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以悲凉为底色论张爱玲《半生缘》

发布时间:2018-08-02 09:31
第一章绪论
读张爱玲的小说,读者大都有一个很普遍的感受,那就是悲凉,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她曾说:“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凉,更喜欢苍凉”,这与张爱玲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悲凉,简单地说就是悲伤凄凉,多用于形容人,表达一种悲哀寂寞、无奈之感。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对于悲凉的表达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悲情,这既包括爱情,也包括人间亲情。对于亲情的描写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普遍的主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亲情并不十分地美好,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亲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例如,《花凋》中的郑川娥是一个世间少有的美丽女孩子,但是,却不幸患上了肺病最终转变为骨痨。她的父亲却沉迷于女色不肯花钱给她治病,母亲更是为了掩饰自己私藏私房钱的行为也不愿意拿出钱给孩子看病,对于这对父母来说,郑川娥的存在就是一种拖累。最终,这个美丽的女孩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张爱玲早期的作品中对于父亲和母亲的描写大多数都是反面形象,这可能与她经历的悲惨的少年生活有关。对于爱情悲凉的描写也是张爱玲的常用主题之一,她设定的背景大多是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旧社会保守爱情婚姻思想和现代进步婚恋思想相互交错。在这种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多由于家庭背景或者生活压力的原因而不能厮守终生,例如,《创世纪》中的霆谷与紫薇的婚姻、《多少恨》中夏宗豫夫妻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悲情婚姻。
二是人与社会的悲情。张爱玲的作品背景大多选择的是20世纪初,此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时间上开始于清朝的末期,之后相继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在这一时期,社会格局剧烈变化,人们生活贫困不堪,自然会生出很多人与社会之间的悲情故事。张爱玲描写的人与社会之间的悲情主要聚焦于封建贵族的没落和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中逐渐沉沦两方面。例如,《倾城之恋》中的白家,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最终沦落到只能典当母亲首饰来维持生计的地步。
 
 
 
第二章《半生缘》主要内容
《半生缘》以了主人公顾曼桢和沈世均的跌宕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旧上海时期一个劳苦家庭的故事,其中父亲早年去世,一家人生活极其困顿,大姐顾曼璐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放弃了大多数平凡女孩所梦想的平淡生活以及自己心爱的恋人,从17岁开始便在舞厅做舞女,但是,家里其他人并不认同顾曼璐的做法,甚至对她产生误解,认为她这样做丢尽了全家人的面子。温柔、坚强的妹妹与姐姐完全不同,她大学毕业之后就与厚实、温和的沈世均相识,并且二人逐渐产生相互爱恋之情,但是,二人的相恋却同时遭到了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对,随后,又由于二人之间的误会导致顾曼桢和沈世均走向分手的境地。顾曼璐随着年华流逝最终成为一名交际名花,为了后半生能够相近荣华富贵最终违心嫁给有钱但是花心的祝鸿才,但是,不能生育的悲惨事实以及祝鸿才的花天酒地使得顾曼璐很快对这段婚姻失去了安全感。顾曼璐为了留住丈夫,不惜帮助祝鸿才设计对妹妹顾曼璐实施强奸,并且利用谎言最终将顾曼璐和沈世均二人生生拆散。最终,沈世均在家人的压力下迎娶了自己并不爱的翠芝,而顾曼桢在顾曼璐去世后为了儿子嫁给了祝鸿才。18年之后,沈世均和顾曼桢在上海重新相遇,但是,此时岁月变迁,他们二人再也不是当年的二人,时间再也无法返回。
 
 
 
 
 
 
 
 
 
 
 
 
 
 
第三章《半生缘》悲凉的表现
3.1 爱情的悲剧
顾曼桢虽然出生在贫困家庭,但是坚持读完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寻得一份工作,可以说,顾曼桢是新时代独立、坚强女性的代表。沈世均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南京来上海读书,毕业后与顾曼桢在同一个工厂上班。顾曼桢和沈世均二人在兴趣、性情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二人很快相互爱慕,并且相恋。但是,却因为二人家庭背景悬殊,双方父母对二人的爱情极力反对,加之,后来二人之间的误解,最终是缘尽半生。18年之后再次重逢只能叹一声“我们回不去了”,然后各自转身,生离胜于死别。
翠芝与叔惠之间的爱情虽比不上曼桢和世均爱情故事的轰轰烈烈,但是,二人也是相互爱慕,但最终也因为家庭背景的差距不得已分手。翠芝虽然和世均一起长大,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所谓的爱情,更多的是双方家长单方面的促成。叔惠性格开朗、爽快直率,翠芝见到他第一面便心生好感,但是,叔惠家庭条件一般,翠芝的母亲极力反对他与叔惠交往,而叔惠在现实面前也选择了退步,最终远走异国,翠芝则嫁给并不爱她的世均。数年后,翠芝与叔惠再次相见,虽然当年的爱恋之情仍在,但事与愿违。
世均与翠芝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并且育有一儿一女,虽然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温馨、令人羡慕的家庭,但是,事实却并不是如此,从原文中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真相。例如,翠芝在得知要见到叔惠后简直无法自持,而且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心情十分激动,亲自收拾家务,准备饭菜,但是,世均对于翠芝的变化却浑然不知。而翠芝在发现世均在读曼桢当年写给他的情书时也没有任何情绪变化,只是简单地打趣几句。虽然18年来二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二人却并没有真正在意过对方。
曼璐与豫瑾属于青梅竹马,但是,曼璐在父亲去世后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被迫选择做一名舞女,随着年华流逝最终不得已嫁给粗俗低劣的祝鸿才。但是,婚后曼璐却发现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为了留住祝鸿才,曼璐狠心与丈夫合谋并帮助祝鸿才强奸妹妹曼桢。曼璐为了一己私利亲手毁掉了妹妹的幸福,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曼璐并没有得到祝鸿才的爱,最终在疾病以及悔恨的折磨中逝去。曼璐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祝鸿才这样一个粗俗、花心、品质低劣的人身上,无疑是饮鸩止渴。
曼桢和祝鸿才的结合是最出人意料的结局。错位的婚姻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凉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叹命运的无常。曼桢抱着赴死的心态嫁给祝鸿才,其中的悲凉无需语言的渲染便让人感受的真切;而祝鸿才为了得到曼桢,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段,得到曼桢之后却觉得她像一碗素虾仁,索然无味。虽然祝鸿才并不懂得什么是爱,但是在这场爱情的悲剧中却也经历了巨大的苦闷。曼桢和世均以及祝鸿才自身的悲剧与祝鸿才自身恶劣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这其中的关系他自己却始终未能参透。
3.2 命运的凄凉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阐释悲剧的内涵,即命运。正是命运的注定使得蔓桢和世均、翠芝和叔惠以及蔓璐和豫瑾这三对相知相爱的情侣最终错过彼此。张爱玲作品中的蔓桢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健全的女性人物,但是,她的遭遇在整个作品中也可以说是最悲惨的,蔓桢自幼父亲去世,全家人仅能依靠姐姐蔓璐做舞女赚来的钱维持生计。蔓桢性格温和、坚强,大学毕业之后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同时有三个男人对蔓桢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蔓桢自幼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这本身就是一个悲惨结局的征兆。蔓桢和世均的爱情最终遭到双方家长的反对,就是因为二人家庭条件的差距悬殊。运命的注定使得蔓桢和世均之间的爱情仅仅维系了14年,14年之后二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道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两个相爱之人分离后的无奈与悲凉。
蔓璐与蔓桢生活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她不得已去歌厅做舞女,但是却不得到家人的理解,并被视为家人的耻辱,从这一点来看,蔓璐也是令人同情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蔓璐年华消逝,对男人的吸引力自然下降,加之后来者对这一饭碗的争抢,蔓璐使出浑身解数去拼命抓住一点点的机会。但是,事实总是残酷的,蔓璐唯一真心爱过的男人是豫瑾,但是,豫瑾母亲的极力反对使得二人最终走向分离。蔓桢为了自己后半生锦衣玉食的生活,不惜违背自己的初心嫁给暴发户祝鸿才,这时,蔓桢那心高气傲但却无法伸展的性格悲剧走向高潮。蔓璐从骨子里希望改变自己以及家人的运命,但是,她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男人身上,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结果,不仅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幸福,也摧毁了妹妹蔓桢的幸福。
3.3 人性的悲剧
蔓桢与世均爱情的悲剧除了他们二人之外的其他外界力量的破坏,还与二人的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蔓桢被软禁之后,世均被蔓璐一些并不是十分聪明的手段迷惑,而且十分容易地认为蔓桢已经放弃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蔓桢与世均二人兴趣十分吻合,而且之前还经过了种种磨难,按理来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感情应该是十分牢固的,但是,他却对蔓桢的忠贞不渝产生了怀疑。蔓桢失踪后,世均被告知她回到老家与豫瑾结婚,在这种情况下世均连去老家一探究竟的勇气都没有,就轻易的放弃了二人共同守护的爱情。世均性格的懦弱,加之他对婚姻的草率,直接导致了二人的悲凉结局。
蔓桢虽然有坚强的一面,但是,她的性格中也有自暴自弃的一面。蔓桢在医院生产期间,善良的金芳夫妇愿意帮助她逃出去,但是,她最终选择了放弃而是嫁给了祝鸿才,让人感到一阵心痛。蔓桢念过大学,是一位具有现代思想的进步女性,她完全能够依靠自己坚强的内心走出这段阴影与不幸,然后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但是,她最终妥协了,也许是作为母亲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身幸福的冲动在作祟,但是,母爱绝对不是屈服于命运的理由。
除了爱情中性格的懦弱之外,张爱玲在《半生缘》中还描绘了亲情的沦落。最典型的的亲情沦落就是蔓桢与蔓璐之间姐妹情谊的丧失,除此之外,还有母亲对子女爱的沦落。从理性上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很多文人都大大赞颂母爱的伟大,但是,张爱玲却笔锋一转,描写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母亲,使人痛心不已。顾太太在得知蔓桢不软禁的消息后仍然优柔寡断,在拿到蔓璐给她的一大笔钱之后更是放弃了救助蔓桢的念头,对金钱的贪婪使得顾太太完全丧失了母亲光环中那最后一点点善良。
3.4 亲情的冷酷
3.4.1 自私的姐妹情
蔓璐的形象可谓是既让人可怜又让人憎恶,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却出卖自己的灵魂去舞厅做舞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作为一家人的大姐,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和青春。随着年华的流逝,蔓璐在舞厅的竞争优势日趋下降,这时她违心选择嫁给了暴发户祝鸿才。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蔓璐结婚后却发现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为了留住祝鸿才的心,她居然狠心帮助祝鸿才设计强奸亲妹妹蔓桢,并且亲手将蔓桢的幸福毁掉。从一定意义上说,蔓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青春,确实有令人值得可怜的地方,但是,她为了一己私利居然亲手毁掉了亲生妹妹的幸福,不禁让人心生愤恨。为蔓桢却一直为了姐姐考虑,当蔓璐的青梅竹马豫瑾结婚时,蔓桢担心生病的姐姐太过伤心于是嘱咐全家人瞒着蔓璐,蔓桢的善良更加烘托出姐姐蔓璐的心狠手辣。
3.4.2 失落的母女情
作品中蔓桢蔓璐姐妹的母亲顾太太可以说是一个双面角色,她既有善良和蔼的一面,同时又有贪婪、自私的一面,在这场爱情的悲剧中可以说是承担着帮凶的角色。当蔓璐决定下嫁给祝鸿才时,顾太太首先想到的不是蔓璐的幸福与否,而是考虑祝鸿才的财富与地位,她觉得祝鸿才在上海虽然算不上是大富大贵,但是,承担她们一家人今后的生活支出还是有能力的,于是,顾太太也就没有过多地反对这门婚事。而当蔓桢被祝鸿才强奸后被他们夫妇软禁在空房间后,有机会救出蔓桢的便只有顾太太,但是,对于金钱的贪婪使得顾太太善良本性中对子女的最后一点爱也逐渐消失了。顾太太拿着蔓璐给她的一笔钱回到家时恰巧碰到世均,她本来是想将蔓桢被强奸的事实告诉他,但是,当她的手指不经意间碰到口袋里那一叠钞票时变改变了注意。顾太太觉得如果她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一方面蔓璐会责怪她没有保守秘密,另一方面又怕世均年轻气盛,将事情闹大从而不可收拾,最重要的是她害怕即使世均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不一定能与蔓桢结成婚,反而还会坏了祝鸿才的好事。张爱玲将一位善良而又自私无情的母亲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亲生母亲在金钱的驱使下如此狠心对待女儿的幸福,一股悲凉之情瞬间倾泻而出。
 
 
 
 
 
 
 
 
第四章张爱玲作品多悲凉的缘由
4.1 凄惨的少年生活
张爱玲出声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族的没落并没有使得张爱玲父亲觉醒,反而屈服于生活的变故,整天沉迷于鸦片、妓院,在家里叫条子,在家外则偷偷建设小公馆包养姨太太。张爱玲的母亲与其父亲相比恰恰相反,她是一位具有现代思想觉悟的进步女性,她与当时的大多数妇女不同,不甘于整日生活在封建紧闭的家庭中,因此,她在张爱玲四岁时就独自去国外留学,最终与张爱玲的父亲离婚。离婚之后,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便又娶了一房太太,继母对张爱玲十分刁酸刻薄,而她的父亲仍旧沉迷于女色和压力,对此不闻不问。在此期间,张爱玲的父亲还因为一件小事将张爱玲软禁:1937年“八一三”事件爆发后,上海进入了长达三个月之久的会战时期,张爱玲家住在苏州河附近,因此,激烈的战斗声常常吵得张爱玲在夜里难以入睡,而此时张爱玲的母亲恰巧临时回国,张爱玲便私自跑到母亲的公寓过夜,继母知道后便声称张爱玲擅自离家并且打了她一巴掌,就在张爱玲正要还手之时,恰巧被张廷重撞见,于是,张父便把张爱玲毒打一顿并将其软禁。在软禁期间,大家对待张爱玲就像犯人似的,不给她一丁点的自由,而且有段时间张爱玲换上了痢疾差点死掉都没有任何人关心她,就这样一直到这一年的冬季,张爱玲趁着看守不注意才得以逃出去,最终与母亲住在一起并再也没有回过父亲张廷重的家。
张爱玲曲折的少年生活在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且张爱玲经常将其真实的生活经历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以《半生缘》为例,祝鸿才在将蔓桢强奸后将其关在朱公馆的两间空屋里,并且里外屋各上一把锁。蔓桢在两间空屋里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在夜里大声嚷叫而没有任何人听见,无奈之下用手将玻璃砸碎,手腕被割破之后自己用手帕包上,然后独自一人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从原文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蔓桢此时绝望的心情,也能感受到张爱玲此时心中的那一丝悲凉,犹如少年时的噩梦重现。
4.2 悲剧的爱情
1946年,张爱玲遭遇了爱情的痛伤。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实并相互爱慕,张爱玲在这场爱情中倾心付出,但是,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胡兰成在与张爱玲相恋后很短的时间就变了心,伤心欲绝的张爱玲最终选择放弃胡兰成,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遇是幸运还是不幸。
张爱玲在爱情中悲惨遭遇也同时是蔓桢在爱情中的悲惨遭遇。胡兰成在与张爱玲相恋不久后违背了初心,并且将张爱玲伤的千疮百孔,而蔓桢和世均也是仅仅享受了短暂的美好爱情便只剩下无尽的无奈和伤感。《半生缘》的结局也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结局非常相似:抗日战争结束后,胡兰成被指定为“汉奸”,自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6年冬季,胡兰成再次回到上海并在张爱玲的住处留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胡兰成去看望张爱玲时,正见到张爱玲泪流满面,然后仅仅叫了一声“兰成”就已经泣不成声了,之后,他们二人再也没见过面。《半生缘》中,蔓桢和世均分离14年之后在一个小酒馆相遇,二人都想说些什么但什么都说不出来,只得相对站着,这情景和张爱玲当年的境遇很相似,蔓桢和世均也只能道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张爱玲曲折的年少生活以及凄凉的爱情经历成为了她文学创造上的幸运,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悲惨经历并且把自身的经历以及周围的人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以使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就好像听张爱玲讲述亲身的生活阅历,十分真实。
 
 
参考文献
[1]刘珊珊.沉重的哀伤——论张爱玲《半生缘》的意境特点[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03:98-100.
[2]魏亚莉.女性悲剧命运的透视——张爱玲《半生缘》解读[J].丝绸之路,2012,02:84-86.
[3]窦苗.《十八春》《半生缘》《普汉先生》的文本互涉——从苦难叙事角度看张爱玲的叙事策略[J].参花(下),2013,09:53-57.
[4]沈庆利,赵小娜.张爱玲不怕“抄袭”?——《半生缘》与《普汉先生》对照阅读之一[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2,01:65-70.
[5]徐杏嫦.浅析《半生缘》的悲凉韵味[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28-29.
[6]边春丽.半生缘一世情——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半生缘》[J].怀化学院学报,2012,06:44-47.
[7]李喜仁.《半生缘》中曼桢悲剧的必然性[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71-73.
[8]杨鹏飞.《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J].长春大学学报,2011,01:58-60.
[9]周茜.艺术的魅力是细节——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细读分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3,04:96-102.
[10]李颖.试析《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J].戏剧之家,2015,11:266-268+271.
[11]房广涛.论张爱玲《半生缘》的悲凉韵味[J].科技视界,2015,30:238+297.
[12]吴世娟.论小说《半生缘》中悲剧性文学色彩的电影艺术价值[J].山花,2014,10:150-151.
[13]贾秀梅.论张爱玲《半生缘》的悲剧意蕴[J].芒种,2014,20:6-7.
[14]王斯蓓.以《半生缘》为例看张爱玲对“苍凉”意味的追求[J].作家,2015,04:56-57.
[15]郭芸芸.结合《半生缘》谈张爱玲对“苍凉”意境的追求[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3:100-101.
[16]卢宽慧.将生命撕碎了又拼贴——《半生缘》中的顾曼桢与张爱玲悲欢人生的比照[J].青年文学家,2010,18:11.
[17]胡伟栋.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2:71-73.
[18]刘静.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璐的悲剧形象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24-125+131.
[19]卢静.崔贞熙和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
本文由中国学术论文网原创,发布,希望对大家的毕业论文有所帮助,谢谢大家的支持!如需转发请注明转载地址!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deyu/691.html

上一篇:分析次仁罗布《界》中的苦难主题

下一篇:以悲凉为底色论张爱玲半生缘(开题)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