文、全文无法获 取等相关文献。
2研究方法
2.1数据录入
(1)录入基本信息
将所有筛选出来的文献数据进行提取并录入Excel表格,主要录入内 容包括:文献编号及篇名、发表作者姓名以及地址、发表年份及刊物名称、 文献关键词、临床分型类别、随机分组方法、观察组及对照组病例数、治 疗方法、腧穴、证型分类等。对于文献数据需要特殊说明或处理的,将信 息填入“备注”。
(2)录入处方信息
为了便于统计,将纳入的腧穴名称进行规范处理,规范的标准参考普 通高等教育出版的“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68]。例如“虎口”
规范处理为“合谷”,“人中”处理为“水沟”,“绝骨”处理为“悬钟”, “脾腧”处理为“脾俞”。干预措施中若使用的是“靳三针疗法”,如 “智 三针”由神庭、本神两穴组成,则作为“智三针”一个整体录入;头针录 入焦氏头针[69]、“靳三针疗法”、朱明清头针以及《针灸学》教材中的国际 化标准头针,其他流派的头针均不予录入。涉及阿是穴及医者自创穴位如 “神根穴”、“流涎穴”、“脊三穴”等经验穴均不纳入。四神聪、太阳穴、 华佗夹脊穴等作为经外奇穴类别录入。
推拿方面,推拿腧穴及手法的规范处理参照上一部分针灸腧穴录入 方法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出版教材《推拿学》[70]、《小儿推拿学》[71]进行录 入。例如将“补肾经”、“清心经”等含有补泻的穴位规范为“肾经”、“心 经”;将刘氏小儿推拿的“推五经:补肾经600次、补脾经600次、补肺 经 300 次、清肝经 100 次、补心经 200 次”处理为“五经”;“腹阴阳”规 范为“腹”;“斜扳法”、“旋扳法”统一规范为“扳法”;“援法”、“滚法”、
“掌滚”统一规范为“援法”。
2.2统计学方法
(1) Excel 表格作为数据建立及管理工具。 NoteExpress 软件作为查 重及筛选工具。
(2)腧穴关联规则的工具采用IBM SPSS Modeler 15.0软件。
(3)方法、腧穴、经络等方面的频数统计及治疗处方聚类分析的工 具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3.0 软件。
2.3数据挖掘方法
数据挖掘主要包括数据的准备、数据的挖掘以及数据结果的表达与 分析三个步骤。常用的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有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 则、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72],本研究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 分析三个方法进行研究。
(1)频数分析(Frequencies, FA)
通过频数统计,可以得出各项高频次数据,进而推论出针灸与推拿治 疗脑瘫的文献发表年份、方法、腧穴、经络、证型等方面的整体趋势。文 献发表年份可了解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方法频率分析可以为 进一步探求有效针灸、推拿方法提供数据理论依据。腧穴的使用频数,可 以直观描述穴位的整体运用情况,寻找出高频腧穴。经络频数统计,可寻 找经络间的联系及脑瘫治疗经络选取情况。通过统计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进一步揭示处方用穴规律,为探讨脑瘫的病因病机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2)关联规则( association rule,AR)
关联规则指的是相同数据库中一组对象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如两个对象“同时出现”、“某一对象出现后能够推导出另一个对象”。通 过关联规则方法可以协助研究者寻找出数据间隐藏的内在关联网络,从 而推测出未知情况。关联规则最常用的指标包括支持度和置信度。其中支 持度(Support,SUP)描述了两个变量在所有事务中同时出现的概率,如 果同时出现的概率低,那么两个变量之间关系不大。如果两个变量同时出 现的概率高,则说明两个变量总是相关。置信度(Confident, CON),也 称之为可信度,表示在出现变量A的总事务集中同时包含有变量B的概 率 [73]。目前对于最小支持度及最小置信度的统一标准尚未确定,研究者 常常根据数据的性质或研究需求,对最小支持度及最小置信度进行设定 [74]。通过关联规则,可以得出联系密切的腧穴配伍组合,为选穴组方提供 借鉴。
( 3)聚类分析( cluster analysis,CA)
作为一种研究不同数据之间“物以类聚”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同样 可以协助寻找数据间的内在联系。聚类指的是将数据按照某些共同特征 分到不同的类或者簇的过程。通过观察每类或者一簇数据的特征,从而集 中对特定的聚簇集合作深入的分析。聚类分析的分类过程可以将没有先 验知识的数据资料自动分类,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75]。本研究通过对腧 穴处方进行变量聚类,可以得到常同时出现并且在治疗上关系密切的腧 穴聚类组合。并且组合方式可以对今后的腧穴、经络配伍提供有价值的理 论参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探索研究出的新配伍处方并不是现成的腧 穴组合,只是通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得出,其临床有效性还需临床的进一 步验证和考究。
3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初步检索出有关针灸的文献4321篇,经NoteExpress软件查重筛选 并予剔除重复性文献 2064 篇。再依据本研究中文献排除标准,剔除文献 1849 篇,最终筛选出 408篇文献。其中单纯针灸疗法363篇,针灸+推 拿疗法45篇。检索出有关推拿治疗脑瘫文献1917篇,利用 NoteExpress 软件查重筛选并予剔除1084篇。再进行人工检索排除,最后获得符合推 拿治疗脑瘫的文献 141 篇,其中 45 篇为针灸+推拿疗法。为便于统计, 将 45 篇文献的针灸数据、推拿数据分别录入针灸数据库和推拿数据库。 最终共得到针灸治疗脑瘫的文献408篇,推拿治疗脑瘫的文献141篇。
1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1.1频次统计
1.1.1文献发表数量及年份
由下图1 见, 2009 年以前正式发表的文献较少,均在 16 篇以下。 2009年以后,除2011 年及2013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发表的文献 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文献量稳步增加。由此推测未来针灸治 疗小儿脑瘫的相关临床研究数量会呈逐年增长趋势。
文献数量
80 76
图 1 :本研究中纳入文献数量及年份
1.1.2期刊分布情况
408 篇文献中共涉及379 篇期刊文献,涉及143 种期刊,其中载文量 排名在前 10位的期刊分别是《上海针灸杂志》、《光明中医》、《针灸临床 杂志》、《中国针灸》、《中医临床研究》、《按摩与康复医学》、《辽宁中医杂 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医儿科 杂志》,如下表所示。
表 1 :期刊分布情况(前 10 位)
期刊名称 频次 百分比 期刊名称 频次 百分比
《上海针灸杂志》 12 8.4% 《按摩与康复医学》 9 6.3%
《光明中医》 12 8.4% 《辽宁中医杂志》 9 6.3%
《针灸临床杂志》 11 7.7%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9 6.3%
《中国针灸》 11 7.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8 5.6%
《中医临床研究》 11 7.7% 《中医儿科杂志》 8 5.6%
1.1.3各类型脑瘫的文献数量
根据文献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分布总体呈一定的 规律,主要在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语言功能障碍、智力障碍以及综合功 能障碍(未指出明确的类型,为多个症状的结合)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 多。根据统计,针对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方面的文献最多,达到了269篇, 所占比例为 66%。运动障碍类型中,以痉挛型所占比例最多,不随意运动 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所占比例较少。其次为语言障碍,包括语言发育 迟缓、流涎等方面的文献,达到 72篇,占18%。综合能力及智力障碍方 面的文献数量所占比例略少,分别是 36 篇(占比 9%)和 31 篇(占比 7%)。
各类型文献数及比例(n(%))
图 2 :各类型文献数量及占比
1.1.4针灸方法统计
根据文献数据统计可知,针灸方法常用的有头针+体针、体针、头针、
电针、水针、穴位埋线、艾灸等。其中最常用的针灸方法为头针+体针(193
次),占 47.3%,位居第一。具体详见下表。
表 2 :针灸方法频次分析
方法 频次 百分比(%) 累计半分比(%)
头针+体针 193 47.3 47.3
体针 90 22.0 69.3
头针 41 10.0 79.3
电针 35 8.6 77.9
水针 35 8.6 96.5
头针、体针+艾灸 8 2.0 98.5
穴位埋线 2 0.5 99.0
水针+电针 2 0.5 99.5
艾灸 2 0.5 100
合计 408 100.0
1.1.5证型频次统计
将脑瘫的常见证型进行归纳总结,可将之分为 10 类,具体分类及频 数为肝肾亏虚(111)、气血不足(38)、脾胃虚弱(33)、痰瘀阻络(27) 、 肾气不足(21)、瘀血内阻(20)、心脾两虚(18)、脾肾亏虚(18)和肝 强脾弱(10)、风热侵袭(10)等,虚多实少。详见下表。
表 3:证型频次分析
证型 频次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肝肾亏虚 111 34.1 34.1
气血不足 58 17.8 51.9
脾胃虚弱 33 10.1 62
痰瘀阻络 27 8.3 70
肾气不足 21 6.4 76.7
瘀血内阻 20 6.1 82.8
心脾两虚 18 5.5 88.3
脾肾亏虚 18 5.5 93.8
肝强脾弱 10 3.1 96.9
风热侵袭 10 3.1 100
合计 135 100
1.1.6头针取穴频次统计
通过统计可知,共涉及头针及相关三针组穴 50 个,总频次 960 次。 焦氏头针运用的频次最多,为 385 次,涉及8个区域,其中运动区(120 次)、语言区(81 次)、平衡区(73 次)、足运感区(61 次)运用频次较 高。靳三针运用的频次为 358次,以智三针 (102 篇,25%)、颞三针 (99 篇,24.26%)、脑三针 (56篇,13.73%)、四神针(53 篇,12.99%)运用频次 最多。具体详见下表。
表4: 头针频次分析表 头针类型 总频次区域统计文献内提及头针区域文献数及所占比例 —
国际标准头针208 17 顶颞前斜线(43篇,10.54%);顶中线(40篇,
9.8%);顶旁 1 线 (28 篇, 6.86%);顶旁 2 线 (19篇, 4.66%);枕下旁线 (17篇, 4.17%);顶
颞后斜线 (12 篇,2.94%);顶旁线 (12 篇, 2.94%);颞后斜线 (11 篇,2.7%);额中线 (7 篇,1.72%);枕上正中线 (6篇,1 .47%);顶前 斜线 (5篇,1.23%);颞前线 (2篇,0.49%); 枕旁线 (2篇,0.49%);顶后斜线 (1 篇,0.25%); 顶颞前线 (1 篇,0.25%);颞线双侧 (1 篇, 0.25%);枕中线 (1 篇,0.25%) 运动区 (120 篇,29.41%);语言区 (81 篇, 19.85%);平衡区 (73 篇,17.89%);足运感区 (61 篇,14.95%);感觉区 (27篇,6.62%);智 力区 (14篇,3.43%);晕听区 (7篇,1.72%); 运用区 (2篇,0.49%) 智三针 (102篇,25%);颞三针 (99篇,24.26%); 脑三针 (56 篇,13.73%);四神针(53 篇, 12.99%);舌三针 (15 篇,3.68%);肩三针 (7 篇,1.72%);手三针 (5篇,1.23%);额五针 (4 篇,0.98%);痿三针 (3 篇,0.74%);腰三针 (3 篇,0.74%);膝三针 (2篇,0.49%);足三针 (2 篇,0.49%);颈三针 (2篇,0.49%);额三针 (2 篇,0.49%);手智针 (1 篇,0.25%);踝三针 (1 篇,0.25%);耳三针 (1 篇,0.25%) 顶颞带(2 篇,0.49%);顶枕带(1 篇,0.25%); 额顶带(1 篇,0.25%);颞前带(1 篇,0.25%); 顶结后带(1 篇,0.25%);顶结前带(1 篇, 0.25%);额旁带(1 篇,0.25%);颞后带(1 篇, 0.25%)
1.1.7腧穴使用频次统计
通过统计,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共为160个,总频次为3174次。 其中穴位频次230的穴位有31个。百会穴的使用频次最高,为190次。 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其他穴位为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 分别为186次、151次、131次、122次、119次。按频次降序将这31个 腧穴排列如下表。
表5:腧穴使用频次
排名 穴位 频次 频率 排名 穴位 频次 频率
2 足三里 186 45.59% 18 肩髃 51 12.5%
3 合谷 151 37.01% 19 廉泉 50 12.25%
4 曲池 131 32.11% 20 太溪 47 11.52%
5 三阴交 122 29.9% 21 神庭 45 11.03%
6 四神聪 119 29.17% 22 命门 44 10.78%
7 阳陵泉 96 23.53% 23 地仓 44 10.78%
8 环跳 86 21.08% 24 委中 43 10.54%
9 外关 87 21.32% 25 昆仑 40 9.8%
10 解溪 77 18.87% 26 伏兔 37 9.07%
11 手三里 74 18.14% 27 承山 36 8.82%
12 肾俞 70 17.16% 28 血海 32 7.84%
13 悬钟 61 14.95% 29 夹脊 31 7.6%
14 太冲 59 14.46% 30 哑门 31 7.6%
15 内关 54 13.24% 31 髀关 30 7.35%
16 风池 54 13.24%
1.1.8腧穴归经统计
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十二经脉、任督二脉。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二 正经、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及经外奇穴均有涉及,而且除手太阳小肠经外, 阴经使用频次均低于阳经使用频次。经络频次数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 督脉(594次)、足阳明胃经(480次)、手阳明大肠经(449 次)、足少阳 胆经(393次)、足太阳膀胱经(305次)。其中督脉以百会、大椎、神庭、 命门运用最多。手太阴肺经使用频次最少。经络中所使用的穴位个数排在 前三位的分别是督脉(26 个)、足太阳膀胱经(26个)及足阳明胃经(18 个)。
表6:经脉频次分析 归属经络 总频次穴位数 文献内提及穴位文献数及所占比例
(次)(个) (篇,%) 督脉 594 26 百会穴(190篇,46.57%);大椎穴(54篇,
13.24%);神庭穴 (45 篇, 11.03%);命门穴 (44 篇, 10.78%);哑门穴 (31 篇, 7.6%);身柱穴 (28 篇, 6.86%);腰阳关穴 (25 篇, 6.13%);筋缩穴 (23 篇, 5.64%);水沟穴 (23 篇, 5.64%);印堂穴 (21 篇, 5.15%);风府穴 (19篇, 4.66%);上星穴 29
(15篇, 3.68%);脑户穴 (13篇, 3.19%);前顶穴 (12篇, 2.94%);阳关穴 (8篇, 1.96%);长强穴 (7篇, 1.72%);至阳穴 (7篇, 1.72%);后顶穴 (7 篇, 1.72%);脊中穴 (5 篇, 1.23%);神道穴 (3 篇, 0.74%);悬枢穴 (3 篇, 0.74%);中枢穴 (3 篇, 0.74%);囟会穴 (3 篇, 0.74%);陶道穴 (2 篇, 0.49%);腰俞穴 (2 篇, 0.49%);灵台穴 (1 篇, 0.25%)
廉泉穴 (50篇, 12.25%);关元穴 (9篇, 2.21%); 气海穴 (8篇, 1.96%);中脘穴 (4篇, 0.98%); 天突穴 (2 篇, 0.49%);巨阙穴 (1 篇, 0.25%); 膻中穴 (1 篇, 0.25%)
内关穴 (54篇, 13.24%);劳宫穴 (5篇, 1.23%); 大陵穴 (1 篇, 0.25%)
外关穴 (87篇, 21.32%);阳池穴 (16篇, 3.92%); 肩髎穴 (11 篇, 2.7%);中渚穴 (7篇, 1.72%); 翳风穴 (3 篇, 0.74%);耳门穴 (2篇, 0.49%) 神门穴 (18篇, 4.41%);少海穴 (16篇, 3.92%); 通里穴 (15篇, 3.68%);极泉穴 (15篇, 3.68%) 后溪穴 (23 篇, 5.64%);肩贞穴 (16篇, 3.92%); 听宫穴 (9篇, 2.21%);天窗穴 (2篇, 0.49%); 天宗穴 (2篇, 0.49%);养老穴 (2篇, 0.49%); 臑俞穴 (1 篇, 0.25%);少泽穴 (1 篇, 0.25%); 支正穴 (1 篇, 0.25%)
尺泽穴 (5 篇, 1.23%);列缺穴 (1 篇, 0.25%) 臂臑穴 (18篇,4.41%);合谷穴 (151篇,37.01%); 肩髃穴 (51篇,12.5%);曲池穴 (131篇,32.11%); 三间穴 (7篇,1.72%);手三里穴 (74篇,18.14%); 手五里穴 (5篇, 1.23%);阳溪穴 (5篇, 1.23%); 迎香穴 (7 篇, 1.72%)
太冲穴 (59篇, 14.46%);中封穴 (3篇, 0.74%); 曲泉穴 (2 篇, 0.49%);章门穴 (1 篇, 0.25%) 阳陵泉穴 (96 篇, 23.53%);环跳穴 (86 篇, 21.08%);悬钟穴 (61 篇, 14.95%);风池穴 (54 篇, 13.24%);风市穴 (26篇, 6.37%);本神穴 (15 篇, 3.68%);肩井穴 (12篇, 2.94%);听会穴 (10 篇, 2.45%);丘墟穴 (9 篇, 2.21%);完骨穴 (6 篇, 1.47%);曲鬓穴 (6 篇, 1.47%);率谷穴 (4 篇, 0.98%);瞳子髎穴 (2篇, 0.49%);临泣穴 (2 篇, 0.49%);阳辅穴 (2 篇, 0.49%);脑空穴 (1
篇,0.25%);居髎穴 (1 篇,0.25%)
足少阴肾经 91 6 太溪穴 (47篇,11.52%);照海穴 (1 9篇,4.66%); 涌泉穴 (1 9篇,4.66%);复溜穴 (4篇,0.98%);
然谷穴 (1 篇,0.25%);阴谷穴 (1 篇,0.25%)
足太阳膀胱经 305 26 肾俞穴 (70篇,17.16%);委中穴 (43篇,10.54%); 昆仑穴 (40 篇,9.8%);承山穴 (36 篇,8.82%); 肝俞穴 (20 篇,4.9%);脾俞穴 (18 篇,4.41%); 大肠俞穴 (10 篇,2.45%);承扶穴 (10 篇,2.45%); 申脉穴 (10 篇,2.45%);殷门穴 (10 篇,2.45%); 天柱穴 (8篇,1.96%);胃俞穴 (4篇,0.98%); 秩边穴 (3 篇,0.74%);睛明穴 (3 篇,0.74%); 承筋穴 (3 篇,0.74%);大杼穴 (2 篇,0.49%); 风门穴 (2 篇,0.49%);膈俞穴 (2 篇,0.49%); 心俞穴 (2篇,0.49%);委阳穴(2篇,0.49%);飞 扬穴 (2 篇,0.49%);肺俞穴 (1 篇,0.25%);络 却穴 (1 篇,0.25%);攒竹穴 (1 篇,0.25%);跗 阳穴 (1 篇,0.25%);合阳穴(1 篇,0.25%)
足太阴脾经 181 6 三阴交穴 (122 篇,29.9%);血海穴 (32 篇, 7.84%);阴陵泉穴 (16 篇,3.92%);商丘穴 (8篇, 1.96%);大都穴 (2 篇,0.49%);箕门穴 (1 篇, 0.25%)
足阳明胃经 480 18 足三里穴 (186 篇,45.59%);解溪穴 (77 篇, 18.87%);地仓穴 (44 篇,10.78%);伏兔穴 (37 篇,9.07%);髀关穴 (30 篇,7.35%);颊车穴 (28 篇,6.86%);梁丘穴 (18 篇,4.41%);下关穴 (17 篇,4.17%);头维穴 ( 1 3篇,3 . 1 9%);承浆穴 (12 篇,2.94%);丰隆穴 (6 篇,1.47%);陷谷穴 (3 篇,0.74%);气舍穴 (2 篇,0.49%);四白穴 (2 篇,0.49%);天枢穴 (2 篇,0.49%);大迎穴 (1 篇,0.25%);内庭穴 (1 篇,0.25%);上巨虚穴 (1 篇,0.25%)
经外奇穴 228 17 四神聪穴 (119 篇,29.17%);夹脊穴 (31 篇, 7.6%);金津穴 (15 篇,3.68%);玉液穴 (14篇, 3.43%);太阳穴 (10篇,2.45%);八邪穴 (9篇, 2.21%);八风穴 (6篇,1.47%);脑清穴 (5篇, 1.23%);膝眼穴 (4篇,0.98%);百劳穴 (3篇, 0.74%);肩前穴 (3 篇,0.74%);解剪穴 (3 篇, 0.74%);鹤顶穴 (2 篇,0.49%);跟平穴 (1 篇, 0.25%);肩后穴 (1 篇,0.25%);泉中穴 (1 篇, 0.25%);上廉泉穴 (1 篇,0.25%)
1.2关联规则
1.2.1头针关联规则
当计算参数设置为支持度210%,置信度280%,共有21条头针关 联配伍组合达到要求。由下表可见,支持度超过 20%的有 2 条,分别是 颞三针—智三针,智三针—颞三针,支持度分别为 25%和 24.26%,智三 针—四神针、脑三针以及智三针—四神针、颞三针的置信度最高,为 100%, 颞三针一智三针的支持度实例最多,为102例。提升度>1表明是有效的 关联规则,提升度<1代表无效的关联规则,提升度=1代表两者之间相 互独立,无关联。详细见下表。
表 7 :头针关联规则
后项 前项 实例 支持度% 置信度% 提升度
智三针 四神针,脑三针 41 10.05 100 4
智三针 四神针,颞三针 46 11.27 100 4
智三针 四神针 53 12.99 98.11 3.92
智三针 脑三针,颞三针 46 11.27 97.83 3.91
运动区 足运感区,平衡区 44 10.78 95.45 3.25
运动区 足运感区 61 14.95 95.08 3.23
智三针 脑三针 56 13.73 91.07 3.64
运动区 平衡区 73 17.89 90.41 3.07
颞三针 四神针,脑三针 41 10.05 90.24 3.72
颞三针 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 41 10.05 90.24 3.72
颞三针 四神针,智三针 52 12.75 88.46 3.65
颞三针 脑三针,智三针 51 12.5 88.24 3.64
颞三针 四神针 53 12.99 86.79 3.58
智三针 颞三针 99 24.26 82.83 3.31
四神针 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 45 11.03 82.22 6.33
颞三针 脑三针 56 13.73 82.14 3.39
脑三针 四神针,颞三针 46 11.27 80.43 5.86
四神针 脑三针,颞三针 46 11.27 80.43 6.19
脑三针 四神针,颞三针,智三针 46 11.27 80.43 5.86
颞三针 智三针 102 25 80.39 3.31
四神针 脑三针,智三针 51 12.5 80.39 6.19
1.2.2腧穴关联规则
对频次超过30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当计算参数设置为支持度215% 以及置信度280%,共有33条腧穴关联配伍组合达到要求。其中支持度 220%,置信度280%的高频穴位关联组有 12 个,分别为:足三里—曲 池;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足三里;足三里—曲池、 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足三里—外关;足三里—环跳;足 三里—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外关、曲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其 中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的支持度(32.11%)及支持度实例(131 例) 最高。具体见下表8。图4表示的是高频腧穴关联规则网络图,线与线连 接代表二者存在相关,线条粗细代表相关强度大小,线条粗则代表两者之 间的关系密切,线条细则反之。
表 8 :频次超 30 次的腧穴关联规则
后项 前项 实例 支持度% 置信度% 提升度
足三里穴 曲池穴 131 32.11 84.73 1.86
合谷穴 曲池穴 131 32.11 80.15 2.17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 122 29.9 87.7 1.92
合谷穴 曲池穴,足三里穴 111 27.21 81.08 2.19
足三里穴 曲池穴,合谷穴 105 25.74 85.71 1.88
足三里穴 阳陵泉穴 96 23.53 85.42 1.87
曲池穴 外关穴 87 21.32 94.25 2.94
足三里穴 外关穴 87 21.32 88.51 1.94
足三里穴 环跳穴 86 21.08 87.21 1.91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曲池穴 82 20.1 95.12 2.09
足三里穴 外关穴,曲池穴 82 20.1 87.8 1.93
曲池穴 阳陵泉穴,足三里穴 82 20.1 80.49 2.51
曲池穴 外关穴,足三里穴 77 18.87 93.51 2.91
足三里穴 解溪穴 77 18.87 87.01 1.91
曲池穴 解溪穴 77 18.87 80.52 2.51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合谷穴 76 18.63 90.79 1.99
曲池穴 三阴交穴,合谷穴 76 18.63 84.21 2.62
曲池穴 手三里穴 74 18.14 89.19 2.78
足三里穴 手三里穴 74 18.14 87.84 1.93
足三里穴 阳陵泉穴,曲池穴 73 17.89 90.41 1.98
足三里穴 百会穴,合谷穴 73 17.89 84.93 1.86
外关穴 阳陵泉穴,曲池穴 73 17.89 80.82 3.79
曲池穴 三阴交穴,合谷穴,足三里穴 69 16.91 89.86 2.8
曲池穴 外关穴,合谷穴 68 16.67 92.65 2.89
足三里穴 外关穴,合谷穴 68 16.67 89.71 1.97
足三里穴 环跳穴,曲池穴 67 16.42 86.57 1.9
曲池穴 解溪穴,足三里穴 67 16.42 85.07 2.65
足三里穴 手三里穴,曲池穴 66 16.18 86.36 1.89
外关穴 阳陵泉穴,曲池穴,足三里穴 66 16.18 80.3 3.77
曲池穴 手三里穴,足三里穴 65 15.93 87.69 2.73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曲池穴,合谷穴 64 15.69 96.88 2.13
足三里穴 外关穴,曲池穴,合谷穴 63 15.44 88.89 1.95
足三里穴 解溪穴,曲池穴 62 15.2 91.94 2.02
1.3聚类分析
将频次超过30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频数大于30的穴位总共31个。 通过聚类树状图表现及结合中医证型分类,将之聚成 6 类。树状图中的 纵轴表示与之相应的腧穴,横轴的数字表示的是腧穴与腧穴之间的距离。 通过比较腧穴之间的距离,若腧穴之间在越短的距离内聚集,其相关性就 越高,以此来表明腧穴之间的关系。具体见下表及下图。
类别
第五类
第六类 廉泉、地仓、哑门、夹脊穴、风池、内关、神庭
伏兔、髀关、肩髃、承山、血海、委中、昆仑
伏兔穴 髀关穴 肩麗穴 承山穴 血海穴 委中穴 昆仑穴 廉泉穴 地仓穴 哑门穴 夹脊穴 风池穴 内关穴 神庭穴 大椎穴 命门穴 肾俞穴 太冲穴 太溪穴 悬钟穴 百会穴 四神聪穴 解溪穴 手三里穴 曲池穴 外关穴 阳陵泉穴 环跳穴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 合谷穴
2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2.1频次统计
2.1.1文献数量及发表年份
由下图可知, 2000 年以前的文献未纳入。这与文献不符合纳入标准 有关。另外,推拿治疗脑瘫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而推断未来几 年推拿治疗脑瘫的相关临床研究,将会平稳增长,并且临床研究日益规范 化。
文献数量
30 28
图 6:推拿文献发表数量及年份
2.1.2期刊分布情况
推拿方面共涉及128篇期刊文献, 73种期刊。其中《陕西中医》、《四 川中医》、《按摩与康复医学》、《饮食保健》、《中医儿科杂志》、《辽宁中医 杂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医学信息》、《中国保健营养》、《中国 妇幼保健》等期刊载文量较多。核心期刊所占比例少。具体见下表。
表 10:期刊分布情况(前10 位)
期刊名称 频次 百分比(%) 期刊名称 频次 百分比(%)
《陕西中医》 7 5.5 《辽宁中医杂志》 3 2.3
《四川中医》 6 4.7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3 2.3
《按摩与康复医学》 5 3.9 《医学信息》 3 2.3
《饮食保健》 5 3.9 《中国保健营养》 3 2.3
《中医儿科杂志》 5 3.9 《中国妇幼保健》 3 2.3
2.1.3各类型脑瘫的文献数量
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共 141 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 块,将之分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脾 胃功能障碍以及综合功能障碍(文献中未明确指出类型,针对多种功能障 碍)等六大块。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最多,达到95篇,占63.4%, 并以痉挛型所占比例最多。另外语言障碍为 19 篇,综合功能障碍为 14 篇,智力障碍为4篇,视力障碍为3 篇,脾胃功能障碍6篇。
2.1.4推拿方法统计
根据所运用的推拿方法,将之分成三个方面,运用传统经穴推拿为主 的常规推拿法,运用小儿推拿特定穴推拿为主的小儿特定穴推拿法,以及 将两者相结合的常规推拿+小儿特定穴推拿法。据统计,常规推拿文献 88 篇,小儿特定穴推拿的文献有11篇,两者结合的文献有42篇。涉及小儿 推拿的文献为 53 篇,占比 37.59%。其中运用“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的文 献达7 篇。
2.1.5推拿手法统计
推拿治疗脑瘫的文献中,涉及的手法多样,手法类别复杂。其中以按 法(110 次)、揉法(104次)、捏法(80次)、推法(79次)、点法(66 次)、拿法(58次)、按揉法(43次)、点按法(36次)等手法运用最多, 具体详见下图。
各手法文献数
104
80 79
6 6
58
4 36
17 18 和 30
./ill 20 21
16
Illi 11 11 1; 1
图 7 :推拿手法所占文献量
2.1.6腧穴所在部位统计
根据腧穴所分布的部位进行统计,分为头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以 及上肢、下肢。由下表可知,常用的部位依次为下肢、头颈项部、腰背部、 上肢、胸腹部。下肢穴位为40个,使用频次为348 次,占比27.6%;头 颈项部穴位为39个,使用频次343次,占比27.2%。
表 11:腧穴所在部位
部位 总频次 穴位数 平均穴位频次 百分比(%)
头颈项部 343 39 8.8 27.2
胸腹部 60 18 3.3 4.8
腰背部 274 34 8.1 21.7
上肢 235 35 6.7 18.7
下肢 348 40 8.7 27.6
2.1.7证型统计
常见证型分布可归纳为12种,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肝肾亏虚(35)、 气血不足(18)、脾肾亏虚(18)、痰瘀阻络(14)、肝强脾弱(13)、瘀血 内阻(8)、脾胃虚弱(8)、精血亏虚(6)和心脾两虚(5),阴虚风动(5) 等,虚多实少。详见下表。
表12:证型频次分布 证型 频次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肝肾亏虚 35 26 26
气血不足 18 13 39
脾肾亏虚 18 13 52
痰瘀阻络 14 10.4 62.4
肝强脾弱 13 9.6 72
瘀血内阻 8 5.9 77.9
脾胃虚弱 6 4.4 82.3
精血亏虚 6 4.4 86.7
心脾两虚 5 3.7 90.4
阴虚风动 5 3.7 94
97
100
2.1.8腧穴频次统计
运用腧穴总数165个,总频次为1260次,其中应用频次215次有27 个,频次230有9个,前六位的穴位分别为脊柱穴(49次),占比34.75%; 百会(48 次),占比 34.04%;足三里(47 次),占比 33.33%;合谷(38 次),占比 26.95%,肾俞(38 次),占比 26.95%,风池(36 次),占比 25.53%。具体详见下表。
表 13 :腧穴频次分布
腧穴 频次 百分比(%) 腧穴 频次 百分比(%)
脊柱穴 49 34.75 四神聪穴 23 16.31
百会穴 48 34.04 阳陵泉穴 22 15.6
足三里穴 47 33.33 肝俞穴 20 14.18
合谷穴 38 26.95 涌泉穴 19 13.48
肾俞穴 38 26.95 哑门穴 18 12.77
风池穴 36 25.53 三阴交穴 18 12.77
曲池穴 35 24.82 大椎穴 17 12.06
环跳穴 33 23.4 解溪穴 17 12.06
委中穴 30 21.28 肾经穴 17 12.06
承山穴 28 19.86 手三里穴 17 12.06
太阳穴 26 18.44) 地仓穴 16 11.35
命门穴 25 17.73 颊车穴 15 10.64
脾俞穴 25 17.73 印堂穴 15 10.64
昆仑穴 24 17.02
2.1.9腧穴归经统计
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各腧穴在十二经络、任督二脉、经外奇穴等的分 布情况,总频次为1260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所运用的经络频次数目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249次)、督脉(182次)、足阳明胃 经(158 次)、足少阳胆经(129)、手阳明大肠经(114)。除手少阳三焦
经及手太阳小肠经外,阳经运用频次大于阴经运用频次。其中足太阳膀胱
经腧穴个数最多(29 个),以肾俞、委中、承山、脾俞运用最多。
表 14:经络频次分布
归属经络 总频次 穴位数 文献内提及穴位及所占比例
督脉 182 19 百会穴(48篇,34.75%);命门穴(25篇,17.73%); 哑门穴 (18篇,12.77%);大椎穴 (17篇,12.06%); 印堂穴 (15篇,10.64%);风府穴 (10篇,7.09%); 神庭穴 (7 篇, 4.96%);腰阳关穴 (5 篇, 3.55%); 筋缩穴 (4篇, 2.84%);至阳穴 (4篇, 2.84%); 中枢穴 (3篇, 2.13%);后顶穴 (3篇, 2.13%); 脑户穴 (6 篇, 4.26%);强间穴 (6 篇, 4.26%); 长强穴 (3 篇, 2.13%);身柱穴 (2篇, 1.42%); 神道穴 (2篇, 1.42%);腰俞穴 (2篇, 1.42%); 上星穴 (2 篇, 1.42%)
任脉 63 11 承浆穴 (13篇, 9.22%);关元穴 (11篇, 7.8%); 中脘穴 (10篇, 7.09%);气海穴 (9篇, 6.38%); 廉泉穴 (7篇, 4.96%);膻中穴 (4篇, 2.84%); 神阙穴 (4篇, 2.84%);中极穴 (2篇, 1.42%); 巨阙穴 (1 篇, 0.71%);石门穴 (1 篇, 0.71%); 下脘穴 (1 篇, 0.71%)
手厥阴心包经 18 4 内关穴 (8 篇, 5.67%);劳宫穴 (9 篇, 6.38%); 大陵穴 (2 篇, 1.42%);曲泽穴 (1 篇, 0.71%)
手少阳三焦经 22 5 外关穴 (12篇, 8.51%);肩髎穴 (4篇, 2.84%); 阳池穴 (1 篇, 0.71%);翳风穴 (1 篇, 0.71%); 丝竹空穴 (4 篇, 2.84%)
手少阴心经 8 4 少海穴 (3篇, 2.13%);通里穴 (3篇, 2.13%);
极泉穴 (1 篇, 0.71%);神门穴 (1 篇, 0.71%)
手太阳小肠经 20 8 后溪穴 (7 篇, 4.96%);肩贞穴 (3 篇, 2.13%); 天宗穴 (3 篇, 2.13%);肩外俞穴 (2篇, 1.42%); 肩中俞穴 (2 篇, 1.42%);颧髎穴 (1 篇, 0.71%);
天容穴 (1 篇, 0.71%);秉风穴 (1 篇, 0.71%)
手太阴肺经 8 5 尺泽穴 (3 篇, 2.13%);鱼际穴 (2篇, 1.42%);
云门穴 (1 篇, 0.71%);中府穴 (1 篇, 0.71%);
列缺穴 (1 篇, 0.71%)
手阳明大肠经 114 8 合谷穴 (38篇,26.95%);曲池穴 (35篇,24.82%); 手三里穴 (17篇,12.06%);肩髃穴 (9篇,6.38%); 手五里穴 (5篇, 3.55%);迎香穴 (2篇, 1.42%); 臂臑穴 (4篇, 2.84%);阳溪穴 (4篇, 2.84%)
太冲穴 (4篇,2.84%);曲泉穴 (1篇,0.71%) 风池穴 (36 篇,25.53%);环跳穴 (33 篇,23.4%); 阳陵泉穴 (22 篇,15.6%);肩井穴 (14 篇,9.93%); 悬钟穴 (8 篇,5.67%);风市穴 (7 篇,4.96%); 瞳子髎穴 (4篇,2.84%);光明穴 (2篇,1.42%); 阳白穴 (1 篇,0.71%);丘墟穴 (1 篇,0.71%); 膝阳关穴 (1篇,0.71%)
涌泉穴 (19 篇,13.48%);太溪穴 (10 篇,7.09%); 照海穴 (3 篇,2.13%);复溜穴 (1 篇,0.71%); 然谷穴 (1篇,0.71%)
肾俞穴 (38 篇,26.95%);委中穴 (30 篇,21.28%); 承山穴 (28 篇,19.86%);脾俞穴 (25 篇,17.73%); 昆仑穴 (24 篇,17.02%);肝俞穴 (20 篇,14.18%); 天柱穴 (11 篇,7.8%);攒竹穴 (8 篇,5.67%); 大肠俞穴 (7篇,4.96%);殷门穴 (7篇,4.96%); 承扶穴 (5 篇,3.55%);仆参穴 (4 篇,2.84%); 睛明穴 (3 篇,2.13%);申脉穴 (3 篇,2.13%); 心俞穴 (2 篇,1.42%);络却穴 (2 篇,1.42%); 承筋穴 (1 篇,0.71%);秩边穴 (6 篇,4.26%); 肺俞穴 (5 篇,3.55%);胃俞穴 (5 篇,3.55%); 次髎穴 (4 篇,2.84%);委阳穴 (2 篇,1.42%); 大杼穴 (2 篇,1.42%);督俞穴 (2 篇,1.42%); 合阳穴 (1 篇,0.71%);胆俞穴 (1 篇,0.71%); 风门穴 (1篇,0.71%);小肠俞穴 (1篇,0.71%); 飞扬穴 (1篇,0.71%)
三阴交穴 (18 篇,12.77%);血海穴 (7篇,4.96%); 阴陵泉穴 (6篇,4.26%)
足三里穴 (47 篇,33.33%);解溪穴 (17 篇, 12.06%);地仓穴 (16 篇,11.35%);颊车穴 (15 篇,10.64%);髀关穴 (12 篇,8.51%);下关穴 (11 篇,7.8%);大迎穴 (8 篇,5.67%);伏兔穴 (5 篇, 3.55%);梁丘穴 (5 篇,3.55%);四白穴 (4 篇, 2.84%);头维穴 (4 篇,2.84%);天枢穴 (3 篇, 2.13%);承泣穴 (2 篇,1.42%);下巨虚穴 (2 篇, 1.42%);上巨虚穴 (2 篇,1.42%);冲阳穴 (1 篇, 0.71%);犊鼻穴 (1 篇,0.71%);梁门穴 (1 篇, 0.71%);水道穴 (1 篇,0.71%);丰隆穴 (1 篇, 0.71%)
太阳穴(26 篇,18.44%) ;四神聪穴 (23 篇, 16.31%);夹脊穴 (10 篇,7.09%);八邪穴 (3 篇, 2.13%);膝眼穴(4 篇,2.13%);鱼腰穴 (2 篇, 1.42%);腰眼穴 (1 篇,0.71%);阑门穴(1 篇, 0.71%);海泉穴 (1 篇,0.71%);鹤顶穴 (1 篇, 0.71%);金津穴 (1 篇,0.71%);聚泉穴 (1 篇, 0.71%);玉液穴 (1 篇,0.71%)
脊柱穴 (49 篇,34.04%);肾经穴(17 篇,12.06%); 天门穴(11 篇,7.8%);坎宫穴 (8篇,5.67%);腹 (7 篇,4.96%),总筋(6 篇,)板门穴(4 篇, 2.84%);三关穴(4 篇,2.84%);龟尾穴 (3 篇, 2.13%);老龙(3 篇,2.13%);精宁穴(3 篇, 2.13%);丹田穴 (1篇,0.71%);脾经穴(10 篇, 7.09%);五经穴(7 篇,4.96%);小天心穴(5 篇, 3.55%);手阴阳穴(2 篇,1.42%);肾顶穴(1 篇, 0.71%) ;胁肋(1 篇,0.71%)
2.2关联规则
将频次超15次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设置参数为支持度210%,置 信度280%,共得出49条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215%,置信 度280%高频腧穴关联组有4组,分别是百会—风池、百会—四神聪、风 池—委中、百会,肾俞—脾俞。其中百会—风池的支持度达 25.53%。百 会—四神聪;合谷—承山、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风池、委中 的置信度最高,均为100%。百会—风池以及百会—四神聪的支持度实例 最多,分别为 36例和23例。
表 15 :推拿穴位频次大于 15 的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 前项 实例 支持度% 置信度% 提升度
百会穴 四神聪穴 23 16.31 100 2.94
合谷穴 承山穴;曲池穴 15 10.64 100 3.71
百会穴 风池穴;曲池穴 15 10.64 100 2.94
百会穴 风池穴;委中穴 18 12.77 100 2.94
百会穴 哑门穴 18 12.77 94.44 2.77
委中穴 环跳穴;百会穴 18 12.77 88.89 4.18
承山穴 委中穴;合谷穴 17 12.06 88.24 4.44
肾俞穴 脾俞穴; 百会穴 15 10.64 86.67 3.22
环跳穴 承山穴; 曲池穴 15 10.64 86.67 3.7
环跳穴 承山穴; 百会穴 15 10.64 86.67 3.7
委中穴 承山穴; 曲池穴 15 10.64 86.67 4.07
委中穴 承山穴; 百会穴 15 10.64 86.67 4.07
合谷穴 承山穴; 百会穴 15 10.64 86.67 3.22
百会穴 肾俞穴; 委中穴 15 10.64 86.67 2.55
环跳穴 承山穴; 曲池穴;合谷穴 15 10.64 86.67 3.7
委中穴 承山穴; 曲池穴;合谷穴 15 10.64 86.67 4.07
曲池穴 承山穴; 委中穴;合谷穴 15 10.64 86.67 3.49
百会穴 风池穴; 肾俞穴 19 13.48 84.21 2.47
合谷穴 环跳穴; 曲池穴 19 13.48 84.21 3.12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 18 12.77 83.33 2.5
曲池穴 承山穴; 合谷穴 18 12.77 83.33 3.36
委中穴 承山穴; 合谷穴 18 12.77 83.33 3.92
委中穴 承山穴; 足三里穴 18 12.77 83.33 3.92
环跳穴 委中穴; 合谷穴 17 12.06 82.35 3.52
合谷穴 曲池穴; 委中穴 17 12.06 82.35 3.06
曲池穴 委中穴; 合谷穴 17 12.06 82.35 3.32
百会穴 曲池穴; 委中穴 17 12.06 82.35 2.42
风池穴 委中穴; 百会穴 22 15.6 81.82 3.2
承山穴 环跳穴; 曲池穴;合谷穴 16 11.35 81.25 4.09
委中穴 承山穴; 环跳穴 21 14.89 80.95 3.8
环跳穴 承山穴; 委中穴 21 14.89 80.95 3.46
合谷穴 曲池穴; 百会穴 21 14.89 80.95 3
曲池穴 合谷穴; 百会穴 21 14.89 80.95 3.26
百会穴 风池穴 36 25.53 80.56 2.37
肾俞穴 肝俞穴 20 14.18 80 2.97
肾俞穴 脾俞穴 25 17.73 80 2.97
百会穴 承山穴; 曲池穴 15 10.64 80 2.35
曲池穴 承山穴; 百会穴 15 10.64 80 3.22
合谷穴 风池穴; 曲池穴 15 10.64 80 2.97
风池穴 肾俞穴; 委中穴 15 10.64 80 3.13
风池穴 肾俞穴; 百会穴 20 14.18 80 3.13
曲池穴 环跳穴; 合谷穴 20 14.18 80 3.22
环跳穴 曲池穴; 足三里穴 15 10.64 80 3.42
合谷穴 曲池穴; 足三里穴 15 10.64 80 2.97
环跳穴 承山穴; 委中穴;合谷穴 15 10.64 80 3.42
环跳穴 承山穴; 委中穴;足三里穴 15 10.64 80 3.42
承山穴 环跳穴; 委中穴;足三里穴 15 10.64 80 4.03
合谷穴 风池穴;曲池穴;百会穴 15 10.64 80
图 8:高频腧穴关联规则网络图
2.3聚类分析
将频次超过30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合辨证分型,认为将腧穴聚 成五类比较合适,第一类为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第二类为肾 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第三类为百会、四神聪、风 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第四类为合谷、曲池、阳陵泉、 解溪、委中、承山、环跳;第五类为脊柱穴,为单独聚类。
表16:腧穴聚类分析
类别 腧穴聚类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
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 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 合谷、曲池、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环跳
脊柱穴
地仓穴 颊车穴 涌泉穴 三阴交穴 肾经穴 足三里穴 手三里穴 印堂穴 大椎穴 太阳穴 百会穴 四神聪穴 风池穴 哑门穴 脊柱穴 昆仑穴 命门穴 脾俞穴 肝俞穴 肾俞穴 合谷穴 曲池穴 阳陵泉穴 解溪穴 委中穴 承山穴 环跳穴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通过文献数量及发表年份发现,近年来,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 瘫的临床研究数量逐年稳步增长,由此可见脑瘫的治疗研究已经引起科 研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两种疗法在脑瘫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对文 献发表期刊进行统计,不难发现各个期刊的文献数量分布分散,文献期刊 类型大部分为非核心期刊,这说明文献质量参差不齐,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仍有待提高。
经过统计,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脑瘫的类型大体可分为运动功能障 碍及姿势异常、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以及对患儿多种功能障碍 均有疗效的综合功能障碍等方面。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所占比 例均最高,针灸疗法占比 66%,推拿方面占比 63.4%。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加强对脑瘫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另外,在运 动功能障碍类型中以痉挛型最为多见,针对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 混合型的临床报道相对较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针灸与推拿 疗法对脑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的研究,寻求更多更有效 的治疗方案。
1 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1.1频次分析
(1) 针灸方法
根据统计,针灸方法常用的有头针+体针、体针、头针、电针、水针、 穴位埋线、艾灸等。其中最常用的针灸方法为头针+体针(193 次),占 47.3%,位居第一,临床医家注重头针与体针的结合使用,从而提高疗效。 针刺结合艾灸的文献有 8 篇,占比2.0%。值得注意的是,埋线疗法以及 单纯艾灸在文献中所占的比例较少。
由此可见,单纯毫针刺法在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已经在临床中广泛 应用。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通过艾火的温热刺激,可刺激经络感 传,温通经络,调理气血,扶阳驱邪。脑瘫病位在脑,虚多实少,应充分 发挥艾灸的温通作用。中医理论认为,针之不到,灸之所宜,针法与灸法 常结合使用。然而在实际的临床中却应用甚少,这可能与脑瘫患儿年龄尚 小,不能言语或不能很清晰地表达思想,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保持固定 的体位,再加上患儿肌肤娇嫩,操作不当易引起高温的灼伤,引起不良反 应。因此施术者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此方 面的研究,包括灸具的选择以及相应操作技术的便捷、规范化。另外,埋 线疗法利用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将人体可吸收的蛋白线埋 入穴位,不仅长时间的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并且避免了因长期进行针刺 导致治疗的部位发生不良刺激,还弥补了针灸治疗周期长,次数多,疗效 不持久、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陷。因此,在实际的临床中,埋线疗法具有 很大的应用空间,在今后应加深此方面的研究。
(2) 头针应用 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头针基于针灸学之经气横向联系理论,结 合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知识总结而成,是祖国医学针刺治病的重要手段[76]。 目前头针理论派别较多,本次研究对常用的焦氏头针、靳三针、国际标准 头针以及朱氏头针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本研究共提取出头针及相关三 针组穴 50 个,总频次 960 次。头针运用顺序依次为焦氏头针、靳三针、 国际标准头针以及朱氏头针。焦氏头针运用的频次最多,共涉及 8 个区 域,其中运动区、语言区、平衡区、足运感区运用频次较高。而靳三针以 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四神针运用频次最多。
焦氏头针由焦顺发基于大脑皮层功能理论于 1971年提出,将大脑皮 层功能定位与相对应的头皮区域进行一一配对,共形成16个头针刺激区。 根据数据统计发现,运动区、语言区、平衡区、足运感区的运用频次最多。 运动区主要用于治疗运动性失语、对侧上下肢体瘫痪以及对侧中枢性面 瘫等。语言区主要用于治疗语言发育障碍、发育迟缓、失语等。平衡区主 要用于治疗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瘫痪,平行障碍以及颈软 等。足运感区主要用于治疗对侧足部及下肢瘫痪、感觉异常等。
靳三针疗法源于靳瑞教授创立的岭南针灸代表学派,在现行针灸治 疗脑瘫的研究中应用甚广。对于脑病的治疗和研究深入,并且以头四项 (四神针、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为主,用于治疗智力低下、自闭证、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儿童语言障碍、脑瘫、先天愚型、中风偏瘫等 多种疾病[77]。本研究纳入文献中以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四神针多见。 智三针,位于前发际与头部正中线交界为第一针,左右旁开 3 寸各一针, 即神庭+本神*2,常用于治疗智力低下。颞三针,位于耳尖上 2寸为第一 针,左右旁开1.5 寸各一针,常用于治疗运动障碍、偏瘫、弱智。脑三针 为脑户+脑空*2,用于治疗运动共济失调、脑瘫、弱智、视力障碍等。四 神针位于百会穴左右前后各旁开 1.5 寸,常用于用于治疗智力低下,精神 障碍,头痛等。
国际标准头针,是《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简称,于 1984年 05 月在世界卫生组织针灸穴名标准化的会议上通过。国际标准头针已经 被现行的中医药类高等教育教材所采纳。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基于传统 的脏腑经络理论和大脑皮层功能理论,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多种脑源性疾 病,并且由额中线、额旁 1 线、额旁2 线、额旁3线、顶中线、顶颞前 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 1 线、顶旁 2 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 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共14条治疗线所组成。
相关研究指出头针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 促进脑电活动和相关神经递质的分泌,激活脑细胞的代偿功能,改善脑干 功能,使外周信息能够到达大脑皮质层,从而有效调节大脑皮质功能[78]。 临床医家往往根据症状,常常将几种头针取穴法相结合以提高疗效。如相 关研究[79]采用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配电针治疗50例合并智力低下的 脑瘫患儿,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结合可以提高患儿的智力和语言交流水平, 提高患儿回归社会的可能性。虽然不同的头针流派所采用的针刺方法以 及穴位不同,但均是基于传统经络脏腑理论以及大脑皮层功能理论。大部 分研究采用留针30min到1h乃至更长的时间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小儿 脑瘫病位在脑,通过直接对头部区域进行取穴针刺,可有效改善脑功能和 各种功能障碍,提高疗效。
(3)腧穴应用分析
从针灸文献共提取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共161个穴位。其中百会、 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是临床针灸治疗脑瘫使用最频繁的 6 个穴位,在处方中出现的比例分别是 46.57%、45.59%、37.01%、32.11%、 29.9%、29.17%。可见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所使用的穴位多且复杂,但也高 度集中。
①百会,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中指出:“三阳五会,五之为 言百也”,指的是百会穴为百脉交会之处。百会穴位于督脉、人体巅顶部, 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位于人体最高处,上应天,为督脉经穴及督脉与膀胱 经的交会穴。《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 脑”,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指出:“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 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 见,百会位于督脉,与脑关系密切。百会具有提升阳气、醒脑开窍、安神 定志的作用。脑瘫病位在脑,施术于该穴可调节脑部功能,醒脑开窍,健 脑调神,并且通调经脉气血,改善脑瘫患儿身体功能状态。因此,百会穴 运用频次最高。
②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及合穴,五行属土,具有健运脾胃, 培元补虚,补中益气的作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一切虚证,是人体重要的 强身保健穴之一。并且位于膝关节附近,可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小儿脑 瘫常因后天脾胃失养造成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经脉。针灸或推拿足三 里穴可培补后天之气,健运脾胃功能,补益气血,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③合谷、曲池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穴。手阳明大肠经与足 阳明胃经为同名经,其气相通,共为人体多气多血之经脉。脑瘫患儿常有 脾胃虚弱之证,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针刺两穴可以调节肠胃功 能,通调气血,促进气血的生成。且均位于人体上肢,针之可疏通经络, 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治疗肌肉瘦削、肌张力低下等症状。
④三阴交于下肢小腿内侧,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 的交会穴。针灸或推拿三阴交可通调三脏,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可养血 柔肝,滋阴补肾,使先天得养,又可助脾胃运化,培补后天气血,是调治 肝脾肾之要穴。脑瘫患儿肝脾肾常不足,因此临床常用之。
因此,临床常选用具有补益肝肾、健运脾胃、行气活血、益智健脑等 作用的腧穴。百会为近部取穴,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位于人体四 肢,属于远部取穴,体现了近部取穴及远部取穴的选穴方法。
(4)经络应用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经络频次数目排在前列的分别是督脉(594次)、 足阳明胃经(480次)、手阳明大肠经(449 次),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 胱经次之。手太阴肺经使用频次最少。经络中所使用的穴位个数排在前三 位的分别是督脉(26 个)、足太阳膀胱经(26个)及足阳明胃经(18个)。 且除手太阳小肠经外,阴经使用频次均低于阳经使用频次。
①督脉、膀胱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大意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 次,不能发挥其重要功能,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因此顾护人体阳气至关重要。《黄帝内经》中指出“病在上者阳也,病在 下者阴也”。古代中医学认为脑瘫病位在人体上部,属于阳病,因此,治 疗上选用阳经经络尤为重要。《难经•二十八难》也指出:“督脉者,起于 下级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素问•骨空论》又曰:“督 脉起于少腹,……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可见,督脉起于少腹, 络肾、入脑,与脑、肾经、膀胱经均密切相连。督脉为阳脉之海,是经络 系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脉之一,总督周身阳经气血,因此治疗上选用督 脉经穴最为频繁。另外,膀胱经的背俞穴为脏腑经络之气汇聚之处,肾与 膀胱相互表里,针刺或推拿膀胱经腧穴均可以调整相应脏腑气血,促进阳 气升发。
②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两经的运用符合中医“治痿独取阳明” 理论。《灵枢•根结》篇指出:“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合 折则气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也指 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由此 可见,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均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或推拿阳明经 经络、穴位均可健运后天脾胃,补益周身气血,营养脑髓筋骨肌肉,从而 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智力。选用四肢阳明经能显著改善运动障碍,并有效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另外,现代医学发现脑与胃肠道系统之间关系密切、 相互作用,并将胃肠道和脑联系起来的双向信号调节系统称为脑肠轴,并 提出针灸治疗脑病过程中应当重视对胃肠道的调节,加强胃经、大肠经及 腹部腧穴的使用[80,81]。
③足少阳胆经。《内经》指出少阳为枢,意指少阳经为人体枢纽,主 司关节运动。经统计,胆经穴位以阳陵泉所占比例最大。阳陵泉为胆经的 合穴,筋会阳陵泉,主筋骨利机关,因此文献报道中四肢运动障碍常常选
用胆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体现了少阳
枢机的重要作用[82]。朱丹溪《相火论》中有言:“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 无此火不能有生”,此火即指少阳生生之火。少阳之火,充满生生之气, 具有生发活动之性,温煦长养机体。脑瘫患儿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 因此重视少阳经的运用。
由此可见,在经络选取上重视阳经的选用,重视“治痿独取阳明”理 论。督脉、足三阳经均循行过人体的头部,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均与 头密切相关,也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作用和循经取穴的选穴 特点。阳经与阴经相互表里,对阳经的刺激同时可以刺激阴经,从而从整 体上调整人体机能。
1.2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若一个事件与其他事件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便称之为关联。通常情况 下,关联规则中的置信度应高于支持度。理想的关联规则是具有较高的置 信度及支持度。支持度及置信度越高,两者的关系越密切,出现机率越大。
对头针进行关联规则,支持度超过 20%的关联组合有 2 条,分别是 颞三针—智三针,智三针—颞三针。智三针—四神针、脑三针以及智三针 —四神针、颞三针的置信度最高,为 100%。由此可见,靳三针中的头四 项(四神针、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最为配伍常用。
对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进行关联规则,共得出 12个针灸治疗脑瘫的 高频腧穴配伍。它们分别是足三里配三阴交、曲池,曲池配外关,足三里 配外关,足三里配外关、曲池,足三里配三阴交,足三里配环跳,足三里 配曲池、合谷,足三里配阳陵泉,足三里配曲池,合谷配曲池、足三里, 曲池配阳陵泉、足三里,合谷配曲池。其中合谷配曲池,足三里配曲池的 支持度(32.11%)、支持度实例(131例)均为最高。由此可见,足三里、 三阴交、外关、曲池、阳陵泉、合谷之间常常配伍运用。以上腧穴关联规 则的支持度均超过20%,表示穴位两两同时出现的概率超过 20%,与此 同时,置信度均超过 80%,可以认为这些穴位出现后与之搭配的其它穴 位的概率非常高。
合谷、曲池均为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合谷配曲池体现了本经配伍 方法。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位,曲池为手阳明胃经穴位,位于人体上下 肢,两者相配伍体现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足三里配三阴交体现了 表里经相配法。足三里配外关体现上下配穴法。因此,针灸腧穴配伍中涵 盖多种方法,常采用本经配穴、上下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等方 法。
1.3腧穴聚类分析
将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 6个有效聚类群。第一类百会、四 神聪,两者均位于人体头部,百会为督脉经穴,通调督脉,温补阳气,四 神聪为益智健脑的经外奇穴,此类穴位可醒脑开窍、通调督脉,温补阳气, 针对阳气不足、痰瘀闭阻窍络之证。第二类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均位 于人体四肢,属于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手阳明大肠经,具有健运脾 胃,补益气血之效,针对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之证。第三类解溪、手三里、 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此类腧穴位于人体上下肢的关节附近,可疏 通经络、滑利肢体关节,有效改善痰瘀阻络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第四类 大椎、命门、肾俞、太冲、太溪、悬钟,大椎、命门均为督脉经穴,太冲、 太溪分别为肝经、肾经原穴,悬钟为髓海,此类腧穴具有通调督脉,温补 阳气,补益肝肾精血、益髓填精之功效,针对肝肾亏虚、肾气不足等虚证。 第五类廉泉、地仓、哑门、夹脊穴、风池、内关、神庭,此类腧穴大部分 位于头颈项部、口腔面部。局部选用廉泉以助开音,地仓、哑门疏通局部 经络。若脑神清醒,神气明朗,则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哑门位于督脉,夹 脊穴与督脉并行,可通督调神,内关、风池、神庭醒脑调神。此类腧穴具 有通经活络、醒脑调神、利咽开音之效,可用于风邪、瘀血阻滞面部经络、 脑窍造成的口腔运动障碍、口齿不清、吞咽障碍、流涎、言语不利等症状。 第六类伏兔、髀关、肩髃、承山、血海、委中、昆仑,此类穴位均位于上 下肢,靠近人体关节,此类穴位可疏通经络气血,活血通络,滑利关节, 适用于因筋骨失养、经络闭阻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精 髓和特色之一。它可以紧扣疾病病机进行治疗,从而极大提高临床疗效。 经过统计发现,脑瘫常见的证候类型有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脾胃亏虚、 脾肾亏虚等虚证,夹杂痰瘀阻络、瘀血内阻、风邪侵袭等实证,虚多实少。 在临床上,医家常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选取治疗的经络、部位以及 加减配穴等。如杜翔等人[83]在主穴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取穴治疗脑 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若肝肾亏虚选取肝俞、肾俞等,心脾两虚选取阴郄、 神门、脾俞等,痰瘀阻滞选取伏兔、梁丘、足三里等,脾虚肝亢选取中都、 中封、脾俞、太冲等,脾肾虚弱选取公孙、血海、三阴交等,疗效满意。 郑谅等人[84]在主穴的基础上采用辨证配穴与随症配穴相结合的方法治疗 30 例患儿,肝脾不足者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 痰瘀交阻者加丰隆、膈俞、三阴交,效果良好。因此,辨证取穴是治疗脑 瘫的重要选穴方法。
脑瘫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脾胃亏虚、痰瘀阻络、 瘀血内阻等证,以上6个聚类分析的结果与辨证治疗取穴思路大体一致。 但所得结论仍有待临床验证。
2 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2.1频次分析
(1)推拿方法分析
根据推拿方法的不同,将之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于传统经络、腧穴 理论,以传统经穴为主进行推拿的常规推拿方法,二是以小儿特定穴推拿 为主的特定穴推拿方法。其中运用传统经穴为主的常规推拿法的文献有 88 篇,运用小儿特定穴推拿法的文献有 11 篇,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文献有 42 篇。本研究表明,推拿治疗脑瘫所运用的推拿方法以常规传统经穴推 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相对较少。
常规推拿方法基于传统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理论,将各种手法作用于 人体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活血通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 使阴平阳秘,从而治疗疾病。另外,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 也衍生出一些特色推拿手法,如针对患儿肢体各种异常姿势的矫正性手 法和关节运动手法、理筋手法。如田小平[85]采用传统经穴推拿以及针对 患儿肢体各种异常姿势的矫正性手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针对股内收 肌紧张及剪刀步态,运用分髋法、髋内外旋转法、俯卧位 4 字式矫正手法 治疗,针对尖足、足内翻畸形,运用足外翻畸形、推足法进行治疗,有效 地缓解患儿肢体痉挛状态,效果满意。
小儿特定穴推拿方法是中医推拿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的对象是6岁 以下的小儿,尤其是3 岁以下的婴幼儿。因其无针刺之痛,服药之苦,受 到患儿及家长的欢迎。古人认为“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的手掌和手 背部位上这些特定穴对于手法等外界刺激的感觉异常敏感,易于接收并 传递这些治疗信息至体内有关脏腑,从而防治疾病 [86]。根据本研究统计, 有 7 篇文献采用了刘氏小儿推拿。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我国小儿推 拿主要三大流派之一,创建于 19 世纪 70 年代,历经六代传承至今,并 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第四代继承人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刘开运教授将之 发扬光大[87]。其理论核心就是推五经。所谓五经,是指与人体五脏相对应 的五个小儿特定穴,其位置在小儿手指螺纹面,从拇指到小指依次称为脾 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首先强调辨别五脏证候虚实寒热,而后选 用五经穴进行合理配伍,再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开门疏通经络,给邪以 出路,闭门以防人体真气外泄的操作顺序[88]。如高慧婷等人[89]采用刘氏 小儿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操作顺序为:①“开窍”, 主要为开天门、推太阳、掐总筋等24次;②“推五经”主要为推肾经、 脾经、肺经、肝经、心经各250至350 次;③“纠正异常姿势”,主要为 四肢部一次姿势纠正;④捏脊3〜5遍;⑤“关窍”,主要为拿按肩井2至 3 次。结果表明其有效率高于单纯康复治疗,效果满意。
另外,相关研究指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概念尚未明确。大部分学者 认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以及《针灸学》中的特定穴均 不相同。它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儿推拿所特有的穴位,多数分布 在肘膝关节以下。小儿推拿穴位存在着同名异穴,异穴同名的现象,如龟 尾穴与十二经络之长强穴为同一穴。阳池穴则有十四经穴的阳池穴或腕 上阴阳的阳池穴的区别,需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研究。目前小儿推拿在 临床用穴方面较为混乱[90]。此外对穴位的补泻操作可影响临床疗效,在 统计穴位过程中,未能将补泻手法与穴位相结合,只对穴位进行了统计。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2)推拿手法与部位频次分析
推拿治疗脑瘫的文献中,涉及的手法较多,手法类别较杂。按法(110 次)、揉法(104 次)、捏法(80 次)、推法(79次)、点法(66次)、拿法 (58 次)、按揉法(43 次)、点按法(36 次)等手法运用最多。按法、点 法、拿法、捏法属于挤压类手法,揉法属于摆动类手法,推法属于摩擦类 手法。由此可见,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得比较多,叩击类、 振动类以及运动关节类的手法运用相对较少。手法常常结合使用。针对不 同的脑瘫类型,所运用的手法的力道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均有不同。如痉 挛型大部分采用轻柔手法给予全身放松,拨伸牵引挛缩的关节;肌张力低 下多用弹拨肌腱、点穴、擦刷等强刺激手法[91]。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推断出推拿常用的部位顺序,依次为下肢、头颈项 部、腰背部、上肢、胸腹部。推拿下肢部位可疏通经络,益气生血,间接 调整脏腑功能,也体现“上病下治”的重要治疗原则。推拿治疗头颈项部 可直达病所,醒脑开窍,健脑益智,体现了腧穴的近治作用,为局部取穴。 由此可见,局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是治疗脑瘫的重要取穴方法。
(3)腧穴频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前六位的穴位分别为脊柱穴(49次),占比 34.75%; 百会(48 次),占比 34.04%;足三里(47 次),占比 33.33%;合谷(38 次),占比 26.95%,肾俞(38 次),占比 26.95%,风池(36 次),占比 25.53%。
脊柱穴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于人体后中正线上,自第一胸椎至尾椎 端呈一直线,穴呈线状。操作有推脊、捏脊、按脊之分,捏脊法单用称捏 脊疗法,在临床上常用。捏脊疗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书中指出“捏 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捏脊疗法的 施术部位位于脊旁两侧,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分布区域[92]。督脉 贯脊属脑络肾,统率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位于腰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 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两经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密切相关。通过 捏脊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阴阳。临床应用时常根据不同 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现代研究表明,捏脊疗法可以降低人 体非必须元素含量并提高必须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于改善核酸与蛋白质 的合成代谢和酶的活性,促进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发育具有重要作 用,并且可改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状态,促进神经传导和发育,激活机能 减退的肌肉发挥正常功能,有利于患儿的临床康复[93,94]。因此,脊柱穴在 推拿疗法中最为常用。单纯运用捏脊疗法的文献报道很少,一般结合其他 部位的穴位经络一起操作。
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肾气输注于背部之处。小 儿脑瘫常表现为脾肾不足之象,针之按之均能鼓舞肾气。肾主骨生髓,从 根本上补充先天不足的肾气。现代医家注重对脊柱穴、肾俞的推拿治疗, 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属于远部取穴、辨证取穴。
另外,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位于人体项后部。《黄帝内经》指出 “风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生他病”,百病当治风为先,顽固之疾可从 风论治。根据脑瘫具有风邪的特征,肝风内动或肝阴不足、或血虚风动、 外邪侵袭均可表现出肢体痉挛、行走不稳等症状,因此选用风池穴可祛风 柔筋,醒脑安神。
百会、风池均位于人体头部,运用频次较高,为局部取穴,根据症状 选穴。足三里、合谷、肾俞为远部取穴。由此可见,推拿治疗脑瘫的选穴 特点以局部和远部取穴结合,辨证选穴以及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穴多见。
(4)经络分析
经统计,排在前五位的经络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脑瘫病位在脑,肾虚为病机之根本。足太阳 膀胱经、督脉位于人体腰背部,与脑、肾密切相关。足阳明胃经、手阳明 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刺激两经可健运脾胃,促进气血生成。少阳胆经 为人体枢纽,主关节运动。由此可见,在经络的运用上,针灸与推拿疗法 均注重对阳经经脉及经穴的运用,从根本上治疗脑瘫。
2.2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将频次超 15次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设置本次研究的参数为支持度
△10%以及置信度280%,共得出49条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
△15%,置信度^80%高频腧穴关联组有4组,分别是百会配风池,百会 配四神聪,风池配委中、百会,肾俞配脾俞。其中百会—风池的支持度达 25.53%。百会—四神聪;合谷—承山、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 风池、委中的置信度最高,均为 100%。百会—风池;百会—四神聪支持 度实例最多,分别为36例和23例。由此可知,百会与风池、四神聪、委 中,合谷、承山、曲池,脾俞与肾俞之间的配伍最为常见。
百会位于督脉之最高处,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周身之阳,扶助人体 的阳气。风池穴位于项后部,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可祛风柔筋,缓解肌肉 痉挛,醒脑提神,祛除侵袭的外邪与内扰的肝风。四神聪位于脑部,按摩 四神聪可醒脑开窍,健脑益智。百会与风池、四神聪均位于头部,为局部 取穴,可有效改善脑功能。百会与风池两者结合运用,可标本兼治,扶正 祛邪。委中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下肢,风池、百会、委中三者配 伍可治疗头项颈软、下肢功能障碍等症,三者相互配伍属于上下配穴、近 部与远部配穴相结合。脾俞、肾俞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脾肾亏虚证为脑 瘫患儿的常见证型,两者配伍使用属于本经配穴、辩证配穴。合谷配承山、 曲池体现了本经配穴、上下配穴。
由此可知,临床运用推拿疗法治疗脑瘫,多选用百会穴联合配伍头颈 项部穴位,以及注重使用补肾健脾穴位进行配伍。并且推拿疗法治疗脑瘫 以局部取穴为主,结合本经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以及辨证取穴。
经过统计发现,推拿文献的数量与针灸文献的数量相比,相对较少。 所纳入的文献质量也参差不齐。小儿脑瘫是一组临床症状复杂的综合征, 症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治疗,并且很多的推拿文献都是基于医者 的个人经验,在临床研究中所选用的腧穴各有不同,灵活性大,故穴位选 择差异较大,进而导致数据间的相似度、关联性就会大大降低。穴位之间 的关联度降低,则所得出的关联穴位组合就会减少。因此,有待录入更多 以及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深入挖掘。
2.3腧穴聚类分析
结合脑瘫的辨证分型,认为将穴位聚成 5 类比较合适。第一类为脾 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第二类为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 颊车、涌泉;第三类为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 太阳;第四类为合谷、曲池、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环跳;第五类 为脊柱穴,为单独聚类。第一类,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此类 穴位均可补益肝脾肾、补充气血,针对小儿脑瘫肝脾肾不足之证;第二类 为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此类穴位可调补脾肾, 通络活血,治疗口齿不清、脾虚流涎症;第三类为百会、四神聪、风池、 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此类穴位可祛风通络,醒脑开窍,益 智安神,针对风邪侵袭、痰瘀阻窍之证;第四类为合谷、曲池、阳陵泉、 解溪、委中、承山、环跳,此类穴位大部分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可 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改善肢体功能障碍,针对痰瘀阻滞经络之证。第五 类为单独聚类,表明与其他穴位关系不大。
脑瘫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脾肾亏虚、痰瘀阻窍、 风邪侵袭等证候。以上 4 个有效聚类组合结果与辨证治疗取穴思路大体 一致,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借鉴,但所得的统计结果仍有待临床验证。 3 不足与展望
(1) 由于时间、水平有限,文献检索数据库仅限于现代中文文献检 索,未针对外文及古籍文献进行收集。另外因本研究开始于 2019 年,需 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后期的数据统计,因此未针对 2019 年的文献进行收集, 造成资料检索、收集不够全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存在一定选择误差、抽样误差。
(2) 脑瘫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数据方能寻找其中的规律。 文献质量参差不齐,治疗手段多样,医家常常根据临床经验来选穴组方, 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故针对文献的可靠性及科学性难以衡量。今后应开 展更高级别的的研究。
(3) 本研究对两种疗法的方法、腧穴、经络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未将疗法的时间、疗程等其他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另外各医家在同样的腧 穴操作上,留针或推拿的时间、补泻手法、刺激量度的不同把握上都有所 差别。今后还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从而达到更加的细致化与 规范化。
(4) 推拿治疗脑瘫的相关文献较少,故挖掘出的有实际意义的腧穴 组合相对较少。今后应扩大数据库,搜集更多的文献,加深此方面的研究。
(5) 以上为本研究初步寻找出的结果和结论,其真实有效性仍有待 后期临床验证。两种疗法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着诸多考验,特别是推 拿疗法。广大脑瘫康复工作者仍需共同努力,以期让两种疗法在小儿脑瘫 康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
(1) 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 见。推拿方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推拿手法以挤 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
(2) 针灸及推拿疗法在临床上最常选用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 三阴交、四神聪、脊柱穴、肾俞等具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行气活血、 醒脑开窍等作用的穴位;常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 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及阳经经穴,注重多气多血经络的运用。
(3) 针灸及推拿在穴位选择上以局部选穴为主,注重辨证分型、根 据不同的症状以及循经取穴。在穴位配伍上重视本经配穴、上下配穴、远 近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等配穴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 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中国脑性瘫 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 30 (7): 747-754.
[2]Oskoui M, Coutinho F, Dykeman J, et al. An update on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013, 55(6): 509-519.
[3]孙宇博.小儿脑瘫康复机构的分布及中医治疗与康复的现状[D].陕西中 医药大学, 2017.
[4]梅泰中,许吉,张洋,等.2012~2017年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状况分析 [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01): 70-72.
[5]司富春,高燕,宋雪杰.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 [J].中医研究,2018,31(12): 1-3.
[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新校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512-52
[7]鲁伯嗣.婴童百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41.
[8]明.徐春甫编集.古今医统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27.
[9]清・陈复正.中华医书集成(第十六册)•幼幼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 出版社, 1999: 128.
[10]李银兰--益肾通督针法结合 Bobath 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分析.
[11]鲁伯嗣.中华医书集成(第十六册)•婴童百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 社, 1999: 36.
[12]薛铠.保婴撮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3.
[13]Qi Y C, Xiao X J, Duan R S,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expression of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ats[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2014, 7(6): 492-495.
[14]吴满红,梁利平,曾静,等.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脑血流和粗 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 08: 942-945.
[15]于文欢,冀沙沙.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肢体运动功能及 脑血流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 04: 483-484.
[16]林咸明,阮继源,胡忠根.论穴位注射疗法的革新[J].浙江中医学 院学报, 2002, 26(6): 53.
[17]翟红印.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60例[J].河南中医, 2010, 30(09): 912-914.
[18]郑敏超,刘玉堂,倪创社.八点法穴位注射治疗脑瘫儿竖头不稳43例 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5: 44-45.
[19]孙莉,翟红印,苏春娅.穴位与肌肉定位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 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9: 33-35.
[20]关丽君,穆亚萍,李红,等.中药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脑瘫患儿肌 肉电生理及影像学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0):2447-2450.
[21]葛舒颖,姚志芳.近5年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概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1, 7(02): 57-60.
[22]王春南,齐腾澈,兰颖,等.电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影响的 临床及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 42(03): 586-587.
[23]谢菊英,王灵.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小儿脑瘫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针 灸临床杂志, 2009, 25(01): 31-32.
[24]介小素,齐利娜.电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35例[J].中医研究, 2011, 24(01): 73-74.
[25]李世斌,洪小萍.温和灸法联合康复手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19): 25-27.
[26]周钰,景福权,牛相来,等.头针结合艾灸对缺血缺氧大脑损伤幼鼠
基因蛋白NGF、BDNF表达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9,39(02): 207- 210.
[27]张举玲,程立红,闵友江,等.头、体针加艾灸治疗小儿脑瘫肢体功能 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01): 41-42.
[28]赵兵.穴位埋线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临床研究[J].中华针灸电 子杂志, 2015, 4(01): 4-6.
[29]王春南,兰颖,魏晓红,等.穴位埋线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11): 2263-2264.
[30]王凡.穴位埋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 27(06): 775-776.
[31]刘茂兰,万海玲.推拿治疗小儿脑瘫临床体会.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2(3): 44.
[32]苏海波.刘氏小儿推拿治疗脑瘫儿伴轻度智障疗效及对患者智力、运 动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8,39(10): 1470-1472+1475.
[33]屠长兰.推拿按摩结合现代神经运动发育疗法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01): 91-93.
[34]马丙祥,王怡珍,雷爽.中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献研究[J].中医儿 科杂志, 2014, 10(06): 4-8.
[35]何爽,骆钧梵,陈竟芬.针刺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1例疗 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06): 25-26.
[36]胡晓丽,王雪峰,陈雅琴.中药熏洗配合基础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 患儿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02): 290-292.
[37]彭云超.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按摩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及对其运 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5): 89-91.
[38]孙红.电针联合传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 大学学报, 2015, 17(05): 167-169.
[39]于冬丽.循经针灸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效果及肌肉痉挛评分、 运动发育评分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 33(22): 5168-5170.
[40]许惠强,林永鸿,林力平,等.针灸中药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瘫流涎 45 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3, 35(01): 141-142.
[41]李玉堂.脑性瘫痪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 15(11): 1029-1031.
[42]石岩,漆洪波.宫内感染与脑瘫[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 25(08): 458-459.
[43]Dakovic I, da Graga Andrada M, Folha T,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 2014, 18(5): 618-623.
[44]汪吉梅,李笑天.宫内缺血缺氧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及监测[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11): 812-815.
[45]Vasiljevic B, Maglajlic - Djukic S, Gojnic M,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perinatal hypoxic - ischemic brain injury[J].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2011, 53(4): 454-462.
[46]Zaghloul N, Patel H, Ahmed M N. A model of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in neonate mice with histopathological and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mimicking human PVL in neonates[J]. PloS one, 2017, 12(4).
[47]郭先鸣,王勇,梁友玲,等.早产与小儿脑性瘫痪的关系J].中国康复 理论与实践, 2003(11): 22-23.
[48]Hirvonen M, Ojala R, Korhonen P, et al. Cerebral palsy among children born moderately and late preterm[J]. Pediatrics, 2014, 134(6): e1584-e1593.
[49]钟佑泉,吴惧,彭德芝,等.四川乐山地区小儿脑瘫的流行病学调查
[J].现代预防医学,2002,05: 631-633.
[50]董慧芳.宫内感染和宫内窒息对早产鼠脑损伤的联合作用[D].郑州大 学, 2005.
[51]高华,孙延霞.D609对宫内感染致早产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J].社 区医学杂志, 2015, 13(04): 58-60.
[52]赖芳芳,张丙宏.胆红素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 述, 2018, 24(09): 1704-1708.
[53]聂春霞.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及磁共振诊断的分析[J].临床研 究, 2019, 27(08): 101-103.
[54]明靖淞,曾凡茂,黄慧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04): 47+53.
[55]韦小霞. 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 Bobath 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 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
[56]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 医学, 2012, 33(09): 1255-1257.
[57]刘涓,谢瑞娟,石翠霞,等.Bobath疗法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 7(04): 604-605.
[58]洪文扬,何煜才,杨彬彬.Bobath疗法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分析[J].深 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15): 150-151.
[59]丁妍怡,邱继文.作业疗法在脑瘫中的应用进展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 学, 2019, 07: 68-70.
[60]王静,杨花芳,李清华,等.作业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150例疗 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7,05: 452-453.
[61]翟红印,许予明,谢晓明.运动终板药物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 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08): 776-779.
[62]杜爱民,孙成彦,彭云川,等.腰骶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 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 12(24): 158-161.
[63]刘俊华,王大斌,顾教伟,等.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神经修 复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19: 3032-3036.
[64]闫冬梅,田增民,钟南,等.神经干细胞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评价方法 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5, 30(10): 1557-1560.
[65]刘俊华,王大斌,顾教伟,等.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神经修 复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9):3032-3036.
[66]李鹏,董淮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 学报, 2018, 43(09): 1258-1261.
[67]黄飞燕,罗雪.语言训练配合针灸应用于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临 床效果[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 03: 735-737.
[68]梁繁荣,王华主编.针灸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69]焦顺发.头针[M].太原: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8-20.
[70]房敏,宋柏林.推拿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1]刘明军,王金贵.小儿推拿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2]董雪燕,祁烁,姜苗,韩丹阳,董石,崔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 中的应用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7, 03: 364-368.
[73]毕建欣,张岐山.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5(04): 88-94.
[74]陈树燕.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选穴规律分析 [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75]高毅超,王凡,郭晶.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J].湖 南中医杂志, 2019, 35(07): 182-185.
[76]邓柳玉,熊小翠.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
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06): 28-30.
[77]王嘉慧.电针治疗小儿脑瘫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78]李红霞,贾成文,李丹丹,等.头皮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02): 130-133.
[79]齐放.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配电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 下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6): 45-46.
[80]李华南,马永利,张玮,等.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腹部推拿干预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9, 46(11): 2321-2324.
[81]黄凯裕,梁爽,傅淑平,等.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胃肠调理在针灸治 疗脑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6,57(13): 1099-1104.
[82]马丹军,孙秀娟,唐红.“少阳为枢”之解[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06): 477-479.
[83]杜翔,陈嘉,姜琨,等.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辨证针刺治疗脑性瘫痪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17, 42(04):346-349.
[84]郑谅,韩德雄,曾垂魁,等.针刺对脑瘫患儿手精细运动的影响研究 [J].辽宁中医杂志,2010, 37(02): 341-342.
[85]田小平.以推拿为主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 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86]马书杰,严隽陶.由小儿推拿特定穴探讨人体经络发育[J].江苏中医药, 2014, 46(03): 11-13.
[87]汤伟,邵湘宁,李江山,等.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发展史[J].湖南中 医杂志, 2014, 30(12): 67-68.
[88]宁炯杰.刘氏小儿推拿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89]高慧婷,徐守宇.刘氏小儿推拿法联合现代康复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
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04):461-463.
[90]于娟.中医小儿推拿穴位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2009, 27(01): 13-15.
[91]卢红梅,毛红梅,马希贵.运动疗法配合针刺推拿治疗脑瘫康复疗效 观察[J].河北中医,2010, 32(12): 1841-1843.
[92]仇雅岚,林法财.捏脊疗法在小儿脑瘫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 2018, 26(02): 104-106.
[93]程宾,董晓斌,谢杰,等.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中微量元素含量变 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5(02): 4-6.
[94]季少君.捏脊疗法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D].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