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市 X 小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11 17:42
教育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劳动教育,同时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也离不开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劳动育人的作用具有综合性,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智力的提升、体质的增强、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其育人功能。协同理论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和学生建立亲密关系,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相应的分工和合作。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不能单靠学校自身来完成,而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形成合力提高育人效果。为了促使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本文将以家校合作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进而为家校在劳动教育中协同育人提供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立德、开智、健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回顾历史,马克思的“劳教结合”思想是根据欧洲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迫切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将马克思的“劳教结合”用于实践。我国建国之初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来制定劳动教育的相关条例,于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1966 至 1976 年,由于种种原因,劳动教育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现象。一方面劳动教育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于出现以牺牲其他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代价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沦为政治思想改造的工具,而其本身的价值被忽视。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教育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教育部也颁布了一些关于劳动教育的试行意见,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在劳动教育上更加重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劳动技术教育也逐步取代了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
视,而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讲话以及政策方针。2015 年 8 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内容。其中也对劳教的目标、原则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四个环
节中强调了家务劳动,主张家长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合力。2016 年 9 月,在北师大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会上,也将劳动意识纳入了核心素养中作为重要的一项。同时也再次表明,劳动教育对于我国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2020年的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其中将劳教作为中小学生课程的必修课,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思想、原则等各方面进行了统筹,并对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各个阶段提出来具体要求。202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对劳动教育的性质、目标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对每个学段的课时进行了规划,相比 3 月份的《意见》,对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进了更细致的规划,更具有可行性。以上文件的出台,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也显现出劳动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缺失,由此可见在学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实需求
1.学生成长需求
学生的成长是全面的成长,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成长,而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的发展来说更是具有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一些地方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育分不育人”“唯分数论”的思想还在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劳动教育在学校表现在内容形式单一,严重影响着学生劳动兴趣的培养;家庭中,家长包办、溺爱子女,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劳动的创造,而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在当前社会中还存在对体力劳动偏见。比如:一些不良媒体对于体力劳动的偏见评价,会影响学生对于劳动的看法。这些现实问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劳动教育的持续推进,更是影响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

2.家庭需求
目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对于学生劳动素养方面的培养还是存在很大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一些包办、代办的现象,这很容易养成孩子事事依赖家长、懒惰的毛病。二是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充分、不全面,家长本身将劳动教育看成体力劳动、惩罚劳动等。家长的片面理解以及对于体力劳动者的歧视,都会影响孩子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比如:网络上出现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家长让其捡垃圾,这无疑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恐惧、厌恶、逃避等心理。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满足学成长的需要还能满足家长对于学生引导、

教育的需要。
3.学校需求
通俗来讲家校合作就是家庭、学校两大主体为了共同的教育对象,通过沟通达成统一的教育方向,并运用及时有效的反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守护学生的成长,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劳动教育是一个需要实践场所的教育,只凭学校所提供的劳动机会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劳动需求。因此,在小学中建立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育人机制,使学校和家庭协同起来,从而满足学生的劳动需求。

4.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革新,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虽说劳动教育的弱化并不是一个近年来发现的问题,但他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越来越边缘化。2015 年 8 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可以得出,劳动教育一方面体现出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劳动教育在教育领域出现了内容缺乏、评价缺失等问题。2020 年 3 月以及 2020 年 7 月国家政府为了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先后颁布了《意见》、《纲要》两个文件。相关文件的颁布也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对于劳动性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理论新时代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在不断的推进,劳动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来说,小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得到了增强,劳动技能方面有了提升,但是小学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通过本研究可以借助马克思的劳动育人理论,完善我国的劳动育人理论、为更有效地开展小学劳动教育迈进一大步。
2.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理论
建立家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教育机制,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学校治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和学校是小学进行劳动教育的主力军,二者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立家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达成协同育人共识,统一教育方向,不仅有利于发挥各自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优势、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理论。
3.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家校合作理论相结合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是学生体验劳动情感的最大主场,对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本研究以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以及协同理论为指导,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理解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对学生、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促进劳教理论与家校合作理论相结合,丰富育人途径,拓宽育人道路。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劳动教育政策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小学的教师、家长进行调查,再结合自身在小学的实地考察,获取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家校合作的原始资料,为石家庄市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状况提供真实可靠、针对性强、具有时效性的资料,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实践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有利于中小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通过运用科学的调查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从协同育人角度对劳动教育开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借助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协同教育理论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共育策略,为小学顺利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意见和建议。
3.有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劳动教育观通过建立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劳动育人模式,学校运用讲座、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育人观,提升家长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明确其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
三、概念的界定
(一)劳动教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解释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其一,人与自然中,劳动的作用。人类的生存,是通过劳动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实现的,动物并不会劳动,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所以人类生存的前提是劳动。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自然是不会自动的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必须通过人的劳动将自然物质变成人类生存的物质。劳动在人与自然间的中介作用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条件,假设没有人的劳动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人类不去改自然,也就无法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物质。总之,劳动关乎人类的生存,是生存的根本前提。其二,人与社会中,劳动的作用。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但这种劳动实践活动并不是由个人就能完成的,是劳动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完成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社会关系而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综上,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都关乎人类本身的生存,是在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三,人与自身发展中劳动的作用。劳动是个人从自然界获取自身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和改变自身的重要方式。因为人通过劳动可以使自身的
品德、体质、审美、智力等得到提升,从而改变创造自己、发展充盈自己。[2]《教育大辞典》中将劳动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本知识和技能。[3]其主要任务为(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人类的历史、发展都离不开劳动,人类的历史更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明白劳动本身无贵贱高低之分,尊重每一份职业等。(2)劳动态度的培养。劳动态度决定劳动行为。包括:劳动是中华民族的光荣革命传统,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者等。(3)劳动习惯的培养。包括珍惜劳动工具、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每一次劳动成果以及抵制好逸恶劳、好吃懒惰等错误行为。(4)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与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在不断革新,因此,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内容与形式、方式与方法的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更多顺应时代发展的劳动知识与技能。5结合我国当前小学发展的实际,鉴于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本研究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运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出力流汗、磨练意志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发挥劳教独特的“以劳促全”功能。

(二)家校合作
长期以来,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因此,教育界对于“家校合作”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家校合作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五花八门,因此,也有“家校共育”、“家长参与”“家长-教师配合”等各种称呼。美国对于家校合作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认为,家长参与教育是指父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子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4]爱普斯坦则将家校合作解释为:家校合作并不是家校双方的责任而是家、校、社三者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共同承担责任,具体包括六种实践类型。[5]在研究家校结合问题时,我国对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也没有统一概。马忠虎则将家校合作看做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双向的互动,学校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掌握科学的家庭育人方法,家校间良好的互惠关系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协同,最终在家校共育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6]与马忠虎的理解相似,黄河清也认为家校合作是家校齐心协
力、相辅相成的教育活动,并且认为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7]在本研究中,家校合作侧重在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中,共同承担劳动育人的责任,家校运用积极的沟通,建立多渠道的沟通平台,并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即让家校合作成为以学生劳动素养提高为目的,家校双方共同承担劳动育人责任而形成的互动组织。

(三)协同育人
协同学是 20 世纪 70 年代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并形成了社会协同思想。社会协同思想的价值诉求与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相似,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协同是系统内部各部分要素可以相辅相成的一种独特方式,协同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共同目标,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各要素相互促进、积极配合进而形成的良态循环。6许多著名的国内外学者都曾强调过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苏联著名学者凯洛夫在其《教育学》中,提到了影响人健康发展的三个要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还取决于它与家庭环、社会环境以及活动影响之间的协调。[8]我国学者徐平利认为协同具有育人的目的,将协同看成一个动态的生存系统,系统中的各个分部既能做到资源的共享又能做到优化配置,最终会产生协同效应。[9]2017 年 8 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了协同育人的具体内涵和基本要求,协同育人就是家庭和社会同参与、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育人形式。《指南》中提出要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对学生培养形成社会主义的多方联动机制。为更好实现共享共建的社会资源,搭建社会服务保障育人平台,进而为学生发展提供健康环境。协同教育不单只家校两个系统,而是家校社这三大系统。其中一个因为某些原因使自身的一部分要素进入另一个中并与其相互作用,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影响其教育功能。[10]在本研究中,更将偏向于学校和家庭形成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劳动育人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的教育资源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对学生进行同向同步的劳动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其育人功效的教育模式。
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辅导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jiaoyulei/shuxue/2887.html

上一篇:小学生亲职教育生态失衡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层治理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