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4 09:58
目 录
第一章 引 言.......................................................................................................................... 1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选题缘由............................................................................................................ 1
1.1.2 研究目的............................................................................................................ 2
1.1.3 研究意义............................................................................................................ 3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4
1.2.1 国内研究现状.................................................................................................... 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0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1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1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1
1.3.2 研究主要方法.................................................................................................. 12
1.3.3 创新点.............................................................................................................. 12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13
2.1 相关概念解析............................................................................................................ 13
2.1.1 话语.................................................................................................................. 13
2.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16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20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 22
2.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 22
2.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24
2.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 25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保障体系...................................................... 27
2.2.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 28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31
2.3.1 输导功能.......................................................................................................... 31
VI
目 录
2.3.2 转换功能.......................................................................................................... 32
2.3.3 激励功能.......................................................................................................... 34
2.3.4 辩护功能.......................................................................................................... 35
2.3.5 引领功能.......................................................................................................... 35
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36
2.4.1 政治性与学术性.............................................................................................. 36
2.4.2 科学性与人本性.............................................................................................. 36
2.4.3 恒定性与动态性.............................................................................................. 37
2.4.4 统一性与多样性.............................................................................................. 38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39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 39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9
3.1.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2
3.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45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48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现实问题.................................................. 48
3.2.2 新媒体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50
3.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52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54
3.3.1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54
3.3.2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56
3.3.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 57
3.3.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59
3.3.5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63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65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 65
4.1.1 话语的社会属性理论...................................................................................... 65
4.1.2 话语的阶级属性理论...................................................................................... 67
VII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1.3 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论.............................................................................. 68
4.1.4 话语功能理论.................................................................................................. 70
4.1.5 话语权力与话语传播理论.............................................................................. 72
4.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73
4.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74
4.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75
4.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78
4.3 可资利用的中西文化资源........................................................................................ 79
4.3.1 中华传统教化思想.......................................................................................... 79
4.3.2 西方话语资源.................................................................................................. 82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86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86
5.1.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6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87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88
5.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89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90
5.2.1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90
5.2.2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92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93
5.2.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94
5.2.5 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95
5.2.6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96
5.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97
5.3.1 突出思想性...................................................................................................... 97
5.3.2 坚定自信心.................................................................................................... 101
5.3.3 提升亲和力.................................................................................................... 102
5.3.4 掌握主导权.................................................................................................... 104
VIII
目 录
5.3.5 彰显实效性.................................................................................................... 105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107
6.1 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107
6.1.1 组织领导机制................................................................................................ 107
6.1.2 宣传引领机制................................................................................................ 108
6.1.3 政策保障机制................................................................................................ 108
6.2 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108
6.2.1 舆论监督机制................................................................................................ 109
6.2.2 社会协同机制................................................................................................ 109
6.2.3 公众参与机制................................................................................................ 111
6.3 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112
6.3.1 全科育人机制................................................................................................ 112
6.3.2 管理育人机制................................................................................................ 114
6.3.3 队伍建设机制................................................................................................ 115
6.3.4 综合评价机制................................................................................................ 116
6.4 多维联动机制综合分析.......................................................................................... 118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119
7.1 培养新型的话语主体.............................................................................................. 119
7.1.1 提高施教者的基本素养................................................................................ 119
7.1.2 培养新型主体关系........................................................................................ 120
7.2 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 122
7.2.1 掌握话语之“因”........................................................................................ 122
7.2.2 整合话语资源................................................................................................ 123
7.2.3 丰富话语内容................................................................................................ 124
7.3 创新话语介体.......................................................................................................... 125
7.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125
7.3.2 话语表达生活化、生动化、多样化............................................................ 127
7.3.3 拓展话语空间................................................................................................ 128
IX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4 优化话语环体.......................................................................................................... 130
7.4.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131
7.4.2 营造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 131
7.4.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 132
7.4.4 优化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 133
7.4.5 打造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 133
7.4.6 建造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 135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138
8.1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思路.................................................................. 138
8.1.1 建构由中国人民言说的话语体系................................................................ 138
8.1.2 建构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139
8.1.3 建构为中国人民代言的话语体系................................................................ 140
8.1.4 建构立足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 141
8.2 凝聚中国话语优势.................................................................................................. 143
8.2.1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144
8.2.2 应对“话语陷阱”........................................................................................ 145
8.2.3 提升文化话语权............................................................................................ 148
8.3 建构“话语中国”.................................................................................................. 149
8.3.1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 149
8.3.2 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 152
8.3.3 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 154
结 语.................................................................................................................................... 158
参考文献................................................................................................................................ 160
致 谢.................................................................................................................................... 17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75
X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领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1.1 选题缘由
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属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具有中华五千年
深厚文化底蕴并吸收人类文明历史中一切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理论的现代学科。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更多地关注作为一种具体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
运行及其发展,关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之间的矛盾运动,并基
于这种关注而力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①马克思认为:“话语中充满神秘
的力量。”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阐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魅力的重要途径,也
是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选题缘由有三:
一是学科前沿问题。习近平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
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教学原则”③,如何“言马”、如何更好地“言马”,这是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的新课题。当前学者们的研究将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体系下的微观问题之中,主要针对话语权、话语转化、话语创新等问题。因此,对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便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完善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承担大学生“立德树人”中心环
节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西方文化霸权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滞后以及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乏力等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了一定的挑
战。
二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①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2):42.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894.
③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
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01).
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承担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
科学学科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举措。因
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时代赋予思想
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三是着眼于现实问题。习近平强调:“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
工作亟待加强。”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抽象性、综合性的特点,如何加强党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领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如何运用好话语本
身,不断发挥话语的力量,用话语的魅力来“抓紧”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对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正在不断生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语境,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还存在着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新技术成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驱动力量,但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研究探
索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非常必要的,故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1.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以新时代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话语的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核心概念,立足实际,
力图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一方面,解决当前话语体系中
存在的问题,提升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立足新时代,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
育的特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体现时代性、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
力、实效性,促进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助力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使
命。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7.
2
第一章 引 言
1.1.3 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话语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具有现实
理性和工具性特征,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1.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性。“话语体系是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
识体系制约的。”①基于新时代背景,本文以话语体系为突破口,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的内涵、特征、功能、结构,研究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
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研究系统化。
第二,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本身就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表达方式也必然要求与时俱进。
着眼于具体问题,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
形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发展。
第三,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
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自觉意识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也逐渐走向成熟。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足也日益显露,
需要深入探索、客观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特点,丰富内容,拓展形式。因此,
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促进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更加科学化。
2.实践意义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
最核心命题之一。”②罗宾·洛克夫曾指出:“20 世纪末的权利和地位争夺,语言控制权
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③当今时代,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
元化、社会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交融,加之西方国家蓄意制造
的“噪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构成了极大威胁。少数西方国家肆意散布“意识形态
① 张国祚.关于打造话语体系与改进文风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4):6.
②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
③ [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M].刘丰海等译,新华出出版社,2001:2.
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终结论”、“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大肆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国内少数
分子也借机传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消解
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严峻挑战。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乘着新时代发展的时代东风,适时掌控
话语权,占领思想传播的制高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引领,坚守意识形态领地,这就要
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以创新为动力,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话语转型,优化话语体系。
第二,有助于建立新型的话语主体关系。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来源多元化,
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拓展了信息渠道,也拓宽了言说渠道,学生知识面
渐宽,表现欲更强,话语表达要求在增强,对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形成了
挑战。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探索提升受教育者的表达权利,从
主体灌输转变为双主体的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
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①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佛系建构就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
施教,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合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理论性、实
践性、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容让大学生入脑入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话语、话语体系的研究逐渐增加。国外以“话语”为课题的研究起步
早,成果集中于传播学、教育学领域。国内研究也多以传播学为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的研究略显单薄。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相
关研究渐多,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2.1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与话语相关的问题研究已成为国内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也日渐增
多。就学术论文而言,至2021 年3 月24 日,在中国知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为关键词搜索到学术期刊论文7 篇,硕士论文2 篇,且无博士论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4
第一章 引 言
本身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将话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引起足够的重视的时间较短,
相关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公开出
版、以专著形式呈现的学术成果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葛红兵,2016)、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梁庆婷,2017)、《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审视》(袁芳,2018)、《新时代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研究》(李超民,2019)等,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一概念内涵存在四类不同角度的解读:
第一,从语言学角度解读,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
使用的特定的语言表达,持此观点的有袁芳①、郭毅然②等学者。
第二,从话语目的的角度解读,邱仁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遵循一定的语言
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
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
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③持相近观点的有董世军、洪波等学者,注重从本学科的
特殊属性和遵循教育过程的规律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
第三,从学科属性角度解读,梁庆婷认为:“从学科属性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话语,它既属于教育话语形态中的一种,又隶属于马克思主义
理论一级学科的话语形态,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支。”
④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必须体现引领与主导的统一”。⑤这
一界定区分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非意识形态属性。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袁芳强调话
语的阶级性,⑥宗海勇、潘晴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充分的有效性,明确的
①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28.
② 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05):90.
③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中文摘要.
④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33.
⑤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33.
⑥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28.
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的性,鲜明的政治性和突出的交互性。”①董世军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具有思想承载性、主体主导性和内容契合性的特征。”②刘占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深刻的哲理性、能动的应变性和强烈的宣传鼓动性。”③杨
月霞、吴琼从传播学视角解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为它与一般话语最重要的区别就在
于“鲜明的导向性”④。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式与内容逻辑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和思想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是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意蕴和思想内涵。
邱仁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必须体现其
历史性和逻辑性。”既要弄清话语变迁问题,又要直面现实问题。⑤在话语的形式逻辑
方面,李宪伦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说事的事实发展
关系证明和理论推理递进依据(或根据)。”⑥这一界定的本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外
在形式上理解逻辑关系。关于内容逻辑,张国启认为有三个层次:学理逻辑、历史逻辑、
生活逻辑。学理逻辑构造‘思想的意图’”⑦,历史逻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
科学阐释和深入探讨先进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指导价值;⑧ 生活逻辑要求通过对学科术语
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人的生活质
量、生命价值。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及原因的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研究,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新媒体应
用带来的挑战。毕红梅、付林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遭遇新媒体话语极大
① 宗海勇, 潘晴雯. 交往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探析[J]. 湖北社会科
学,2011(11):179.
② 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85-86.
③ 刘占兴.浅谈思想政治工作语言特点[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02):13-14.
④ 杨月霞, 吴琼. 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12(04):117.
⑤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09):38.
⑥ 李宪伦,朱小翠,章兵.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逻辑,话语功能与哲学思维[J].思想教育研
究,2009(02):12.
⑦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发展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52.
⑧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发展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52.
⑨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发展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53.
6
第一章 引 言
的冲击,面临着话语不接地气、没有生气、缺乏底气的困境。”①周炯认为,在微时代
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微理念’滞后……‘微平台’欠缺……‘微
内容’僵化。”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话
语转译功能发挥不到位。董世军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是将教材内容简单地
灌输给受教育者,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话语形式来表述;③“唯理
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又一特征”④,保持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固
然重要,但是唯理性至上的教育方式必定会大幅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话语困境主要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三个方面的滞后性:一是源于话语本身,话语
内容内描述、传播、转译不畅;二是源于主体间的关系。用几乎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用相对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去面对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层次性,
而又要取得几乎一样的实际效果。⑤话语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不顺畅,无法实现情感共鸣;
三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的话语失语、话语断裂、话语迷雾等话语现象。“话
语内容真实性缺失”⑥、“话语交往真诚性离场”⑦、“话语方式正当性不足”⑧、“话
语语境相关性式微”⑨、“话语预设切适性背离”⑩,从话语要素角度审视话语现状。总
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话语失语、话语失效、外部意识形态干扰和不够生活
化等困境下,学者们秉持初心,积极探索,破解难题。
5.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
话语权是内含于话语之中的并由话语过程所显现出来的一种软力量。关于话语权问
题的研究近年来成果颇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邱仁富认为:“话语权的问
① 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12.
② 周炯. 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报,2015(03):81-82.
③ 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折[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86.
④ 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折[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86.
⑤ 邱仁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1):933.
⑥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4.
⑦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6.
⑧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7.
⑨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9.
⑩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62.
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问题,它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始终。”①叶得明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②。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
究居多,张国祚提出:“现代意义的‘话语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
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③“意识形态话语权直接影响和制
约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④此外还有针对思想政治教
育受教育者发声权利的研究,陈飞提出:“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
严重的话语霸权现象, 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重要因素。”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
仅是对发声者提出的权利诉求,同样重要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声权利追求。
6.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研究
话语转换是一种话语方式的调适性转换,刘建军认为以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话语形
式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
效性。”⑥杨建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缺失明显……政治话语、主流话语
等模式化的话语占据了大量的教育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流失了话语所具有的语言感化
魅力和话语说事的价值意义”。⑦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声”“失真”“失灵”状
况,林仕尧、许苏明等学者强调从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
换,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
⑧⑨
7.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研究在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都有体现,主要以方式
方法、建构路径、结合时代或社会的发展进行内容创新或方式创新等等。但总体上分为
两大方面,其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其二是研究某
领域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①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09):39.
② 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J].教育评论,2009(03):71.
③ 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09):43.
④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9):7.
⑤ 陈飞.论思想政教育话语霸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2):97.
⑥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119.
⑦ 杨建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与主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61.
⑧ 林仕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主体性维度[J].理论导刊,2016(11):99.
⑨ 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2014(03):5.
8
第一章 引 言
目前研究某领域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学者较多,梁庆婷将新媒体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创新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打造科学有效的话语体系”、“改
进新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和“增强中国国际话语主导权”。①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体系主客体的研究提炼出主体培养和客体建构要略,其研究的特别之处是提到了“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场域的和谐”②通过关注社会思潮、把握舆情走向、捍卫网络主权等
方式促进建构一个和谐的话语场域。学者李超民从“新时代”和“网络技术”两个视域
的结合之下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话语主体的建构
要“坚持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提升
话语主导型”③三个原则。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信”、“价值认同”、“主体网络
实践能力”和“主体间性”④的方法提升话语权威性。其研究特别之处是完善的长效评
价反馈机制。
袁芳出版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书中强调从理念、
理论、方式方法三个层面有效推进创新。通过“更新话语理念”、“建立话语自信”、
“提高思维能力”、“重塑话语形象”和“优化话语环境”五个方面提高话语主体的创
新能力。⑤通过“优化话语内容的结构,突出核心价值观话语的主导力”、“推动马克
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话语的解释力”和“推进话语内容的务实化和个性化,增强话语
的吸引力”三个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⑥通过“以情感话语弥补理性
话语的不足”、“以生活叙事弥补宏大叙事的不足”和“对话劝导的局限性反思”三个
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⑦通过“创新榜样传播方式,提升话语的舆论
引导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增强话语的渗透力”和“创新网络传播方式,赢
得网络舆论话语权”三个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
①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137-139.
②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221.
③ 李超民.新时代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9:96-99.
④ 李超民.新时代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9:103-104.
⑤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186-203.
⑥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206-209.
⑦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212-218.
⑧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219-223.
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于话语、话语权两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具有中国
特色的表达方式,它来源于中国的社会实践,而在国外是没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或
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研究,但在话语的研究上有所借鉴。
1.关于话语的相关研究
话语一词源于拉丁语,英文翻译为Discourse,有谈话、讨论、讲述、叙述等意思,
“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①在社会的
发展的过程中,“话语”又增添了意识形态属性,如苏联语言学家巴赫金提出的“超语
言学研究”,认为“话语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识形态符号。”②随着话语研究领域的扩大,
延伸到哲学视角的分析,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之家”③等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
使话语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的现状。
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实践哲学到知识学再到现在的“语言学转向”的三次转向。20
世纪下半叶哲学领域发生的这种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话语转向”,如代表人
物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等等。从社会学
视角看“话语”内涵,美国学者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认为:“话语不仅仅是一
种言说方式,更是话语对象对话语主体地位和权力的一种认同。”④法国学者布迪厄提
出:“话语体现了群体的地位、思想、力量和权力,是一种社会符号暴力。他用法国大
革命期间语言形成的历史来论证,法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官方语言,取决于政治权力的运
作。”⑤自此,话语就从语言学领域延伸到哲学、历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
方面。
2.关于话语权的研究
自 20 世纪初,“话语”便与“权力”联系起来,二者关系成为社会学和后现代哲
学普遍关注并争相讨论的热点,其中与话语和权力有关的代表性的理论有:葛兰西的“文
化霸权”、福柯的“权力话语”。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角度思考话语权问题并提出的
①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1.
② [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2 卷)[M].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48.
③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371.
④ [美]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M].章燕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5.
⑤ [法]皮埃尔·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M].楮思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20-23.
10
第一章 引 言
“文化霸权”的概念,他在《南方问题的一些情况》中第一次使用“文化霸权”(或“文
化领导权”),他在《狱中札记》中深入解读了 “文化领导权”。1972 年,福柯在就
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时发表了‘话语的秩序’的演讲,首次提出‘话语权’。”①福柯提
出了“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之中蕴含着权力,体现为权力关系,表现为话语权。
在《规则与惩罚》中提出“话语—知识—权利”的三维关系,认为知识是话语与权利构
建的产物,话语是争取权利的工具。西方学者关于“话语”、“话语权”的研究对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内相关研究日益丰富,目前学者研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理论研究多,实证研
究少,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文章较少,数据
支撑不足;第二,具体研究多,系统研究少,大多针对某一方面问题展开论述,研究成
果重复率较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还不充分;第三,局部研究
多,整体研究少。对于新时代话语研究,基本上着眼于新媒体的角度,把新时代的政治
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理论话语进行融合研究较少。总之,国内关于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己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时代的发展又使得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从国外研究看,关于话语和话语权的研究早于中国,但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国外没
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其话语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研究内容,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
基本理论和建构实践为导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首先,
阐释话语体系的概念,分析结构、功能、特征;其次,挖掘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可资借鉴
的中西文化资源,寻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思想来源;再次,分析新
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最后,按照方向
①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22.
1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主导型、主体性、生活化的原则,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路
径。
1.3.2 研究主要方法
本论文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结合理论与实
践,本文综合应用了多种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综合运用理论文献、党和政府相关政策文件、高校相关政策制
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电子数
据库等资源,广泛搜集文献,确保理论分析正确,路径探索精准。
第二,系统研究法。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考察各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地
位和功能,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的调整与改革。从全局出
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综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查摆问题,探索路
径。
第三,实证研究法。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本文研究过程中,一是大量
走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二是走进思
政课堂,了解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状,开拓思路,寻找灵感;三是走访部分在校
大学生,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识及意见和建议,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探索
新的路径。
1.3.3 创新点
1.视角新。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置于新时代的
背景下,针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剖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发挥的因素及瓶
颈,针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在遵循创新原则、进行思维转向、探索具体路径等方
面的具体可行的创新对策。
2.内容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讲话精神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研
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更加注重体系的完整性。
12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重要工具,是主体间进行交流
以及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性改造时所使用的言说工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
系承载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特征鲜明,
发挥着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相关概念解析
概念是对一种事物的客观描述,是通过对某事物或客观对象的科学认知和系统化分
析,凝练成的概括其属性和特点以及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方法的描述。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融合博大精
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作用和表征随时代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通过对
相关概念的解析可以更好地去认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促进其丰富和发
展。
2.1.1 话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是对“话语”的理解和认识,古今中
外对于“话语”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由于“话语”的灵活性质,对于其研究也
始终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将“语言”视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①,从语言
学层面研究“话语”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和认知的起点。
话语一词由中文汉字“话”和“语”组成,话语二字均由“言”字作为偏旁部首,
《说文解字》中提及“直言曰言”,甲骨文之“言”字由“舌”字和顶部一横组成,表
示人张口讲话之意,也就是说“话语”一词均与人的说话行为有关。由此可以断定“话
语”一词与人的说明、沟通、讲述、阐释、表达等类似行为息息相关,随着文字的出现
也可以通过人的思维和其他活动方式将所思所想和所说所讲转化为词语和语句,随着人
类实践活动的增加,“话语”不单单是讲话和写作,也衍生出众多其他方式,例如姿势、
手势、仪式等等人的具体行为。本文中所提及的“话语”就包括了言说、讲话、写作、
姿势、姿态、手势、仪式等等人的具体活动和动作,并且始终随着人的实践能力强化而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1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不断丰富创新。
将话语一词拆分逐字理解更能明晰话语之意,“话”字在中文繁体字中写作“話”,
从言从舌,表示言从舌出,也就是话从口出,既为“说”,人通过“话”表明自身的思
想、情感、感受等等方面,或者通过文字的形式表明自身。《说文解字》中对“话”字
解释为:“合會善言也从 聲傳曰告之話言”①,在《辞源》之中“话”字的含义概括为谈
论、谚语、语言、词句、告诉、告诫②,在《辞海》之中“话”字含义概括为话语、告喻、
讲史或小说故事、说③,以中文发展历程而言,“话”字更多地代表着人的活动。
“语”字的中文繁体字是“語”,从言从吾,表示吾之言语,也就是我说想表达的
东西,这里不单单是指说话,也包括动作、行为等,主要是人在表述自身的思想情感等
内容时的动作和内容。《说文解字》谈及“语”字解释为:“論也从言吾聲”,④在《辞
源》中“语”字解释为言语、谈论⑤,在《辞海》中“语”字解释为话、谈话、成语、谚
语或古书中的话、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⑥。以中文发展历程来看,“语”字的主要含
义有四点,一是说出来或者通过其他行为方式表达出来的内容,二是指具体的词语、语
句等内容,三是指语言,四是指人的某种可以代替喉咙发声的指示动作。
不难看出“话”和“语”二字的含义中有大量的重合部分,存在诸多相同的解释,
都是以“言”为基础,但是“话”更侧重于“言”,而“语”则更侧重于“言的对象”。
在逐字拆解认识之后再合并成为词语理解,“话语”一词虽然并不是传统的词汇,但是
在中华文化多民族、多区域、多语言的复杂环境下也始终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话语”
一词在《辞海》中是:“运用中的语言,其结构单位相当于句子或大于句子的言语作品。”
⑦。可以看到“话语”的理解不单是“说”的动作,还包括了“说出的内容”,是动态
的表述行为和活动,也是静态的语言或者文本。
中文汉字和西方文字的比较历来都是研究某一概念两条重要通道,从词源学角度入
手研究“话语”一词在拉丁文中写作“discoursus”,通 过“discurrere”转变和发展而来,
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53.
② 辞源(第4 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897.
③ 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24.
④ [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51.
⑤ 辞源(第4 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892.
⑥ 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27.
⑦ 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25.
14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拉丁文中“discurrere”是动词形式并解释为“到处跑动”,可见“话语”一词在拉丁文
语系中最初是动词形式,既为讨论、表达、表述、谈话之意。英文“话语”一词写作
“discourse”,具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名词翻译为谈话、交谈①等,用作动词时翻译为
讲述、交谈②等,从西方文字研究“话语”一词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主体间的沟通
活动,二是沟通过程中表示自身思想情感而形成的符号系统,三是主体对客体的描述和
和认知。正如福柯说到:“话语是由符号序列的整体构成的,前提是这些符号序列是陈
述。”③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和进步,“话语”这个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也不
断发生改变,从语言扩展到具体的人的社会实践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语言是人的
重要交际工具,因此在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则更需要重视
“话语”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观性。茨维坦·托多罗夫表示:“语言根据词汇和语法规
则产生句子,但句子只是话语活动的起点,这些句子彼此配合,并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里被陈述,它们彼此变成言语事实,而语言变成话语。”④诺曼·费尔克拉夫认为:“话
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
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
体的地位。”⑤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将“话语”扩展到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方面,
逐渐将“话语”从语言学根系上丰富起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也由此而来。无论中文汉字还是西方文字,“话语”和“语言”、“言语”、“说话”
都有相近之意,但是“话语”一词更为复杂而独特,邱仁富认为:“话语是作为语言实
践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⑥由“话语”的语言性到社会性再到实践性,指明
“话语”作为人的实践活动通过主体间的信息传递进而影响到社会实践,“话语”首先
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明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描述性亦或是陈述性认识;其次是人作为
社会实践的主体,“话语”对于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阐释、求真、解惑等活动中重
要的工具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运用到的工具;第三,“话语”作为人继承和
发展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延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第四,人借助“话语”进行各种
①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01.
②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01.
③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18.
④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7.
⑤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
⑥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09:29.
1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话语体系”是人的思想情感的表征,是某一阶级或者阶层价值追求
的重要体现,会引导并规范人的社会生活等。
不难看出“话语”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既体现工具属性又体现价值属性,关于“话
语”的研究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整治教育话语体系
建构本身就是社会问题,带有极强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提
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创新,是集中力量统一思想实现中国梦的方式创新,
是正确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渠道创新。我们国家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于“话语”的需求增加,相对应的话语方式、话语体系、话语环境、
话语权等研究兴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活动。从广义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阶级社会共有的
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从狭义讲,“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
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
会实践活动。” ①从学科属性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政教育学科中的话语,属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话语形态,邱仁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
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
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
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
号系统。”②;从内涵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用以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的符号系统。
本体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交流过程中使
用的符号体系,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两部分组成,话语是人表达自身思想的渠道,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表述相关理论和观点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解释、传播要以何种思想思维观念、价值判断准则、伦
理道德规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介绍思想政治教育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②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8.
16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的“产品说明”。
价值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即其需要达成何种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分支,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学理性外还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具备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双表
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知识谱系,又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
的安全和巩固。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特色的独有表达方式,其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一方面,体现历史传承性。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系列成果,
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体现时代性。伴随各种新兴载体的涌
现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融合社会热点事件和国际热点问题,
做出客观、科学的阐释、评价和判断。
方法论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即相关教育方法的适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造
者和使用者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缺一不可。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用需要
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完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表述方式较为单一,普遍是谈话、讲述、讨论、宣传、灌输等方式,思想政治教
育施教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受教育者参与程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不高。可见思想政治话语的表述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
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新兴媒体、网络应用等崭新平台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
在坚持原有方式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更加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的生活和
思想,坚持守正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成要素——
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传播、话语环境内涵也有所变化,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共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关于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大概有三种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就是本体;笛
卡尔认为主体等同于精神本体;费尔巴哈认为“理性的主体只是人,是人在思想”①。
① [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4:180.
1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讲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抽
象的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具有实践能力的
人。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施教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施教者成为课堂掌
控者,集控制权、决定权、表达权、言说权等于一身,缺乏对受教育者知识基础、生活
阅历、视野、知识面、接受程度等的综合考量,往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实
效性不强,最终只能保证课堂纪律而忽视了教育实效。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开始便形成
了唯教师之命是从的学习习惯,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个人(绝大多数指受教育者)
想法、意见、建议无从表达,极大地压制了受教育者的表达权和言说权,受教育者学习
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导致教、学之间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是打破师生主客体矛盾的创新尝试,首先,加强受教育者的言说
权,要更多地加强师生互动,打造更加和谐的、更富生机活力的教育环境。其次,信息
化进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信息收集、意见发表、看问题角度等方面可以弥补施
教者的不足,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第三,适当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会在
极大程度上提高受教育者学习兴趣,打造师生良性互动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施教者与受
教育者的亲密程度,打造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温馨氛围,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
力与实效性。基于此,笔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或活动的双主体,施教者发挥主导作用,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
德树人“”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
收者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最广
泛的施教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向受教育者讲述、传递、
阐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党团工作者,通过党内、团内活动对党员、入党积
极分子培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群团组织,通过系列群团活动,让大学生受到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学生工作者,通过对接学生工作,通过相关的
学生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四是班主任及辅导员,通过参与学生生活,对
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五是劳动模范、教职工模范、党员模范、退伍军人等,以各自
的工作实绩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传播者。话语传播者通过对理论、知识、事迹、
18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人物、文化等内容的讲述、传递、阐释、分析,引领受教育者的德性教育。
话语接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每一位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思想政治教
育的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包含几个层面: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接
受者为所有师生;二是以《党章》党性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为党员、准备
入党和正处在党课培训、发展规划、预备期的师生党员;三是以团知识为主的思想政治
教育,接受者为广大共青团员;四是以爱国主义、法纪教育等为主题的针对性的思想政
治教育,接受者为准备出国留学、参军或者报考公务员的学生等。
马克思曾讲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理性的人
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
引入认识论中,认为认识对象在实践基础上变成了人的认识对象,客体为主体的需要而
存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具有鲜明的选择性,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因此,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话语内容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由两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理论性文本话语,目的在于
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二是以社会调研、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话语,目的在于提高认
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提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忽视实践层面的存
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镜中花,不易“落地生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
强调了理论层面的文本话语,而忽视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话语,降低了学生用理
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有效提
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话语传播主要包括表述方式和传播媒介,是话语主体借助某种媒介并通过一种合适
的表述方式传播话语内容的过程。最常规也是最基本的表述方式有宣读、讲话、文字、
图片、视频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表述,而结合新媒体的方式例如近年来新兴的思政
课微电影教学法,教师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确保“内容为王”,学生在充分
学习、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创作剧本,组队拍摄微电影,大学生亲自参与
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也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2.
1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开展的时空环境,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话语环境逐渐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国家进而发展到世界,环境中
承载着话语体系的各种要素,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要努力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校园
环境、社会环境甚至于国际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立足高校,环视社会,放眼世界。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体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区域内,某一类带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
或规则,在该范围或区域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体系”和“系统”
通常具有类似的含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体系”有生态体系、理论体系等,话语体系
是针对事物的某一问题层面或某一方向角度的认识、描述、规定、解释、阐发的综合体
系。
话语体系是用于表达某一种思想体系、理论主张、学科知识、意识形态等内容的一
套系统的、包含严密逻辑关系的、科学的、客观的表述系统,不囿于语言和文字,也包
括仪式、姿势、手势或者借助一定工具的表达性行为而形成的系统。广义的话语体系包
括术语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符号体系、人类行为体系等方面,以一种较为复杂
的呈现方式来展示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包含话语思想体系和话语标准体系,话语思想体
系主要以思想、理论、学科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理论层面的阐释、分析、灌输、
传播等。话语标准体系主要以规则、制度、章程等带有标准性质的元素构成,包括规则
制定、参考标准等。某一话语体系的建构、形成和发展一定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
形成的,带有时代特点并反映社会背景,可以解释、阐明、表达、陈述、联系主体间的
信息传递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认知和分析,并且通过语言符号的表达或者其他人的行为的
方式呈现出来的有机整体。狭义的话语体系则是某一主体在表达自身思想情感等方面过
程中应用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和,特别是在阐释、表述等信息传递,通过主体的
语言表达、行为表达等方式展现出来相应的内容。
话语体系是以人为主要应用者而形成的一种实践结果,通过人的思维和认知进行有
目的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带有人的主观意识性。话语体系包括主体、客体、场域、载体
等要素,其中的多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话语体系。话语主体
指话语的使用者,在话语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谁在说”“谁在听”的问题;话语客
体是话语内容、话语表达方式以及应用媒体等,话语内容是一定主题下相互关联的符号
20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体系,是“说什么”的问题,话语语境是话语主体“在什么环境和背景下”言说,话语
环境对话语内容、话语效果、话语言说方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话语传播是话语“怎样
说”的问题,一是话语主体应用什么样的言说方式,比如,语言、文字、图像等;二是
借助什么样的媒介进行言说,比如,报刊、电话、网络等,言说方式直接影响言说效果;
话语效果是话语“说得怎么样”的问题,涉及言说中的结果,是前五个要素相互作用产
生的结果,是评价话语体系价值与功能的重要依据。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注重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稳定、提升培养
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能力。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
进理论品格的时代体现,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是人才时代、
是信息时代、是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创新进步的时代,对于人才而言,要加强人的主体
性,不断提升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新型主体地位,深化主体间联系,营造良好的交流环
境。对于信息传播而言,新时代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信息是串联中国与世界的
有力抓手,务必需要借助互联网和全媒体平台加速信息传播,一方面用中国话介绍中国
特色,让国际正确认知中国,抵制一切污蔑、抹黑中国形象的言论。另一方面加强信息
甄别和梳理能力,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把不利于发展的言论
筛除掉,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对于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背景而言,最根本的还是
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和发展
方式,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强化自身。其次要积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治理,不断提出中
国方案,不断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创新,让中国声音传的更远更响亮。对于创新进步而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重大,想的端才能行的正,思想是人一切活动的驱动力量,帮助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形成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的重要任务。国家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创新能力依靠思想品德,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要通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
价值观引领使用和保障使用的符号系统,包括内容体系、表达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
系、评估体系五个方面,具有输导功能、转换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和引领功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体现在: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表述,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让世界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中
国智慧的魅力,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性与合
2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理性。其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表述中国的理论与文化,不断提升中国
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第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积极地对外传播。
培养受教育者的大局意识和国际视野,同时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
响力和感染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思想活力体现在:增强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和
道德品质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
命感和敢于负责的担当意识的时代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
的桥梁,除了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品质操守。本文旨在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
主体性、学术性与生活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守正与创新六对“相统一”为建构原则,
努力以突出思想性、坚定自信心、提升亲和力、掌握主导权和彰显实效性为目标建构的
话语体系,积极探索话语主体、客体、场域、载体等内容要素,加之更为全面的评价体
系以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
教育实效性。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放眼中国与世界,注重该体系的科学性、应
用性、实效性,形成了包括内容体系、表达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在内
的“五位一体”话语体系,各方面、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2.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内容体系是最根本要素。习近平总书的讲话指明了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向,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根本遵
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统一性
和多样性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以此为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按内容
和形式可分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教学话语、生活话语四类。
第一,政治话语。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
22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形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
量,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坚持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属性的政治话语,要站稳主阵地,唱响主旋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一
是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为主旨的政治话语,让大学生
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什
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坚定信仰,坚持方向,
坚定信念,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以加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旨的政治话语,警惕“普世价值”“民主思想”“人权思想”等西
方话语的冲击,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避免“耕了西方地,荒了
中国田”。
第二,学术话语。用学术讲政治,以政治促学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
特点。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用学术话语讲政治,说
到底就是完整准确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新时代中国面临的矛盾、问题、秉持的发
展理念、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要达到的目标;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
方略,讲清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让大学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共产党成长壮大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寻找理论本源,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以辩证的方法认识现实,以科学的方法破解难题。以学理性支
撑说明观点,以哲学思维创新方法,以学术话语提高认识,让学生“知其然”同时“知
其所以然”,体现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的统一。
第三,教学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主要面对的是在校大学生,话语既要
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时代发展规律,又要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新时代大学生独立
性、自主性、探索性较强,但自控能力薄弱,自我意识不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成长
成教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能否让大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传统的教学话
语倾向于“文本型”“照本宣科”,极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抵触的感觉,直接影
响教育效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坚持理论话
语与实践话语并重、政治话语与文化话语同行,在注重政治性、学理性的基础上,促进
2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交流大众化、话语表述通俗化,既注重理论的高度,又彰显教育的温度,确保接受
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内化于心。
第四,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政治性极强的理论体系,单纯的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极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不能形成良好的内心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影响接受
效果。融政治性、学理性、生活化甚至娱乐性于一体的生活话语,让过去高大上的、深
奥的、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接地气、生活化、趣味化。生活话语将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
和受教育者置于同一的话语环境之中,以沟通、交谈、讨论等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或活动,减少师生隔阂,避免有话不敢说、有惑不敢讲的窘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工具。
2.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表达体系是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
系是让知识性、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变成为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知、深刻理解、
并能外化于行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接受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达体系直接关系内容体系
的接受效果。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表达方式日益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也日渐丰富。河北大学开创的“滴灌式”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
达的成功范例。
第一,理论灌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马
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首要内容,话语表达
必然以理论灌输为主,通过理论灌输让受教育者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
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理论灌输不等于课堂上的“满堂灌”,而应该是“滴灌式”,是“润
物无声”的渗透。注重“精耕细作、捧土培根”,注重精细化塑造。除思政课教学外,
实施“菜单式”教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和精神发展的需要。坚持读经悟典,用马克思
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持续滋润,久久为功。组建“读经悟典研究会”“学经典兴趣组”,
注重教学相长,坚持教师领读与学生研读相结合,举办“经典与理想信念”“经典与成
长成才”等主题研读比赛、学术研讨、思想交流活动,学习收获成果共创共享,培养学
生人民立场、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整体思维。
第二,实践体验。注重“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突出精神塑造。坚持用红色文化
24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立德筑魂,组织师生赴西柏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狼牙山
文化博物馆等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入党宣誓,走访“百名抗战老兵”,邀请
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进课堂,开展“红色遗址解说词调研”、塞罕坝精神调研等,
接受洗礼和熏陶。成立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单位“播撒信仰的种子”。鼓
励学生参加抗疫、扶贫志愿活动,在服务中领悟理论,提升境界。
第三,多元媒体应用。注重“多方面探索、多角度渗透”,突出价值引领。新媒体
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的途径。河北大学探索实施的“微电影教学
法”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用声像形式理解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示改革开放成
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微时长、易操作、易推广的特点,被高校思政课教学
广泛应用,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天津师范大学李朝阳教授倡导实施的“微课堂”,
以现场讲解的形式,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智慧树、学习通、
学习强国等学习工具,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了思政课的宽度。微信、QQ 扩
大了师生交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教师要学会运用音频视频、图表图片、影
像资料、文艺作品、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载体、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呈现
教学内容,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
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传播体系是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
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传播的渠道和载体。为了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理说
不出,说了传不开”①的窘境,必须借助某种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开来,建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即为此之有益尝试,既包括对内传播也包括对外传
播。
第一,对外传播。对外传播主要是指将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和中华优秀文化
精华的中国智慧向世界传播,同时展示真正的中国形象。一是传播中国经验。改革开放
四十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脱贫攻坚成绩卓著,上亿
人口摆脱贫困;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拥有 9000 多万党员的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更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了 14 亿中国人的力量,中国精神日渐强大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2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凝聚成
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以中国话语传播中国经验,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二是传递中国智
慧。成功举办G20 峰会、APEC 会议、世界政党大会,积极参与世界气候大会、世界环
境大会等等,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半岛危机、“中东之问”中国积极献策,给出
了中国方案;金融危机、国际维和、应对疫情等热点问题上,中国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
担当;三是展示中国形象,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中国形象一直由西方话语在描述,
呈现给世人的是“吃不起涪陵榨菜和茶叶蛋”的中国、共产党主义“历史终结”的中国、
“对世界构成威胁”的中国,是被妖魔化、丑化的中国形象。以其所谓的“普世价值”
攻击中国的民主政治、价值观念,中国没有话语权力,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
外传播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讲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主动面对和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关切。四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反对诬陷、
澄清谬误、努力提升国家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加速形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
正确认识。
第二,国内传播。新时代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也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
支持,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一方面,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
究的使命,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局限于高校本身,同时承担着以
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宣传的责任。为此,以科学研究为抓手,深化对中国故事的解读,深
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解读、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解读,以学理性的研究促
进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门发挥理论优势
进行宣讲,特别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即时性解读,帮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农村干部群众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人民群众听得懂、
学得会的生活话语,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更大程
度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第三,校内传播。高校是培养时代新人主阵地,是系统、完整、多维度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内传播的主渠道。高校拥有具备深厚理论素养的教师队伍,
有多维联动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可以满足广大受教育者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对内传播从对象看包括面向大学生的传播和面向教师的传播;从传播渠道
看包括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传播,以各种形式的培训、会议、仪式为主体的
26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传播;从传播手段看包括教学形式的传播和媒体形式的传播;从传播场域看包括教室、
校园、生活区等等。校内传播主体覆盖全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涵盖高校全部课程,贯
穿教学过程始终,与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相契合。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保障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保障体系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正常运转
的强大支撑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参与的
过程,特别是通过搭载全媒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正在以高校为起点而延伸到
整个社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保障
主要体现于高校和社会层面。
高校层面的保障。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保障来自个三方面。一是人才队
伍的保障。保障体系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在教师”①。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以较高的政治站位、
宽阔的视野、哲学的思维,全方位、多角度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
国文化;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深厚的爱党爱国爱校爱生的情怀、高尚的人格影响和
带动学生,涵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话语体系的
科学性与有效性。二是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是整个保障体系的重
点,关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成效。课程设置科学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
向发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适用性;监督检查常态化,定期检查思想政治教
育教学质量,重视提升教师对理论的掌握能力,注重教师的科研创新;教学管理规范化,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支持教研力度,鼓励打造智慧课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
系的创新发展。三是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之教学话语,既包
括课堂教学话语,也包括实践教学话语,话语传播亦如此。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实践都需要时间、空间及物质保障。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实践教
学纳入整体规划,时间上予以保障;设置实践教学基础,空间上予以保障;从交通工具
等方面给予物质上的保障。多维联动,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科学构成、动态
运行、良性发展、效能实际。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2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层面的保障。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之处,也是应用之处,是所“大
学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范围内的实践活动,是集中全国人民的力量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集结号,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而社会则是人才得以施展能力
的场所,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和创新之所,而社会则是传播教育内容的大环境。
首先,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基础条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氛围,革命时期向往和平的社会氛围推动了人民群众追求
安定祥和生活的意愿,建国初期向往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了人民群众追求物质生活
的意愿,新时代以来向往美好生活的社会氛围推动了人民群众追求实现“中国梦”的意
愿,由此可见,社会氛围是是人民群众意愿的总和。其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体系建构以高校为基础,但是不拘泥于高校。社会各机构、部门的协同配合是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保障。社会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助
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第三,社会是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
育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随着信息传递日益便捷,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日益丰富,但也给
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需要加大管理力度,
净化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层面保障体系与社会层面保
障体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彰显实效性,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2.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
话语评价体系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性、科学性、实效性进
行整体评价,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运转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
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话语评价体系包含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人员的培育和评价结果的处理等内容,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或活动有序进行,同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对内、对外传播的效果。
话语评价体系是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保障。建构话语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提供了意见反馈
渠道,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提升思想政治
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28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表 2-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
评价类别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输导功能 传授知识精准
激励功能 激发学习热情
功能性评价 转译功能 话语转换有序
辩护功能 话语立场鲜明
引领功能 引领价值取向
体现时代性
话语内容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有亲和力
科学性评价
话语表达 有感染力
有说服力
传统载体发挥基础性作用
话语载体
新媒体发挥辅助作用
认同度 大学生普遍认同
效果性评价 启发力 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实效性 教育效果明显
2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施教者 话语主体
受教育者
话语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学话语 政治话语
话语形式
学术话语 生活话语 新时代高校
全媒体 话语载体
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灌输 实践体验
话语表达
多元媒体应用
校内传播 社会传播
话语传播
对外传播
现实语境
话语环境
虚拟语境
功能性评价
科学性评价
话语评价
效果性评价
话语权力
图2-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结构图
30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用于教
育对象并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阶级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样具有阶级性、实践性。这就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其他
学科话语区别开来,并赋予了新的功能。
2.3.1 输导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种
实践活动,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是理论的灌输、学科知识技
能的培养、思维素质的训练,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功能,一是
向受教育者灌输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行德性,既重视学术层
面又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
一方面是灌输。列宁十分重视思想引领,并且创立了“灌输理论”,主要是由于工
人阶级自身并不能主动的认知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已经熟知和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的人向其灌输相关理论,将理论转变成为工人阶级的思
想武器,使广大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尽管社会总体环
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列宁创造的“灌输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思维更活跃、思想更新潮、更富创造力、更具备时代特征的群体,
理论灌输固然重要,但在方式方法上要体现时代特点,以全媒体的应用多维度、多角度、
多方式进行灌输,以多种话语形式、话语表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成为具
有深厚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是引导。灌输与引导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一不可,
话语体系是引导的工具。一要引导学生接受理论灌输。让学生了解理论的价值所在,真
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可以?
以理论的魅力征服受教育者,让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为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
础。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理论武装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
为受教育者“立德”,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社会主义道德,培养德高身正的时代新
人。理论武装是立德树人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前提和衡量标准。三要引
导学生自觉实践。在实践中对科学理论形成正确认知,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应用理论,
3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现科学理论的现实转化,促进知行合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输导功能,注重理论的灌输和道德的培育,重
视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应用,重视学术指导和精神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心环节的重要体现。
2.3.2 转换功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是目的合理
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其目的性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能力,作为工具性
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教学话语、生活话语转换。由于受教育者学科结构、
知识背景、个人水平、阅历差异都比较大,单纯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会存在理解上的
障碍,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概念性、理论性、逻辑性强的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理解
困难影响接受效果。将复杂而深奥的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或者是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
生活话语,可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深入浅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的解释能力。教育者话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受教育者会听得津津有味、心领神
会。网络语言己成为“群众语言”的一种。“给力”“菜鸟”“酱紫”等网络语言的适
度使用,会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习近平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
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①在不改变话语本身科学含义的基础上,
兼顾时代特点,虑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进行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变“形式”不变
“内容”,变“外在”不变“本质”。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我们“不
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
系士兵和百姓的生活。”②强调话语的转译功能。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
化差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邃不是人人都容易领会,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样存
在接受的难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武器”,才能成为凝聚共识的力量。有些人“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兜售起新自由
主义、普世价值之类的东西,有的对马克思主义有些感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3.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
32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够忠诚,学而不信、宣而不懂、讲而不行、不讲也不行,各种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没有学懂马克思主义,没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只把马克思
主义当作口头上的信仰,没有做到真懂、真信。列宁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
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彰显科学理论的引领力、传
播力、感召力、生命力。
转换话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首先,用真理性的科学理论引领大众化。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
度。”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同频共振。因此,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用生活小事阐释大
道理。毛主席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巨人与语言巨匠“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
踏实地,喜气洋洋。”③等话语都能被人民群众信口拈来。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等金句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成百姓话语、生活话语,接地气,通俗易懂。最后,
用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促进大众化。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受教育
者心中。
第三,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传统话语富有年代特色,在当时历史时期具有一
定的存在合理性。随着时代和“文化场”的变化,革命话语、斗争话语失去了存在的合
理性,古代话语“字”“形”“意”有了很大变化。新时代强调话语的“当代性”和“当
下时态”的社会发展需求,要以全球化为国际背景、以改革开放为国内背景、注重文化
传承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按照继承、吸收、创造的原则,建构新时代话
语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5000 年文明史打牢了厚重中华文化根基。“仁、义、礼、
智、信”等等绵延千年而适用的古老智慧成为“中国标签”。然而,由于年代差异,现
代大学生没有行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需要,是留住我们文化根基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的需要。传统话语向现代话
语转换,坚持“破中有立”,对传统话语不仅是字意的转换,更有其承载内容、表达方
① 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③ 毛泽东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4.
3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式的转换,要求异、求新,要有语言的张力。在传统话语中融入现代价值取向,传统话
语向群众性、民主化、人本性转换。
2.3.3 激励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服务于实践活动的言语系统,激励功能也是题中应有
之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综合性实践活动,理论灌输、思想引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
要内容,激励功能在理论灌输、思想引领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
育效能的最大化。
第一,激发受教育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阐释学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海德
格尔认为,任何解释都包含了包括“问题域”在内的“前结构”,阐释者总是在“前结
构”的制约之下解释万事万物,阐释者的主观成见恰恰是阐释的前提。阐释马克思主义
包含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问题 ,都关涉阐释者主观认识及能力。三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主要解决“如何阐释”的方法论问题,科学的话语体
系能有效地解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促进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认识上接
受、理论上认同到情感上共鸣,成为激发受教育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动力。
第二,激励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①新时代高校学生是志存高远的一代,是担当民族复
兴大任的一代,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至关重要。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
刻把握之上。”②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固本培元的基础性工程,理论话语、
实践话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激发受教育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前高校学生多为“00 后”,“三观”正
在养成阶段,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很少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心理比较脆弱,解决问题的
能力较弱,对于相对比较开放的大学生活不太适应,特别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常会诱
发一些心理问题,遇到困难迷茫无措,遇到挫折萎靡不振,甚至出现抑郁等严重心理问
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只是理论灌输、技能学习,还有价值观引领和
生活引导功能,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等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独特的亲和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
34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与就业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成长与成长的关系,正确
处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师生同学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
判断,提高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处事能力、抗挫折能力,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3.4 辩护功能
“破”与“立”是对立统一的,“批判”与“维护”也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自然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批判非马克思
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是“破”与“立”的统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危机等问题对高
校学生造成不同程度地影响。敌对的、恶意的意识形态渗透蒙蔽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认知,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对各种社会思
潮、价值观念等话语形式具有敏锐性、批判性。一方面,大张旗鼓地言说马克思主义话
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
体主义,以“正”压“邪”;另一方面,勇于揭露和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境外意识形态
的渗透等不良话语,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辩护,维护主流意识
形态安全。
2.3.5 引领功能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
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
值观念出现多元、多样、多变化;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
主义等价值观念滋生蔓延,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唱衰英雄、抹黑历史、侮辱英烈、
轻视生命等现象屡见不鲜,唯金钱至上、漠视生命等问题频发,自由、人权、民主贴上
“普世价值”的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凝聚创新力量,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积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思想内容、政治立场、行为方式等方面
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价值解释和价值评判,以实现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价值引领。引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
3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领受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起来,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
一起来,实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的融合发展。
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体现学科属性,另
一方面助力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政治性、学术性、人本性于一体,既体
现学理性也体现工具性、体现理论性也体现实践性,体现整体性也体现多样性并随着时
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
2.4.1 政治性与学术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思想政
治教育学科中的话语体系,学科属性决定了其政治性与学术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体系主要承担着三重使命:一是政治宣传任务,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解读党
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阐释中国
特色,并培养学生形成高度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
政治性。二是承担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正确价值观,
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抑制错误思潮的侵袭,带
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三是作为学科发展必须的研究任务,这是教学—科研型大学的
必然要求,在深化研究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方法的广泛应用。比较之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
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
2.4.2 科学性与人本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言说体系,科学性与人本性是本质
要求。
科学性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内容上看,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符合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体
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愿景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科学性。从
① 沈壮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8(5):20.
36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传播方式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更加注重科学性,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对
现有话语传播媒介做出甄别和筛选,采取正确、高效、安全的传播媒介,不断提升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科学性和时代化。同时,不断创新话语传播方式,紧密结合时代话
题和社会热点话题,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话语传
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体现科学性。
人本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话语表达,二是人文关怀。话语表达方面,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兼顾受教育者的接受意愿、接受能力和时代特点,融合生活话语、
网络话语,以“接地气”的话语形式表达深邃的理论,以讲故事的话语形式讲政治,受
教育者在“亲和”的语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
系建构过程兼顾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有机统一,结合时代特点加大实践力度,让受教
育者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的科学性,在实践中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在人文关怀方面,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施教者为单一主体,忽视受
教育者的感受,受教育者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参与渠道不畅,积极性不高,影响了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统一主体地位,拉近
师生距离,形成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促进。此外,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困惑和各种
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4.3 恒定性与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等等,其中有些内容由于自身的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普遍性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除去与时代发展的结合形成更多更加完善的理论成果之外,其理论核心已然成为恒定主
题,例如马克思关于量变质变的论述,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性的论述,邓小平关于改革
开放的论述等等。新时代有新矛盾,新时代有新问题,新时代鼓励科技创新,但是中国
俗语讲“万变不离其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任务不变,目的不变,运用的理论精髓
不变。其次,主张建构以人为主体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坚持马克
思主义人本性思想,以人为本的重点没有改变,强调改善主体构成和新型主体关系旨在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坚持人本性教育理念。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动态性特征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
论品格,决定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中国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理念
3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变化及社会实践的发展,话语体系内容不断更新,比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经历了革命话语、斗争话语、社会主义建设话语、改革话语等多次转型,永葆科学理论
生机和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优化、教育手段
的日益科学化多样化,话语表达和话语传播方式都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同样经历了单纯理论灌输到多媒体应用、实践话语增强的转型,从内容到
方法都在螺旋式上升,体现了时代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动态性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体系动态性还体现在互动层面。话语不是单向度的言说,是“你来我往”的
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客观上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
间的交流互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理、
心理基本成熟,接受信息的能力强、渠道多,有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喜欢被灌输,
渴望平等的交流对话,据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较之以往最大的特点就
是互动性强,变灌输为对话,互动性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明显特征。
2.4.4 统一性与多样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
整体与部分的论述指出,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整体是通过每一部分之间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新时代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多个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主体包括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指代教育内容、多种多样的话语表达和话语传播方式、开放型
的话语环境等,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承载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宣传、教育、引导功能,共同完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根本任务。五个要素是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任何一项不健全都会制约教育效
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各个组成部分或者要素具
有多样性,突出表现为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己经多样化,在高校除了日益多样化的网络话语形式外,又根据新时
代大学生的特点增加了社团话语、公寓话语、学生群体流行语等多种形式,自媒体的广
泛应用也使话语传播更加多样化。多样化的表达、多样化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入
耳入脑入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8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向受教育者传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受教育者树立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蓄力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的建构立足新时代的背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点,综合考量国内
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反馈和国际环境中的各种思潮和声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建构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乃至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
环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立足于思想政
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体系建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清晰背景,直面问题,是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时代的定位是历史的坐标,不同时代、不同问题、不同使命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
涵和话语形式。时代背景立足国内,放眼于世界。
时代的定位是历史的坐标,不同时代、不同问题、不同使命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
涵和话语形式。习近平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于新时代这一新的历
史方位,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
第一,新时代取得了新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中
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发展、依法治国、
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成就明显,放眼世界,全方位外交深入开展;管党治党,
党的建设再上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了勃勃生机,实现了一次次伟大飞跃。站
在新的时代起点,形成凝聚全中国人民的发展合力,为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这是自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
3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信中国的根源所在,是中国特色话语之“词”,也是话语之“底气”。
第二,新时代面临新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导致人们不再单一满足于物质文
化需求,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立足中国实际,综合考量人民群众的整体追求,制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
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的具体举措和分类规
划。两个发展布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统筹联动,协同互进。由五个点组成一个整
体发展的平面,由四个点串联成一条发展线,“五位一体”是长远的整体目标,“四个
全面”是阶段性的发展安排,点、线、面的不断相互作用使得新时代发展更为立体而高
效。当前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这些短板正是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
开放、创新攻关的突破口。有了清晰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全中国
人民的同心同德。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源动力,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量,
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就是要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规划思想
政治教育逻辑体系,准确解读和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中国国情,讲中国矛盾,讲
中国发展路径,讲中国发展前途,凝心聚力,为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向往。
话语体系建构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话语内容、话语传播、
话语环境、话语权等方面。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时推动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
在教育层面、思想层面的需求激增,特别是在暗流涌动的意识形态领域急需中国特色话
语体系阐明自身、抵御诬陷、明辨是非。人民群众需求的改变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第三,新时代直面新问题。国内腐败问题、环境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国际上某些
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
影响。腐败是社会毒瘤,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公正,影响党风和社会风气。党的十八大以
来,党中央重拳反腐,腐败成为党内整治的重点,打“老虎”拍“苍蝇”,猎狐行动、
天网行动、百人红色通缉令等,腐败分子无处遁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腐败案件被
侦破,腐败分子被依法惩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巩固了
党的执政基础,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明显成效,党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但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依然艰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
40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人受资产阶级价值观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形成了“有钱能使鬼推磨”
“世路难行钱做马”等错误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正确的价值认知
在一些人中流行,为金钱不择手段,假冒伪劣、欺瞒诈骗、抄袭盗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违背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念,违背公序良俗,违背新时代诚信价值观,违背道德法治。近
年来随着多元化媒体的发展,某些西方国家借此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以其所谓的“民
主、自由”诋毁和诬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破坏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培育和践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诸多自媒体平台还出现了许多对英雄事迹、英雄人物、
榜样模范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的恶搞,甚至不乏无底线的恶搞,对
英雄、烈士、模范、传统文化的篡改和曲解在自媒体平台上大肆传播只为博人一笑,对
我国传统文化认知、红色文化认知、革命文化认知等等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有人把信
息时代称为“娱乐至死的时代”,一些青年人沉迷于娱乐无法自拔,某某C 位、某某明
星生日、某某明星分手……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很多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被“娱乐化”
了,在娱乐中茫然,在娱乐中颓废,淡忘了中国精神。此外,在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
一种“丧文化”,在大学生中也广为流行,以自嘲、绝望的语言行为特点反映出大学生
的心理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种种新问题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构建科学、有效的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
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
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中国人民摆脱了受剥削的苦难以及被列强欺凌的屈辱,让人们看
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客观上同一切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做斗争,
同破坏我国主权、安全的行为做斗争,同各个领域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作斗争。主观上同
精神懈怠、萎缩不前的状态进行自我斗争,培养斗争精神,提高斗争能力,培养完成伟
大使命的不竭动力。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必须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领导力,必须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抵御各种困难和挑战。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
4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但不可否认的是党内存在着许多问题,理想信念滑坡、腐败现象等对党内生态严重不良
影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成效显著,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重担依
然在肩。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
几十年探索的伟大成果,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
建设、改革、发展的理论体系,制定和形成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包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经党和国家数十年实践探索出来的科学且系统的制度体
系,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科学的理论、社会公序良俗、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
德规范等等制定出来的带有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中国发展等特征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
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表现,治理能力则是执行制度的集中体现。新时代
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凝心聚气的重要制度保障,是
团结中华民族干大事、干实事、干好事的重要力量。深化改革,勇于冲破传统思想、观
念的束缚,打破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瘴痼疾,勇于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高度的创
新思维推动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全面依法治国,首先需要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发展与
法治之间的关系,其次,在世界发展大变局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高度重
视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法治文明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富有逻辑力量
的崭新法治理念、科学法治制度和有力法治实践,鲜明地展现法治现代化中国经验、中
国方案与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党的十九大重新部署“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宏伟,
责任重大,实现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须各行各业统筹发展,全国上下协同联动,形成
同心同德、凝心聚力的发展大格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基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
是传递政策和统一思想认识,更是要将国家为何施策的原因分析理顺传授给受教育者,
让受教育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现实背
景。
3.1.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①经济大发展,商品大流通,贸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1.
42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易大繁荣,文化大融通,世界一体化趋势持续加深,数字化信息依托互联网不断扩展,
相对的,政治博弈、民族冲突、宗教矛盾等负面因素也持续膨胀,不断影响着全球发展。
世界人民面对的还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环境,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世纪以来,一
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益均衡,和平与
发展是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呼声和愿望。世界总体安全,但局部动荡不己,半岛危机、巴
以冲突、中东乱局、难民乱潮等都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始终扮演“和
平鸽”的形象,积极参与打击极端主义、恐怖主义行动,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着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环顾世界我们不难发现,世界上各个国家、多国集团和区域组织之间
政治博弈此消彼长,按照某种契约规定而成自己“小圈子”的规则和章程,成员国之间
各种政治利益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格局。当前世界上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的压力依然会长期存在,敌对中国并防范中国的势力也不断和我国抗衡,中国面
临的国际竞争压力特别是世界科技革命的竞争日趋增大,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秩序中一些
不合理的因素。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反对强权政治,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携手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共商发展前景、共建人类家园、共
享发展成果,坚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不断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二,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自 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过
十余年的发展,世界经济依旧没有完全走出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始终维
持在中高速增长态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增添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带
动世界经济复苏;科技创新贡献方面,对世界技术创新贡献率超过40%;基础设施建设
突飞猛进,环境治理大为改观,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唯一增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呈现一种
“风景这边独好”的态势。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发展,
积极帮助亚、非、欧等地区和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为世界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国力量;APEC 会议、G20 峰会、世博会、进博会、世界
政党大会等成功举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半岛危机的应对、中东之问的回
答……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强调“和羹之美,
4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于合异”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②等中国智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融入了强劲的中国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意识形态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各国生产、
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伴随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思
想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裹挟而来的文化侵蚀和意识形态冲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一方面,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为我国文化繁荣提供了宝贵机遇,
决不能因为有文化冲击和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就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而是要坚持
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文化甄别能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先进文化与先进理念。文化交流过程是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互通有无,
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上互利互惠,包容文化多元化和民族多样化,既表现出文化的相似性
和共荣共存,也展现了我国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交
流没有固定和明确的界限,历史终结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中国霸权论、大国
责任论等错误也是直指中国,妄图以普世价值重塑中国,以价值观外交围堵中国,一些
西方政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扣上了许多“帽子”,给“中国模式”下了许多歪曲
的“定义”,严重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世界一体化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
心,党和国家积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突破西方资产阶级给我国设置的种种制度阻拦,
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我国发展跨越了多个障碍,以全新的姿态被世界所熟知并且获
得认可,我们积极倡导公平正义、以人为本、集体主义等理念,以积极地价值判断厘定
处事模式。凝聚人民群众思维,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给予中国的机遇,化逆境为顺景,坚
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认识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献力。很重要
的一点是,当今世界发展进程中,中国做出的事情能够被绝大多数国家、党派、团体等
接受,但是中国说出的话语却不能与之相匹配,甚至“做事”与“说话”之间已经形成
了明显的“断层”,中国在国际社会之中的话语权是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点,新时代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3.
②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
44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科体系,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进程中的话语权树立与巩固,进而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树立与巩固探索道路
并积累经验。
当前世界格局依旧呈现“一超多强”的形态,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牢牢控制着世界政治格局、货币体系、定价权、规则制定权、发声权等影响国际发展方
向与方式的不同权力。因此,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争夺势必要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
重要因素。以稀土资源为例,稀土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石油化工、电子、机
械、冶金、军工等诸多支柱产业的原材料,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探明已知稀土存量最多的
国家,却无法拥有稀土资源的定价权,只能听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与价
格出售这一战略资源。简而言之,中国由于不能定价而将战略资源以“白菜价”售出,
又由于没有先进技术而不得不高价购买由稀土资源产生的技术与配件,甚至由于话语权
的缺失还会随时丧失购买由稀土资源生产的技术与配件的机会。再如近代以来由西方国
家给中国冠以“黄祸”“支那”等称呼,都是中国不能独立自主地表述自己造成的,话
语权的丧失导致中国数十年没有以中华民族的正确身份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正常活动之
中。由此可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失声”已经成为阻碍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随意的“妖魔化”“污名化”将中国描述成为“钱包鼓鼓的魁梧哑巴”,虽然经济和人
口等综合实力较强,但始终没有脱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秩序,无法参与
规则的制定以及话语的表达,只能表现成为任人描绘的白板。为了转变中国的形象,改
变“失声”窘境,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已然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改变
“失声”窘境,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维逻辑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建立雄厚的经济
基础,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其次,不断增强国家自信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以实力增
加自信心。第三,积极推动开放事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国际化经济活动带动文化、
生态、社会等层面的文明交流,积极融入世界一体化发展进程。第四,外交活动之中大
力宣传中国智慧,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动中国方案参
与到国际秩序重建与国际格局重组之中。
3.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4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①为了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
时代基础之上培养受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不断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呈现出不同的教育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革,根据不同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
出来的鲜明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个时期:
第一,破旧立新和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年战争的破坏,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和全国各行各业一
样急需改造、创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
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
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②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办学
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遵循。1951 年9 月,教育部增设《政治经济学》
《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三门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共必修课。1952 年,全国高
等学校增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摆在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首位。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新的
探索阶段。1957 年,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1961 年9 月,试
行“高教六十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地进行。1963 到1965 年,高校学生参
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目的是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一定程度上
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发展,出现
严重失误。
第二,恢复发展与改革创新阶段(1978—1984)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全党工作重心的转折点,也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
发展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1980 年——1983 年,《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8.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
③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46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相继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趋系统化、规范化,为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学科创立与发展阶段(1984—2012)
1983 年7 月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有条件
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思想政治工作专业”,①同年教育部召开政工专业论证会,确定
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 年开始招生,
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
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得到了全面恢复与发展。1999 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
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2004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成为
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
期。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途径方法等层面都做出了
有效改进。2005 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四,全面创新发展阶段(2012—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全面
创新发展阶段。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构
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②同年12 月,习近平指出:“要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
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③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
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谋划得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进一
步优化。2019 年,习近平发表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想政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
③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
报,2016-12-09(01).
4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①等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要有充分的学科自信,要积极应对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及时了解、掌握、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以人本性的理念,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学科发展。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复杂的国际、
国内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出
现了“短板”,不同程度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只有找准病灶精准施药,通过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才能建构科学、高效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现实问题
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主要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
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针对师生交往、课程进行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具体实施层
面。基于此在展开研究之前大量走访高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进
行访谈,自身走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访谈他人的同时亲身体验新时代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访谈,并将访谈过程中将集中凸
显的问题归纳总结,找到困境分析原因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来
己久,传统的话语体系的“程式化”难于在短期内突破,传统方式中教师的课堂掌控能
力不足、吸引力不足以及学生主体性得不到体现等问题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凸显出来。
通过此次访谈总结出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法更好的同受教育者产生情感
联系,学生往往没有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识,而且受教育者对于施教者传授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疑,宁肯相信网络信息也不相信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内容。第二,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受教育者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覆盖面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以意识形态内容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让受教育者形成情感认同。第三,课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31.
48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时容量不变的前提下,部分课程更新导致内容增加,致使无法精准授课,只能以新增为
主,部分内容只能简短概括。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想要融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受
教育者的生活之中,但是由于讲话方式和师生关系等问题往往不能较好地达成目的。
第一,话语主体“空场”。话语具有说明和感化作用,通过话语让受教育者产生认
同和情感共鸣。例如河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张某所言,学生不爱听老师的说
教,宁肯相信一条网上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也不相信专业教师说的东西,以往的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倾向于教育者说受教者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新时代,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表现欲强,传统话语方式的滞后性明显显现。教师单主
体“在场”,学生主体“空场”,导致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出现“人在场而
心飞扬”的境况,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学生表达渠道不畅便会求诸网络,大学
生迷茫于五花八门的网络解说,会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实效性无从谈起。
第二,话语“泛意识形态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理想
信念、政治观、法纪观、道德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
干课程,教育内容过于严肃。例如河北师范大学学生白某所言,老师上课像新闻联播,
讲课的内容像政府工作报告,学生听的云里雾里,自然没有学习兴趣。一方面,长期以
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贯于单一的政治话语,似乎只有政治话语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
的严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度被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新时代新事物层出
不穷,越来越多的话语形式吸引着青年学生的注意力,“泛意识形态化”的思想政治教
育内容受到网络内容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在课堂,社会实
践相对较少,学生对社会问题了解较少,制约了对理论的科学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正确
认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避免“非意识形态化”,但也要防止“泛意识形态
化”。
第三,普遍性掩饰了“精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所有在校生,具有普遍性。
但普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不加区别的“大水漫灌”。河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课教师李某提到,概论课程每年的东西都在变,我们的课时不会随着内容增加而增
加,而新增的内容是重点,我们必须要给学生们讲,也就导致了有一部分内容只能一笔
带过。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大多是大班教学,人数相对较多,教师难于掌握每个学生
的基本情况,基本是以普遍性的方法进行着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制约了教育效果。因
4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材施教,既包括学生本身的不同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同使用。平日里喜欢看新
闻看相关书籍的河北大学学生吴某谈到,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过,而且很多都是老生常
谈的问题,我们平时生活里听,上课还要听,听的多了自然就觉得思政课没什么吸引力
了。对于类别不同的学生,宜采用不同的话语形式,话语内容的表达、论证方式、结论
呈现都要契合受教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要“精准施教”有的放矢。
第四,话语转换无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特定的年代特点,民
主革命时期是“一切为了革命胜利”的工具型话语,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对文化程度较
低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话语,新时代则是思想引领型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转换,融知识性与引领性于一体;二要随着受众特点转换,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对的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话语要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三是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是网络参与最活跃的一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又要融入网络话语与生活话语;四是开放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面向中国,
还要有国际视野。话语转换是经常性的,也是规律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
识规律,更要学会利用规律。当前,存在着思政课泛娱乐化现象,以“形式多样”偏离
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存在着忽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紧紧依靠教材”曲解
了思政课社会实践的作用;存在着忽视受众的理解能力,以“重学术”而轻视了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表达的通俗性,经常出现的“本质”“核心”“灵魂”“精髓”“关键”等
概念的区别很难说清;存在着用西方话语言说中国的现象,中国文化开放包容,但不能
让“西方学术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导理论,引进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并用西方
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问题成为时髦。”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各自以自身的理解进行不同
程度的话语转换,有的是“空转”,有的是“盲转”甚至于“错转”,话语转换的无序
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异常,影响理论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3.2.2 新媒体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媒体是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重要工具,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和互联网的扩展,进入了
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是媒体的融合创新,成为凝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
全效媒体”②的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大量新兴媒体的兴起,是顺应社会进步趋势与时代
① 秦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思路[J].人民论坛,2012(9):13.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
50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发展潮流的信息交流平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
活动中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者。在新媒体语境下,话语主体
虚拟化,身份虚拟、关系虚拟、场域虚拟,个体意识得到强化。虚拟的场域随之而来的
是关系的平等,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拥有同等的话语权,身份平等、话语权力平等,没有
了主动—被动的束缚,在平等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彼此隔空操作,受教育者没有心理障
碍,主动性要大为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客体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客体突出表现
为对话语符号的规范化运用与对话语意义的框架化解读,是文本话语、理论话语与精英
话语的结合”,①新媒体语境下,话语符号化、图像化,一个“蓝瘦香菇”传递了痛苦
的心情,一个“大拇指”代替许多赞赏的话语,一个简洁的符号可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
大量的说教话语,观看代替阅读成为一种文化行为,要求新时代话语在多样化的同时确
保科学性、人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介体的变化。媒介是人们用来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或工
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媒介由面对面传授和传统媒体延伸至新媒体,利用微信、微博、
贴吧、QQ 等传递信息、进行交流,新媒体消解了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等传统媒体
之间的边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
个性化交流,对教育者应用新媒体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的变化。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时空界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时空的拓展与延伸,打造出了一个虚拟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与现实话语场域相
互影响、相互参透、相互补充,虚实结合。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发生在课堂上,
新媒体把它延伸到任何网络信息触及的地方,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020
年春学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媒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虚拟场域成为“主战场”,
蓝墨云班课、学习通、钉钉等应用软件全部上场,成为新媒体营造的教育场域上的工具,
确保了停课不停学,话语场域的变化必然要求高校完善相关机制,确保场域宽、应用广、
效率高、实效性强。
①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53.
5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处于传统话语向时代话语转化的过程中,话语体系处
于建构探索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笔者经过走访部分思政课教
师、辅导员、党团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存在的问题做主
要归因:
第一,“主导”与“主体”关系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工作中唯一的主体
是教师,教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就是接受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学生只能做客体,在接受中实现转化和提升。如果以学生为主体,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的政治性、严肃性。把教师的“主导”变成了“管控”,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管
控”性的话语影响学生接受效果,有悖规律性,不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
科学性。
第二,教育者素质及转换能力有待提升。前面己谈及话语转换的无序,说到底是教
育者的转换能力问题。一是一些施教者思想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墨守成规,
不想转换;二是不了解生活话语、网络话语,无力转换;三是一些教育者特别是年轻教
师乐于转换,但不坚持原则,出现“闹剧”式转换;四是受西方话语影响,盲目崇洋,
错误转换。教育者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观念,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敢
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是构建新时代话语体系的主体要求。
第三,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个综合性整体,思想政治教育
客体、载体丰富多样,各类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甚至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都是
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各高校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依然是以“文本话语”为主,“实践话语”相对失声。深度
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师生更多地走进社会,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
途径,也是构建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客体要求。
第四,协同机制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固然以高校为主体,但新时代的高校不
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有太多的机会走出校门,受校外因素影响的几率大幅度提
升。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党和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协同。新时代背
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新时代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但依
然存在社会、家庭教育在话语体系中客体缺位、环境待优化的问题,协同机制不完善,
52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高校“单打独斗”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难免被一些社会、家庭的现实问题打了
“折扣”,制约了话语体系的效能。
第五,新媒体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的广泛应
用,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工作、生活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无限的交往空间,由于网络空间的
虚拟化,也使得网络环境异常复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
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复杂化。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为西
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条件。某些西方国家以其信息和技术优势,传播其所谓的“普
世价值”,鼓吹西方的价值观,大肆宣传其所谓的民主、自由,抵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思潮话语的宣传,经济领域宣传新自由主义,以否定公有制的主体
地位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政治领域宣传民主社会主义,以西方的宪政民主制度否定
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历史文化领域宣传历史虚无主义,在所谓的“反思历史”中否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指导思想领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削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话语权。固有的话语体系难于诠释新
媒体空间出现的新问题,建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位移。话语权即表达权,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传统思想政
治教育活动中,起引领和调控作用的是教育者,新媒体语境中,话语权正在由单向传递
转向双向互动,且受教育者话语权大为增强,相应地降低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性,一方
面提高了话语主体的主动性,促进了平等交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施教者的被动,大
量未经筛查的信息在受教育者那里先入为主,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给教育者
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信息的交互性和受教者的主体性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
的吸引力,青年学生对网络话语情有独钟,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出现了话语差异,给
施教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公众认同危机。认同包括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两类,自我认
同就是追求自我统一性和自我连续性的感觉;而社会认同则是“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现实
社会所要求的规范或社会期待趋向于统一,表现在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角色认同和
5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工作或职业认同。”①此处所讲的公众认同,就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全媒体时代,信息海量,解读多样,加之有人蓄意破坏因素,
媒体信息复杂化且鱼龙混杂。由于受众文化差异、价值观多元化,对于媒体信息的认知
和分辨能力不同,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对我国主流的话语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
从根本上动摇了自我价值的认同。特别是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时,更容易影响主流话语认
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认同危机。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学科发展的积极尝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表达表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性和整体性,从而提升思想政
治教育内在转化能力和外在指引能力。
3.3.1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的体现,表现为对内的思想领导能力和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对外维护国家荣誉表明立场观点的能力。“话语权,是
国之重器。大国复兴,话语不能缺席。”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
道主阵地。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的维护是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掌握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权的建立是树立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安全的重点,掌握话语权首先站稳国内主阵地。“中国话语权的短板在文化和价值观层
面。”③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通过中华人民对自身文化体
系的认同、肯定、热爱、维护和坚持来站稳脚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融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改革创新文化、网络文化、社会文化等话语表达于一体,
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
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完
善,目的是向受教育者或者说对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行思想浇筑、价值观
①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6:125.
② 陈曙光.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1.
③ 陈曙光.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3.
54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念的搭建、思维意识的建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阐释中国道路,
讲好中国故事,只有中国人民才最有资格。”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共产党
的发展和壮大培养新生势力,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探索
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提升思想领
导能力,综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另一方面,掌握对外话语主动权。第一,通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向世界展现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学术体系,充分展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在走向世
界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让中国学术说中国话,这是摆脱话语贫困,重建
中国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②第二,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便于向世
界发出中国声音。当今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虽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与
之相匹配的话语权却有明显的断层,话语权的强弱有诸多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等层面都会对话语权有较大影响,我国当前虽然有经济的优势,但国际话语权处于明显
劣势。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国门是话语权树立与巩固的重要路径。要让国
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让国际社会通过中国话语而不是通过西方话语认识中国,让国际
社会听见中国话语的合理诉求,让国际治理吸取中国话语的有益建议,让国际秩序重建
采纳中国意见。第三,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利于抨击别有用心的
话语攻击。中国的发展引起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恐慌,“中国威胁论”此伏彼起,只有构
建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才能有力地回击各种错误论调,才能以正驱邪。中国
意欲成为话语强国,必须做到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势综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培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通过丰富话语载体、强化表述能力、加强舆论传
播能力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建立健全完善的舆论传播机制并坚持发展意识
形态领域工作,积极引领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和力量统一,对外坚定立场和原则展现中
国智慧,做到对内宣传和巩固对外维护和发声,积极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和中国意见建议,
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对经济发展的促
① 陈曙光.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9.
② 陈曙光.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9.
5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也是对文化繁荣的推动,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和强化话语
权的重要方式。
3.3.2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双方主要包含施教者的教育供给和受教育者的受教需求,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供给方式、供给量等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建构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供需关系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
能满足需求的现象。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即施教者的教育供给不能满
足受教需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统筹教
育资源,实现要素最优化配置,补齐短板。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一是政治性强学理性相对不足。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宣传,以单纯的政治话语生
硬的灌输,缺乏学理性的透彻分析,不能以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不能以真正的力量引
领学生,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理论
说教,缺乏生动有趣、有益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知识性传授多,价值性引导相对
较少。一种情况是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门课程,让学生听、记、考,考试合格
则本课程通过拿学分,以至于学生机械性地学习,为考试而学;另一种情况是认为思想
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的责任,与其他课程无关,以至于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思想政
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价值引导为核心,以知
识教育来支撑价值引导,以价值引导来引领知识传授,全学科联动,形成“大思政”格
局。四是重统一性轻多样性。统一教材、统一课程设置、统一管理,很多高校也是统一
的教学方式,对于文理学生、不同地域学生、不同类型院校学生的教学差异性没有明显
的体现,“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性趣,导致教学程式化,教育效果
不明显。五是重主导性轻主体性。有些思政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以课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主体性没有体现,学
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有思想的交锋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针对上述短板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从话语的角度来讲,一是强化学理研究,加强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基本理论研究,形成经典著作话语、基本理论话语、政策文本
56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话语,以科学的学术话语传递理论的魅力和力量。二是丰富教学话语形式,把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延伸为课堂教学话语和实践教学话语。高校学生群体是依靠互联网等媒介成长
起来的一代,对于数字化信息、音视频信息、即时信息等十分敏感,而传统的思想政治
教育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热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体
现为传统教学向现代化教学的转变不明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全媒体的蓬勃
发展体现出了巨大的时代落差,施教者的施教方式绝大多数还只停留在应用幻灯片、播
放视频等层面,对于其他媒介的应用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应用了电脑及应用软
件,但尚未达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所需求的程度。新时代高校受教育者具有
极强的表达欲望和表现欲望,其需求的是新、奇、特的教育模式,单纯的依靠幻灯片和
视频资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模式的需求,而是需要更多地
将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向结合,应用自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自己制作微视频表达自身
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等。对于施教内容的要求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即时性,施教
者的授课内容通常还在引用数十年前的案例,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不具备时代性和即时
性,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授课内容不够生活化和时代化。必须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话语
和实践话语形式促使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三是利用人本话语。随着网联网的发展形成
了一种颇具时代特点的网络语言,以其简洁、诙谐的风格深受年轻人喜爱;还有一些俗
语,生动形象地说明深奥的问题,把这些极富人本色彩的话语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有
利于改善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教育氛围。以买卖双方比喻施教者
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商界有句俗语“买卖不成仁义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买卖”要成,“仁义”也要留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比以往更具时代化、科技化、生活化。
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秉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不断
地融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元素丰富自身,坚持不断地探索各种方式创新。新时代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有利于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满足受
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优化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式,实现“供需平衡”。
3.3.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是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逻辑化和整体化、
提升表达表述能力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思想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接受
5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支学科,也是在高校巩固主流意识形
态,解读相关教育内容的重要平台,覆盖面广、受众多、影响大,关系高校立德树人的
根本任务。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困境,政治性强、内容更新快,特别是信息
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工具
性体系,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分析研究凝练的包括内容体系、
表达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系
统。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
语体系,把握“说什么、怎么说”的话语脉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化、系统化、
整体化。逻辑化分析教育内容的是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解决内容的逻辑性
问题,才能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理论性。深化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在“说什么”的逻辑基础上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同时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
化、系统化、整体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性强、理论性强,而受教育者是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维活
跃,接受信息广泛,表现欲望强烈,传统的教学话语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甚至于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具有时代
性,融合政治话语的真理性、教学话语的逻辑性、社会话语的人本性,塑造思想政治教
育的“双主体”。首先,恰当应用网络话语、生活俗语等,以其通俗性、生活化的特点
激励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次,全媒体时代,注重发挥新媒体作用,以其“新”
“奇”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社会
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社团活动等,都是学生在参与中锻炼提升的渠道,在参与中贴近
生活、走进生活,把象牙塔融进了生活,不仅接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使受
教育者不抵触甚至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
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政治性、学理性、趣味性于一体,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受教育者真正接受思想政治
教育,达到思想的规范统一和主观意识改造的目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所谓思想
58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即能够带动受教育者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相匹配的思想认
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等,是对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的一种引导,对受教育者的知识
和原理的掌握,摒弃浮躁净化心灵树立健全人格,激励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
引领和促进作用的力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
基础上,搭载新兴媒介创新表达方式、改善话语风格、重视舆论传播、维护话语权力。
习近平总书记以“像石榴籽一样抱团”表达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以“把权力送进制度
的笼子”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行百里者半九十”启示大家任重道远,具有超强
的感染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建构在政治性、学理性的基础上强化话语的
感染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
有利于凝心聚力统一思想统一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树立强化国际视
野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行动。
3.3.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时代发展以及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价值体现,也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必须推
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①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整个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伴随着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
随着中国发展壮大而来的敌对声音、诬蔑声音、抵制声音等等此伏彼起,主流意识形态
是在思想激流中锚定自身、坚定方向的“定海神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
系建构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说中国话、说新时代话、说大众话的重要环节,助推马
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等进行
结合的过程。习近平强调:“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
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33.
5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①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
革命性和科学性,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
列理论成果。
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
(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自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之后便成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战争与革命的话语环境中形成了“革命与解放”的话
语,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建国初期,在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话语环境中形成了“改造与建设”的话
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新时期的话语环境中,形成了“改革与发展”的
话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特别是实现中
国梦的话语环境中,我们党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
的发展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有了百年历史,走过很多曲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
党的历史上出现了数次“左”右倾错误,有的套用“本本话语”,教条地应用马克思主
义;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使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遭遇了曲折。经历了血有教训,毛泽东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应把他们的理论
当做教条看待”③而是应该将其普遍适用的理论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实际
相结合,毛泽东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④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要更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体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促进“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
研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舶来品,其内容不能被人民群众直接接受,而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由于紧密结合中国实践,且表述方式凝结汉语习惯更加便于人民理解,
相比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更容易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为最
①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15.
② 列宁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5.
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60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发展的独特属性,中国共产党则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结合汉语习
惯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凝练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方面延续并阐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论述;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化的
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任务之一就是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传播开来,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人心,完成思想政
治教育学科“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
第二,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习近平强调:“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
神圣职责。”①实践的发展必然要求理论的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
新矛盾、新问题、新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理论必须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体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也不断给人
类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同样充分体现时代特点与中国实践。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然体现时代特点,一是吸收时代元素,将新
时代中的新元素融入话语体系,以鲜活的时代话语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方法,提升思想品格,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加强
文化甄别与筛选能力,提升话语体系的真正内涵,实现话语体系的科学构建。二是丰富
和创新话语体系,整合新时代的资源,吸收热门话题和热词丰富和创新话语体系,以大
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理解理论的深刻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积极将时代精神融
入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比赛之时队员们不惧强敌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疫情严重之时全
体医护人员和全国人民携手共克时艰的抗疫精神;洪涝灾害之时武警官兵奋力营救舍己
为人的抗洪精神;全面脱贫之时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攻克艰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
神……不同的时代孕育出的种种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扩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精神脊梁。时代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之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提升思想
政治教育实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教育的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6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魅力,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话语体系。
第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强调:“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
它当做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
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①毛泽东在抗战初期便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重要性,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联系起来,强调:“如果我们党有一
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
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②马
克思主义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其蕴含的巨大能量就能作用于人民群众,成为社
会实践的思想指南。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有力推动者,特别是将西方舶来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为中国人能听的懂说得出的话语,毛泽东独特的表达方式促使马
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传的“俗语”“口头禅”“顺口溜”等等。谈及
实践,毛泽东强调“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谈及治国理政,毛泽东讲到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谈及革命,毛泽东
认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
阳”形容青年学子,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毛泽东将马克思
主义深奥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对待革命和敌人的态度和一些日常的道理转化成为简而言
之的话语,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人民群众生活的实效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宁在不断实践摸索中探索出来了一条“灌输”道路,对
于当时的俄国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护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
了重要推动作用。列宁在《怎么办?》中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
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凭借其科学性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指
导思想,是指导俄国革命的思想指南,更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此举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党
的任务之一。在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做到大众化的问题上,列宁强调:“工人本来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9.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③ 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
62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认为应该通过“从外面灌输进去”①的方式,使广
大工人阶级接受和掌握社会主义学说,列宁的“灌输”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
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急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解释,国内外多元思潮激烈碰撞产生的文化冲突也亟需马克思主义的有力回应。但是,
当前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的工作仍有不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马克思主
义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情况依然存在。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在多个场合都
阐述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观,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目前举行的 15 次集体学习
中,就有 10 次的主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习近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过程中,重视分析群众语言的特点,精确审视大众的认知特质。从而在实现国家意志
与大众意识的平等共生中,形成了极富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的“习式”语言风格,
也形成了入耳入脑入心的创新话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之一就是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让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入脑入耳入心,充分利用文化载体、课堂载体、活动载体和
媒介载体,创新话语方式,丰富话语内容,培养具有理论厚度、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
时代新人。
3.3.5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立足新时代国家发展背景和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发展背景,通过对全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以及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研究探
寻建构思路,配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国家进步、民族复兴培育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理性教育又是实践性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理性思维
和一定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人才力量的不断输
入,而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
力,此外还需要拥有高尚的品德、责任的担当、内在的修养、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
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突出了人性教育,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
① 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6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教学过程也是对未来教育者的培养,要保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教师队伍必须不断强化和扩大,今天的学生也是明天的老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创造的必经之路,是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建构新时
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有益之举,
特别是通过主体性转变、全媒体应用、多维联动机制融合等方面的创新推动新时代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不断为受教育者灌输新思想、注入新活力,促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成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真正有用的人才。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64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维护党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重大课
题,因此,习近平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收借鉴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话语和西方话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
之义。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
科学的理论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灵魂,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关于话
语的论述,但其著作中曾对语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劳动在
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诸多文献中讲到语言,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言思想。列
宁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言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话语思想的中国化,成为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是话语体系研究的重要
理论基础,一方面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另一方面为话语
体系建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逻辑。。
4.1.1 话语的社会属性理论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如马克思所说:“正像语言一样,是人们的社会产物。”
②确定了语言的社会属性。
话语在人的交往活动中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
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③在人的简单劳动中产生了意识,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人的意识、
思想、思维、精神、价值观念等又促进人的生产实践,满足维持自身生存下去所必须的
物质资料生产,产品的日益增加带来了交换行为,交换行为使得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6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之间、陌生人之间产生了大范围的交往。基于交往的扩大,人的语言应运而生。从简
单的声音表示发展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都适用的语言,也就是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
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
人的意识的呈现。因此他们强调:“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
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②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与人的存在相生相依的。人通过生
产实践促进着交往程度的加深、交往领域的丰富,随之产生了人类社会,进而产生了关
系更复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交往。人类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
提升生产力水平,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又反之提升人类社会实践的程度,人的交往活动
提高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促进语言的
完善。
话语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强化。人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实践的主体是有思维能
力并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人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但是实践客体可
能是多种对象,是人需要实践和认识的对象,人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社会,不断丰
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③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④劳动作为人
类实践的基础,是创造人自身的实践活动,语言是人的一种意识形式,产生于人类劳动
中,丰富于人类实践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实践和交往工具。马克思
强调:“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了语言是实践的存在,是交往中产生的带有实践性的产品,实
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人类不断发展进化和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
内在驱动力量。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⑥人的存在催生了社会,反之社会承载着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产生了人与人的交往,而
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并且在不断扩大的社会实践中话语得到强化。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1.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⑥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66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4.1.2 话语的阶级属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都在研
究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
近百年成长壮大的历史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语言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属
性。
话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每一时代语言产生的历史基础决
定于“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②,原始公社制度是没
有阶级的,那时定然不会有阶级语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也催生
出了阶级,语言也逐渐成为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政治工具和手段,因为“支配着物质生产
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③资产者可以凭借自身的需求去制造语言,
因此,在阶级社会中,话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有力手段。
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垄断着政治权力以及作为政治权力外在表现形式的话语权力。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工具,针对我国的教育问题,
毛泽东讲到:“社会主义教育乃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④强调话语的阶级属性和工
具属性。
为人民群众利益发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
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
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⑤指出了无产阶级先进之所在。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⑥阐明了共产党人的价
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作为无产阶级先锋
队的共产党人要站稳人民群众立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发声,争取经济权
利和政治权益。话语作为思想的载体,要传达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独立、自由、发展的向
往,鼓舞无产阶级要敢于打破旧思想的桎梏,敢于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做斗争,敢于向剥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④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8.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6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削阶级发起革命,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推动社会历史进程。
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体现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①的工作方式,抗日战争中毛泽东重视政治动员,“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
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②强调话语为谁而说、对谁而
说的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谈到:“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
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③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在评价人民群众的地
位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④突出说
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代言人”,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利
益。
4.1.3 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意识形态下过定义,他们最初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错误在批
判、否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他们认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
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
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⑤其关于意识形态的正面论述,明确地说明语言属于意识
形态范畴,是“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意识形态极端重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生活决定意识”的同时也强调了社会
意识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摘选中马克思强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⑥这里的“意识形式”就可以理解
为意识形态,强调意识形态是可以颠覆政权、影响时代变迁、关系一个政权生死存亡的
重要因素。列宁在与资产阶级长期斗争中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
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⑦意味着你不发声他就发声,因此更要
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481.
③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⑦ 列宁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68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与巩固。 1945 年,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报告《论联合政府》
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
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①把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提到了
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② 强调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话语权的不可旁落。
以哲学为“批判的武器”。意识形态包含了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等主观反映;包
含了对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认识;包含了对事物的观点、对事件的评判和价值观等方
面。而科学的意识形态要依据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呈现,那么,无产阶级所要依据
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基构建起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无产
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批判地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③简洁又鲜明地
指出了哲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恩格斯谈到:“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
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④真正面向人类发展的科学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精神武
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区别以往旧哲学的、能够作为“批判的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
毛泽东在实践探索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作为特有名词加以明确化,
明确指出:“无论在党内,还是思想界、文艺界,主要和占统治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
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⑤在党的十七次代表
大会上胡锦涛强调:“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⑥,明确表示要不断进行创新,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最大化地让群众熟知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要让群众理解、掌
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最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达到思想的一致性,并用马
克思主义指导群众日常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⑦强调要强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批
判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必须加强。
① 毛泽东同志论政治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
② 中共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5.
⑤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⑥ 胡锦涛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9.
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6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一直都是我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营造良好发展
环境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渗透“国强必霸”和“修昔底德陷阱”等思想,
用其所谓普世价值侵染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体系,江泽民强调:“如果面对错误的思想
政治观点,不闻不问,不批评,不斗争,听任他们去搞乱人们的思想,搞乱我们的意识
形态,那是极其危险的,势必危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①当今社会随着全球
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
战,意识形态领域争夺形式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隐蔽化等特点,就此问题习近平强调: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
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4.1.4 话语功能理论
话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贯穿人类社会实践全过程,具有广泛的
社会功能。
话语的交往功能。“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
才产生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己明确指出语言在交往中产生。同时马克思又认为“人的
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以唯物
主义观点说明语言是人类交往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换言之,语言承担着人们社会交
际的功能。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媒介,语言传递着思想,提高交往质量,促进着人类社
会实践的发展。
话语绝非是无立场、透明中性的交往工具,其背后往往代表着不同言说者的价值立
场。2017 年1 月,习近平在参加日内瓦高级会议发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时提
出“伙伴关系”表达了中国协和万邦的文化传统和新时代外交理念,拉近了交往距离。
话语的表述功能。语言是人思想的外化,承载着人的意识、思想、思维、价值观,
马克思说:“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样简练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宁可简洁有力,
不要软弱无味!”⑤语言表述着作者的思想和态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一定是“有
① 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8.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3.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6.
70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力”的语言,有说服力的语言。黑格尔的语言体系是用一种严谨、刻板但又扎实的形式
表达的,这种形式从那时起常常受到指责,他所发表的著作从庞大的历史脉络出发,内
容极为难懂,只有少数学者能够接受。马克思说:“语言绝不会因为在同思想的格斗中
留下伤痕而感到羞愧,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坚决摒弃一切表象的、幻想的、感觉的东西,
并且通过纯粹思想的自我创造去把握纯粹思想。”① 黑格尔讲座的影响始终局限于一个
小圈子里,在他逝世后经学生重新整理开始真正有了生机与活力,这是话语表述功能的
力量。习近平讲话有三大取向,即生活话语取向、用典话语取向和整句话语取向,“习
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
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②,“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接受《环球人物》
杂志专访时曾感慨:“‘中国领导人是讲故事的高手’”。③“习式风格”和话语表述
着中国故事。
话语的凝聚功能。话语能够凝聚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马克思在《德国农民
战争》中就曾说:“路德的论纲一时却成了他们的普遍的、共同的语言,这种共同的语
言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把他们团结了起来。”④以“路德的论纲”为例,说明语言的凝聚
功能。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语言的凝聚作用充满了力量,一句“全世界
无产者联合起来”,唤起千百万劳动人民的革命意识,激发劳动人民的战斗豪情。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要想和群众搞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语言”。毛泽东
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毛泽东本人非常擅长运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将深邃的
理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
用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诠释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将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与
民众的实践诉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切实增强了执政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执
政党的意志和价值观深入人心,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在元旦贺词中激励人民奋斗圆梦,提出“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
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凝聚起 14 亿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36-337.
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1 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
③ 岳长金.直抵人心的力量——《习近平讲故事》读后[N].解放日报,2018-07-07(01).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18.
7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1.5 话语权力与话语传播理论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强调:“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
它当作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
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①强调话语传播对发动群众的重要作用。对于如何
进行话语传播,基于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强调了两种方式:
一是口号和标语,二是报刊杂志。
《共产党宣言》洋洋洒洒万余字,但是全文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②成为举世闻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口号,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认为:“口号的作用,就是好讲好传。”
③口号和标语具有强大的鼓舞能力和传播能力,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具有
极大的鼓舞作用。谈到报刊的作用,马克思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报刊的理论武装作
用,“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
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的日刊发声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④报纸是在马克
思所处时期较为重要的话语传播载体,能够每日源源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宣传无产阶级革
命理论,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介积极向广大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报刊上
的文字将思想转变成为人的意志。二是与敌对势力斗争作用,恩格斯在针对党报党刊的
作用中强调:“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
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言论”。⑤马克思批判舆论单一,鼓励社会舆论的自由,提
出了要有多彩的思想和声音参与到舆论宣传中来。对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批判体现了对
自由的追求,但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舆论自由,“自由报刊的本质,是自由所
具有的刚毅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⑥主张发挥自由报刊的传播作用,以其正义和
道德的力量成为人民群众觉悟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宣传工作,重视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江泽民强调:“思想文化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③ 毛泽东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4.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00-301.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1.
72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
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去占领”。②习近平总书记把提升话
语权力当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框架初步建立。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把人类推向了多媒体时代,媒体阵地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
沿,也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阵地,为话语传播开辟了便捷的路径、提供了技术支撑、
拓展了话语交往空间。同时,新媒体阵地也带来了话语权位移和话语主导之困,以及对
媒介的过渡依赖而导致的话语认同之困。话语权力中心多元化、话语内容碎片化、话语
环境复杂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习近平强调:“要加
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
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③要筑牢媒体阵地,掌控话语权力,提高国
际话语权,建构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平等的对话权、世界公认影响力的话语体系。
4.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支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框架的理论基础之
一,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进程中对人民群众思想思维、伦理道德、价值判断等有着重要的指引与规制作用。
以宏观角度入手,从学科属性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其根本任务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帮
助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培育人才。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思想政
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创新试探,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环节的有
力工具,本节从思想政治教育微观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探析思想政治教育
学原理对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指导,推动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终
极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① 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25.
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7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体系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系统的解释。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强调政治性和阶级性,非意识形态功能强调学理性和社会
性,体现着社会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体现了政治性和阶级性。陈万柏和张耀灿强调:
“思想政治教育从形成开始,就把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①认为“思
想的主要内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都不是抽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时代性,这些内容从总体上决定个人思想品德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②意识
形态与人的实践活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在人的实践活动
基础上形成的,而一定的意识形态又会影响人的思想思维方式,进而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
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推动人和社会全面
发展。”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的塑造、政治观的塑造,培育马
克思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上下一心、共
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强调个体性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
形态功能包括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所谓个体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
对象个体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④思
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
开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指
引。通过施教者对受教育者传授和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受教育者形成适应社会
和国家发展的思想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规范、价值判断认知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
过传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科学、理性、客观的思想思维方式灌输进入思想政治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4.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5.
③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
④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3.
⑤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3.
74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教育受教育者的头脑之中,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体的生存、发展以及享用,完成个体性功
能的实现,进而以小带大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向好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还有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社会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
展发挥的客观作用”①经济功能则表现为维持经济建设、坚定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
靠保证,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
要手段。政治、文化功能表现为对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等民族思想政治文化元素的
传承,对和谐世界、合作共赢等人类文明的传播,引导正确认知、培养健康情感、塑造
坚强意志等社会心理的疏导等。
陈万柏和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强调:“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
其他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它是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人
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
实践活动。”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正是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是促使受
教育者不断由“旧质”变“新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借鉴一切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成果总和,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内在指引的理论集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一切外部
因素的总和。”③大致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是人完成实践活动的
客观世界,与人类生存赖以依托的自然世界相同,虽然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对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或活动的开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社会环境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开展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万柏和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中对思想
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采用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大分类,并将宏观环境分类为经济、
政治、文化、大众传播四个方面,将微观环境分类为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和同
辈群体五个方面。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3.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③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3.
7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首先,经济环境。从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等方
面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我国思想政孩子教育奠定了经济基础,对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根本性的影响。”①经济环境决定了思想
政治教育主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在满足人的正常生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优化的
经济环境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以保证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时间、能力去提
升个人综合素质。其次,政治环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据
此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环境是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极强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有
助于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有利于民族复兴的思想思维观念,自
觉地将个人与民族、社会、国家联系起来,产生全民族的、全社会的、全国的思想合力。
但是当前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
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
根本保障。正如陈万柏和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所讲:“现实政治生活中
存在的问题警示我们,只有大力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和法治建设,
实现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才能为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创
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②第三,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作为软实力的实现背景,具有
人文性、社会性、创造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
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③马克思认为人与环境的
关系辩证统一于实践,人通过接受的教育有目的性地改造环境,环境在历史、气候等因
素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地、自发的改变,而人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环境发展和环境的改变是
否有利于人的发展都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此,马克思所言的“革命的实践”则可以
理解为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改造力、想象力,将外部世
界改造成为顺应人的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人可以在改变环境的活动中大有作为也同
时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将文化内核深植心中,激发
人的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视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在面对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或活动产生的复杂影响时,更应该加强积极层面的推广,抑制消极层面的扩大。第四,
大众传播环境。大众传播主要依靠搭载多元化的媒体来呈现,从最初的报刊、杂志、广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4.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76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播、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和大数据,大众传播环境可以划分到社会环境之中,也可以
单独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
和便捷使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环境变得更加庞大而复杂,大众传播带来的信息杂
糅和海量的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微观环境首先从家庭环境出发,家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长久性、
渗透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①家庭是社会
的细胞,人的认知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大多是从家庭环境之中萌生并逐步成型的,家
庭环境对人的思想思维观念形成的影响具有普遍性、长久性。其次,学校环境对思想政
治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有效的。“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
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机构。”②通过学校安排的教学课程、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向受教育
者传递最直接、最科学、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社会组织环境对思想政治
教育的影响更加多元和多层次,不同的组织会具有相对不同的影响,从社会组织的效益、
管理方式、风气、人际关系、领导者等方面产生影响。第四,社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主要是生活在某一固定区域的、会有互相关联的人群影
响。以经济发展程度、风气、道德规范和习俗、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五,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会随着人年龄、阅历、职位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但是作为年龄、爱好、特点等相近的同辈群体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会更加生活
化并具有一定传染性。同辈群体之间相处方式、人际交往等相对自由活跃,同辈环境之
中的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受限制。同辈群体之间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密和接触的密切,
往往会出现互相鼓励、互相纠错、互相影响等正面的人际交往关系,可以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同辈群体环境不同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环境,没有固定的制约和束缚,在微
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种类之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同辈群体之间通常都是因为相同的志
趣、爱好、价值观念、处世原则等而紧密联系,而且同辈群体之中会存在具有凝聚力和
让人信服和尊重的“领头人”,作为同辈群体的核心,以友情、德行、人性、道德等因
素将同辈群体环境凝聚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0.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1.
7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
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①合理有效地利用载体是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覆盖面的有效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全球
一体化程度加深、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等等元素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越来越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
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施教者选择自身可以应用的载体时还需考虑该载
体能否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原则、功能、任务等等。其次则必须考虑二者
是否可以凭借选取的载体发生互相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依托载体更高效地
进入受教育者头脑之中。陈万柏和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将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分成了:管理、活动、文化、大众传播四种不同的主要载体,通过四种不同的主要
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串联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通过不同的、具体的形式组
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的完整体,以明确的目的性、与其他要素的协调性、互相关联的综
合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等特性组合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发展前景。管理载体是思
想政治教育的外在保障,坚持以人为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做出统一协调控制,
将串联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合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重点更加突
出,并针对不同受众做出侧重点的调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品行等方面的
提升,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统筹性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丰
富多样,是施教者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类别而主观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传统的活动
载体有参观访问、社会调研、讲座论坛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
应用更多地出现在活动载体的选择之中,通过互联网和多元化的媒体终端的应用,新时
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正在向网络化、生活化、趣味化转变。活动载体依托多元化的
活动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而活动形式多元化的根则始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核心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论教育之外增加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活动。
选择活动载体一方面是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在实践中检验并获得真理,另一方面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
政治教育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中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且将施教者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9.
78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和受教育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他人也教育自身,激发施教者的
工作激情和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消除师生之间的主客体隔阂,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充分发挥现有文化产品的积极推动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文化建设向结合,以滴
灌式渗透到人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载体呈现出形式多样化,任何一种对文化的
载体的认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发生的作用,会对人产生全面的影响,多元化的
文化产品对人的影响不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文化产品多元化对思想政
治教育文化载体而言是丰富也是挑战,在甄别和挑选适当载体时需要施教者加强选择能
力。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主要利用全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充分
利用日益完善的媒体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媒体技术提升信息发送和接收能
力,积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内容、人群和地域等范畴,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
教育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4.3 可资利用的中西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不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以传统教化思想为主。中华传
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作为主导,对古代的教化工作或活动的展开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学者
对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并通过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对话语进行
分析和研究,形成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性的话语研究成果,其中部分理论可以为建
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有效借鉴。
4.3.1 中华传统教化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专门对“话语”的研究,更多的是将起到教化作用的相关言论作
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重要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教化作用的话语起初从维系家族关系开始,依据早期人民以农
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及农耕生产习惯而形成。家族式的生存环境和家族式的生产环境导致
中华民族形成了尊敬长者、关爱晚辈、家庭和谐、睦邻友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将此习
惯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家族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秩序习俗。当人们的交往活动增多以及生
产方式进步之后逐步开始出现社会化,从而产生了宽容待人、诚信为本的大众性习俗和
规范。随着封建制度的兴起,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家庭绵延至部落、种姓、国
家等较大范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也从亲亲尊尊的家庭关系扩展到君君臣臣的家国
关系,中华传统教化话语内容也逐步积聚,虽不称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却行思想政治教育
7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之实。
中国古代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环境之中,一切的教化都是为了家族的兴
盛、绵延和壮大,推崇尊敬长辈关爱晚辈的思想,其中形成的“尊老爱幼”思想绵延千
年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家
族式环境的发展目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呼应,在满足吃、穿、住等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下注重繁衍,形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习俗,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华民族十分
重视的民风要素之一。为了家族的繁衍壮大,男人外出耕作、渔猎,直到人类社会出现
交往和交换,绝大多数也是男人外出进行物品交换以达到生存繁衍目的,而女人由于力
量、体质、体型等不同于男人,无法进行大量体力劳动,而女性的细致、精巧则催生出
女人在照顾家庭成员、完成家务等细致活动方面的独特优势,如此的男女分工形成了中
华传统文化中“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画面。当封建君主专制出现之后,教化话语内容
发生变化,由单一的家族式环境形成的话语内容细化成为多个方面的话语内容,邱仁富
认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游说、口头灌输、诗教、乐教、文本学习(核心
是儒家的经典文本)、社会舆论等形式进行的。”①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人民要拥护统治
者的统治,同时要求统治者要保证人民的吃、住、教育、安全等方面,教化的环境从单
一的小家庭扩展到部落、国家层面的“大家庭”之中。由于需要教化的人群增加,统治
者选用儒家思想更能适应于国家的管理和人民思想的集中,“纲常”“伦理”“礼仪”
“宗教”等内容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从而保证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并积极维护
被统治阶级的生活需求。由于儒家思想的牢固地位,儒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进程
中占据主要地位,特别是在维持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层面,儒家文化提倡崇“仁”遵“礼”,
通过儒家经典文本塑造出“圣人”“君子”“贤人”“仁者”等形象,并指出通过某种
途径则可以达到该种境界,而君主也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内
圣外王”的方式达成自身的千秋伟业。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虽然也有推崇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但是绝大多数已依然以儒家思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重视对
人的内在修为和道德规范建设,除极少数阶段统治者热衷道家、佛家等思想外,儒家思
想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应用范围更广,覆盖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在
①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09:99.
80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科举及其他相关考核中都对掌握儒家文化有极高要求。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德”
是人应该达到的或应该修为的道德、品德、德性,通过对“德”的了解掌握“德”称为
“明德”,而儒家所谓“大人之学”要求的“明明德”则需知其本体之明,因其所发而
明之。通俗说来则是要知道大德性具体要求了什么,还要知道如何通过自身修为具备大
德性,更需要知道为什么要修为大德性,了解“德”自身因何如此的本真状态,回归到
德性的本身,从自身出发探索德行修为,从而以身立德、以身作德、以身传德,进而体
悟儒家所推崇的“大人之学”,达到人性修为的至高境界。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德性修为,
其经典著作《论语》之中许多章句都可以发现“君子”是儒家思想对人的品格、行为、
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最高要求,强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君子不器”③。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同理,是对人的思想思维教育
和人的内在修养要求总和,今日之思想政治教育同儒家思想类似,注重对人的内在修养
及品德教育。此外,儒家思想对“礼”的要求极高,将“礼”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和规
章制度将“和”“仁”思想有机联系起来,上至国家层面的治理、祭祀,下至饮食起居
及人际交往,强调“礼之用,和为贵”④,以“和”为主的“礼”作为社会运转和外交
活动的行为约束条件和指导思想始终贯彻在儒家思想之中,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始终
延续着相应的“礼节”“礼乐”“礼制”,作为治理国家和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诸多课程涉及社会发展及国际关系,儒家思想强调的“和”“礼”
同样作为重要内容可资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教化思想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借
鉴意义重大,其一主要体现在对话语内容的丰富,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以《道德经》《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经典,以及法家、墨家等学派理论融合到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或活动中,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中国味道”。其二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明明德”方面,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定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仍然具
① 秦川.四书五经(第1 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
② 秦川.四书五经(第1 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1.
③ 秦川.四书五经(第1 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8.
④ 秦川.四书五经(第1 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4.
8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的重要作用,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加入让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明”中华传统
文化之“德”,更需要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熟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实”,
从而达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明明德”,产生源自本身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以承接
中华传统文化“大人之学”,掌握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在思想政治教育受教
育者内心形成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4.3.2 西方话语资源
西方学者对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性的话语研究成
果,其中部分理论可以为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有效借鉴。西方学者
关于话语理论的研究具有多角度、多学科、多阶级、多元化的分析方式,对于建构新时
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摘选话语权力、话语交往、
文化领导权三部分进行分析。
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后文简称福柯)是话语权力理论的代表人物,福柯对
话语权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系统而完善的阐述。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福柯继
承并延续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思想思维方式,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面出发,批
判并揭露了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福柯认为知识就是权力,
认为“权力和知识是相互隐含的”①科学、话语、权力三者存在相互联系,福柯强调:
“科学同样也施行权力,这种权力迫使你说某些话,如果你不想被人认为持有谬见,甚
至被人认作骗子的话。”②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互相作用、相互渗透,权力是话语的基
础,并对话语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从而衍生出学科的分支和创新,由小及大,某种意
义上来说,掌握了权力就意味着掌握了话语权。福柯从真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权力巧
妙地避开了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蒙蔽的大众,选择了大众喜欢的真理”,首先取得了阶
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将知识(话语)与权力相结合“知识等字眼将自身藏匿于其中,
在大众建构出来的真理话语之中,权力再一次掌握了主动权,牢固地掌握了人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③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思维方式,从人民出
发、从真理出发,认为“话语就是要被夺取的权力”。
①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9.
② [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2.
③ [法]福柯.福柯说权力与话语[M].陈怡涵编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vii.
④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9.
82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作为真理的话语和话语之中的真理同样是福柯话语权力理论的重要内容,话语之中
的真理通过真理的话语来表述和传播,通过表达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真理的传播,
而作为真理的话语则是由话语权力所决定,不同的阶级统治会形成适用于本阶级发展的
真理的话语,为了顺应阶级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一部分确实的话语之中的真理并不能
成为真理的话语来向大众传播,就像资产阶级统治的西方国家,无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多
么的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具有话语权的资产阶级也不会把目标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真理的话语加以推广。
话语交往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是俄国的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后文简称巴
赫金)和德国的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文简称哈贝马斯)。巴赫金坚持将“对话”
放置于社会场域之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巴赫金认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①作为前苏联的
语言学家,巴赫金的思想带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从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出发,延伸到
话语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将“对话”形式的话语融合人的发展,推动了并造就了人的社
会交往行为,形成人的社会交往脉络。巴赫金在“对话”角度出发还探索出话语的意识
形态属性,形成了意识形态符号论。话语既然是人的交往活动的体现,在从话语产生到
传播再到话语被另一方接收的过程中,话语始终被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认知与判断所影
响,而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则是以话语形态展现出人的价值认知与判断能力和对事物的
认知能力,巴赫金认为:“哪里有符号,哪里就有意识形态”②,话语就必定是意识形
态的符号表达和阐述,是裹挟着人的价值观和主观意识的存在。巴赫金从话语的“对话”
角度出发,并发掘了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思想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层面影响巨
大,就其“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③论断衍生而成的社会层面的话语思想依旧具有
重要启示。
哈贝马斯则将“交往”和“理性”作为其研究的关键词重点,他认为“交往”是人
在社会活动中通过对语言、符号等内容的互相传递和互相作用的过程,将对话语的“理
解”作为最终目的。哈贝马斯是语言学转向的驱动者,推动了主体间交往活动逐步取代
主体中心的步调,打破了传统哲学认定的主体中心论,重视主体间的互相理解和互相联
①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5 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40.
②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5 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0.
③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5 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87.
8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系,将交往活动认作是人的社会活动的重点,而撬动重点的杠杆则是主体间交往的重要
工具——话语。在人的话语交往过程中,为了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目的,又必须
实现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的要求,哈贝马斯认为“陈述内容的真实性”“人际关系
的正确性”“言说者的真诚性”①都居于显著地位,并且在话语交往进程中要同步、协
调提出。哈贝马斯坚持以“理性”为人的交往活动中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认为过分强
调主体的中心作用不利于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要充分利用“主体间性”来拉近主体之间
的距离,加强交往活动的质量。由此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强调以主体为
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性的提升。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为基础,加强对主体交往的重视,加强主体间性的侧重,
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安东尼奥·葛兰西(后文简称葛兰西)是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先行者,
他深刻思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是由于资本主义对市民社会的控制,认为国家是政治
和德治的统一,政治经济层面的控制不足以满足资产阶级对市民社会的统治,统治阶级
对文化的控制权是真正笼络民心的重点。文化领导权类似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保持文化
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资产阶级利用其统治权力的衍生品“文化
霸权”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精神层面,阻挠甚至拒绝其形成自身的道德观念、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被统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心甘情愿的奴隶”,牢牢控制市民
社会不让先进的、科学的理论进入其头脑之中,丧失对客观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认知和规
划,不让群众形成与自身统治利益相悖的思想思维观念。葛兰西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文化
霸权做出深入研究,也推动形成了与之相对立的文化领导权,人民做主人的国家不能实
行文化霸权,但又不能放任一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流入和渗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
会主义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重视整体的作用,在文化领导权层面也同样需要对意识形态
和不同宗教、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甄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中华民
族起源于农耕文明,家庭、部落、集体是绵延千年的生存方式,相对中国文化的西方文
化产生于贸易活动,更加重视个人利益的维护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一方面是社会性质的
不同,另一方面是文化内涵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守自身
的文化为根基,将自身根基夯实再谋求吸取一切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政治
①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7.
84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教育学科亦是如此,自身的学科性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包容
性,坚定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相反,我们更需要不断吸收一切有
利于国家和人民群众发展的先进文化。文化领导权不同于文化霸权,新时代中国的发展
要走向世界,同样更重要的还是坚守自身,建构真正萌生于、发展于、应用于中国实践
的文化体系,葛兰西对文化霸权的研究推动了我们对文化领导权的辩证认识,对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8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
和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工程,是思想政
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思想,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明确现实、长远、科学的发展目标,坚持系统、完善、
合理的建构原则,切实保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
育的责任,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丰富和完善的推动力量。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迈入新征程,应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样承载着如何立德树人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是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谁说、
说什么、如何说指明了方向,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特别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党从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经验,是传承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汇聚,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教育体制改革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
务,一方面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更是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积极践行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维护”,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将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作为重点任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8-349.
86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务。习近平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注重对高校学生
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强化品德教育,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向受教育者阐释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目标和远大理想,培养信仰坚定、能
力突出、品德优良的高校学生。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理论,只有内在于劳动人民的时间创造,成为现实的思维
方式、实践方式、说话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发挥作用。”②立足实践,建构话语内容明
确“说什么”。一要立足国情,立足于中国实际,反映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发展逻辑;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反映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着
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
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要立足实践,以实践验证认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
不断形成的认知中促进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二要立足党情,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百
年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实践的领导者也是规
划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
与人民的联系,保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民的需求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
要驱动力量。三是立足世情,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
智慧、中国价值的话语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据国内国外综合条件的分析发生
了转变,国际层面的影响因素正在逐步增加,国际社会中对中国的敌对和误解也随之增
加。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关系,不单一局限于国内矛盾,还要
放眼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
话语表达尽显中国风格,明晰“怎么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定话语表达方式与表达载体。“怎么说”关键是要明确“说什
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数十年,坚持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将经验转化为指导
实践的内部力量,结合当代中国新思想、社会新矛盾、科技新发展产生的话语元素,逐
步形成的对外话语等,融合生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话语,融政治性、学理性、人本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② 韩喜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J].红旗文稿,2014(22):7.
8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与国际性于一体,尽显中国风格。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恩格斯语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语言的阶级属性,鲜明地指出了语言“为谁
说”“说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构建新时
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价值引领。
第一,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价值追求。语言能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化为力量,
推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①真正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想。中国特色话语体
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构,在当今时代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立言的话语学说。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国话语本质上是
“‘为人民说话’,这有别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新自由主义话语”。②需要明确的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阶级性不等于狭隘性,对内体现为“为人民说话”,
对外还要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的、现实的实践为基础
建构,体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追求,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真理的现
实性和力量。
第二,以增强“四个自信”为价值旨归。科学阐释和传播“四个自信”,是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
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坚定“四个自信”,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话语体系,让“四个自信”更有理论底气,彰显战略定
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带领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理论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
体系的思想基础,制度自信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基础,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
特色话语体系的价值基础。
第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本位。无产阶级语言的最终价值诉求是“是一切
人的自由发展”④。一方面,中国话语表达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苦难深重,
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新时代努力让中国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② 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J].教学与研究,2015(10):23-30.
③ 中国共产党章程( 2017 年10 月24 日通过)[N].人民日报,2017-10-29(01).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88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强起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不同时期形成了革命话语、解放话语、共同富裕话语、
美好生活话语,表达着中国人民对存在方式变革的历史诉求和深层渴望,每一种话语表
达都寄予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一时期的话语都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话语基础。
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包含了对现实的人存在方式的世界性
透视。出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野和大国的责任感,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出现
了“共赢话语”;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共同体话语”,己被世界广
泛应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话语生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生成于中国,放眼于世
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话语提供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
5.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话语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了路径遵循,认识中国社会的矛
盾和问题,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标明底线,廓清界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枉自菲薄。
充分表明自身观点,达到有效传播。
第一,优化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语言是一种实践的”①,语言不仅在实践中产
生,也要在实践中发展,新时代分别赋予了崭新的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第一,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主导性,其建构应体现党性和国家意志,以其政治定
力引领人。要始终为“真正革命的阶级”发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站稳人
民立场为前提,拓展话语的内涵和外延,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二,学术话语
具有深刻的学理性、严密的逻辑性,要求扎实的学风、朴实的文风、严谨的科研之风,
以理论魅力说服人、引导人。第三,人本话语包括教育主体的个性化话语以及俗语、网
络语言等,以颇具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话语方式达到传“经”送“道”的目的。第四,
国际话语是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发展状况而日益成长、成熟的话语方式,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向世界发出中
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
第二,创新话语传播方式。话语传播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
速发展把人类推向了多媒体时代,新时代的媒体阵地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也是话
语体系建构的重要阵地,为话语传播开辟了便捷的路径、提供了技术支撑、拓展了话语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8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交往空间。媒体阵地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充分利用其传播
职能,及时准确在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回应
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及时回击网络意识形态霸权,打牢新媒体阵地。
另一方面,新媒体阵地也带来了话语权位移和话语主导之困,以及对媒介的过渡依
赖而导致的话语认同之困。话语权力中心多元化、话语内容碎片化、话语环境复杂化,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及时消除不健
康话语,净化网络空间,化危为机,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是新媒体时代新课题。。
第三,提升话语权力。强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并且把它上升到关乎政权是否长久
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把提升话语权力当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完成的任务,十八
大以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对外展示
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愿景的重要前提。提高国际话
语权,首先,要抓住“黑天鹅”和“灰犀牛”频繁出现的契机,积极参与,主动发声,
提升话语能力;其次,警惕西方的话语陷阱,坚持中国特色的价值主张,以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实现全球人类正义、和平和繁荣为终极目的,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全人
类共同价值与共同理想重构。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以“说什么”“为谁说”“怎
样说”为主要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
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发展中的最大化效用,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
作为的时代新人。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原则是建构话语体系所依据的准则或标准。坚持原则,坚定方向,以人为本,以问
题为导向,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促进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
丰富和发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5.2.1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建构原则,守正是
对原则性的坚持,是对基础性、理论性、指导性的思想和原则的坚持,坚持指导思想的
核心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坚持“文化自信”以促
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守正守的是立身之本,守的是发展正道,守的是
90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优良传统。尽管波涛汹涌难免泥沙俱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有坚实的核心
作为锚定自身不被涌动的暗流卷入歧途的“定海神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的稳定器,特别是在新时代面对诸多新事物的时候,守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的时代诉求。讲守正并不是顽固不化,守正是创新的基础,习近平强调:“创新是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①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
们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作为
一种创新实践,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主要体现为:
守立场之正,创传授之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坚持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传授和思
想武装的根本要求。同时,教育者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探索教育规
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理论传授之新,以新方式方法满足学
生对知识的需求。
守方向之正,创育人之新。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不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授,确保坚定正确的育人方向。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构建课程育人、
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等为主要内容的育人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和
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实现多维度、融合性、交叉式育人。
守方法之正,创手段之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遵
循,守此方法之正创手段之新:在因材施教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了解和把握学生
总体情况、知识需求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科学灵活的方法
进行个别引导;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将传统方法融入现代教学,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方
法的交汇和融通。在教学方式上,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基础,善于借助现代新媒体,将
知识具象化、直观化,提升学生认知内化的效果和程度,实现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
创新更是成为新时代发展理念之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坚持
并深入研究先进理论,大力倡导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和创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
②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9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彰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5.2.2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新时代高校建构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统一,既要注
重理论层面的建构,又要注重实践层面的探索。建构过程中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相统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方向的正确性和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坚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对实现新时代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树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完
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总体把控。顶层设计具有多方面、多层次性,根本
要求是把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用学术讲政治,用政治促学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一是教育系统要有顶层设计,指明方向,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强调责任,确保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高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高校性质、
学科设置制定方案、出台政策、配置师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针对性;
三是各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协同联动,
依据各自职责列计划、促实施、求实效。
其次,注重实践探索。依据顶层设计,高校因地制宜,“摸着石头过河”“架桥过
河”“乘船过河”不断探索有效的、有吸引力的话语方式。继承且坚持我们已经拥有的
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或言说方式,而且根据学生特点、时代特点创新行之有效的表达方
式或言说方式,既要“讲”,又要“讲”得受听。信息时代“微”风蔓延,许多高校应
用微视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强的视听效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有的应用
话剧形式还原历史,以较强的现场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恰当应用“生活就
像淋浴,方向转错,水深火热”“人生不能重来,青春怎敢留白”等生活话语以及“油
菜(有才)”“鸭梨(压力)很大”“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网络话语,提升思想政治教
育的温度,提高实效性。
最后,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统一于实践。建构话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顶层
设计指导实践探索,以实践探索丰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通常是宽泛的、宏观的、长远
的,实践探索则是细致的、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原
则对于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顶层设计与实践
探索相统一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阶段性的实践探索去完成顶层设计的任务,达
92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成顶层设计的目标;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实践探索去检验顶层设计是否真正的科学合
理。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要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也成为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原
则。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
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个最基本原则。”①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话语体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二是话语体系建构的
理论性与实践性。
第一,话语体系自身要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
巧实力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因此,话语体
系首先是理论体系。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体现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有理论厚度,讲透
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讲明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政治意
蕴、学术思想凝聚大学生的目标共识、思想共识、价值共识,以理论的魅力提升大学生
的理论水平。其次,话语体系要体现实践性,即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既侧重理论的
课堂传授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原理性、概念性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理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思维方式、认知分析能力、价值判断观
念等,通过相应的传授手段帮助文本理论向思想精神的转变,真正地做到理论的内化于
心。又要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主动发掘理论的魅力,认识理论的
说服力,促进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
“三观”,将内化于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于行,用以指导自身日后的社会实践、
工作实践、生活实践等。
第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要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个动
态的过程,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为谁建构的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
①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9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场,充分体现人民性,话语体系建构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致力于大学生的健康成
长,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话语体系的政治性、科学性。二要体现实践性,立足
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立足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践,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确保话语体系的时代性、客观性和现实应用性。
努力构建既仰望星空又触摸大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避免成为可望不可及的
海市蜃楼。
5.2.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
原则,坚持教师的主导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内容、方法、过程的宏观把控,坚
持学生的主体性,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种施教者与受教
育者和谐相处平等互惠的教育氛围,提升施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掌控能
力,提升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和融入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的培养人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
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意识形态的
主导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思想意识形态、维护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政权的责任,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多元社会思潮的冲
击,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渗透,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面对挑战,思
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引领规范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首当其冲的要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在话语体系建构中确保“内容为王”。三是对教育目标的主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加强对教育对象价值观
念、行为准则的导向,提升思想引领能力、思想统一能力和精神指引能力,起到思想主
导和行为主导的作用,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建构在注重施教者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人是
94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具有思想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统一体,也是具有理论接受和研发以及情感认知的
统一体,重视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性”的时代体现,在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一
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自主性,二是大学生学习理论、调研实践的
主动性。三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的统一,集中体现
对“人”的综合考量。
5.2.5 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然带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建构新时代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既要讲求内容的科学性,又要讲求方法的有效性,要坚持学术
性与生活化的统一,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严谨,又要求生动活泼。
理性思维和内心认同是最大效率的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前提。一方面,理性思维依
赖于学术性内容的传授和掌握,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等诸多方面,是庞大的理论统一体。在学术性层面,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
的阐释能够厘清概念、理顺关系、讲明道理、引发思考,助于理解理论、应用理论、创
新理论、引领价值观,引领实践行为,促进形成理性思维。另一方面,人的内心认同很
大程度上来自于生活,包括对某一学科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传授
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活动,理论自身的特点决定纯粹学理性的传授难免让人感觉枯
燥,不太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自然也不易形成内心的认同。让受教育者亲身经历到思想
政治教育课程实践当中,通过结组讲述、演绎、朗诵、歌唱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展现出来,切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2018 年河北大学学生拍摄思政课微电
影《孤岛蓝鲸》以动画形式描述了一直只蓝鲸在面对环境污染时的内心独白,极大程度
上展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受教育者群体亲身感悟到了生态文明
建设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动画相比书籍能够更大程度上吸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
者,提升受教育者学习兴趣。另外,由受教育者自身制作而成的动画视频是制作者团队
自身学习的难忘经历,同时也是对其他受教育者更为直接的鼓励、更为触动的感受和更
为熟悉的环境。学理性与生活化的和谐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与难
9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题,也是新时代贯彻新教学理念必须解决的问题。开放性的资源、素材选择,可以大量
补充教学案例,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和吸引力;时事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生活的
变化,在了解时事中增进对理论的理解;适度应用网络话语、生活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
育的亲和力,培养学生求索精神,提高教学效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建构是
学术与生活相统一的话语体系,是以学术性为主,生活化为辅的学科发展模式,促进理
论学习向思想认同的转变。
5.2.6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日益发展壮大,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
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贡献率有目共
睹,在新型国际关系调整和全球治理过程中也贡献了中国智慧。当今世界发展一体化程
度与日俱增,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在持续深化,也注定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
着眼于培养时代新人的话语体系;是站在人类发展高度,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的马
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也是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和强化中国
话语权的话语体系。
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体现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历久弥新。崇尚君子之风、倡导仁爱、尊重生命等传统的“仁”“和”思想为中
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只争朝夕的奋发进取精神、主张天人合一的崇尚和谐精神等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创造了伟大的红
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革命精神,在轰
轰烈烈的建设年代创造了“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革故鼎新
的改革年代创造了特区精神、航天精神等等,凝聚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是凝心聚力的兴
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是中会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此外,以中国人喜闻乐
见的形式创设话语环境、进行话语传播也是话语体系的民族性的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注重民族性,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探索时代发展创新之道,将
96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话语体系的鲜明特征,建构符合中华民族思想思维方式、顺应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话语体系。
其次,在坚定民族性的基础上放眼世界,是新时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
要原则之一。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和党的先驱就思考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次飞跃,形成了
一系列的理论成果,由此可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向尊崇的方式方
法,经过历时的检验也证实了其有效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马克
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话语体系,既要讲述中国“天下大同”
的理想,又要讲述中国人民崇尚和平、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
友好合作关系的实际;既讲述“协和万邦”的理念,又要讲述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而努力的实际行动;既要讲述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又要
讲述中国为全球治理、世界大同、人类幸福贡献中国智慧的胸襟和能力。新时代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充满人文关怀和世界关怀的
话语体系,是针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形成的话语体系,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坚持将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起来,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5.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目标是打造科学有效的话语体系,具有深刻
的时代内涵、旺盛的思想活力、鲜明的中国特色。重点体现在话语内容、表达方式、话
语权力等方面。
5.3.1 突出思想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主要任务是对新时代中国理论或中国思想的表
达。一是讲述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身体力行地担当“讲好中国
故事第一人”,瀛台夜话、巴黎演讲、蒙古讲话等等,在各种场合讲中外听得懂、有共
鸣的中国故事,诠释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制度的内在合力,彰显了中国理论的
实践价值、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高校大学生既是故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
9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事的倾听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首先是讲好中国
故事,要向大学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道路探索的艰难及其历史必
然性、中国成就的伟大及其取得成就的缘由、中国文化的博大及其先进性之所在、中国
制度的效能及其独特优势,突出话语内容的思想性,打破某些西方国家所谓“中国没有
思想”的荒谬论调。二是解决中国问题。要向学生讲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的表现和缘
由,客观认识中国存在的问题,探索发展思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客
观、求实的态度解决中国问题,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是梳理中国经验。新时代的中国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逐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
中央,辉煌的成就来之不易,我们要把它放到改革开放4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社会主义 500 年、中华文明上下 5000 年的历史进程中去
思考问题,去总结经验,让大学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
逻辑脉络中认识到取得成就的艰难,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取得成就经验所在,激发学习热
情,坚定“四个自信”。为此高校要着力构建以下几种话语:
第一,促进理论认同的学术话语。以学术话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学术化、
专业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
厘清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还囊括了包括哲学、历史、法学、社会
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庞大的学科体系相互交叉,学术话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
分类区别,梳理清晰各个概念、事件、事物的关系,条理清晰,切实做到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的精准解释和准确传授,同时还有助于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接受,学术语言的客观性、
科学性、逻辑性会帮助受教育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思想政
治教育内容得以更好地进入受教育者的头脑之中,内化成为其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观念,
促使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同一个频率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递。以学术话语厘清
概念是促进理论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深化理解。理论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的前提,“认”是要受教育者了
解理论、掌握理论、接受理论,在“认”的基础上达到“同”的目的。“认”理论的过
程通常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在特定的环境内搭载某种媒介让受教育者接收并掌握理论,
主体的素质、内容的意蕴、载体的方式等都是影响接收效果的因素,其中最根本的是内
98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容本身,即理论的魅力。学术话语的功能一方面在于挖掘理论的深度,延展理论的广度,
追寻事物的根源,归纳事物的本质,依据逻辑性,发现规律性,总结升华,提升理论高
度。另一方面,学术话语在研究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研究价值体系,寻找知识体系与价
值体系的共通之处,从本体论、价值论两方面挖掘理论的魅力,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指导实践。学术话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权威性,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实践的活动,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结合,会增加
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和重视程度,反之没有理论深度的说教,没有价值融通的说理,会
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术话语帮助以“理”服人,
以理论的魅力说服人,以理论的科学性指导实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
化于行。
第二,增进政治认同的时代话语。政治认同具有时代特点,封建时代的“忠君保皇”、
辛亥革命时期拥护“民主共和”都是政治认同的体现。新时代取得了新成就,赋予了中
国人民新的使命,政治认同也有了新的内涵。在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过程中注重增强政治认同的时代话语的建构和维护,让受教育者了解中国政治、维护中
国政治。
认同发展绩效。认同发展绩效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同,中国从富
起来、站起来走向强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国高铁、
港珠澳大桥、天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宫一号、量子卫星等标志性成果令世界瞩目,
各领域发生沧海桑田式的变化,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
台中央,这些成就有目共睹,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源泉,也是新时
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内容。
认同“中国之治”。认同“中国之治”是认同发展绩效的升华,因为“中国之治”
是发展绩效之因,同时也是中国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之因,实现精准脱贫、打赢脱贫
攻坚战之因,是抵制西方各种思想冲击的力量之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反映“中
国之治”的时代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中国之治”,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构
建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话语”,将“中国之治”
所包含的宏大叙事嵌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以生动亲切的教育内容打动大学生,
增强他们对“中国之治”的认同。
9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认同“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
同。创建科学有效的话语方式,用学术讲政治、用历史讲精神、用故事讲道理、用微课
讲现场,以可视化和互动性的话语方式,让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
以具象化传播的形式进入大学生头脑,在消化体悟中增强 “四个自信”。
认同“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中国人的梦,更是每位大学生的
梦,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绝大部分大学生都
能在融入中国梦奋进的时代主题中同心同向同行,但也有一些人在“佛系文化”“丧文
化”“锦鲤文化”等影响下消解了奋斗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中国梦话语”,
鼓励大学生勇于追梦,做有理想、有知识、有担当、有作为的追梦人。
第三,增进情感认同的人本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强调和重视学术话语的基础
上还需要重视生活化、亲民化的人本话语,以达到情感上的认同和思想上的接受。人本
话语更加生活化、“接地气”,能拉近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将二者置于平等
的对话环境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学术话语仿佛星空,高
深而富有追求魅力,人本话语仿佛大地,亲近而富有生活气息,学术话语与人本话语的
结合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既仰望星空的情怀又脚踏实地的作风。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
时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和叙说,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规范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思想
政治教育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权力话语、文件话语占主导,生活话语相对不足,教育
内容很难让学生入脑、入心,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忽视了学
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人本话语最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变化,了解学生成长困惑及认
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生活化、亲民化的话语体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指导
思想,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
关怀。变教师主体学生客体为“双主体”,提升受教育者参与程度,变单向的思想政治
教育传授为双向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以主体的姿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以积
极主动的心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尊重并强化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有效地对大
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积极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思想观点以及主流文化来影响和
100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引领学生的健康发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队伍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
中的控制能力和灵活转变,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对思想政
治教育的情感认同是保证教育者全身心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施教者的投入程度、关注
程度、热爱程度的提升会促使施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促使自身施教能力和
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自身做到对施教内容的熟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掌控能力。另一
方面,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转变施教者对教育过程的权威掌控和绝对的控制力,
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生活话语、网络话语适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更为和谐、
宽松的话语环境和氛围,注重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接受,通过转变教育方式、创
新表述方式、甄选话语载体、提升教育乐趣等方式方法增加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的能力。建立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要求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
体的话语体系。“亲其师、信其道”,人本话语更容易让学生“亲其师”而达到“信其
道”的目的。
5.3.2 坚定自信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话语体系要求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然
具有时代性特点,体现前所未有的自信。话语体系的坚定自信缘于“四个自信”所蕴含
的合理主张和价值正义、缘于对中国共产党强有力领导的自信,也缘于对中国未来发展
的自信。
自信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必须有中国共
产党的坚强领导。新中国成立前,推翻“三座大山”,战胜国内外敌人,中国共产党经
受了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战胜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党的领导经受
住了历史的考验;改革开放时,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
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第二次革命”中日益强大。新时代,加强党内生态治理,坚
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
性和纯洁性。
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的制度是国家
发展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基础,防治污染、精
准脱贫、乡村振兴、防治腐败等等,都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此外,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区别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又区别于
10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西方的多党制,与中国特有的政党制度确保党派间的民主协商,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的民主性、科学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了各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促进了民族
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国
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目标,以高效率、稳定性、全局性为特征,为中国发展保驾护航。
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的精华,也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
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
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中华文
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是中国发展巨轮的“强劲东风”。
自信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改革开放前,尽管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出现了数次曲折和错误,但总的来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工业建设上,建立了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改
革开放以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
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党带领人民发奋图强,攻坚克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
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使命使中国共产党人重任在肩,坚定新的发展理念,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既合客
观规律性又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5.3.3 提升亲和力
话语表达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因素,话语的表达
方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效性和针对性。新时代,高校学生主体特点在
变,话语表达也要适时适势做好转换,既接续传统又关照当下,用融通古今中外的理论
框架和概念表述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形成解释力,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形成
引导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话语内容的多样化诉求,消弭他们对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认知“鸿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理论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
理论性和思想性较强,单纯的理论话语进行教学,容易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因此,在
教学环节,要结合鲜活的现实生活阐释抽象的理论,搜集大众化素材,将抽象的理论渗
102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透在鲜活的生活事例中,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述深刻的道理。同时,要摆脱书面化的
表达方式,以相对灵活的口语化语言,将规范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家常话语、通俗话语,
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避免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曲高和寡”的现象,使教
育对象人人喜爱、人人理解、人人传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进行
理想信念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先立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的流行语言,这句话
看似天方夜谭,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任务,但是讲出这句话的人确实达到了该目标。如
此这般的流行语引入课堂会更快、更直接地将受教育者引入授课内容,从而产生共鸣,
同时也可以让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从传统话语向时代话语转换。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媒体中的网络话语、市场经济中
的商务话语、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话语等形成多元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必须在传统话语体系基础上,融入现代话语内容和形式。一是适度利用网络互联增加
课上互动,比如,学习通、钉钉、蓝墨云班课等学习软件的应用,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还可以增加对学生的量化考核,为课堂教学管理科学化创造了条件。二是恰当运用网络
话语,找准教材话语同网络流行话语之间的共通点,适度应用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进
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当施教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表扬时可以使用“为你点赞”“针
不戳”“挺你”等网络语,相比于传统的夸赞能够更大程度的拉近双方关系,营造良好
的主体间关系。当施教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时也可以更多使用网络词语,例
如“酱紫”“神马”“OUT”“给力”“稀饭”“灰常”等,同样会活跃教育气氛,提
高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但是网络用语中也存在大部分词语不适宜应用到教育过程之
中,则需施教者在备课过程和授课过程中做出甄别。三是依托新兴教学技术平台,借助
声像,把学术化表达的教材话语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内容,转化
为声音和视觉图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和传递,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
实际效果。当然要内容为王,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庸俗化、媚俗化。
从单向话语向互动话语转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教育者单向表达,忽视受教
者的话语权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教育对象看作平等的话语主体,在教师主导价
值方向的基础上,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平等交流、真诚的交流。前提是充分尊重学
生的话语表达意愿,以真心、真情、真意和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并引领学生培养独立思
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之自觉感知真理、领悟真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感
10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目的。
5.3.4 掌握主导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主导权主要体现为解释力和导向力,让高校学生正
确了解中国,从而通过高校学生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进而推动让世界了解中国,
更好地掌握“解读中国实践”和“构建中国理论”的话语权。
首先,解释中国。一是立足于中国近代历史实践,讲清楚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起
因、经过、结果。近代为挽救民族危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体西用都未能救民于水
火,但各个阶级的探索推动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此间以西方话语
为主导,中国话语既是对西方话语的承接又有叛逆。二是立足于当代的中国改革与发展
实践,为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提供宝贵资源。中国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改变
了世界格局,“话语议题由西方设定,话语规则由西方制定,话语进程由西方主导,话
语内容由西方提供,话语真伪由西方裁判。”①的劣势悄然改变,中国在40 年改革开放
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话语体系建构奠定物质基础,社会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际话语
环境不对称又给构建话语体系增加了难度。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再到“中
国模式”,从“历史终结论”到“中国崩溃论”,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用中国的语
言、价值、规范来解释中国的发展,用中国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次,导向引领。国际角度看,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逐渐
建立了包括了政治、文化乃至话语在内的霸权体系,话语西强东弱,严重不对称。“中
国威胁论”等此伏彼起,某些西方国家以“新自由主义”攻击中国的市场经济,以西方
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抨击中国政治体制,以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冲击中国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高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高校要构建有强大回击力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国内角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钱能使鬼推磨”“世
路难行钱作马”的金钱至上价值观大行其道;一些人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贪图享
乐,背弃了中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网络迅捷的现代社会,更有一些年轻人崇尚“娱
乐至死”“丧文化”“佛系文化”……严重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必须构建有
① 陈曙光.让世界知道中国[N].光明日报,2016-08-15(01).
104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强大主导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占领价值高地,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5.3.5 彰显实效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坚持“唯实”,坚持以受教育者的身心教育
为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掌握为最根
本的衡量标准,保证实效性。
实效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在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实效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掌握,主要通过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完成,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之一,特别是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或活动中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课堂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充
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魅力,对受教育者立志、立德、立身做出相关的要求和指引,以保
证走向社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都能够契合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要求,具备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力和品德的时代新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
培育,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配合系统而完整的实践教学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
定的实践能力。新时代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掌握了理论却没有将理论转化为能够
指导实践的能力,没有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没有树立高大长远的目标,导致思想
政治教育只停留在考卷上,没有写在人生的长卷上。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
通过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校园实践层面要带领学生重温经典,走
进原著,施教者要带领受教育者学习经典、学习原著,领略伟大理论为何如此及如此为
何。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指导受教育者拍摄思政课微电影,让受教育者亲身融入
课本理论之中,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校外实践层面
可以通过参观展览馆、纪念馆、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记忆等方式带领受教育者走进历
史,走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第三,受
教育者的考核和评判,学生答卷,老师判卷是绵延千年的教学程序,但是由于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的特性,光凭一纸答卷不能评判受教育者的理论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受教育者
的人生答卷如何书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人性教育,其实效性出了成绩之外还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10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体现在形成健全人格、具备一定能力、忠诚社会主义事业等等方面。因此在建构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体系过程中要时刻强化对受教育者思想思维、价值认知等方面的关注,以保
证广泛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走出校园之时都能够具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
106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当今我国发展正处在上升期,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环境风云变
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而言需要及时做出回应。因此,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学术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时代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体系的建构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和政策引领,需要发挥社会相关部门
的协同作用、高校的主渠道作用,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目标明确、内
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
6.1 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①中国共
产党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
发展。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和普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重要渠道,是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积蓄力量。
6.1.1 组织领导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高校放眼社会与全球,是理论与实践的
有机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坚持人类文明发展
进程中一切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既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
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是坚持原本又勇于改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进程。那
么如何更好地呈现出一个符合学科理论深化与创新的话语体系,如何更好的解释社会与
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任务与新要求,如何更好地打造一个能够让中国处在世界
发展浪潮中而不随波逐流的“千斤锚”等等问题正是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体系需要考虑并重视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加快构建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都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提出了要求,进行了部署,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10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强化校院两级党组织的领导,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领
导力量。各高校相继开展了院、校党政领导讲思政课活动,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度程度,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6.1.2 宣传引领机制
党的领导是根本,政策引领是关键。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抵制
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
堂、进师生头脑,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大学生入脑入心,大力开展理论宣传教育。二
是增强价值观导向。通过模范典型和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和辐射,积极推动受教育者形成
科学“三观”,扩大辐射面,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
6.1.3 政策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实践活动,形成完善的
政策保障。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面对日趋紧密的文化交流和意
识形态交流,需要强有力的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和安全保障机制,需要党和政府制
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刚性要求。其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障机
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传播能力、教育控制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和理论创新能
力;再次,完善考核保障机制。习近平强调,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
科学成果评价体系。”①把话语使用和创新纳入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全面质量评估体系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有重要的促进作
用。最后,设立保障机制,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不断
丰富与创新。
6.2 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机制是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之
中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制造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潮流的舆论场,突
出社会全体成员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公众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之中。社会作
为人的主要生产生活场所,集中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价值诉求,也真实地映射人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08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民群众思想与生活。社会协同是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广泛影响力和包容力,公众参与则不
断增加教育人群和数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建立健全社会协
同与公众参与机制,是话语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6.2.1 舆论监督机制
陈万柏和张耀灿认为:“大众传播对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
是通过其传播的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来达到的。”①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既要求健康的舆论环境,又是优化舆论环境的重
要手段。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价值主体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带来了冲击。
只有牢牢占领主流舆论阵地,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党管媒体
原则,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首先,加强舆论监督对思想政治教育发
展的客观认识,系统安排、科学制定、完善制度。二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
导机制,坚持完善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坚持完善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机制,坚持完善
重大舆情联动处置机制,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营造健康的话语场,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6.2.2 社会协同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对着不同于过去时代的背景、机遇和挑战,
需要加大关注力度,整合一切有用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实效性,通过不
同人员、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社会协同机制提升执行力,增强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或活动的正常开展。社会协同机制主要依靠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社会部门和
人员在自我领域内充分发挥本能,向全社会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发力,类似物
理学中的“合力”,重视协调社会各部门和人员间的工作方向,同心同德向一个目标努
力。
社会协同首先是思想的协同,亦或是说思想的统一,社会各部门和人员身处不同的
工作岗位,执行不同的社会职能,因此要保证社会协同机制发挥效用首先要统一思想,
在精神层面达成协同,为了“劲儿往一处使”先做到“心往一处想”。思想的协同要坚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8.
10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为己任,从而形成社会层面的良性思想引领,从而推动社会
协同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开展。其次,社会协同是组织部门的协同,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立足高校放眼社会,社会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性
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高校更侧重
于理论教育,社会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践育人价值基本在社会环境中实现。在理
论指导下参与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创新,促进理论的升
华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层面突出理论性教育,而社会实践活动则需要通过社会各组
织部门的协同配合完成。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开展涉及党务、公安、
质量监督、医疗、食品安全等多方面的组织部门,一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力量,另一
反面要依靠多元组织部门协同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开展。第三,社
会协同是制度与人员的协同,国家宏观层面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的规则安排,而各个社会
部门和人员则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规定和人员的协同配合完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协助工作。高校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制度层面出发,积极
探索高校于社会协同配合的途径和方法,将课堂中的思政课和全社会的思政课做出紧密
结合,统筹安排相关高校工作人员和社会各部门组织进行对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或活动能够有效进行。
社会协同机制还要突出社会实践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
育,但是由于高校环境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和实践环节,因此要突出社会实践对人的教
育,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重要方式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本
型的理论可以告知人民群众客观真理是什么,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调研是实
现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有效载体,通过调研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理论内容,是大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基本形式,能够有效地拓宽了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能力。让
学生走入乡镇、融入社区、深入基层,发挥学生专长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由知识汲取、价值内化向行为外化的转变,把
“小我”融入“大我”,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的能力。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共享
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积极争取社会力量
110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增强实践育人效果。以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既体现话语的实践性,又构建反映实践育人
价值的实践话语,凝聚社会力量,营造社会共识,将社会实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
程中,同时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到社会实践的每个角落。
6.2.3 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收效比较显著的方
式。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
富话语形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也是人本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活动,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既要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又要注重凝聚共识,话语形式丰
富多样。通过标语、宣传牌、网络宣传、电视宣传等方式,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在社会公众的头脑中扎根并引领价值判断。中国共产党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
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党员义务,激发爱党热情。我国每日日出时分在天安
门广场举行的升旗仪式,无论四季、无论晴雨始终坚持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国旗,升
旗活动是最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向国旗行注目礼的方式,将社
会公众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在慷慨激昂的国歌声中体验中华民族是如何艰难而笃定
地从战火中打拼出新中国,彻底地完成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激发社会公众的民族自豪感
和荣誉感,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从未断绝的情感深处最具有共鸣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
族屹立于世间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话语、政治话语、教学话语从爱国主义的内容、来源、组成等等概念性理论入手,极具
学术性和理论性,“仪式话语”形式,可以最生动、最直接地传授爱国主义教育,并且
使得广大社会公众最快速、最有效地得到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
效助手,通过恰当、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仪式可以同时对多数人甚至全社会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可以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推动社会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创造了良
好的环境。
11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3 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主阵地和话语体系重点应用区域都是高
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
问题。”①因此,高校在话语体系建构中起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需要
在课程设置、教师培养、评价保障等方面融合运作,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
化与创新,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6.3.1 全科育人机制
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旨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也是全员性教育,教育主体是全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涵盖基础教学、
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新,相应的课程育人也包括思政课程育人、实践课程育人和课程思政
育人三个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结合的过程,
也是在课程育人基础上进行同时又应用于课程育人的实践性活动。
第一,思政课主渠道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用、
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主要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建构要重视高校思政理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内
容拓展、方式延展,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与普及化,为人才的培养和思想思
维的规范提供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种类较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侧重于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习应用,培养大学生坚定党和人民立场,学会以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侧重培养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文化自信,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斗的激情;《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科学、合理、正确的“三观”树立、道德规范养成
与培育、基础性的法律内容,是注重人格培养与道德规范建设的课程,培养学生树立崇
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涵养正确的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内容是研
究从 1840 年至今,中国是怎样谋求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进而取得今日成就的历史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112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进程,从历史角度分析,客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让
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
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理解党的初心与使
命,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程重点
关注国内国际热点问题,系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世界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关联
和相互作用,客观讲授当代世界与中国,正确认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以上五门课程
面向高校本科生。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习近平强调: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①按照“步步高”的逻辑深刻领会理解马克思
主义及其当代应用,从哲学深度和经典文献的角度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升对马克思主
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领域内的推动作用。新时
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
语体系建构,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搭建
了资源平台。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基础,建构立足
时代、面向未来、服务学生,融政治性、学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有效的话语体系,
让思政课堂成为话语体系建构和应用的前沿平台。学校、学院两级党政领导走进思政课
堂,讲授思政课,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培育中国价值、指明中国道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二,“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新时代的创新催生了“课程思
政”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综合性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是多角度、
多形式、多手段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以思政课为基础,辐射各个
学科,促进全学科育人的实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三,实践育人机制。实践育人主要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现实问
题的过程,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理解和认知,提高专业技能。习近平强调:“要更加注
①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
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N].人民日报,2020-07-30(01).
11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
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①实践教学是目前我国高校所有学科都十分
重视的教学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调研、志愿活动等
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创新思维,提高技能。
全科育人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全覆盖,通过不同形式将专业课程
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形成协
同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学生的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各种形式的学习之中,
全方位、多角度地应用高校资源,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和领域。“课程思政”
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形式、注入了
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构建新时代的“课程思政”话语、“网络思政”话
语、“实践思政”话语,促进全方位育人、全学科育人。
6.3.2 管理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复杂工程,除了课程建设外,还需要科学的管理,确保思想
政治教育有效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同样是个复杂的工程,需要
良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也需要不断地考核完善。
第一,完善学生工作机制。利用团日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
国情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与学生联系多、易沟通的优势,进行有针对
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
第二,建立健全评估督导机制。首先,在思想政治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内建立以话语
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主体的主观反馈、实施效果的量化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
同样实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确保话语体系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
其次,完善推进落实机制。细化实施方案,主管校领导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
解决重点问题,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话语问题,保证话语体系的高效实施,同时
避免话语失范。再次,督导机制要加大追责力度,对话语失范的教师给予党纪或行政处
分,必要时调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把话语体系实施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述职评议考核制
度,纳入党纪监督检查范围。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14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第三,健全安全保障机制。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网络
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新挑战。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渗透,防范校
园传教活动;坚决抵御打着“多元文化交流”的旗帜而进行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
潮的渗透;坚决抵御网络新媒体时代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坚决抵御目前泛滥的历史
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以及新纳粹主义等不良思想,构建更为科学、布局更为严谨的
意识形态安全防御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安全防御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新
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首要功能。繁荣校园文化,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
系建构创造良好的、安全的环境;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实施
又能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6.3.3 队伍建设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开展的主导力量,起到引领作用,是思
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起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重要驱动力量和主导力量。
第一,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①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建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是拥有、使用并且传递“实践力量”的主体。对教育
者队伍的强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保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首先,以先
进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进而带领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
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其次,不断探索事物的形成规律和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和实践的
创新,坚持先进理论的学理性研究和深化;第三,注重“师德”建设,加强品行修养,
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构建全校齐抓教师人文素质的工作体
系。第二,建设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
作队伍,持续加强培训,提升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打造“大思政”格局,共同营造
风清气正、笃学诚行的校园氛围,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11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3.4 综合评价机制
综合评价机制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运转效果的重要手段,建构话语评价体
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包含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反馈与处理等内容。
第一,评价主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或活动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作为主体,评价体系同理将施教者、受教育者、高校
相关部门人员等视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发起者和
主导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普遍是具有较高学历、较高科研能力、较高表达能力
和较深社会阅历的教师群体,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
在管理和引导受教育者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无论学理教育和生活教育都能够对受教育者
进行相关指导。受教育者是以广大高校学生为主的群体,其中也不乏需要接受思想政治
教育能力培育的受教育者和有入党入团意愿的人群。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形成契合国家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要求和民族发展要求的思想思维观念、价值判断能
力和道德修养规范等内在素养,从而成为具有丰富学识和高尚德行的社会有用人才。高
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是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合理安排、正常有序、高效安全开
展和进行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工
作人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起到规划、管理、保障、奖惩等重要作用。首先,高校相
关部门工作人员接触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更要保证工作人员专业化,避免“外行”
评价“内行”。其次,保证评价权力的正常使用,只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的完善的提高,是指导性评价,不是颐指气使。第三,要重视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不
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该主体是最有评价资格和评价能力的重点人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评价主体的评价权力平等,施教者侧重管理人员的规划、保障等工作质量;受教育者侧
重施教者的授课、疏导等教育能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侧重施教者的教学质量和受教育
者的评价反馈,三者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形成有机整体,是具有一定评价能力的主体要
素。
第二,评价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评价标准首
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话语体系的科学性、革命性。其次,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方
法,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主体性,加强主体间的评价和教育效果评价。最后,目的论角
116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度的评价,关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出发点是否与高校培养目标相契
合,是否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的理念、使命和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体系的评价标准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动态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系统
性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细化和整理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子系统分别做出
相应评价,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内在联系。整体性指多项原则构成统一整体,
其中不同的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侧重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性分析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
优势和欠缺,从而将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联系。科学性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合规
律性和合目的性,确保评估过程中做出的一切活动和评价有理可依、有理可循。动态性
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则,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的与时俱进。实效性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是否真正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入耳、入脑、入心”,
从对受教育者的广泛调查和考核结果出发,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开展切
实对受教育者产生了积极影响。可操作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
价体系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具有现实可行性。总之,要注重评
估原则制定的多元化和多维度,从整体与多元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系统性、整体
性的结合,注重动态性和科学性的维护作用,保证规则的可信、可用、可行。
第三,评价反馈与处理。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以评价为契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或活动做出评判:一是以中国梦为核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理念创
新;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容构建;
三是以“互联网+”为契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载体优化;四是以群众
路线为根本方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言说方式变革;五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性为最终标准,以提升受教育者内在修养的实效为标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走
过场”的形式教育。
评价反馈主要是受教育者和施教者向相关部门的意见反馈。其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
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真实感悟,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因此,我国
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学生评教系统,通过受教育者对施教者的授课能力、知识逻辑、
实践能力、心理疏导、日常帮助等方面的系统评价形成一份“学生给老师的考卷”,从
而得到广泛受教育者群体的评价反馈。此外,高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组织评价
11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反馈座谈会或开展相关校园调查等形式获取受教育者的评价反馈。施教者对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或活动的安排同理,可以通过教师代表大会等渠道反馈意见,从而切实保证思想
政治教育主体的意见能够在相关部门得到汇总和妥善解决。
评价反馈的处理同样不是“走过场”的形式,而是要将汇总的反馈资料集中处理,
特别是广泛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公开的、合理的处理。对于评价反馈的处理要有
理有据,在“学生给老师的考卷”中“成绩优异”的应给予奖励和表扬,对“成绩低”
甚至“不及格”的施教者要切实做出调查,一旦符合实情应立即做出处理并公开处理结
果。全校教师代表大会是保护施教者权益的重要制度,是汇聚施教者对高校相关部门的
规划、管理、保障、奖惩等层面的意见反馈集合,相关部门针对教师代表大会的意见同
样应切实做出调查并及时作出处理和处理结果的公开。
6.4 多维联动机制综合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由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社
会协同与公众参与、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三方面机制组成,在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下积极
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协同和公众参与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系统性和全
面性,不断融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建构的即时性和丰富性,突出高校的主导作用,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管齐下的方
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通过强化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执行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评价及反馈,及时对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做出查漏补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是话语体系运转的驱动力
量,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实效的保障,该机制不是一
成不变的,需要紧随时代发展和师生需求不断改变,从而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变化需求。
118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全媒体是是新时代传播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要工具,是新旧媒体的融合,是全社会人们广泛参与的重要方式。
全媒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基础性作用与新兴媒体的覆盖面广、快速便捷等作用,积极
推动媒体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
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①充分发挥新
媒体的时代感和创新力,借助全媒体的活力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报纸、
书刊、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具有历史积淀和群众口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推进思
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积极推动全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语内容创新、话语形式创新、
话语语境创新、话语转译创新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全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创新。
7.1 培养新型的话语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有能动作用的人,既包括思想
政治教育者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②话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中最
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培养也是最必要的条件和
最为关键的环节。
7.1.1 提高施教者的基本素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活动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是双主体,但起主导作用、
处于引领地位的是施教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建构者,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的基本素养决定着话语体系的质量和效能,新媒体语境下培养教育者基本素养是提
升话语水平的关键。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无论是思政课教师,党、工、团工作人员,还是班级辅导员,
政治素养都是最核心的素养。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人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7.
②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176.
11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二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
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三要有极强的政治的敏感性,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往往鱼龙
混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照理论标准、对照价值标准、对照
政策标准作出正确判断。
其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理论水平。理论内容是话语体系的客体,话语是
理论的外化,理论水平内在地决定了话语体系的成效,因此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
担当,直面矛盾问题,透析发展趋势,坚持学生为本,适应对象化、差异化、大众化的
特点,精准掌握需求侧,有针对性地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靶向“解读、解剖、解疑”,
做到“精准滴灌”为青年学生答疑释惑,。
最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媒介素养。新媒体深受青年学生喜爱,但对于思
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是机遇也是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年龄差异较大,应用新兴媒体
的能力显然赶上不新媒体发展的速度和大学生的需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打
破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对自身发展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性,自觉学习掌握和新
媒体技术,发挥其在获取信息、教育教学、和学生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成为主动、成
熟、理性的新媒体应用者,拓展思想思政教育的广度和宽度,提升思想思政教育的温度。
7.1.2 培养新型主体关系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往往被当作主客体关系,教育倾向于单向灌
输,存在着教育者的权威把控和受教育者的自由言说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积极性得不
到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受教育者的潜能,同时也影响教育效果。全媒体时代为
受教育者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也为解决控制权与言说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促进了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快速、便捷、全面、直观。“网
络技术赋予的本质特征与人的主体性特征,使传统意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者不再完全地占有与支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拥有与教育者
同等的话语权,二者通过点击鼠标或者敲击键盘来畅所欲言,或对话交流,或对抗交锋,
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相对平等关系。”①因此,全媒体时代施教者与受
教育之间由主客体关系变成了双主体关系,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一,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优化。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将教育双方置于同样的信息场域中,
①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49-50.
120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在平等的环境下接受各种媒体信息,为教育活动的民主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其二,促进
平等交流。互联网搭建了新的交流平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通过QQ 群、微信群等
平等交流,极大程度上鼓励、刺激、启发了人的表现欲、表达欲、展示欲,满足受教育
者对言说权的追求,将思想政治工作变成多方参与、多种意见融合、多种角度分析、强
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民主化、人本化;其三,密切主体关系。新媒体与思想政
治教育相结合,不仅搭建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也扭转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蓝墨
云”“学习通”“智慧树”等教学软件都可以实现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以科技手段进行
选人、抢答、记分等教育环节,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
极性,增强教学效果;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教学形式也各有所长。
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过程中言说权与控制
权的矛盾,促进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微电影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思
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感受和体悟,将
中心思想以微电影形式展现出来,在拍摄和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有的师生同为编剧、导演、演员,共同演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声、光、电等新媒体
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在“学”与“做”的结合中传授理论、消化知识,强化认识,密切
师生关系。
新型主体关系主要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
施教者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信息交流较为落后的时代,是信
息获取较为缓慢的时代,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限制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开
展只能凭借施教者向受教育者单向传递,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完全体现。通过
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的人进行实证调研发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双
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观念转变,施教者希望更多的受教育者能够真正参与到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的实效性,另一方面
可以更好的拉近师生距离,营造积极、和谐、愉快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反观受教育者
的需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一代,而且随着
时代的发展,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掌握全球资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理,受教育者
需要的不再单纯是灌输和背诵,而是更多的表现机会、更潮的交流方式、更新的教育内
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的施教者给予的内容,
12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是五花八门的信息巨浪,也就更加需要施教者提升自身能力,帮助受教育者甄别和筛
选信息。此外,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复杂,世界发展速度飞快,每一秒钟都在发生巨变,
施教者掌握的信息和自身的观点不一定能够解决受教育者面对的问题,或者说,施教者
不再是教育过程的权威控制者,也会出现错误认识,也可能会从受教育者方面学习到有
用之识。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
人本性,注重双重主体间的需求和矛盾,以矛盾为出发点,融合双方需求,营造良好的
人文环境。
7.2 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具
有广泛性和时代性,需要借助全媒体的信息接收和传播功能促进内容的创新。基础性的
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确定话语体系属性和类别的重要依据。而紧密结合社会进步与时代发
展产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概念、新内容则成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点对
象。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要通过全媒体了解社会舆论和受众的
思想动态,借助全媒体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丰富话语内容。
7.2.1 掌握话语之“因”
新媒体应用的广泛性、传播的快速性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
教育是针对人的对象性活动,了解人及人的心理需求是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流行语
折射出的正是当代青年的心理需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大学生有较为理性的认识,但生长在新世纪优渥环境中的大学生不善于历史地看问
题,加之心理不成熟的特点,以及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使
他们会有种种焦虑、不安、不满,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为青年提供了释放郁积情绪的空间、
制造狂欢并获取快感的重要“广场”、畅所欲言的广阔平台、追求个性化的舞台,网络
话语成为宣泄情感、获取娱乐快感、展现个性的重要方式。如:用“我爸是李刚”“躲
猫猫”表达对社会不公现象愤怒不满;用“蓝瘦香菇”表达郁闷痛苦的心情;用“亚历
山大”表达就业等压力;用“元芳,你怎么看?”表达公众诉求和质疑;用“累觉不爱”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表达对情感失望情绪;用“楼歪歪”表达对豆腐渣工程的不
满;用“我妈是我妈”说明“无法自证的清白”;“×××,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反映难
以名状的辛酸和对家庭温馨的渴望。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性、幽默
122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性、通俗性、现实性等特点日益成为深受青年人喜好的一种独特的话语,也成为反映青
年思想情绪和心理动态的晴雨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跟踪网络动态,通过网络话语分析大学生心理动态,形成源于生活又
直击大学生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7.2.2 整合话语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整合程度是关系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生活信息化的多元社会场中进行的,
既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又要关注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要注重增强大学生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从而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当
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达到一定程度,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从理解和赞同
上升为支持和信奉,进而产生一种持续稳定的认同,并外化为一定的行为表现。这种行
为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的具体体现,也是更高层次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最终旨归。”①以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为基本特征的全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必须随着全媒体时代
的到来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应用全媒体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以传统与现
代相结合的手段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树立崭新观念,整合话语资源:首先,话语
形式多样,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可再生的也有不可再生的。
利用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可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运用新媒体将大量的红色文
化资源、影视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各种各
样的社会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大量网络资源的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鲜
活性。可视资源、可感资源、可悟资源都可以通过全媒体转化为活灵活现的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丰富了话语内容来源,让大学生以直观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吃思想政
治教育内容的“夹生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纵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横向包括国内资源、国外资源,全媒
体为学习借鉴国外资源创造了条件。第三,树立辩证观念,回应社会现实关切,做到理
论联系实际,全媒体时代可采用接地气的话语来聚焦中国现实,回应中国问题;全媒体
①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94.
12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技术创造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创造转化来适应青年大学生,将其有效
转化成青年大学生认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
于行;对中国传统话语资源和国外话语资源进行“扬弃”,通过全媒体转化为鲜活的思
想政治教育话语,兼收并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良性循环。四是树立效益观
念,努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全媒体技术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全
媒体技术的载体能力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由原来一元的政
治话语转向政治话语、理论话语、青年话语、教学话语等多元维度的建设,确保思想政
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增效。借助全媒体解决资源的丰富
性与效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
7.2.3 丰富话语内容
全媒体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功能使之成为新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
道,特别是在高校,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更为普遍,方便了大学生学习、生活,
媒体的即时性也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加速了话语多样化转变。
首先,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具有
现实解答力的理论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容首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话语,“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根本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①深入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关注中国发展,破解中国问题。大学生对我国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极
为敏感与关心,媒体信息丰富着思想政治内容。但自媒体本身的特征也决定了媒体信息
的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确立问题意识,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研判、
分析能力。
其次,积极转化中华优秀传统话语。古为今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营养,推动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打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根基。全媒体大力宣传道
德教化论、人格修养论、价值涵养论、知行合一论,宣传中国革命中形成的包含革命精
神、模范人物事迹等在内的红色文化。培育具有优秀品质、健康人格和责任担当的时代
新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6.
124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再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话语。自党的十八大报告凝练出 24 字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各种媒体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阐释,
以音频、视频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动化、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己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引领者。
最后,批判性地吸取生活话语。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也是最普遍
使用流行语的群体,大量的流行语的出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了不容忽视的话
语差异,但也形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有益补充。选择性吸收网络流
行语,如“蛮拼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得到了青年的广泛认同,快速占领了青年
现实交往的语言领域,网络话语恰当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与学生“同频共
振”,增强亲和力。
7.3 创新话语介体
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是在青年一代中筑牢思想防火墙的重要举
措,必须渗透于青年一代学习成长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这既需要体系本身具有科学的
核心要义与缜密的内在逻辑,同时也必然要依靠外在的话语形式以传播、推广、深入人
心。话语通过何种形式得以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有赖于多样的话语载体以及丰富的话
语表达。
7.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话语是人与人交流交往的前提,亦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途径,而话语载
体是联通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的桥梁。“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突破自
身交流困境的渴望”①话语载体的丰富和创新,无疑为话语表达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推
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推陈出新,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如今,全媒体将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形成了更全面、更广泛的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多元、更便
捷的话语载体,应用全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己成为可能。
一方面,巩固传统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传
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以教材、典籍等文本为主。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得到越来越
广泛的运用,传统载体易被忽视,特别是青年学生能够静心读书成为难得的美德,导致
①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130.
12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快餐文化”盛行,学理论肤浅,停留在表面,难于掌握理论特别是经典著作的真谛。
传统载体具有专业化运作、内容剖析力度强、学术价值高等特点。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
体系的外在表达,没有科学、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任何话语体系的构筑都如同纸房子,
经不起风雨的敲打。因此,通过传统载体,特别是以文本形式承载话语内容在任何时代
都是最基本的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
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指导实践。”①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求受教育者读课本、读经典著作、看
官方报刊杂志等,激励大学生多读原汁原味的作品,在品读中认真思考问题,在精读中
把握理论的内涵,较大程度上减少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发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作用。新媒体消解了信息发布者与
接收者之间的边界,为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信息服务,有跨越时空的特点。具体讲,
一是运用新媒体带来的新形式积极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确保话语影响的广度和
深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新兴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更
具有生动形象、传播简单且范围广泛的优势,比如运用漫画传达教育内容,利用幽默、
活泼的图画表情或字符表情承载话语内容,趣味性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并打破了时空限
制,思想政治教育不光局限于课本、课堂,真正达到全程、全员、全过程的“三全育人”
效果。近年来,不仅是学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也会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引领,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的梦娃系列宣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的“长征火
箭十二侠”、充满中国元素的奥运会吉祥物等等,还有很多活动会公开向社会征集卡通
形象,这样的方式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既能提高关注度,也能提高宣传率,
一举多得。二是运用新媒体快速、便捷、精简的特性及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确保受众第一时间接收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效性。思想
政治教育需要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国情党情,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新媒
体下的视觉型载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简单,公众号、微博、微信等快速传播,在彰
显时效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视觉型载体和新型视觉型载体相互配合,各有
优势,相得益彰。
①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2.
126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7.3.2 话语表达生活化、生动化、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实践性活动,不同于纯粹的理论研究,最终目的在于求实
效,要充分体现时代性,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用生活话语讲理论。话语表达坚持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话语表达生活化、生动化、多样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去、听了有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生活,话语表达形式故事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多场
合讲过讲好中国故事,在刚果讲中国华侨冒险救刚果邻居的故事;在国内多个地方讲“半
条被子”“心中的鼓岭”“贫困马克思写就《资本论》的故事”等等,原汁原味的故事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2017 年10 月9 日,湖南卫视首播《社会主义有点“潮”》,以故
事的方式讲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深受观众好评;为纪念马
克思诞辰200 周年而推出的5 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以讲故事的方式
展现了革命导师马克思光辉的一生,再现了150 多年来仍在熠熠闪光的“真理的力量”,
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善于用故事讲道理,毛泽东动
情掉泪的故事表现了一代伟人的爱民情怀,在延安种地的故事展现伟大领袖的劳动本
色;“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讲述邓小平开阔的胸襟和不屈不挠、无畏的担当精神;处
理和邓小平有特殊关系舅舅后事时,邓小平给广安县委的三句原话:“知道了。”“规
格够高了。”“不再送什么了。”充分表明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的品格、高尚的情怀。
种种故事找准小切口,表现大立意,以故事形式呈现深刻道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话语表达方式生动化。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
需要,了解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幽默、生动的话语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习近平总
书记常用一些接地气、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明内涵和观点,充满凝聚力、说服力、感染力。
如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广征博引、纵横
捭阖,用三首诗词中的句子,譬喻中华寻梦的三重境界: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
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中华民族的明天,
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摸索的昨天、奋斗的今天、
辉煌的明天,鼓励中华儿女不忘历史,珍惜现在,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群众,话语表达方式多样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
一文中强调:“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
12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①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就是要让青年
学生“听得懂、相信你、跟你走”,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
框架,贴近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运用学术话语讲政治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话语
表达形式。一是图片、影视话语表达。为建国建党等重要节日献礼的《建党伟业》《建
军大业》《我和我的祖国》,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担当的《战狼》系列、《红海行动》
《湄公河行动》,传递正能量、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中国机长》《烈火英雄》,讴歌改
革开放的《我和我的家乡》等等,都是以电影为载体向全社会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中国人民正思想、树价值、立志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
大数据的应用表达。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各行各业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思想政治教
育提供了依据。中国 GDP 排名、居民消费指数、健康指数、脱贫情况统计等等,大量
的数字、图表让思想政治教育言之有物,更有说服力,一个精准的数字胜过万千语言描
述。三是青年话语表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多为 00 后学生,虽然年龄不
可逆转,“代差”不可消失,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自己变得年
轻,避免“代沟”。四是批判性的话语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有“立”也有“破”,
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同非马克思主义划清界线,
要同腐朽、错误的价值观作斗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于错误思潮要
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批判和斗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维护主流意识形
态。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努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创新的过程,全媒体是推动这种创新
的有利工具。时代不断发展,创新永无止境。
7.3.3 拓展话语空间
全媒体拓展了人们生活的广度和宽度,同样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新
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较过去更为复杂,全媒体搭载的海量信息正在不断丰富
和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新矛盾、新主体、新技术等元素不断改变着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内部的要素构成及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话
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43.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6.
128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语内容,拓宽话语空间让受众理解理论的真谛,扩大科学理论的影响力是话语体系建构
的重点要求。话语环境是影响话语表达的重要因素,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话语
环境之下会有所差异,例如“你看看表几点了?”这样一句话的字面直观理解为一方想
向另一方询问时间,但是如果放在不同语境之下,就会被语境赋予更加丰富的含义,当
深夜未归的人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时“你看看表几点了?”这样一句话就不再带有向对
方询问时间的意图,而是被赋予了家人担心、催促回家、埋怨责备等含义。因此,对于
理论的真理性、客观性、科学性的说明和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从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
活的角度出发,融合新媒体技术拓宽话语空间,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以更加多元化的领域、多维度的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去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内容。
首先,延展话语长度。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灿烂的
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
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需要按照历史
逻辑寻根溯源。全媒体可以立体、直观的方式全景、全程展现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在整合历史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创造、中国共产党的
成长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传播与创新等等都强化
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能力。展望未来,大数据呈现着中国发展的五年计划、十年
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客观的分析、科学的规
划,在回顾历史中坚定信念,在展望未来中增强信心,全媒体让历史情景再现,将未来
蓝图描绘,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间长度,也增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其次,拓宽话语广度。应用全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广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覆盖范围和涉及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学方
法相对单一,通常被视为理论说教,甚至于空洞、乏味,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全
媒体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量的数字、图片、视频展示着社会发展
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海量的网络信息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学生从各个途径了解社
会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各种方式接受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囿于书本教材,言说主体的增加、
话语资源的多样性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解决了时空有限性和知识无限性之间的矛
12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盾,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了思
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外融通、课堂内外融通、校园内外融通,极大地拓展了教育领域和途
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再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拓展到了各个学科、
各个领域。高校教师以立德树人为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一
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工团的工作,与专业课
教师无关。全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特别是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每个人都成为“播音员”
和“记者”,成为党的大政方针的传播者,素质和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大量的媒体
信息、网络资源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结合,“课程思政”落地生花,思想政
治教育也成为高校师生人人参与、人人接受的实践活动。
最后,提升话语高度。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课较之专业课处于被冷
落的状态,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因其“软考核”特点同样不被重视,学生学习思政课态度
敷衍,满足于“不挂科”,学习效果较差。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
的提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学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全新阶段,全媒
体大力助推,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学效果大为改观。端正并提高了人
们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
大。”①的意识。二是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高校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极
少接触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理解有难度,仅靠有限的思政课往往满足不
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全媒体的海量信息弥补了思政课时空的有限性,特别
是一些专家解读提升了理论的高度,让学生在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和理解,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水平。
全媒体具有超强的信息搭载能力、传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立体化地提升了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客体的内涵和外延,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系统性更强,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更富有张力。
7.4 优化话语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以下简称“语境”)包括情景语境、校园环境、社会氛围、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130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世界环境、家庭环境等。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语境
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重要条件,全媒体时代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提
供了技术条件。
7.4.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在生动活泼的情景语境中学政治,容易使学生
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下,增进对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谈到,自己一位中学教师在讲到焦裕禄事迹时数
度哽咽,成为习总书记一生难忘的记忆,教师的言行、表情、以及肢体语言都是课堂情
境的要素,会直接影响话语表达效果。一次思政课上,老师讲到改革内容时,几位同学
准备了具有年代感的道具,生动演绎了当年 18 户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按下鲜红手
印的过程,再现了小岗人敢于“蹚新路”的精神,十年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另有一次,
思政课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孝道问题,提出“孝敬老人刻不容缓”,很多同学流
下了眼泪。课堂情境可能是物化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新年
了教室里挂上一个气球可能会让学生倍感温馨,老师的一句温暖的鼓励可能会让学生铭
记终生。
课堂情境包括教室里为话语服务的客观环境,也包括课堂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
作、表情、语言,同时也是话语本身。大学生是应用新媒体最为广泛的群体,新媒体为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提供了条件。一方面,可以创设活动背景,实现历史联系现实、
理论联系实际,使单纯的话语表达变得更鲜活、更生动;另一方面,学习通、智慧树、
蓝墨云等教学软件都能在课堂上进行抢答、讨论等,活跃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7.4.2 营造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全媒体时代,微载体内容多种多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群体热衷于网络
BBS、论坛、百度贴吧、QQ 群等互动平台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但网络主体的多
元化加之大学生心理特点,极易出现偏激的观点和行为,既影响学生正确认知,又会影
响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要全媒体融合,将传统的样刊、报纸、杂志与官方微博、微信等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3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新媒体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形式加强正向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
文化育人的功能,让校园文化在微传播语境中更富有人文气息,寓科学理论、完美人格、
高尚道德、主流价值观等于校园文化之中,通过健康语境的渲染,通过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置身其中,不沉迷于五花八门的微传播,始终拥有端正的作风,
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益于塑造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时,高校要促进文化活动与全
媒体融合,比如,比赛、晚会等大型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微信等推送,通过现场直播、
视频转播、 线上线下投票等,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中可以进行“随手
拍”视频比赛、种类典型风采评比等活动,全媒体传递正能量,消弭“亚文化”,抵御
商品化、娱乐化。
7.4.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
社会文化语境指与交际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语境。社会文化语
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特点、地域风貌、政治制度、经济情况等;文化心态、人文特征、
文化活动、文化积淀;时代特点、历史背景、历史沿革、发展趋势;民族特征、民族风
俗、民族习惯、民族交往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多样化和利益诉求的
多元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思潮、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舆论
导向至关重要。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方向性、科学性、深刻性方面具有决定
性的优势,推动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语境。
第一,唱响主旋律,推动媒体融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充分发挥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的优势,有机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第二,应用全媒体大力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宣传大国
工匠、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
第三,对不良网络文化现象加强治理。互联网的调整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但也滋生了
污染社会文化氛围的信息,要加强技术规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监管构
建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净化网络空间。
“从本质上说,新媒体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社会存在。人们的各种思想
观念与价值取向不能脱离新媒体语境而凭空出现与独立发展,而是必然与新媒体现实语
境发声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从根本上是由新媒体语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132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所决定的。”①新时代的高校开放性强,高校学生与社会融合度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效果与社会环境影响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传递正能量的最
大增量,主流声音在社会之中越强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也就得到了最大的优
化。
7.4.4 优化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体现和反映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近年
来,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话语权在增强,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外语
境创造了客观条件。但西方主导的话语环境依然没有改变,很多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依
然是西方话语描述的图像,不仅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影响国人的自尊与自信。
话语权问题是对外话语的重点,积极探寻中国话语在世界舞台之上的主导权,借助
全媒体优化话语环境是增强话语权的前提条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与
中国方案,积极发出中国声音,是赢得话语权的重要路径。纵观世界,全球性金融危机
阴霾持续,全球性生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冠病毒肺炎依然肆虐,某些西方国
家甩锅中国,给不明真想的人甚至一些中国人带来认识上的误区。西方极力标榜的民主、
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也造成一些人思想上的混乱。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
速度快,是西方话语传播的平台,也是中国用以明辨是非的平台,借助互联网阐明中国
观点、传播中国价值、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国门,进
而维护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话语权。新时代的高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时代的高校
学生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同样也有谋世界大同的责任感。开放包容的对
外话语环境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和建构具有时代特质、面向未来、面向世
界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4.5 打造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语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用的
重要语境之一,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对网络的使用频率激增,新时代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网络语境带来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出回应。
网络没有牢固的时空限制,突破了人的行动与认知局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得
①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101.
13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到自身想要得到的信息。网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使网络交往具备了极强的广泛性、普
遍性、便捷性和无限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网络习惯、网络用语、网络文化等,由于
网络的数字化、信息化等特征,网络语境同现实语境产生诸多的不同点,网络语境具有
形式多样、交际自由、虚拟交往、全球交流等特征,任何一部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电子设
备都能够让人快速的融入网络语境之中。但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海量信息的杂糅也导致
部分网络信息不适宜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之中,需要施教者做出筛查和选
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立足新时代,必须乘介网络发展的快车丰富和完
善自身,以网络语境的融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能力、亲和力、感染力
和实效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有意打造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网络信息
“色彩斑斓”,但并不是每一种“颜色”的信息都能够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
之中。用“红色”代表恶意诋毁党和国家的,带有敌对、诬陷的网络信息,新时代我们
国家发展迅速,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敌意也更加突出,针对中国的不实言论和恶意诋
毁层出不穷,不怀好意的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大肆传播其捏造的关于中国的谣言,导致绝
大多数青年学生不能正确的认知中国,反而被网络上的“红色”信息领入歧途。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的网络语境首先要针对这种“红色”信息做出否定,要像看到红
灯一样及时做出行动,坚守底线,要以科学的理论和充分的实证论述驳斥一切关于中国
的谎言,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保证受教育者形成正确认识,提升受教育者
维护党和国家的能力。用“黄色”代表色情、淫秽信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
教育者刚刚成年,面对未知的社会既充满好奇又缺乏判断能力,“黄色”网络信息会严
重影响广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影响其思想、判断能力、认知能力、价值观形
成等精神层面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影响其身体健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
及时剔除“黄色”信息,推动受教育者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用“黑色”代表暴力、
违法、犯罪等网络信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旨在完成“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要在理论教育的同时完成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教育和人性教育,要帮助受教
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牢固树立生命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避免
受教育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用“绿色”代表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有益信息,新时
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所创造的网络语境应该是也必须是绿色的话语环境,
134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要突出信息的有益性,真正将网络语境打造成为适宜受教育者发展的话语环境,彰显网
络对人的发展的推动力,坚决抵制“红色”“黄色”“黑色”等不良信息,进一步推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实效性。
充分利用网络语境带来的活跃气氛,积极打造信息化、科技化的教育空间,通过互
联网的引入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介体应用的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或活动面对的受教育者群体普遍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青年学生,由于人群的特
性和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更加倾向网络化、科技化、趣味化的
教育模式。因此在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时要注重教育的活跃性,增加
网络互动环节,突出热点实事和网络热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跃性,从而提升思想
政治教育实效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7.4.6 建造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生活单位,以
血缘为基础,以亲情关系为纽带,是一个人成长的摇蓝,父母长辈是一个人结识最早、
影响力最大、陪伴最久的老师,特别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促使形成人最早的
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能力,家风家训和家庭价值观念也是对一个人最深刻、最长久
的影响因素。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
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
理论与实践创新,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思想
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家风是家族发展进程中凝练、总结的持家之道和家庭成员们立身处世的思想精粹,
家风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意识形态”,浸透于家庭成
员的价值观念中。我国是个传统的伦理社会,社会道德要求与家庭价值理念联结为家风,
家风也融合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在日常交往中成为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育人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是真正的启蒙教育,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品行,也影
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家风反映的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
的要求,可以说家风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化、生活化。因此,充分发挥家风育人功
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作用。家规家训广义上也是家风的内容之一,狭义上是
形成良好家风的规范和保障,起到教育培育、规制规范、警示预防、修身齐家的作用。
13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归根结底,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道德品行要求,是约束家庭成员行为和鼓励家庭
成员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不胜枚举。家规家训普遍具有如下
特征:以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等为主要内容的亲情规范;以宽人严己、正心诚
意、谨言慎行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要求;以义在利先、倡导公益、睦邻友好等为主要内
容的社会规则;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以敏而好学、
研读诗书、报效国家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要求等等。优良家风家训是对一个人贯穿一生的
人性的塑造和培养,那么价值理念是形成优良家风的内在驱动力,高尚的价值理念促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优良家风的培育和家训的形成,对人的思想、行为、
活动起到引领作用。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既是社会伦理也是家
庭伦理,在规范家庭成员思想行为、孕育良好家风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都发挥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有着历史的传承
关系,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生长的土壤,离开中国传
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
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发展性必然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
造和理念性升华,发挥它的时代价值,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路径。孝、悌是
中国传统家庭价值理念中最基本的要求,尊重长辈、孝顺父母、兄弟友爱,依然是新时
代的家庭美德,但一改“父母在不远游”的狭隘。“忠”君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岳母刺
字“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的美谈。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表现为拥护君主制度,也曾表
现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新时代表现为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中国传统家庭价值理念重信修义,强调讲信誉、
重义轻利,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更加重视诚信为本,不仅强调为人的讲信誉,
同时强调市场经济中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公平竞争,坚决抵制不背信弃义、见利忘
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个开放性的实践过程,既要融通中外,又
要兼蓄古今。传统家规家训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需要结合时代
特点和要求进行现代性转换,话语体系是进行家规家训时代转换的载体,也是转换后应
136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用的载体。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须大力借鉴家风、家规、家训,充
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优化其育人功能。
优良家风教育可促使人形成懂尊重、善谦卑的优良品格,爱学习、求知识的探索精
神,讲诚信、遵法纪的行为习惯,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进而自觉拥护
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征程中来;通过优良家风教育作用促使人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热爱生命、尊重
生命、保护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正确的生态观。家庭文明建设需要以优良家风家
训作为内在保障,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础单位,而社会是所有家庭的集中体现,家风不
仅影响家庭成员的作为,也影响党风和社会风气,家庭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
发挥着对人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念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因素,价值观念是相
对固定的主观认识,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和思想思维作出的主观判断,可以影响一个人
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而影响一个人对党、国家、民族发展的正确认知。
家庭价值理念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
合良好的家庭价值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夯实精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要吸纳良好的家庭价值理念融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融入中实现价值理念的升华,让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服务于新时
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
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①家庭是人成长的摇蓝,也
是最基础的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美德的育人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
构要注重优良家风的融入、注重家规家训的现实转换、注重家庭价值理念的时代性升华。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3.
13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①“双一流”站在全球化发展的高度,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建设“世界一流”
来对话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大学精神。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高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
一流大学的自信”,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这一历史重任。新时代的中国是发展中
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建构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
精神家园之建构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源同质,以中国表达让世界了解
中国,让中国健步走向世界。
8.1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思路
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以人民为主体,以中国道路为客体,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中国
形象为目标,以中国话语为载体,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展示中国奇迹,贡献中国智慧,
收复文化主权,重建精神家园。
8.1.1 建构由中国人民言说的话语体系
话语由谁说意即话语体系的主体,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在社会
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成效的最
基本因素,也是最直接的因素。
当前在世界话语场中讲述中国故事的大概有以下几类人:一是海外中国问题专家,
二是世界各地的华人群体,三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士,四是西方政界塑造的中国文
化“代言人”。有的从学术角度研究中国,有的从感性角度描绘中国图像,有的从政治
角度恶意丑化中国,以他们的视角塑造了世人眼中的中国:既有快速发展的中国图像,
也有没有民主、自由、人权的专制的中国图像、不讲文明礼貌的丑陋的中国图像等等,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
② 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
报,2018-05-03(01).
138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以他们的画笔描绘着“多彩”的中国,使中国在世人眼中“失真”,对中国产生了太多
的误读。
中国人民是中国话语体系最有资格的言说者。中国人民最有资格讲述中国故事,中
国话语体系的主体必当是中国人民。该主体具有广泛性:一是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个体,
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各级宣传思想工作者,以教学、科研、宣传的形式讲授中国话语、
传播中国话语;二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其身体力行和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宗旨意识践行中国话语;三是广大党员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行动诠释中国
话语。无论在本职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站稳中国立
场的原则下,做好中国话语的宣传。特别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今天,在严峻形势
下,每一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维护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讲好中国话语。
8.1.2 建构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话语说什么意即话语内容是什么,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
首先,说好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
奠定了实践基础,也奠定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
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在中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
困境。四十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建立起来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①。
其次,说明中国梦想。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
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②明确指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向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2013 年在第12 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系统阐释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科学内
涵和实现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中华儿女的美好期待。
①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3.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
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5.
13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意味着经历苦难的中华民族走向富
强。“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交理念,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应当对人类有
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①2013
年 3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发表演讲,在演讲中提到中国
梦、非洲梦和世界梦的关系,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梦不仅是中国自身崛起梦,
还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梦,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为世界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难题
提供中国智慧。
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 需要这种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中国精神源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精神;中国精神源
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
柏坡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寻;大庆精神、北大
荒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中国精神源于改革开放的
成功实践,航天精神体现的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抗
洪精神融汇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和无痕大爱。中国精神是中华民
族挺直的脊梁,是坚忍不拔、坚贞不屈的中国魂。
最后,说清中国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曲折发展后的一次伟大觉醒,
四十年改革开放,更新了中国人的观念,磨炼了中国人的斗志,也考验了中国人的品格,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发展成就令人瞩
目。新时代,人民有着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改革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机
制性障碍。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舞台
上的重要力量,“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将会在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1.3 建构为中国人民代言的话语体系
中国话语既不同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新自由主义话语,也不同于权力逻辑主导下的
特权阶层话语,而是为人民说话的人民话语,是在经历诸多曲折和选择后凝练的人民话
语,中国话语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必然要为人民代言,发出人民的心声。
①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157.
140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人民话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代表人民利益。这也是中国话语
体系的基石。中国话语建构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利
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问题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去解
决。坚守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要从人民群众的呼声之中凝练中国话语的内核,展现中
国人民的愿望。
8.1.4 建构立足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
中国话语是凝聚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和数十年社会主义探索经验智慧的中国方案。
中国话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百年实践探索中凝练的思想精粹,是蕴含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仁和”底蕴的博爱话语;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并且顺应时代潮
流的时代话语;是凝聚中华传统美德和中西方伦理道德的德性话语;是以马克思主义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融铸中外先进理念并融通中外发展范畴的科学话语;是将全
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己任的人本话语;是统筹规划世界向好发展,串联全球一体化
发展的联络话语;是面向寰宇带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关怀的世界话语。国际视野下的中国
话语既非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无视不同文化的优秀,更不是妄自菲薄,低眉折腰,只
见他人之长。既“自美其美”又“美人之美”。
首先,中国话语讲清“中国视域”的同质性和开放性。中国话语是世界话语的一部
分,着眼于共同言说的问题域。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
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一方面,中国话语是和平的话语。中国一贯秉持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人为善,开展全方位外交,尊重各自的道路、制度
选择,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中
国既不搞殖民扩张,也不像部分西方国家的掠夺性发展,坚持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另
一方面,中国话语也是发展的话语。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关注世界发展,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一体化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金融危机、传染性病毒防治、打击海
盗、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在半岛危机、“中东之问”
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给出了中国方案,G20 峰会、APEC 会议等成功举办,为世界贡献了
中国智慧。
14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次,中国话语要讲清“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从世界视野来看,英国1640
年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到 1689 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经历了 50 年的选择。法国 1789
年法兰西革命推翻帝制,到 1870 年建立共和国,经历了近百年的曲折和探索。中国从
1911 年孙中山推翻帝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同样经历了70 多年的艰辛摸
索。70 年间中国尝试了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多党制,也尝试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在失败中奋起,在曲折中总结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人的智慧,走出了适应
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且成功的。这条道路不仅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中国
选择这样一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决定的,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是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决定的,是广大人民意志决定的,符合中国共产党
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再次,中国话语要讲清“中国经验”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改革开放 40 多年,中国
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形成了“中国经验”: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湖之一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中国共
产党人的初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
当作发展的根本目的。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中
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坚持实事求是,走中国自
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是 14 亿多中国人民筚路蓝缕、齐心协
力开辟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是 14 亿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
成就,是中国在 70 年里取得重大成就的发展奥秘所在;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相统一,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
展,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不断扩大对
外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借鉴一切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文化,积
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
导;八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九是坚持独立自
142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十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的发展还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经验,也是世界的经验。
但是中国不搞“模式”输出,不追求自己的道路形式、制度、意识形态统治世界。中国
模式不可以复制,中国经验不可照搬,但可以借鉴。“中国经验”为其他有意于立足自
身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探索的经验,提供了道路选择方面的灵感,提供了破解重大难题的
智慧,对于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最后,中国话语要讲清“中国问题”的现实性和必然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努力
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不可回避的现实。为此,习近
平总局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布,实现伟大工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
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党的十九报告在谈“矛盾”的同时也清醒地指出:“我国仍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
际地位没有变。”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完全到位;民主法制建设还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一些负能量;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社会公平
正义有待于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党内政治生态有待于进一步净化。
诸多现实问题促使我们冷静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点低且时间短,社会主义制度确
立至今60 余年,经历了曲折发展走了 20 年弯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40 年,各项
制度的完善无法和有几百年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发达国家相比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
革于僵化的“苏联模式”下的传统社会主义,不是简单的“零起步”,而是在否定的基
础上探索起步,增大了难度,也会制约速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是中国是一个超
大型人口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世界现代化人口将增加一倍。因此,中
国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有必然性的,中国话语不仅要讲清问题,还要讲清问题的必
然性,同时讲清中国人民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8.2 凝聚中国话语优势
中国发展令人瞩目,成绩斐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中国话语存在明
显的“短板”。凝聚优势,应对挑战,提升文化话语权,是补齐短板的重要路径。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0.
14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2.1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奇迹”与“话语失声”成了鲜明的背反,中国的发
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成为时代留给我们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贸易进出口国家,
特别是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中国依然保持了中高速的发展速度;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科技进步贡献率
持续提高,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础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正在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
来源;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成绩斐然。然而,在
国际话语场中“中国道路”的话语权被西方主导,话语议题由西方设定,话语规则由西
方制定、话语进程由西方主导,话语内容由西方提供,话语真伪由西方裁定,话语范式
由西方创造,“言必称西方”,中国道路什么样?为什么走?怎样走?完全由西方“代
言”,任人“描绘”、任人“编写”、任人歪曲,很多人了解的中国是被“代言”的中
国,被丑化的中国。我们一方面是文明古国、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另一方
面却是沉默寡言的大国。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要求我们以中国话语言说中国。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
系,一是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为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奇迹”的源泉,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源泉。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为魂构建中国特色话
语体系将是科学的话语体系,客观地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实
事求是的话语体系,客观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是为人民说话
的话语体系,客观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二是以中国传统话语为
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①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崇尚德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也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是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长的中国智慧,中国话语不可忘“本”。
三是以他国优秀话语为鉴。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既不媚外也不排外。很多发
①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
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144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展中国家的诉求也是中国的期盼,在中国现代化征程中,完全可能吸取西方国家现代化
建设的经验精华,但绝不是沿袭、照搬。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要在全面从严治
党中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着力抓好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
势,以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优势变成人民幸福优势为突破点,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
势需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为中国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
语优势指明了方向。
8.2.2 应对“话语陷阱”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
崩溃论”等论调此伏彼起,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话语权偏弱,如何应对“话语陷阱”显
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陷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开创以来,就一
再被一些西方政客、学者歪曲,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中国坚持的价值、原
则,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左翼学者马丁·哈
特·兰兹伯格和保罗·伯克特在《中国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与阶级斗争》中指出:“中
国的市场改革并不通往社会主义的复兴,而是通往彻底的资本主义复辟。”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中国研究项目主任爱德华·坦斯菲尔德在中国台湾访问期间接受《旺报》记者采
访时指出:“中国己蜕变成一高度涉入全球生产的新兴国家,整合进入资本主义规则当
中,正玩着西方社会的竞争游戏。”①第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自由
主义”。一些西方学者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归因于新自由主义,苏联的高度集中模式
己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要想成功就只有新自由主义道路。第三,认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就是“儒家资本主义”。“儒家资本主义”是20 世纪80 年代海外学者对日本、
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情况的概括,东亚国家(地区)和欧美国
家最大的差异在于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这些国家(地区)发展靠的就是儒家文化和资本主义
的结合。第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威权社会主义”。美国学者哈珀认为
中国道路是“威权统治”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模式,借此提出“中国威胁论”。
应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陷阱,从哲学的角度不难做出分析。 从本
体论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 陈曙光.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26-27.
14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位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不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变也永远不会改变;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没有变也永远不会改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变”
中有“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也曾照搬“苏联模式”走了一条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文化发展道路,僵化的“苏联模式”没有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中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在“不变”中求“变”,探索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
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等,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在“原则”下“创新”,中国的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创新实践,每一个创新都
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没有违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
的实践,也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来源于中国人民探索的实践,也经过数十年实践的反
复检验,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关于民主的“话语陷阱”。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
家进行文化殖民,“花朵革命”“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都是打着民主的幌子推行
霸权,一系列关于“民主”的“话语陷阱”成为文化殖民的“噱头”。
自古以来,定义“民主”似乎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定义民主、评判民主都是西式话
语主导,关于民主的话语生态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关于民主的“话语陷阱”大概有以
下几种:一是“民主一元论”,认为西式民主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是西方国家的专利,
其他国家的民主都是“伪民主”。二是“民主选举论”,认为民主等同于选举,有没有
普选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唯一标准。三是“民主富强论”,认为没有民主就没
有富强,西方国家的富强源于所谓的西式民主,没有西式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富强。四
是“民主和平论”,1983 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多伊尔首次提出这一论调,认为“一个
自由民主国家不会同另外一个自由民主国家打仗”,小约瑟夫·奈也认为“民主国家不
会和其他的民主国家打仗”。①五是“民主终结论”,认为各国政治发展的目标都应是
西式民主,西式民主是人类民主的顶峰,其优势不可逾越。
应对关于民主的“话语陷阱”,必须有“破”有“立”。一方面,打破关于西式民
主的“神话”。第一,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绝对的、抽象的,只有“适合”与
① 陈曙光.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97-105.
146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不适合”,没有普世的绝对性。利比里亚人称“西非的小美国”,虽然实行了美国式
的民主制度,但其不相适应的经济、文化并没有让它走上发达的道路,种下的是“龙种”,
收获的是“跳蚤”。第二,“民主”不等同于“选举”,美国大选的滑稽己让我们感受
到了选举的“游戏性”,选举成为了政客们的表演,民主的形式多种多样,未必仅体现
在“一人一票”的普选上。第三,“民主富强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民
主”决定的“富强”,而是“富强”决定民主的形式。第四,“民主和平论”是非西方
国家全部实现西式民主化的逻辑前提,为西方国家进行的文化殖民寻找借口、创造条件。
五是“民主终结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民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产生到消
亡的过程,民主的形式、发展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提升,民主的形式会日益多样化,民主的程度会走向更高级,
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另一方面,以中国话语阐释中国民主。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
当作崇高的使命,人民当家作主是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区别于多党轮流执政,又区别于一党制,团结一切可以
团结的力量,通过多党政治协商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事务,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党的
十七大又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宪法,促使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更好地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全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大合唱”。
关于价值观的“话语陷阱”。不同社会都会有反映社会文明进步要求的共同价值,
某些西方国家把价值共识混同于“普世价值”,进而推崇某种社会的价值观为“普世价
值”。某些国家以其标榜的“民主、自由、人权”认定为普世价值观,并以此攻击中国
人“没有思想”,必须明辨是非,消除误区。
不同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带有历史和时代的印记。西方鼓吹
的普世价值其实是资产阶级宣扬了几百年的价值理念,是资产阶级反抗神学统治推翻封
建专制统治的产物,在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时期具有革命性和时代进步性。当一些学者
把“普世价值”引入政治领域,“普世价值”就成为一个欺骗性的政治术语,成为美国强
行向别国兜售美国价值观的“问路石”,目的在于消解跟西方国家利益不一致的其他国
14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家的价值观。以其标榜的“民主、自由、人权”指责其他国家“专制”“独裁”,并以
此作为殖民扩张的理由,“普世价值”成为满足一己私欲的意识形态工具。
1847 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
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
这些观念、范畴也同他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他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
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①价值作为反映主客体关系的哲学范畴,也是人类思维历
史的、暂时的产物,也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不存在一
种贯穿一切时代、并为所有人认同的“普世价值”。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
和合、大同、德治思想,体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有其历史性;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
民族性,我们都不会称其为“普世价值”。我们坚决反对西方以推销“普世价值”为名
搞文化霸权,同样,我们自己也不搞中华文化“普世论”。
8.2.3 提升文化话语权
话语权是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权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
要手段,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
国际话语权。”②提高国际话语权,首要的是提升我国的文化话语权。
第一,何谓文化话语权?“所谓文化话语权就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里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国家出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自主地提出、表达、传播、
交流文化话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的权利”③文化话语权是一种权力,也是
一种能力。文化话语权建设和主导的能力越强,越能增强自己的文化权力,维护自身的
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
第二,文化话语权源于什么?文化话语权源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
信是“最硬”的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
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沃土,是滋养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
神家园,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红色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2.
③ 骆郁廷.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2-02-23(07).
148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内涵,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征。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外化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
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
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
第三,如何提升文化话语权?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增强文化话语的吸引
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话语权的内在
动力。其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话语权建立过
程中的比重,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的描述能力。再次,进一步发挥
我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优势,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促
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奠定制度基础。最后,以海纳百
川的胸怀,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在兼收并蓄中拓展中国文化话语传播方式,增强中
国文化话语的影响力。借助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
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发、利用和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话语,
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8.3 建构“话语中国”
多年来,由于中国话语“失声”,在世界舞台上,中国被歪曲、被丑化,西方话语
描绘了一个暴政的、愚昧的中国形象。建构“话语中国”就是要摆脱西方因素,“说什
么”“怎么说”由中国自己决定;“说的是否正确”由中国判定,用中国话语描绘中国
“图像”。
8.3.1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改革开放40 余年取得的巨
大成就,铸就了今天的中国形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展
形象”的使命任务,构建具有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对外话语,是破解被西方话语
妖魔化、重塑中国形象的重要路径。
第一,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在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四方来服、天朝大国的唐朝
盛世是强大的中国形象;近代以来,“沉睡的巨人”“睡着的雄狮”是积贫积弱的中国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14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形象。无论是马克思认为的“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①,
还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黄祸论”的流行,都反映出落伍的国家形象总是与落后的发
展面貌相伴相生。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找到了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救民
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华民族再次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饱受战争屈辱的中华民族,有“仁”“和”的价值基础,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摒弃战争思维,强调和平发展。拓展全方位开放,与一切国家友好往来,扩大对
外交流合作。四十多年来,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同时,国内各民族更加团结,
多党合作日益紧密,阶层关系日渐协调,举国上下同心同德。中国崛起,既没有搞“羊
吃人”的圈地运动,没有通过某些国家的殖民掠夺,也没有像某些国家的民族分裂、种
族歧视,中国在和平中崛起,在和平中走出了一条大国复兴之路。
第二,开明政治的中国形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
曲折,痛定思痛,中国在改革中重生。1978 年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
改革,同时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四十多年的实践和成效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个开明政治的
中国形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塑造了民主政治的中国形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
调:“在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②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习近
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③40 年来,中国顶住
了各种声音,坚持不断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没有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没有照搬
自由市场经济的路。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大市
场,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
巨大贡献,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政治开明的良好形象。
第三,协和万邦的中国形象。当世界日益发展成为“地球村”的时代,中国以博大
的胸怀和宽阔的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反映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是共同繁荣的发展观。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各国要同舟共
济,加强全球合作,促进世界共荣,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实现人的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二是持久和平的外交观。远离战争、永保和平是世人的共同企盼,各国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9.
② 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7-18.
150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加强协商对话,以合作代替对抗。三是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各国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尊重彼此的道路、制度选择和价值观念,以交流消除隔阂,让世界因交流而紧密;以互
鉴超越文明冲突,让各国因互鉴促进发展。四是普遍安全的安全观。当前世界总体和平、
局部动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
威胁着世界的总体安全。各国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对话协
商、互利合作的方式统筹应对各类威胁。五是清洁美丽的生态观。世界工业化快速发展
带来了气候变暖、疾病增加、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等多种问题,生态环境恶化、资源
枯竭等严重威胁我类的生存和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维护
我们共同的生存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全世界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
想汲取了 “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政治理念、文明理念,汲取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魂,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当代实际,放眼
于全球的共同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理念的本土话语表达。
第四,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世界
事务中承担着大国责任,展现着大国担当。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习
近平主席阐释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中国力量。针对全
球性气候问题,中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提高能效,绿色低碳转型
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出重要贡献。二是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乐善好施的
民族,曾经援助非洲、拉丁美洲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 1990 年以来,中国参与联
合国维和行动已走过30 年历程。30 年间,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 万余人次,成为联
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30 年间,一批批中国维和军人不畏艰险,前赴后
继,为冲突地区和当地民众带来和平与希望。”①中国是守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用
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克鲁瓦的话说,联合国成立 75 年来,维和成绩可圈
可点,“中国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②三是抗疫国际援助,展示大国担当。2020 年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扩散蔓延,中国在全力打赢本国疫情阻击战的同时,积
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
① 徐进先.为了和平 我们出发——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 年(上)[N].人民日报,2020-07-06(17).
② 李晓宏.中国是守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环球热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10-29(06).
15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3.2 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和国际地校正的提升,“传播中国声音”成为必要也是必然。中
国声音是什么,向国际社会传播何种声音,如何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声
音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都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中国声音的特质
中国声音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核心的话语,凝聚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和数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经验的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体现了中国数十年实践摸索中凝练的思想
精粹,是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和”底蕴的博爱话语;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
值观念并且顺应时代与时俱进要求的时代话语;是凝聚中华传统美德和中西方伦理道德
的德性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融铸中外先进理念、融通中外发
展范畴的科学话语;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始终,并将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为己任的人本话语;是统筹规划世界向好发展,串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联络话语;是面
向寰宇带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关怀的世界话语,是带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话语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共产主义
的最高价值理想,中国声音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呼吁的时代体现;中国声音从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是对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和促进,是
中国分享给世界的模式经验;中国声音从中国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量中来,在
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世界人民渴望重建新型国际秩序,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
倡议吸引了大批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
第二,中国声音的传播
当前,世界舆论场的发言权、话语权都集中在以美、英等国家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
手中,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绝大多数都受西方国家控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是通
过西方国家提供的“二手资料”得到的,也就造成了许多的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曲解。以
台湾举例: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大陆隔海相望同宗共祖,但是由于中国
的话语传播能力不足,台湾竟然出现“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言论。传播中国声音是党
和国家对中国发展的长远考量,是巩固和维护中国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式,是不断
152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要用中国话语将中国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在世界人
民面前,客观地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声音的传播主要依靠媒体,当前具有全
球影响力的国际媒体绝大多数被西方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同样也落在西方国家手中。
目前我国的部分媒体虽然具有较强的世界影响力,但是碍于数量和内容的局限依旧无法
和现存的世界主流媒体相抗衡,也就导致了中国声音无法传得更广、更远。
传播中国声音需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是
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构建国际一流媒体,要有广泛传播力,培养顶尖人才队伍,
掌握前沿传媒科技;有较强引导力,构建移动传播“生态圈”,影响主流受众;有深远
影响力,做到设置议题掷地有声,回应议题铿锵有力,深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
影响国际舆论,具备让用户形成“刷屏效应”的巨大影响力;有权威公信力,建立良好
媒体品牌形象,得到国际权威机构和国际主流媒体同行认可。把握国际传播呈现移动化、
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着力解决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中还存在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
不断解决“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问题,构建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公信力的国际一流新媒体,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
是新时代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保证,党的领导则是构建国际一流媒体的根本,是准确传
播中国声音的根本。
第三,中国声音传播效用
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播中国声音过程中,
可以看到我们提倡的何种声音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何种声音被国际社会所忽视,在发声
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是自我强化的过程,是中
国不断发展的过程。
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
断过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实践探索凝练而成的思想精华,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融合
一切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范畴,推动文化融合创新。在维护自身利益
的前提下,秉持协和万邦理念,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正确的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9.
15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义利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世界向好发展作为己任。传播中国声音,有利
于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国际社会看到古老中国在新时代焕发的光辉,提
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当前世界文化交融广泛,意识形
态领域明争暗斗,话语权的争夺尤被关注。传播中国声音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理念,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贡献,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传播中国声音,阐明中
国立场、中国态度,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
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重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让世界上
更多的政党和国家看到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贡献。以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
示真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以真、善、美的实际面貌赢得国际
认同。
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意识形态
的恶意灌输,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冲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等声音时常泛起,恶意诋毁、言论渗透对于坚持党
的领导和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的美好生活都有巨大危害。对此,传播中国声音,
向世界体现中国的立场、原则、价值观,对一切诋毁和抹黑中国发展的言论和意识形态
的恶意渗透做出回应和驳斥,以正驱邪,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8.3.3 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具有时代特质、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特
色话语体系,是让世界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
第一,阐释社会主义演变中的中国特色
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山之作《乌托邦》开始,至今己有 500 年历史。300
年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发展方
式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
类解放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南。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推翻
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创立了苏维埃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
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出现包括中国在内的 17 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
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 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 1/4,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社会相
154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苏联模
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但是“苏联模式”存在许多弊端,政
治上党的权力高度集中,缺少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极易产生腐败;经济上实行单一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完全否定和排斥市场经济,削减了企业
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造成农业发
展严重滞后;思想文化的高度集中和严格控制,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对外推行大国沙文
主义,将苏联置于一切兄弟国家之上,苏共置于一切社会主义政党之上,对于其他的社
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强加干涉。僵化的“苏联模式”弊端在社会发展中日益
显露,改革己成为势在必行。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纷纷改革但遭到
了苏联的压制,在国内各种社会问题面前没能经受住西方“和平演变”纷纷发生了社会
性质的根本性转变。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的无效改革后,勃列日涅夫求稳 18 年,丧失
了绝好的改革机会,在戈尔巴乔夫无原则的改革中走向了解体。
苏东剧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严重挫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第一,苏东剧变是
由于教条化认识马克思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后期对于马克思主义教
条化的认识,导致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迟滞了苏联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发展。第二,苏东剧变是由于僵化认识社会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社会主义不只是
生产关系上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更要注重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苏东剧变是由于忽视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造成的严重
后果,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尤其是工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碍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及时转变发展方式,致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一直停留在早期的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
提升。与美国的持续冷战对于苏联也消耗甚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为苏联的解体积累了诸多负能量。第四,苏东剧变是由于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
造成的严重后果。一党专制、个人崇拜盛行,民主监督和法治保障缺乏,加之戈尔巴乔
夫新政完全否定了前人理论,人民群众成为苏共最大的反对力量。第五,苏东剧变是由
于忽视民族矛盾造成的严重后果。苏联是一个拥有上百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
民族关系和梳理解决民族矛盾是促使民族融合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苏联没有注重民族
15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关系的维护,对待复杂和多变的民族矛盾没有积极引导和解反而采用强制手段压制民族
矛盾,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的民族局面。戈尔巴乔夫新政的
妥协放任实则加速了民族矛盾的爆发,西方敌对势力恶意插手,民族矛盾被激化。第六,
苏东剧变是由于党的自身建设松懈造成的严重后果。苏联共产党长期奉行的高度集权政
策使得党内民主监督形同虚设,导致民主集中制失效;权力的集中导致腐败丛生,党组
织涣散。第七,苏东剧变是由于放松对于西方敌对势力的抵制造成的严重后果。随着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美苏冷战的开始,对于思想的统一领导逐渐弱化,教条化对待
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于后期戈尔巴乔夫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了西方敌
对势力有机可趁,造成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苏东的教训给了我们深刻的启
发,中国向何处去?邓小平提出: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
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吸取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教训,
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但“四项基本
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人民中心地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
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
党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三峡大
坝建成使用、载人航天不断发展、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建设举世瞩目,中
国成绩有目共睹。
第二,阐释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
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基本方位的变化
作出了新的判断,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但同时也清醒地做
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②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56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主题没有变。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基因。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
于王朝的更迭和民族矛盾导致战争不断,但是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向往始终是中华民族不
懈的追求。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和”,用“和”的方式去化解和协调矛盾和分歧。
孟子游说三个国家推行仁政、烛之武退秦师、苏秦游说六国以和谐相处等等,都是中华
民族历来向往和平的真实体现。促进世界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思想根基。中国
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郑和下西洋都是通过货物贸易串联起中国和中亚、西亚、北非
地区,以经济发展为纽带串联世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繁荣。当前,我们面
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话语是热爱和平、促进发展的
话语,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放眼全球,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特色,了解时代大
潮中面对着崭新的、多变的、复杂的环境。
第三,阐释中外政治比较中的中国特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勃勃生机,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发展引擎之一,中国
经受住了一次次风险和考验,为世界和平、安全、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团结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
针政策,确定国家发展规划,极大程度上集合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具有极强
的社会整合能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指导,避免“利益集团”
的牵制,保持政治稳定,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建国后第一
部宪法就明确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中国共产党不为拼
“选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问题当作头等大
事,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作奋斗目标,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
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话语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实践,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
当。中国的崛起必然包括话语的崛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不仅是教
学的工具,也要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的重器。构建具有时
代特色的中国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15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 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
在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等方面的切实需求,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学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尝
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创新实践。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特别是阶级形成和国家形成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客
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具有普遍性。”①作为“与阶级和国家相伴而生”②的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和发展中不断
检验、丰富、完善自身。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始终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长远发展目标,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良
好道德教育为受教育者夯实精神基础。坚持将人的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
史发展的真正动力。”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学,坚持以人为主体,极大程度上消除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的对立,改进新时代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营造以施教者主导,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和谐教育氛围。创新实
践多元化、多角度、多学科、多层次的施教模式,推动课堂思政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
凭借学科交叉优势与人员覆盖广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的灌输效率。坚持以全媒
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推动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完善与快捷传播,推动传播局限打破传播壁垒,推动思想政治
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理性与亲民性的统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之
“全”融合新时代媒体之“全”,在多方面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功效
之“全”。坚持以全球化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式与创新路
径,坚持凭借改革的坚定决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向适用、实用发展,坚持依靠开放
的时代东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推动中国特色话语权的争夺与树
①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50.
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58
结 语
立。
目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新生事
物的建构总是缺乏成熟的架构和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对应的管理和监督经验,特
别是在整体把控层面,对于新生事物的使用以及把控都处于试验阶段,需要在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其次,当前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热度
不减,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数字应用等方面,但是对于全媒体的应
用尚处在理论的构想阶段。鉴于学界目前尚未有成体系的全媒体相关研究,全媒体应用
教学层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第三,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的重视、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队伍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资源的扩充
程度大大提升,但是在实施层面依旧没有走出传统的教育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系建构急需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以推动思想政
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第四,话语研究起源于西方,我国关
于话语的研究尚未成熟和系统,绝大多数将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关联研究的学者也主
要是针对新媒体与话语权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
段。第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初步
尝试,面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和中国话语的世界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壁垒和局限。马
克思强调:“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
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现实的问题是后续工作坚持开展的巨大动力,
学术研究的动力绝大多数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的需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坚持唯实至上,立足高校思考社会,扎
根民族放眼世界,坚持传统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任重
道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绝不止于本文,笔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
语体系的研究也绝不止于此,面对浩渺的学海和高远的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的探索永不停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
15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5、8、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7、10、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5、2002、1958、
1959、1998、1979.
[3] 列宁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泽东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文集(1-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邓小平文选(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7] 江泽民文选(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胡锦涛文选(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
[10] 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11]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12] 平语近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
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系列活动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9.
[1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18] 习仲勋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9]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0] 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二)中文著作
160
参考文献
[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 袁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3]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 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
[5] 李超民.新时代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 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 王卫东、冉杰、胡潇.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9] 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 张清民.话语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 阳小华.语言·意义·生活世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 郭本禹.道德认识与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14]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5]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7]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8]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9]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 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 李彬.传播符号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2] 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3] 陈曙光.中国话语 说什么?怎么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
[24]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5 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5] 秦川.四书五经(第一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6] [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27] 现代汉语大词典(下)[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28] 辞源(第4 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61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9] 辞海(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0]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1] 陈家祺.话语真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2] 熊伟.话语偏见的跨文化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3] 但昭彬.话语与权力——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的话语分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4] 古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5] 刘海龙.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36] 邓一非,吕海红.贏得话语权:领导干部媒体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7] 李水金.中国公段话语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8]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山版社,2011.
[39]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0] 杨敏.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1] 刘立华.《纽约时报》对华舆论研究:话语分析视角[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2] 韩承鹏.标语口号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43] 罗国杰.罗国杰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4] 李彬著.传播符号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5] 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山版社,2010.
[46] 任海涛.思想教育与宣传艺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47]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8] 冯刚.德育新视野[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49] 吴旭著.为世界打造“中国梦” ——如何扭转中国的软实力逆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50] 张萱.见证主流:当代中国时政期刊话语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1] 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的话语呈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52] 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3]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4] 王学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5]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6] 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62
参考文献
[57] 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58] 何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9]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0] 侯惠勤等.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著作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1] 陈正良.软实力发展战略视阈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2] 李慎明.领导权与话语权“颜色革命”与文化霸权——中国话语权研究之二[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6.
[63] 李慎明.时代与霸权——中国话语权研究之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4] 叶南客.从中国特色到中国话语: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方略[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
[65] 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6] 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7]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8] 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7.
[69] 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0] 刘晗.从巴赫金到哈贝马斯——20 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71] 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2] 黑玉琴.跨学科视角的话语分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3] 丁建新,廖益淸,批评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4] 孙正聿.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75] 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76]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7] 欧阳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8] 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9] 衣俊卿等.20 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80] 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1] 萧净宇.超越语言学: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2] 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3] 陈堂发.媒介话语权解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163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4] 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5] 任志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86] 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7] 张国庆.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88] 张国庆.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贏得主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89] 陈汝东.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0]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1] 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2] 潘天群.博弈生存[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93] 朱汉国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4] 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5] 赵汀阳等.学问中国[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96]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7]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8] 任平.创新时代的哲学探索: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99] 汪民安等.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00]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1] 臧乐源.中国当代农村道德导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102]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三)中文译著
[1]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美]维克多·泰勒查尔斯·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M].章燕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8.
[4] [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2 卷)[M].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6] [法]皮埃尔·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M].楮思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4
参考文献
[7]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
[9] [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彭怀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10]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1]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 [加]L·W·萨姆纳.权利的道德基础[M].李茂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3] [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M].刘丰海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4]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 [意]安东尼奥·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17]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8]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说权利与话语[M].陈怡含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19]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1998.
[20]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1]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2] [法]米歇尔·福柯.话语的秩序[M].肖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3] [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4.
[24]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5]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四)中文期刊论文
[1]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2).
[2] 瞿久淞,靳书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8(05).
[3] 张国祚.关于打造话语体系与改进文风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4).
[4] 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05).
[5] 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折[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
165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 宗海勇,潘晴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哲学基础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7] 周家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话语体系的构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8] 刘占兴.浅谈思想政治工作语言特点[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02).
[9] 黎海燕,施萍,何小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方式探析[J].学木论坛,2013(05).
[10] 杨月霞,吴琼.传播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04).
[11] 杨建义.增强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
[12] 李宪伦,朱小翠,章兵.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逻辑,话语功能与哲学思维[J].思想教育研
究,2009(02).
[13]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发展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14(01).
[14]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09).
[15] 毕红梅,付林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6] 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折[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
[17] 邱仁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1).
[18] 张瑜,李朗.消除话语差异: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
刊,2006(02).
[19] 占建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话语权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20] 周炯.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03).
[21] 张哲.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研究,2016(07).
[22] 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当代教育科学,2004(07).
[23] 叶德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J].教育评论,2009(03).
[24] 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09).
[25]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9).
[26] 陈飞.论思想政教育话语霸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2).
[27] 杨建义.增强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
[28]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
[29] 杨建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与主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166
参考文献
[30] 林仕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主体性维度[J].理论导刊,2016(11).
[31] 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2014(03).
[32] 董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创新[J].安顺学院学报,2016(04).
[33] 张国启,王忠桥.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及其转换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1).
[34] 林宁,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想与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08).
[35] 蔡志强.论思政教育的话语转换与内涵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3(11).
[36] 任志芬.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
[37] 邱仁富.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发展探微[J].求实,2008(11).
[38] 薛焱,朱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探微——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的分析与思考[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7).
[39] 葛辉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建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40] 刘兴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交往质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2).
[41] 张晨耕,庄友刚.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可能与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18(03).
[42] 邱仁富.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8).
[43] 谢璐妍.基于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2).
[4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45] 刘云林.伦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46] 骆郁廷,史珊珊.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47] 马志霞.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力量——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6).
[48] 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49] 王桃珍.新媒体优化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06).
[50] 牛凤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18(12).
[51] 樊浩.“伦理”话语体系及其中国密码[J].道德与文明,2021(01).
[52] 辛向阳.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纲领性文件[J].党建,2020(06).
[53] 曹金龙.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错误思潮的方法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
[54] 周春晖.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J].中州学刊,2014(08).
[55] 韩喜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J].红旗文稿,2014(22).
167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6] 李慎明.厘清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个流行话语的本质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5).
[57] 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J].教学与研究,2015(10).
[58] 沈壮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8(05).
[59] 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6(03).
[60] 任妍.数字化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5).
[61] 马辉,王超.浅议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J].教育与职业,2014(06).
[62] 程京武.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齐鲁学刊,2009(01).
[63] 王惠英.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02).
[64]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 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65] 潘晴旻.论教育话语维度的重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
[66]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67] 孙丽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透析及“解困”之思[J].思想政治工作,2013(05).
[68] 黄蓉生,杨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与师资队伍政策 30 年发展论略[J].高等教育研
究,2014(04).
[69] 孙玉良.转换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
[70] 马华芳.当前我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非主导意识形态问题刍议[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1).
[71] 肖锦龙.福柯理论视野中的话语——从《知识考古学》谈起[J].文艺理论研究,2010 (01).
[72] 李军林.浅析话语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作用[J].传媒观察,2008 (08).
[73] 黄华.论“话语的秩序” ——福柯话语理论的一次重要转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74] 郭若平.实践限度:中共概念史研究的技艺认知[J].中共党史研究,2017(11).
[75] 陈红娟.中共党史领域概念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7(11).
[76] 凌承纬.中共概念史研究学术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中共党史研究,2017 (11).
[77] 陈金龙.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意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3).
[78] 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应当体现人文关怀[J].求实,2008(07).
[79] 洪涛.毛泽东话语革命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4(09).
[80]倪瑞华.由独话到对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
168
参考文献
报,2012(10).
[81] 元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的建构功能及实现路径[J].高校理论战线,2012(09).
[82] 张三元.总结话语霸权,倡平等对话——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J].武汉工程
大学学报,2008(09).
[83] 罗洪铁,陈淑丽.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功能及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3).
[84] 陈淑丽,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
[85] 肖平.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06).
[86] 段海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向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
报,2005(03).
[87] 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02).
[88] 吉标.教师话语霸权的危害、成因及消解[J].教育导刊,2006(07).
[89] 王景云.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探究[J].教育探索,2008(06).
(五)报刊文章
[1] 习近平: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8(01).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
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6] 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
报,2018-05-03(01).
[7]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
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8]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 21(01).
[9]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 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
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01).
169
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工作原则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
[N].人民日报,2015-12-13(01).
[1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1(01).
[12] 陈宝生.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3-04-16.
[13] 陈宝生.开启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N].人民日报,2020-09-10(09).
[14] 张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人民日报,2020-09-10(09).
[16] 张国祚.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话语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3-03.
[17]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
报,2016-12-09.
[18] 沈壮海.返本开新:思政研究的创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9-08-29(03).
[19] 陈曙光.让世界知道中国[N].光明日报,2016-08-15(01).
[20] 徐进先. 为了和平 我们出发——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30 年( 上)[N]. 人民日
报,2020-07-06(17).
[21] 王树成.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的使命[N].人民日报,2016-12-29(07).
[22] 李晓宏.中国是守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环球热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10-29(06).
[23] 韩庆祥.中国议题、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N].解放日报,2017-03 -16(08).[15] 骆郁廷.提升国家文
化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2-02-23(07).
(六)学位论文
[1]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韩承鹏.标语与口号——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shuoshilunwenzhuanti/jiaoyuxueyuanli/5335.html

上一篇:论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下一篇: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元分析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