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站地图
  2. 设为首页
  3. 关于我们


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 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8 16:14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是完整人生中的一部分,人都有身体机能彻底老化的那一天,谁也无法逃离。人们所企盼的不只是优生,还有“优逝”。
1.1.1 选题背景
资料显示,早在二十世纪初,我国便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中。据多方资料统计,在 2005 年的时候,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 1.45 亿,占全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并且每年的增速都在 3.3%左右,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 2 个点;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照此发展,到 2050 年,我国仅在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会超过 1 亿,这些 80岁老人大多数也是疾病缠身,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会发展为临终老人,而临终老人背后都至少存在一个家庭的养老需求。面对老人数量以如此惊人速度增长而言,相对应的我国对于临终老人的服务,及临终老人家属关怀的相关服务发展并未取得相应进展,我国未来将面临临终老人及临终老人家属等的相关服务的种种问题[1]。其中,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问题探究就显得时不我待。与其他需要照拂的老人相比,临终老人及其家属都承受着来自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从生理方面来看,临终老人及相关家属往往都伴有严重的疾病,其身体机能已经严重退化,大多数均已卧床、难以自理或久病缠身。此外,对于临终老人家属来讲,其都已经收到了医生的“最后通牒”,在很多情况下,临终老人家属为了照顾临终老人的心理和情绪,其不得不在临终老人面前故作轻松,而将这种痛苦独自承受下来,使自己在照料临终老人的过程中也在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情绪的崩溃,使得老人及家属都焦躁不安[2]。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一大部分临终老人的家属在老人去世后,依然不能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来,很长时间家属会认为老人的离世与自己有关,并承受一定的心理上的压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的养老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之中,每个阶层给予临终老人家属的帮助和关怀也逐渐增多,使生者提前做好相关哀伤辅导,进行丧亲之痛的预处理,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的重大目标;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我们也应该加强关注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来讲,如何对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与调适,使之能够正确看待生老病死,使之能够正确处理照料临终老人期间所能够遇到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1] 孙学敏.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7.
[2] 杨清英.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作用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 志
第 1 章 绪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养老体系也在不断进步,并形成了以居家、机构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雏形;而其中的机构养老作为近年来养老模式的后起之秀,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并且在资金政策和福利待遇上得到了国家相应的扶持,机构养老在很多城市已经遍地开花,根据现在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模式,机构养老在今后或将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在机构养老模式中,社工的逐步介入是以提高老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心理压力为主要目标来进行的[3]。与居家养老相比,在机构中生活的临终老人和老人家属的心理具有相应的特殊性。首先,对于临终老人来讲,其多会因为机构养老所造成的开销所自责,认为自己给儿女增加了负担。此外,虽然养老机构在生活、医疗、文娱等服务方面都要优于居家养老,但是,越是生命走到尽头或者越是身患疾病,其就更加期盼家人的陪伴,尽管在养老机构中其能够享受到一个良好的环境,但缺乏家人的陪伴所造成的心理空虚和情感缺失却是难以弥补的。其次,对于临终老人的家属来说,把临终老人交托在养老机构,有时是自身工作性质或生活时间等原因,是无奈之举。作为临终老人的家属,看到老人常常遭受病痛折磨,这本身就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从心理方面来看,临终老人家属能够通过医嘱来计算老人剩下的时间,如果情绪调整不当,首先就会产生痛苦和放弃的心理,并消极地不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但影响临终老人生命质量,还对家属自身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家属除了要同时接受理解临终老人的身体疼痛和心理压力的折磨外,还常常会让自己产生一种自责的心理,不自觉地就给自己戴了个“不孝子”的帽子。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秉承着“临终为主”的观点,在临终老人的家庭中,自然是老人为大,大部分的关注重点也都只是在老人身上,家属及亲友也是竭尽一切为老人考虑,以尊重老人的想法和减轻老人的身体痛楚和心理问题,却极少关注到家属自身的心理负担[4]。此外,由于家属对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缺乏正确的认知,其也往往将临终老人的最终离世与自己相关联,认为是由于自己没有进行周到的照料才造成了老人的离世,而且这种心理也会伴随临终老人家属很长时间,使之长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阴影”之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临终服务不仅包括向临终老人提供良好的医疗、心理等服务,而且也应当积极关注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问题——其一,逝者安息、生者奋斗是必须的,只有生者能够乐观、健康地生活下去,临终老人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慰藉;其二,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状况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在临终老人的照料中体现出来,这对于临终老人来说,是对身心健康起“反作用”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临终老人家属健康心理的形成并不完全都是自我修炼的结果,事实上,仅靠临终老人家属进行“自我[3] 薛 卫红 , 胡 青 , 承 红. 加 强高 龄 老 年慢 性 病 病人 家 属的 心 理 疏导 对 病 人生 活 质量 的 影 响 [J]. 全 科护 理,2016,14(18):1881-1883.[4] 田敏敏. 临终关怀过程中的患者家属喘息服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2
第 1 章 绪 论
感受”,往往会使之陷入极端。所以,小组社会工作介入临终老人家属进行心理调适这件事目前来看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临终服务的开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于临终服务以及机构养老等还并未完全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得人们对于养老机构中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调适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并未充分认识到进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个案工作及访谈调查等多个方法,以大连市 YK 养老机构为主,选取部分愿意参与活动的临终老人家属代表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小组活动方案,对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行介入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从中发现临终老人家属的基本心理状况,探究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现实之举和活动方案,使临终老人可以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临终老人家属能够无愧于心并继续生活与奋斗,进而提升我国相关的养老服务的质量。
1.1.2 研究意义
在社会养老问题渐趋凸显的背景下,开展机构养老中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具有极为深厚的现实土壤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理论意义。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机构养老中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小组介入研究的直接成果并不多见;此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从医疗、护理常识等角度切入,从社会养老等公共管理的视角开展的研究少之又少;另外,目前的研究也多以临终老人为对象,以临终老人家属为对象的研究可谓是并不多见,即使是在现有的极为有限的理论成果中,也多侧重于临终老人家属心理“是什么”,而对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相关问题却少有研究,针对社会工作中的小组介入研究就更少了。因此,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拓展研究视角,能够在抓住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养老、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服务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第二,现实意义。临终与死亡,都是人们极为忌讳的字眼,但是,其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让临终老人家属在最后的日子里照料好、陪伴好临终老人,以及日后如何在缺少老人的情况下继续好好生活,都是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临终老人家属在照料临终老人的过程中,其心理往往都会因时间、家庭、临终老人现实身心健康状况等产生变化,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对其心理进行调适,那么会对其自身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使用,对于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调适来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不仅使临终老人家属心理平和,还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临终老人家属的积极心理,使社工可以更好地对临终老人家属进行心理调
3
第 1 章 绪 论适,进而提升老人家属各阶段的生活质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如前文所述,通过网络检索,关于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直接理论成果少之又少;与本文相关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临终老人家属心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吴庆红,马晔丹(2021)认为临终老人家属心理发展问题根源于中国存在的伦理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临终照护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二是在现有的研究中没有成熟的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支持,也使得现在的临终照护无法与日常照护相区别,由此,便导致临终老人家属在照料临终老人的过程中因面临伦理方面的制约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5]。孟娜(2016)通过调查总结,十分之一的临终老人家属明确表示“不会在家里和任何家人谈论与死亡有关的话题”;13.5%的临终老人家属认为“非必要时不想谈论死亡相关的事宜”;高达 84%的临终老人家属表示“在生活中无论和谁都拒绝谈论死亡相关的话题”。以上数据说明,即使临终老人家属逼迫可以接受亲人的死亡,但受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影响,有的临终老人家属在面对家属离世这件事情上是恐惧和回避的。根据作者的调查,临终老人家属对临终老人死亡的态度受以下几方面影响:家庭关系、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亲人间关系以及家属照料临终老人时间长短等等。调查中发现,在对待家属临终的态度方面,家属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家人临终的时候就越能平和面对。而对长时间照顾临终老人的家属,在照顾的过程中对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情况都掌握得比较透彻,且心理上的愧疚感较少,所以也能相对坦然地面对老人的离世。另一方面,护理时间较长的临终老人家属往往照
顾过相对较多的临终老人,这使他们在面对老人离世时显得相对冷静[6]。王明丽认为在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的背景下,对于临终老人家属心理失调的原因是有孝道思想;专业人员不足以及国家的支持力度较弱,无法调动社会上相关资源的积极性。其中专业的服务人员的不足,不但包含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也包括临终照料大部分依靠的护工都缺乏专业技术[7]。晏燕(2021)始终认为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面对家属即将离世的接受程度较低。据调查,有接近半数的临终老人家属在对待家人即将离世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恐惧和厌恶,更有 96.7%的临终老人家属觉得,对于照顾临终
4
第 1 章 绪 论
老人较多的家属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8]。周逸萍,单芳(2020)指出,临终老人家属心理失调的原因在于长期面对老人治疗过程的种种痛苦,导致了家属心中出现强烈的冲突和不适[9]。
(2)关于心理调适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大多集中于研究不同群体的心理调适问题,其中既有个性问题,也能够反映出共性问题,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张绣蕊(2015)指出,自我这种意识形态是连接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桥梁。为此,探讨了自我的理论基础、洞悉自我和调节自我的相关事宜,不仅有着现实的影响力,还提出了一套明朗的自我调整的方法与思路[10]。向红(2020)在研究中通过工作、人际关系及家庭、身体健康和信仰等方面,探讨心理对个人及组织发展的意义,以及各阶层人员的心理压力来源。探讨如何对自己的心理有更科学且直观地了解,促进社会全体人员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11]。通过调查得出,生活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普遍较低,这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居家思想息息相关,社工小组也希望相关部门及家属可以在增加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促进机构中老年人之间交友等方法,适当根据实际情况,给长期在机构中养老的老年人做好相关心理调适[12]。赵芳(2015)在书中提到,社会工作方法是专业的,在小组社会工作过程中,员之间的交流,会促使大家发挥出潜能,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最终完成相应的改变,基于现在社工小组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小组工作的重点,以及整个社工小组在各个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13]。吕新萍(2013)认为,小组工作不仅在学校中是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中重点的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实践中也是比较通用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始终在宣扬的是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而小组工作方法在整体工作中,作为重要方法,被社会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不同人群和领域中,协助社会中各阶层预防困难的发生、恢复并增加相应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工作理论的相关内容中,大多数书籍都对小组的价值观、理论基础、工作模式、小组动力、小组发展及工作过程等做了系统的归纳;而在社会工作实务方面,对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整理,其中还包括小组计划书的撰写和小组程序的设计以及小组游戏的选择等[14]。
(3)关于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相关研究。林松梅(2017)认为,先了解临终老人家属在照料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产生了哪些不满情绪,在社会工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心理上给予一定的安慰,然后协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建
5
第 1 章 绪 论
立相应的专业资源,和相关社会支持网[15]。李佳(2018)认为,临终老人家属心理问题是与家属离世相关的负面情绪状态。开展临终照料的实操和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临终老人家属对死亡的焦虑感,但在实践与培训过程中,临终老人家属会更倾向于对人生进行反思,从而完成了对死亡焦虑的调适[16]。杨柳等(2018)认为临终照护服务的供给侧失衡是造成临终老人家属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在此之外,我国的临终关怀始终对于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是不足的,很多临终老人家属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被关怀[17]。汤忠萍(2013) 在小组社工介入临终照
料的各项操作中不难看出,社工介入临终关怀同时也对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有着重要意义。临终老人家属在开展的活动中,不但学到了相关照护知识,心理也获得了疏导[18]。
1.2.2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社会福利以及社会养老发展的起步较早,其虽然缺乏养老机构中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直接理论成果,但是,其关于临终关怀服务、心理调适以及小组社会工作等相关理论研究依然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补充和借鉴作用。
(1)关于老人及老人家属所需关怀的相关研究。美国大卫·凯勒斯(2021)认为,临终本是忌讳之词,但通过了解临终者的需要,关怀临终者的家庭,使你所在之人和爱你的人共渡时艰,走向人生终点,让生命的最终阶段有陪伴、守候和抚慰。基于此,他提出了老人及老人家属所需关怀的几条要原则:一是要尊重临终老人及家属的想法;二是要把希望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替代疗法保持开放的态度;三是要与临终老人及家属进行交谈,尽可能地做好倾听[19]。加拿大学者克里斯·托弗克)指出,探讨生命关怀不仅要研究对于老人的临终关怀,而且应当是其研究重点之一。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本质,是通过省会工作的相应方法和活动,使老人家属对于亲人离世的焦虑恐惧减轻,让他们对丧亲之痛做好准备并学习如何接受它,同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为有需要的家属提供心理、生理关怀或咨询等。临终老人家属的身心无恙,也可以使老人能够尊严、安逸的离世[20]。美国人卡琳·马多罗锡安始终认为,临终关怀的目标不仅是使临终者安然、有尊严地度过晚年生活,[15] 林松梅.临终关怀护理人员压力与消解[J].卷宗.2017,(17).[16] 李佳.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实践对护生死亡焦虑及临终照护态度的影响[J].护理教育.2018.36(12).[17] 杨柳,车恒英,周全.护理实习生的临终关怀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9,33(5).[18] 汤忠萍.医务社工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研究——以“临终关怀·器官捐献与社工服务”项目为例[D]. 武 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19] 大卫·凯勒斯.临终关怀与舒缓治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3.[20] 克里斯·托弗克尔.临终关怀医生手记[M].北京:中信出版社,
6
第 1 章 绪 论
更需要对其家属进行关怀。对于临终老人的家属而言,社会工作者能做的是协助家属建立良好的死亡观,减轻他们对于家人死亡的恐惧心理,提前为亲人的离开做好心理准备[21]。
(2)关于心理调适的小组工作相关研究。加拿大人莫妮卡·布里永(2021)强调,当人们内心的苦楚超出了自身的应对能力的时候,他们往往变得很脆弱,他们就需要相应的心理调适。在实践中了解到,心理调适会与两个主体有关,而这两个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内隐知识和心理功能等,而这些主体固有的特点都会调整过程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2]。Lemma(2020)则重点探讨了人们的心理变化,如调适设置、移情与反移情等进行了详细论述[23]。国外学者多集中于从界定基本概念、理论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对小组工作进行剖析。例如,莫莉·卡莱尔(2014)首先对小组工作
实验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讲授;其次,通过小组动力的分析介绍了小组领导和沟通的相关实验;再次,以小组工作过程出发,对小组筹备阶段、初期、中期及后期实验进行了详谈;最后,又详细地阐述了小组工作评估的重要地位。社会工作小组在过程中不但要以专业的工作方法保持小组工作具有系统性,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可操作性进行验证[24]。塞伦和狄克曼(2017)则指出,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范畴,从理论架构上来讲,不仅包括基础概念、发展演进,还涉及到小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动力以及小组工作过程等相关理论知识[25]。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基本观点,为本文设计小组活动方案,实施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指导。(3)关于对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相关研究。Karla(2019)指出在欧美国家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方面面临的阻碍有;关注家庭负担;对保健体系的不满意;护理人员缺少忠诚度[26]。安·M·卡拉汉(2015)会倡导用社会工作小组在介入研究时,在介入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工临终照料介入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社工的作用[27]。拉·T·华盛顿(2018)针对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方面存在的问
[21] 卡琳·马多罗锡安.辞世之路:美国的临终医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41.] 莫妮卡·布里永.心理调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心理调适实用途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4] 莫莉·卡莱尔.小组工作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25] 塞伦,狄克曼.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第 1 章 绪 论
题,提出现阶段社工在临终照料实践中需要提高临终老人家属的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以提升应对家属离世的对应能力[28]。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综上所述,经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梳理,笔者发现大部分文献的重点还停留在临终老人的相关照护方面,对于家属心理相关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于临终老人照顾的影响方面。对于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介入方案等开展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笔者对于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另外,当前社会工作介入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这一领域还空白的,说明我国的临终关怀还在进行,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我们的社会工作实务还需要加强,不断拓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而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土壤所在。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将从大连市 YK 养老机构中,根据服务对象定位选取 7 个临终老人家庭为研究对象,对其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此后,以问题为导向,本文将设计服务方案,通过 6 次的小组活动,运用小组社会工作,对 7 个老人家属的心理进行介入;最后,在对小组活动成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来研究和探索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服务方案。
1.3.2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围绕研究内容,通过确定临终老人家属、心理调适、小组社会工作等关键词来进行文献检索,对于这些文献的使用,本文注重将其融会贯通,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本文所参考借鉴的文献资料,获得相关基本认识。第二,社会行动研究。社工在进行相关工作时,过程中难免会影响到其他个体,这就是社会行动。为此,就需要深入到各个临终家庭之中,去了解调查对象的实际状况——毕竟,不同的家庭状况,对临终老人家属心理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反言之,只有充分了解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了,才能够对其施加以更大的影响。
8
第 1 章 绪 论
1.4 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概念,不仅仅是本研究的“关键词”,而且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内容所在。具体内容如下:
1.4.1 临终老人家属
要对“临终老人家属”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应当按照“临终——临终老人——临终老人家属”这样依次递进和细化的方式来进行。首先,对于“临终”来讲,其主要指的是人的机体与心理、情绪、情感等的一种状态,在实际中经常表现为机体机能的退化、以及心理、情绪、情感等的低落,也就是人们日常中所说的“不久于人世”那种状态;此外,临终也是一个过程,是生命迹象逐渐减弱最终完全消失的一个过程。其次,对于“临终老人”来讲,其主要指的是濒临死亡边缘的老年人,这个过程的长短各个国家的具体规定是不一样的,分别有 2 个月到 2 年的时间长短不等[29];当然,这个过程的起始点医疗机构作出死亡时间预判时候开始。考虑到本文研究所选择的临终家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临终老人的概念界定为:已经在医院中确认为无法治愈,且未来生命不满两年的老人。最后,以此为基础,本文研究所指的临终老人家属则指的是从确诊疾病到临终阶段不满两年的老人的亲属,主要包括夫妻、子女、侄孙等直系亲属;此外,从实际的临终老人照料情况来看,多以夫妻或子女为主。
1.4.2 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也称作“心理调节”,是通过使用相应的心理技巧,使个体心理活动的绝对强度产生一定的改变的过程[30]。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相应的科学方法,使个体的心理状态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使之能够心平气和地去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与问题,以避免其走向极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调适的目的在于使心理状态性质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并不是越加强心理力量、心理调适的效果就会越好。换句话来讲,心理调适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心理状况评估的基础之上。心理调适的方法主要有认知结构、情绪、意志、个体调节以及注意记忆调节等[31],其中,认知结构调节指的是通过改变对既定事物的认识来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情绪调节,指的是通过调动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来使得心态趋于平衡,使个体的心理得到舒缓;意志调节,则是个体
[29] 余德慧.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9.[30] 吴 红 耘 , 皮 连 生 . 心 理 学 中 的 能 力 、 知 识 和 技 能 概 念 的 演 变 及 其 教 学 含 义 [J]. 课 程 · 教 材 · 教 法
第 1 章 绪 论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趋于不平衡,为了避免因心理状态失衡所导致的消极后果,个体就会以“忍”等方式,靠着自己的意志力来压制心理状态的失衡。其中,预防功能指的是通过心理调适能够避免因心理状态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恢复功能,指的则是在形成一定的消极后果之后,通过心理调适,能够对之前所造成的消极后果进行一定的修复与弥补;激发功能,则是心理状态对于人体机能、情绪、意志等的反作用。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病人可以靠着年轻、健康的心理状态来克服或抵消疾病对其所造成的伤害。综上所述,体现在临终老人家属的心理调适中,就是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使之能够正确对待临终老人的生理身体情况,合理把控自己的情绪,提升生命质量,并且能够正确认识老人的离世、使其自身“问心无愧”,使之带着老人的希望继续前行。
高校学术论文网提供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辅导写作、博士论文写作发表、硕士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写作发表、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英文论文润色的服务网站,多年来,凭借优秀的服务和声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毕业生解决写论文的烦恼
【本文地址:https://www.xueshulunwenwang.com//yixuelei/huliyiuxe/2790.html

上一篇: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 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下一篇:我国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照护 研究

相关标签: